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73)
2023(12753)
2022(10697)
2021(10116)
2020(8647)
2019(19774)
2018(19306)
2017(38052)
2016(19850)
2015(22180)
2014(21954)
2013(21265)
2012(18909)
2011(16662)
2010(16295)
2009(15135)
2008(14853)
2007(12838)
2006(10755)
2005(9578)
作者
(51742)
(43232)
(43049)
(40994)
(27553)
(20466)
(19674)
(16811)
(16668)
(15078)
(14689)
(14650)
(13536)
(13451)
(13361)
(13306)
(12927)
(12523)
(12454)
(12397)
(10519)
(10361)
(10039)
(9944)
(9769)
(9739)
(9514)
(9310)
(8463)
(8279)
学科
(73603)
经济(73486)
管理(64386)
(62724)
(52139)
企业(52139)
方法(37465)
数学(33368)
数学方法(32964)
(26065)
(25433)
(23122)
银行(22976)
(21505)
中国(20895)
(19261)
业经(16981)
(16592)
金融(16587)
(16347)
财务(16299)
财务管理(16260)
企业财务(15439)
(14266)
(14228)
制度(14194)
(13579)
贸易(13567)
(13279)
农业(12834)
机构
大学(266567)
学院(264519)
(113138)
管理(111750)
经济(110934)
理学(96492)
理学院(95605)
管理学(94214)
管理学院(93688)
研究(78353)
中国(71354)
(58719)
(53084)
财经(46187)
科学(42731)
(42129)
中心(40458)
(38921)
(36599)
经济学(36030)
(35314)
财经大学(34946)
业大(34884)
经济学院(32611)
北京(32246)
研究所(31663)
(30867)
商学(30089)
(30059)
商学院(29819)
基金
项目(183675)
科学(148338)
基金(138786)
研究(136098)
(118543)
国家(117614)
科学基金(104719)
社会(90932)
社会科(86420)
社会科学(86397)
基金项目(73875)
(69867)
自然(67191)
自然科(65730)
自然科学(65715)
自然科学基金(64562)
教育(63221)
(58636)
资助(55651)
编号(53804)
(42417)
成果(42413)
重点(40664)
(40307)
(39579)
国家社会(38577)
教育部(37955)
人文(37353)
(37336)
创新(37030)
期刊
(115771)
经济(115771)
研究(80781)
中国(49904)
(47875)
(43018)
金融(43018)
管理(41044)
科学(33791)
学报(33710)
(32122)
大学(28096)
学学(26819)
财经(23250)
技术(22990)
教育(21697)
(19726)
农业(19542)
业经(18397)
经济研究(18185)
问题(14959)
理论(14249)
财会(13621)
实践(12995)
(12995)
技术经济(12321)
统计(11791)
(11728)
现代(11632)
(11506)
共检索到3919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晓博  刘伟  辛飞飞  
从银行风险转移的视角,银行股东、存款人与非存款债权人均会受到存款保险制度的影响而产生道德风险行为。但之前并未获充分的研究。本文选取2008—2015年欧元区17个国家的289家银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将银行股东、存款人与非存款债权人纳入到一个研究框架下,从风险转移的视角、结合存款保险制度在危机时期的变化,利用动态面板回归与GMM估计方法,考察了存款保险制度下各市场主体的风险承担关系及其对银行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1)存款保险制度下欧元区银行存在着明显的风险转移行为,非存款债权人是主要的风险承担主体;(2)危机时期的政府担保行为能够强化市场主体对于政府隐性担保的预期,来自股东的风险约束弱化,银行债权人表现出主动的风险承担;(3)存款保险制度保障程度的提高对银行绩效不存在显著影响,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并不能通过其风险转移行为提高银行绩效水平;(4)对于危机时期实施了政府担保的国家,非存款债务占比与银行股东回报率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政府在危机时期的担保行为可能通过降低其资本回报要求,提高银行股东的回报率,反映出了非存款债权人对于银行价格约束的弱化。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的研究内涵,有助于揭示存款保险制度下各市场主体的风险承担行为逻辑及其对银行绩效的影响,从而为构建完备的存款保险制度监管体系、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风险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期刊] 征信  [作者] 杨佳萍  曹前进  
实证结果显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道德风险效应大于金融稳定效应,促使银行更加冒险,从而承担更多风险;提高资本充足率会增强银行风险对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敏感性,促使银行更倾向于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行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风险的影响不因规模而存在差异。因此,银行应建立以风险导向为基础的投资决策机制,并强化内部监督,加强资本约束,防范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带来的道德风险。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项后军  郜栋玺  
