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25)
2023(7605)
2022(6637)
2021(6324)
2020(5692)
2019(13328)
2018(13168)
2017(25891)
2016(14813)
2015(16905)
2014(17234)
2013(17675)
2012(16600)
2011(14882)
2010(15135)
2009(14302)
2008(15020)
2007(13598)
2006(11661)
2005(10499)
作者
(43662)
(36954)
(36552)
(35593)
(23338)
(17500)
(16867)
(14160)
(13685)
(13375)
(12717)
(12325)
(12006)
(11794)
(11658)
(11480)
(11416)
(10827)
(10646)
(10642)
(9326)
(9223)
(9096)
(8544)
(8447)
(8444)
(8201)
(8138)
(7504)
(7426)
学科
(58946)
经济(58885)
管理(43640)
(40070)
(33056)
企业(33056)
(32776)
方法(30929)
数学(27726)
数学方法(27464)
(21922)
税收(20462)
(20292)
(15980)
财务(15962)
财务管理(15911)
(15864)
财政(15220)
企业财务(15084)
中国(14973)
(13485)
(12759)
(12569)
(11870)
贸易(11866)
地方(11772)
(11526)
业经(10499)
农业(9773)
(9590)
机构
大学(216094)
学院(213261)
(87333)
经济(85489)
管理(77076)
研究(73512)
理学(66022)
理学院(65240)
管理学(63907)
管理学院(63517)
中国(57414)
(55364)
科学(46612)
(45576)
(39923)
财经(39019)
(38240)
研究所(35552)
(35091)
(33804)
中心(33505)
业大(31855)
农业(30336)
北京(29039)
财经大学(28547)
经济学(28213)
(26794)
师范(26497)
(26120)
经济学院(25889)
基金
项目(133965)
科学(103177)
基金(96971)
研究(95247)
(85119)
国家(84492)
科学基金(70428)
社会(58768)
社会科(55728)
社会科学(55708)
(51002)
基金项目(50929)
自然(45898)
自然科(44814)
自然科学(44794)
(43996)
自然科学基金(43993)
教育(43794)
资助(41763)
编号(38796)
成果(33824)
重点(30568)
(30337)
(27784)
(26816)
科研(26725)
课题(26677)
(26048)
教育部(25588)
大学(25322)
期刊
(93776)
经济(93776)
研究(69902)
(48486)
中国(39432)
学报(36870)
(33045)
科学(30787)
大学(26713)
学学(25328)
管理(24330)
农业(21869)
(20741)
金融(20741)
财经(19232)
(18152)
教育(17597)
经济研究(16303)
(16288)
技术(16092)
(15867)
税务(14104)
业经(12951)
问题(12830)
财会(12771)
(11900)
会计(11777)
统计(11590)
(11572)
(11338)
共检索到3267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芮国民  
一、存货预估入账的相关会计规定(1)财政部在《企业会计制度(2001)》中规定,工业企业对于货到票未到的存货,若用计划成本核算,则用计划成本作为暂估价值入账;若用实际成本核算,则用暂估价值入账。商品流通企业则按应付给供应单位的价款暂估入账。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谭光荣  王存芝  
企业在进行汇算清缴时,除了对暂估入账资产进行审核外,还要进行纳税调整,如果只按会计处理不按税法规定进行相应调整就会引发税务风险。本文将暂估入账资产分为存货和固定资产两类进行分析,并提出税务与会计处理建议。一、对暂估入账存货的分析及处理《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尚未收到发票账单但已验收入库的存货应在月份终了时估价入账,待下月初再用红字予以冲回。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蔡旺清  
对暂估入账新建固定资产的财税处理,是会计教学和实务操作中的一个难点。本文首先对相关的会计和税法规定进行解读,指出应按发票取得的时间的不同作出相应的纳税调整,并作了举例分析。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丁国卫  
《财务与会计》2013年第7期刊登了谭光荣等的文章《未取得发票暂估入账资产的财税处理》(以下简称谭文),笔者对文中的一些观点存在异议,特提出几点个人看法,望与作者商榷。谭文的例1中,某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5月暂估入账的原材料为20万元,在2011年5月31日前未取得发票。2012年5月取得该原材料发票金额为25万元。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1.谭文将暂估入账的原材料金额20万元,因在2011年5月31日前未取得发票,全额纳税调整应纳税所得额,笔者认为有些欠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4号,以下简称34号公告)规定,企业当年实际发生的相...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顾小莉  朱学义  
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有两种方法:一是换出资产价值决定法,即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为主体确定;二是换入资产价值决定法,即以换入资产公允价值为主体确定。一般而言,两种方法虽然表述不同,但资产的入账价值应该一样。然而,笔者通过实例分析发现:当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相交换的非货币性资产为存货时,只有当相交换的存货的公允价值相同、税率也相同时上述两种方法计算出来的换入资产成本才相等,否则不能相等。本文将通过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饶立新  刘芹  郭勋才  
本文在简要介绍关联企业避税的基本方法、性质和反避税基本法规的基础上,运用博弈理论建立了两个简单模型,并对关联企业的避税与反避税问题进行了分析。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马秀丽  朱学义  
2006《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规定:"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存货的购买价款是指采购存货时实际支付给供货方的款项。若供货方提供了信用条件,且信用条件中包含现金折扣,存货入账价值的确认将会陷入两难:无论采用现行会计准则规定的总价法还是采用国际会计准则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向景  
本文认为把避税行为认定为有效或无效的传统观点是私人权力本位至上和国家权力本位至上在法律上的体现 ,也是由谁来承担法律和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风险问题在法律上的表现。根据社会权力本位和税收法规以及反避税实务 ,笔者认为应把避税行为认定为可撤销性法律行为才与现实相符 ,也才能具有理论上的解释力。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盖地  
避税违法吗?这是文章伊始提出的问题。文章从法律规避的角度分析避税行为,认为凡是有法规的领域,就有法规规避行为的存在。避税就是一种法规规避行为,旨在利用合法的形式避开法律所规定的不利后果。避税遵循的是"凡法律未禁止的,都是允许的"现代法治原则。真正意义上的避税虽不违法,但现实中,黑白并非总是分明,加之执法者的自由裁量权,纳税人避税面临风险:一是可能被界定为逃税,那就从不违法变成违法;二是可能被认定为不合理避税,那就面临特别纳税调整。作为经济人的企业,为最大化自己的税收利益而进行避税,这是正常的经济行为;但同时作为社会人,企业应履行社会责任,并将其视为一种精神、一种风度、一种文明,这是每个现代人必...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孔晓莉  
本文认为 ,避税具有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 ,并通过案例分析 ,揭示了避税手段的复杂性、隐蔽性及危害。我国应在借鉴国外反避税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建立、健全和完善我国税收立法 :( 1)完善我国反避税立法 ;( 2 )加强税收征收管理 ,减少避税空间 ,巩固反避税成果 ;( 3 )成立反避税的组织机构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谌祖江  
应收账款是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监控应收账款的发生以及如何处理企业的不良债权等问题,已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容回避的一个关键问题。所以,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不但要保证账款的安全,还要保证账款的质量,即回收速度。在诸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曲顺兰  郑华章  
理性的纳税人不仅通过少报收入来进行逃税,而且可以进行减少逃税风险的投资。因此建议一是提高查获率和罚款的比例;二是适当降低税率。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陈庆萍  毛美英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避税已成为各国政府极为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纳税人避税行为决策若干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了纳税人避税行为和政府反避税措施,探求政府反避税的有效途径和政策制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