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99)
2023(2245)
2022(1823)
2021(1821)
2020(1558)
2019(3859)
2018(3758)
2017(8477)
2016(4505)
2015(5007)
2014(5209)
2013(5195)
2012(4976)
2011(4256)
2010(4292)
2009(4327)
2008(4219)
2007(3981)
2006(3711)
2005(3536)
作者
(12653)
(10530)
(10503)
(10316)
(6700)
(5099)
(4814)
(4246)
(4011)
(3918)
(3832)
(3660)
(3608)
(3605)
(3433)
(3423)
(3165)
(3129)
(3116)
(2801)
(2774)
(2771)
(2510)
(2460)
(2452)
(2451)
(2364)
(2357)
(2262)
(2208)
学科
(18730)
经济(18721)
(15809)
银行(15664)
(14417)
(11455)
方法(10202)
数学(9694)
数学方法(9661)
业务(9307)
(8599)
(8522)
金融(8522)
(8485)
制度(8483)
银行制(7997)
管理(7535)
(5982)
企业(5982)
中国(4898)
(4625)
地方(4342)
(3661)
贸易(3653)
(3649)
(3584)
(3519)
(3414)
税收(3363)
(3343)
机构
大学(58027)
学院(56509)
(27821)
经济(27281)
中国(26555)
(21168)
研究(20663)
银行(20349)
管理(19771)
(18992)
理学(15743)
理学院(15611)
管理学(15390)
管理学院(15299)
(15138)
(13582)
(12587)
中心(11747)
财经(11613)
(11172)
金融(11016)
科学(11013)
(10757)
农业(10722)
(10599)
经济学(10245)
(10223)
人民(10170)
研究所(9631)
经济学院(9452)
基金
项目(33817)
科学(25743)
基金(25454)
研究(23098)
(22498)
国家(22370)
科学基金(18389)
社会(15398)
社会科(14740)
社会科学(14736)
基金项目(12992)
(12248)
资助(11778)
自然(11672)
自然科(11391)
自然科学(11390)
自然科学基金(11209)
(10448)
教育(10441)
编号(8146)
(8007)
重点(7868)
(7221)
教育部(6979)
成果(6966)
国家社会(6909)
(6712)
科研(6687)
(6626)
人文(6579)
期刊
(29111)
金融(29111)
(27999)
经济(27999)
研究(23885)
(12227)
(11841)
中国(11494)
学报(9908)
科学(8340)
大学(7410)
学学(7230)
管理(6992)
财经(6621)
(5517)
农业(5213)
农村(5155)
(5155)
经济研究(4925)
理论(4608)
农村金融(4215)
实践(4159)
(4159)
国际(3913)
问题(3826)
技术(3530)
(3371)
统计(3191)
中国金融(3106)
(3019)
共检索到1044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梁志元  孙莹  
受经济"三期叠加"的影响,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连续19个季度增加,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风险的任务十分艰巨。不良贷款的成因宏观方面看是"三期叠加"的结果,微观层面看是银行信贷管理失范的结果。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本文认为我国银行普遍存在"粉饰"资产质量的现象,由此导致新增不良贷款大部分是由不良贷款历史存量转化而来。这样,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从存量贷款中的隐性不良贷款入手解决增量不良贷款。解决方法有两种,即,剥离存量隐性不良贷款与自我消化存量隐性不良贷款。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梁志元  孙莹  
受经济"三期叠加"的影响,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连续19个季度增加,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风险的任务十分艰巨。不良贷款的成因宏观方面看是"三期叠加"的结果,微观层面看是银行信贷管理失范的结果。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本文认为我国银行普遍存在"粉饰"资产质量的现象,由此导致新增不良贷款大部分是由不良贷款历史存量转化而来。这样,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从存量贷款中的隐性不良贷款入手解决增量不良贷款。解决方法有两种,即,剥离存量隐性不良贷款与自我消化存量隐性不良贷款。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薛峰  
当前,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对专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造的进程中,碰到了一大难题,即国有企业所欠国家专业银行大量的不良贷款债务。如何妥善和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是制约改革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对银行债权转股权 思路的再认识 针对国有企业拖欠专业银行大量的贷款债务问题,目前在金融理论界和实务部门有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白颖  郭成辉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祥发  
国有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是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长期积累的产物,这也就意味着它的处置解决也将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我们在处置已有不良资产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不良资产的增量问题,防止旧的不良资产在不断减少的同时,新的不良资产又源源不断出现的恶性循环状况,从根本上清除不良资产产生的源头,做到标本兼治。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浩  李春阳  
不良贷款是制约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关键,基层国有商业银行消化不良贷款能力有限,可以考虑实行公司化模式,走不良贷款专业清收道路。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天新  
近年来,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一直高于规定水平,这不仅影响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对经济的支持能力,还会诱发社会道德风险,而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又会增加财政风险,引发通货膨胀;而且一旦发生严重金融风险,还将有可能会引发地区性的金融危机。为了给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金融环境,大力降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就变得非常重要。为此,本文在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界定、分类的基础上,对其形成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化解和防范不良资产的多种方式,从而更好地化解金融风险。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田华  
形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解决起来的难度也比较大 ,应该从建立银行现代企业制度、构建社会信用环境等方面入手真正化解不良贷款。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阎永新  韩文秀  
信用风险是造成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根本原因。根治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途径有三个:银行上市建立银行内部监督机制,建立信用评级机构完善外部监督机制,政府制定灵活的金融政策。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杨大楷  陈婷  杨晔  李雪梅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商立平  
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时段:一是80—90年代初,二是90年代初经济过热时期,三是90年代中后期国家实施企业破产兼并改制。这三个时期形成的不良贷款各占今天不良贷款总数的1/3。 一、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银行体系不良贷款 (一) 不良贷款是中国银行体系交易成本的集中体现。 广义地说,交易成本就是制度运行的成本。长期以来,由于中国转轨时期经济体制的特殊性,使得中国银行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波  
国企改制,明确了产权关系,转换经营机制,有利于银企债务重组,防范和化解银行不良贷款。但也应当看到,一些国有企业在改制进程中行为不规范,使银行债权落空,资产流失比较严重。因此,商业银行要积极支持和参与企业改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落实债权债务,保全银行资产,化解不良贷款。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唐奕  
本文针对1999年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两次剥离不良贷款的情况,分析了现行制度安排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剥离之后资产的处置所产生的影响,并建议按市场原则转移不良贷款,以便发挥资产管理公司专业化处置的优势,真正化解银行风险。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喻青  安力  
我们作为金融审计和监管人,应该对现存的不良信贷文化有一个了解,笔者试图从不良信贷文化的普遍性和隐蔽性做一个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从规范制度入手铲除滋生各种不良信贷文化产生的土壤。希望能为我们金融审计和监管人带来一些启迪和思考。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杨树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