- 年份
- 2024(2336)
- 2023(3206)
- 2022(2655)
- 2021(2350)
- 2020(1878)
- 2019(4141)
- 2018(3906)
- 2017(7220)
- 2016(4030)
- 2015(4500)
- 2014(4694)
- 2013(4681)
- 2012(4543)
- 2011(3951)
- 2010(3939)
- 2009(3560)
- 2008(3517)
- 2007(3088)
- 2006(2637)
- 2005(2363)
- 学科
- 济(22453)
- 经济(22445)
- 地方(12688)
- 管理(7864)
- 地方经济(7813)
- 方法(7020)
- 业(6073)
- 中国(5400)
- 数学(5273)
- 数学方法(5229)
- 农(5033)
- 企(4906)
- 企业(4906)
- 学(4749)
- 业经(4739)
- 环境(3996)
- 和(3983)
- 文化(3770)
- 农业(3675)
- 产业(3393)
- 理论(3215)
- 教育(2862)
- 资源(2834)
- 发(2659)
- 域(2622)
- 区域(2618)
- 融(2563)
- 金融(2561)
- 事业(2420)
- 划(2303)
- 机构
- 学院(58192)
- 大学(56473)
- 研究(22479)
- 济(21317)
- 经济(20844)
- 管理(20387)
- 理学(17653)
- 理学院(17300)
- 管理学(16943)
- 管理学院(16811)
- 江(16229)
- 中国(15658)
- 科学(15401)
- 京(13031)
- 所(11638)
- 研究所(10887)
- 范(10733)
- 师范(10627)
- 中心(10248)
- 农(9745)
- 业大(8843)
- 师范大学(8637)
- 院(8543)
- 省(8458)
- 财(8337)
- 州(8236)
- 农业(7701)
- 科学院(7097)
- 研究院(6773)
- 北京(6705)
- 基金
- 项目(43614)
- 科学(35163)
- 研究(32223)
- 基金(30608)
- 家(27154)
- 国家(26914)
- 科学基金(22925)
- 社会(21074)
- 社会科(19926)
- 社会科学(19923)
- 省(19732)
- 基金项目(16742)
- 划(15539)
- 自然(14400)
- 自然科(13964)
- 自然科学(13961)
- 教育(13938)
- 自然科学基金(13691)
- 编号(13364)
- 发(11563)
- 资助(11366)
- 江(11221)
- 重点(10833)
- 成果(10431)
- 课题(9930)
- 发展(9313)
- 展(9170)
- 创(8964)
- 部(8908)
- 创新(8350)
共检索到875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邓先瑞
由于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 ,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均可称之为“季风文化”。这种文化源远流长 ,延绵不绝。东亚季风的形成是中国环境演变的关键事件 ,它是随着沧海桑田的变化特别是青藏高原的隆起而形成和强化的。在长江流域 ,随着东亚季风的建立 ,原有行星风系的环流形势被季风环流所取代 ,从而避免了全年受单一副热带高压的持续控制。因此 ,当地球相同纬度位置上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备受“副高”沙漠的袭击、使其古老文明遭到枯萎或夭折时 ,长江流域却因夏季风的吹拂 ,获得了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 ,从而显得生机勃勃 ,其古老文明虽历经沧桑 ,仍不断发扬光大 ,且高峰迭起 ,一直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关键词:
长江流域 季风形成 季风文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魏志强 钟巍 陈永强 谭玲玲
湖沼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对地球气候环境变化敏感性强。本文以江西定南大湖湖沼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为研究对象,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并结合总有机碳(TOC)、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中值粒径(Md)、化学蚀变指数(CIA)等相关气候代用指标,以元素组对的形式阐释不同地化元素响应不同气候环境下的地球化学行为和迁移规律。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PC1)包括Al2O3、Ti O2、Si O2、Nb、Rb、Ga、Ba、S等元素,曲线变化与CIA相似,指示湖泊流域的化学风化强度,气候暧湿,PC1含量高;第二主成分(PC2)包括Co、Zr、Hf元素,曲线变化与中值粒径较为一致,指示湖泊流域的水动力条件,气候冷干,PC2含量高;第三主成分(PC3)包括Sc、Cu、U、V元素,曲线变化与TOC、δ13Corg含量变化一致。大湖沉积物的物质来源为:在气候暧湿、流域化学风化作用强的条件下,地表径流冲刷流域周边花岗岩风化壳物质并搬运至湖盆沉积,但不排除在冷干时期,风力携带粉尘物质堆积的影响,粉尘物质可能主要源于周边的风化碎屑物。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灵 郭广芬 熊开国 秦鹏程 吴瑶
长江流域2022年夏季遭遇了罕见的持续性高温事件,给流域各省生活、生产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科学解析该次高温过程成因对于提升高温过程预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长江流域699个站点逐日温度资料,研究了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高温过程的环流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1) 2022年长江流域的夏季高温过程为1961年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持续时间最久、综合强度指数排名第一的高温事件。(2)长江流域上空对流层中高层受相当正压结构的异常反气旋环流控制,是此次高温过程发生的局地环流成因。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相向运动,且在长江流域上空重叠,是导致2022年高温发生的大尺度环流成因。在高压控制下,长江流域上空的下沉运动及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均明显偏强,下沉增温和辐射增温共同导致高温极端性强。(3)欧洲西部经贝加尔湖向东频散的Rossby波能量,使得欧亚地区中高纬自西向东维持两脊一槽波列分布,北半球中高纬度表现出稳定的三波型,整个副热带地区为能量辐合区,助力副高维持偏强,同时有助于长江流域上空反气旋的持续,是异常环流长时间维持的原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韩通 陈少勇 高蓉 张燕霞
利用中国东部季风区375个测站,近46a年平均地面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EOF、REOF、Mann-Kendall、子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季风区秋季气温的变暖特征。结果表明:①中国东部季风区秋季气温增温明显,1961年~2006年46年期间增温率为0.22℃/10a,其中11月份增温最大;从1974年开始气温呈增加趋势,1987年有一次显著突变;秋季气候变暖中,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增温率存在区域差异,大部分地方以最低气温的升高为主,而中西部最高气温的增温比较突出;②秋季气温的稳定性,黄河南部高于北部;③季风区大多数区域秋季气温变化有明显上升趋势,增温率从南向北增大,气温变化趋势...