市场约束作为巴塞尔协议Ⅱ三大支柱之一以及衡量金融深化的重要标准,是近年来相关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利率市场化等又是提高银行市场约束程度的实质性推动力量。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存款保险制度与市场约束之间的关系及其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并藉此评估了存款保险制度实施的政策影响及利率市场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发现:(1)我国银行整体的市场约束能显著抑制其风险承担,但分类的结果则表明地方性银行的市场约束效应最明显,大型银行次之,外资银行则不显著;进而,在考虑利率市场化因素之后,除外资银行以外的市场约束效应均有所增强,尤其是,利率市场化对价格约束效应的作用要远强于其对数量约束效应的影响。(2)基于合成控制法的估计结果表明,存款保险制度通过市场约束对地方银行的影响更明显,且存款保险制度通过价格约束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较之其通过数量约束的作用效果要更强。(3)综合而言,存款保险制度会增加利率市场化通过市场约束作用于银行风险承担的正向影响。文章的研究结果显示利率市场化推进以及存款保险制度实施的影响开始趋于明显,并使市场约束机制作用的发挥逐渐与国外相符,但仍然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张俊超  
在我国现有的制度、经济环境下,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解答好这一问题可以为完善存款保险监管体系、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风控策略提供依据,也具有维持金融稳定的实践价值。利用2015年5月1日颁布的《存款保险条例》作为外生变量,以在沪深A股上市的26家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我国商业银行个体风险承担的变化。由于银行的个体风险承担受到银行规模和内部治理机制的影响,在基础研究之后进一步检验银行规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占比、监事会规模、高管薪酬、管理层持股比例等银行异质性特征对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个体风险承担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体风险显著增加,银行规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管理层持股比例显著增加了银行个体承担的风险。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魏雷  王元海  杨志峰  赵照  陈园园  
本文使用我国48家银行机构2013-2021年的季度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存款保险费率机制转变对商业银行及政策性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并分析不同类型银行风险承担的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第一,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显著降低了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这种影响存在显著异质性,对政策性银行的影响不显著,但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有显著抑制作用,且抑制效果依次增强;第二,存款保险单一费率机制调整为风险差别费率机制进一步降低了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这种影响也存在显著异质性,对政策性银行的影响仍不显著,但对其他四类银行的风险承担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上述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实现了降低银行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预期目标。下一步,应当进一步完善存款保险费率核定制度,探索建立跨周期和逆周期的差别费率制度,提升“成本最小化”“风险最小化”的效果。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赵尚梅  刘娜  贺江  常一鸣  
本文基于银行风险承担最小化视角,研究了显性存款保险限额的确定。结果表明,样本国家的银行风险承担与显性存款保险限额之间呈现出U型关系;当居民储蓄率较高或者银行存贷利差较低时,这种关系更加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实际存款保险限额偏离银行风险承担最小的保险限额越大,银行风险承担越高。中国已经实施的50万元人民币存款保险限额,高于银行风险承担最小时模型估计的29万元人民币保险限额,会增加银行的风险承担激励。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赵尚梅  刘娜  贺江  常一鸣  
本文基于银行风险承担最小化视角,研究了显性存款保险限额的确定。结果表明,样本国家的银行风险承担与显性存款保险限额之间呈现出U型关系;当居民储蓄率较高或者银行存贷利差较低时,这种关系更加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实际存款保险限额偏离银行风险承担最小的保险限额越大,银行风险承担越高。中国已经实施的50万元人民币存款保险限额,高于银行风险承担最小时模型估计的29万元人民币保险限额,会增加银行的风险承担激励。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戴晓凤  尹伯成  
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是为了保护存款者的利益。但是 ,由于存款银行的债务不能履行 ,风险便向保险机构转移 ,潜在地增强了银行风险资产的选择动机 ,因而存在机会主义行为诱因。要保证存款保险制度的安全性 ,必须通过提高银行自有资本比例、实行变动的存款保险率、降低银企间长期交易关系的重要性、提高银行资产的市场性 ,以控制推行存款保险制度过程中出现的银行道德风险。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段军山  杨帆  高洪民  
本文将1999年至2012年间的全球93个国家共4498家商业银行作为样本,运用前沿的双重差分模型,考察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并考察国家的监管、法律和政治制度环境对存款保险制度运行效果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存款保险制度在总体上确实产生了道德风险,使银行的风险承担增加,但这一效应会因不同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而异;在发达国家,存款保险制度没有产生不良效应,而在发展中国家,存款保险制度明显增加了银行的风险承担。监管、法律和政治环境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研究表明,在发达国家中,三者均与银行风险呈正相关,这意味着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助于降低银行风险承担程度。而在发展中国家,只有监管环境呈现有益效应;监管、法律和政治环境与存款保险的交互效应为负,这意味着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助于减轻存款保险的道德风险问题。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丁鑫  周晔  