关键词:
中国季风区 秋季气温 气候变暖 特征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邹应斌
综述长江流域双季稻栽培技术的沿革和变更,为发展双季稻生产提供参考。根据区域内双季稻品种由单季稻改双季稻,由高秆稻改矮秆稻,由常规稻改杂交稻,由普通稻改超级稻的4次变革,总结和分析栽培技术的发展。随着品种的变更,双季稻栽培技术经历了多穗型栽培、穗粒兼顾型栽培和重穗型栽培3个发展阶段。重点介绍了早稻少耕分厢撒播技术、杂交晚稻"双两大"栽培技术、双季稻起垄栽培技术、早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双季稻"旺壮重"栽培技术、双季稻抛秧栽培技术、双季超级稻"三定"栽培技术的原理、要点及适应范围。指出双季稻生产将向化肥化、轻型化和机械化发展变化,并提出了发展双季稻生产的建议。
关键词:
双季稻 栽培技术 产量 长江流域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帅锋 刘万德 苏建荣 张志钧 刘庆云
通过对云南普洱地区季风常绿阔叶林原始林、恢复15年及30年群落的野外调查及土壤种子库的萌发试验,探讨其土壤种子库的基本特征、变化规律及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试验中共有1667粒种子萌发,分属30科65属76种;恢复15年群落土壤种子库密度最高,每m2达(361±69.87)粒,原始林次之,为(142.5±27.5)粒,恢复30年群落最低,为(108.33±30.01)粒;恢复30年群落土壤种子库多样性最高。种子生存策略与群落结构是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3种群落类型土壤种子库生活型主要由草本植物组成,恢复15年群落中1年生草本植物种子密度要显著高于恢复30年群落。恢复15年与3...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纯威
在美元本位制、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化背景下,美国基于本国需要进行经济调控所导致的利率、汇率变化必然影响到美元需求国的估值效应,当它具有加剧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作用、并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时,就会导致这些国家发生货币危机。目前美国的外部失衡已相当严重,一旦它认为这种失衡对其经济增长、就业或估值效应造成了不利冲击时,就可能启用季风型危机传播手段。我国目前正面临着这种威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关键词:
美元本位 估值效应 季风型货币危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玉洪 张克映 马友鑫 张一平 李佑荣
根据哀牢山北段东、西坡山地不同海拔8个气象站的同期湿度资料,研讨了该山地空气湿度资源的年变化、东坡与西坡差异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湿度最大值在7月出现,最小值在2~3月出现;西坡的湿度资源优于东坡,尤其是干季,西坡的增湿效应最显著;年均湿度随高度变化一般呈线性分布,水汽压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相对湿度仅在雨季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加,而在干季则与海拔高度相关性最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少勇 王劲松 石圆圆 郭忠祥
利用中国东部季风区375个测站的1961年~2006年历年平均地面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多项式拟合、EOF、REOF、Mann-Kendall、滑动t-检验、子波分析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6年季风区年平均气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中国东部季风区近46年增温率0.24℃/10年,从1971年开始气温呈增加趋势,1987年有一次显著突变;②季风区年平均气温标准差和相对变率分布较均匀;③大多数区域气温变化有明显上升趋势,增温率从南向北增大,增温不显著的区域主要在西南地区;④用EOF将该区年平均气温异常分为全区一致型、准南北差异型、中间型3种常见分布模态,用REOF将该区细分为季风...
关键词:
中国 季风区 年平均气温 气候变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董笑语 李斌 贾兴焕 蔡庆华
集合群落(Metacommunity)由局地过程和区域过程共同构建和维持。季风区河流水文因子的时间动态对河流集合群落结构和构建方式具有重要影响。自2004年9月至2006年9月,在香溪河调查12个代表性样点,基于集合群落的理论框架,以河流底栖硅藻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交互模型(STI)、集合群落结构组分分析(EMS)、方差分解(Variation Partitioning)等方法,分析河流集合群落结构及构建过程的时间动态,并通过回归分析,探究集合群落时间动态与水文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河流集合群落结构和构建方式具有明显的时间动态,枯水期和平水期,集合群落分别受扩散限制和环境筛选过程的影响呈现出嵌套结构;丰水期,局地群落间物种的过高扩散产生群块效应,使集合群落呈现出类似Clementsian或Gleasonian的结构。洪水对于河流集合群落构建具有重要作用,7日内的最大流量、群落重置时间,对集合群落构建中空间因子的相对重要性有较为显著的负影响;群落重置时间与集合群落结构呈较为显著的二项式关系,洪水爆发75 d后集合群落开始恢复。
关键词:
集合群落 时空动态 水文因子 底栖硅藻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柳鉴容 宋献方 袁国富 孙晓敏 刘鑫 侯士彬
我国南部地区夏季降水多受季风影响。不同的季风将来自不同通道的水汽带入我国境内,控制降水的时空分布。论文利用CHNIP(中国大气降水同位素网络)中位于南部地区的观测站点,在2005年7月间,收集了月大气降水样及同步观测的气象数据。分析表明,降水中稳定氢氧同位素的空间分布可以很好地示踪和反演该地区夏季季风降水的3个主要水汽来源以及传输路径——体现南亚季风的西南水汽通道、体现南海季风的南海水汽通道及体现副热带季风的东南水汽通道。得到的大气降水线方程:δD=5.15δ18O-15.5反映了我国南部地区的降水过程历经了一定的蒸发。对δ18O与各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探讨时发现,δ18O与降雨量和高程存在对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斌 王劲松 张洪芬
本文利用1962年-2006年我国西北地区138个站点和东部季风区377个站点春季平均气温资料,采用EOF分解、一阶线性函数和相关性检验等方法,对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春季气温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异常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从大气环流和海洋热力作用等方面对两个区域春季气温变化的异同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近45年来,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春季平均气温以升高趋势为主,西北干旱区春季气温变化年际间振幅大于东部季风区;总体的升温趋势以东部季风区较强为主;同时两个区域存在明显的周期差异,使西北区升温在时间尺度上较季风区略偏迟,两个区域都存在升温的敏感区,从而影响着两个区域春季气温的整体变化特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彭华青 钱培东 朱凌云
利用NOAA提供的1979~2008年的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对菲律宾附近对流进行分析并定义了菲律宾附近对流指数(PHCI)和菲律宾附近对流位置指数(PHCP)。根据PHCI和PHCP的变化情况,对我国长江流域的夏季降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等级的PHCI对长江流域降水有不同的影响。PHCI最弱,长江流域降水偏多,而PHCI最强易使长江中游及江淮之间降水偏少;PHCI较弱时,长江中游偏北局部地区偏多,PHCI较强时,长江流域降水偏少;PHCI微弱时使长江下游局部地区降水偏多,而PHCI微强则对长江流域降水几乎影响不大。(2)PHCP偏北偏东时,长江下游地区降水是偏少的,而PHCP...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燕玲 刘爱民
长江流域是世界最大的油菜籽生产带,增加油菜籽种植面积和产量是提高我国油料供给能力的重要方面。在该区域,油菜籽和小麦是最主要的冬季农作物,也是具备耕地竞争关系的2种主要作物。在对长江流域这两种作物的耕地竞争机制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耕地竞争力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实地调查的数据与结果,对油菜籽和冬小麦的耕地竞争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油菜籽耕地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单产、收购价格、机械化水平、劳动力价格及国家政策;稳定油菜籽收购价格是提高油菜籽耕地竞争力的关键;随着农村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油菜籽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成为影响种植效益的重要因素;国家补贴的影响作用不大。另外,结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明 王晓芳 高琦 汪小康 赖安伟
利用1998~2013年热带测雨卫星TRMM 3B42降水率资料以及NCEP/CFSR温度场、气压场和风场等再分析格点资料等,从气候学角度揭示了长江流域梅雨季节降水和对流的日变化特征,探讨了典型和非典型梅雨锋年降水日变化差异,分析了大气环境场要素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对降水和对流日变化影响。结果表明:(1)强降水在夜间发生在长江上游,白天发生在长江中下游。降水日变化特征显著,长江上游、盆地以东的中游以及中下游的沿江以南地区降水日峰值分别出现在午夜、清晨08时以及傍晚17时。沿江以北地区降水表现出半日循环,具有08时和17时两个峰值,午后峰值明显强于清晨。(2)长江中游地区降水日位相较上游地区延迟约6...
关键词:
TRMM 长江流域 梅雨季节降水 日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