存款保险制度的设立无形中削弱了存款人的约束激励,造成银行市场约束的缺位。在此情况下,谁来对银行的市场约束补位?本文通过2011—2019年185家商业银行数据构建存款人、非存款债权人与股东三者风险之间的联立方程组,实证检验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银行内部风险的变化。研究发现:(1)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股东风险偏好增大;存款人市场约束缺位,其风险增大;非存款债权人对此进行市场约束的补位,其风险降低。股东风险由存款人与非存款债权人分担转变为主要由存款人分担,这种趋势在中小银行尤为显著,且在银行整体风险的反馈机制下同样如此。(2)银行微观主体从资产份额、收益回报、整体风险三个方面调整其风险承担,存款人具有收益回报动机,股东具有资产份额动机,而非存款债权人具备上述全部动机。(3)强化外部监管会影响银行的市场约束,表现为缓解存款人约束缺位,挤出非存款债权人市场约束。据此,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需注意配合监管政策目标,引导银行微观利益主体维持银行审慎经营。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尹杞月  
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问题是指商业银行在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下有动机承担过度风险、追求超额利润、从而可能导致银行业危机的问题,是存款保险制度的核心理论问题,也是存款保险制度能否持续的关键问题,更是一国政府如何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的重大问题。对国外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传统的存款保险制度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其制度运行成本高昂,需要对存款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和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建议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需要考虑避免道德风险问题。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朱波  杨文华  卢露  
文章基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对信息披露、存款保险制度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使用2006-2014年24个国家137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发现,提高银行的信息披露程度,有助于降低融资成本和存款保险缴费费率,引导其减小银行间资产的相关性,从而降低系统性风险;存款保险的金融稳定效应不明显,提高信息披露程度有效缓解了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两者在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方面存在协同效应。设计合理的存款保险制度、经验丰富的监管当局和严格的监管体系有助于发挥市场约束作用,限制存款保险的道德风险,从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在我国正式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背景下,监管...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何剑  王心怡  郑智勇  
存款保险制度是推进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举措,研究其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对于进一步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2010—2019年我国上市银行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分析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关系,并就银行特征对二者关系的影响进一步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有加剧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倾向,提高银行杠杆会强化存款保险制度的风险效应,实行高管债权激励机制和扩张银行规模对此风险效应有抑制效果,但这种调节效应对中小银行并不明显。最后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晓博  刘伟  辛飞飞  
在考虑了市场主体对于政府担保预期的情况下,本文选取欧元区17个国家的116家银行2004-2014年的数据作为样本,通过对危机前、危机中以及危机后三个时期存款保险限额与银行风险承担间关系的考察,验证了二者间U型关系的存在,指出存款保险限额的提高并不一定会提高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存在最优的保险限额能够最小化银行的风险承担;同时,我们发现政府在危机时期的担保行为,可能强化市场主体对于政府担保的预期,进而使得危机过后,即使政府取消担保,最优的存款保险限额也不再存在。进一步地,我们认为在我国存款保险的初创时期,选择较高的存款保险限额,降低市场主体对于政府担保的预期,将更有利于明晰政府的职能定位,缓解长期政府隐性担保下积累的银行体系的道德风险问题。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郭晔  赵静  
本文立足于如何防范非危机时期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问题,选取了2010—2015年中国和美国银行业的微观数据,运用系统GMM,对比中美两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个体风险作用的差异以及银行杠杆率和治理结构对二者关系的影响;进一步,运用倍差法(DID)深入分析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个体风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存款保险制度显著增加了我国其他商业银行(中、农、工、建四大国有银行以外的商业银行)的个体风险,而其对美国的银行个体风险的影响却不显著;对中美两国银行而言,银行杠杆率越高,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