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88)
2023(13489)
2022(11222)
2021(10558)
2020(9065)
2019(20806)
2018(20235)
2017(40063)
2016(21101)
2015(23597)
2014(23362)
2013(22735)
2012(20361)
2011(17866)
2010(17625)
2009(16452)
2008(16313)
2007(14367)
2006(12222)
2005(11096)
作者
(55910)
(46530)
(46457)
(44224)
(29732)
(22171)
(21206)
(18057)
(18026)
(16457)
(15909)
(15797)
(14696)
(14586)
(14546)
(14467)
(13885)
(13563)
(13479)
(13411)
(11319)
(11256)
(10898)
(10813)
(10605)
(10513)
(10276)
(9994)
(9324)
(8883)
学科
(80962)
经济(80838)
管理(68236)
(66535)
(55848)
企业(55848)
方法(41439)
数学(37203)
数学方法(36772)
(29238)
(27545)
(24193)
银行(24047)
(22557)
中国(22009)
(20484)
(19093)
财务(19042)
财务管理(19001)
(18724)
金融(18719)
企业财务(18183)
业经(17848)
(15421)
(14846)
贸易(14832)
(14707)
制度(14673)
(14472)
农业(13255)
机构
大学(289256)
学院(286711)
(125016)
经济(122644)
管理(119435)
理学(102514)
理学院(101605)
管理学(100028)
管理学院(99480)
研究(86586)
中国(78538)
(65539)
(58074)
财经(51768)
(47253)
科学(46350)
中心(43902)
(42296)
经济学(40353)
(39970)
(39394)
财经大学(39271)
业大(37191)
经济学院(36511)
北京(35801)
研究所(35436)
(33626)
商学(32720)
商学院(32413)
(31889)
基金
项目(193687)
科学(156114)
基金(146902)
研究(142754)
(125531)
国家(124553)
科学基金(110677)
社会(95248)
社会科(90603)
社会科学(90578)
基金项目(77649)
(72657)
自然(71345)
自然科(69807)
自然科学(69791)
自然科学基金(68573)
教育(66349)
(61345)
资助(60144)
编号(56162)
(44953)
成果(44668)
重点(42761)
(42016)
(41233)
国家社会(40521)
教育部(40224)
人文(39374)
(39021)
创新(38673)
期刊
(129821)
经济(129821)
研究(89038)
中国(54434)
(54024)
(47818)
金融(47818)
管理(45325)
学报(36823)
科学(36728)
(34542)
大学(30529)
学学(29196)
财经(26934)
技术(24509)
(22832)
教育(22173)
农业(21091)
经济研究(20760)
业经(19988)
问题(16904)
理论(16208)
财会(14837)
实践(14606)
(14606)
(13745)
技术经济(13685)
统计(13501)
现代(12641)
(12622)
共检索到4315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丁鑫  周晔  
存款保险制度的设立无形中削弱了存款人的约束激励,造成银行市场约束的缺位。在此情况下,谁来对银行的市场约束补位?本文通过2011—2019年185家商业银行数据构建存款人、非存款债权人与股东三者风险之间的联立方程组,实证检验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银行内部风险的变化。研究发现:(1)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股东风险偏好增大;存款人市场约束缺位,其风险增大;非存款债权人对此进行市场约束的补位,其风险降低。股东风险由存款人与非存款债权人分担转变为主要由存款人分担,这种趋势在中小银行尤为显著,且在银行整体风险的反馈机制下同样如此。(2)银行微观主体从资产份额、收益回报、整体风险三个方面调整其风险承担,存款人具有收益回报动机,股东具有资产份额动机,而非存款债权人具备上述全部动机。(3)强化外部监管会影响银行的市场约束,表现为缓解存款人约束缺位,挤出非存款债权人市场约束。据此,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需注意配合监管政策目标,引导银行微观利益主体维持银行审慎经营。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晓博  刘伟  辛飞飞  
从银行风险转移的视角,银行股东、存款人与非存款债权人均会受到存款保险制度的影响而产生道德风险行为。但之前并未获充分的研究。本文选取2008—2015年欧元区17个国家的289家银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将银行股东、存款人与非存款债权人纳入到一个研究框架下,从风险转移的视角、结合存款保险制度在危机时期的变化,利用动态面板回归与GMM估计方法,考察了存款保险制度下各市场主体的风险承担关系及其对银行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1)存款保险制度下欧元区银行存在着明显的风险转移行为,非存款债权人是主要的风险承担主体;(2)危机时期的政府担保行为能够强化市场主体对于政府隐性担保的预期,来自股东的风险约束弱化,银行债权人表现出主动的风险承担;(3)存款保险制度保障程度的提高对银行绩效不存在显著影响,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并不能通过其风险转移行为提高银行绩效水平;(4)对于危机时期实施了政府担保的国家,非存款债务占比与银行股东回报率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政府在危机时期的担保行为可能通过降低其资本回报要求,提高银行股东的回报率,反映出了非存款债权人对于银行价格约束的弱化。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的研究内涵,有助于揭示存款保险制度下各市场主体的风险承担行为逻辑及其对银行绩效的影响,从而为构建完备的存款保险制度监管体系、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风险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冯剑  童中文  
本文采用2000~2014财年日本银行业的面板数据,从数量约束、价格约束两方面分析存款保险制度改革对于存款人风险偏好的中长期影响。研究表明:(1)在改革后的非危机时期(2005~2008年),存款人对风险反应敏感,其对银行业的风险行为能产生显著的市场约束作用,且不受"大而不倒"政策的影响;(2)在危机时期(2000~2004年、2009~2014年),"大而不倒"政策对存款人的风险意识产生明显影响,其对数量约束的影响大于对价格约束的影响。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项后军  郜栋玺  
市场约束作为巴塞尔协议Ⅱ三大支柱之一以及衡量金融深化的重要标准,是近年来相关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利率市场化等又是提高银行市场约束程度的实质性推动力量。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存款保险制度与市场约束之间的关系及其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并藉此评估了存款保险制度实施的政策影响及利率市场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发现:(1)我国银行整体的市场约束能显著抑制其风险承担,但分类的结果则表明地方性银行的市场约束效应最明显,大型银行次之,外资银行则不显著;进而,在考虑利率市场化因素之后,除外资银行以外的市场约束效应均有所增强,尤其是,利率市场化对价格约束效应的作用要远强于其对数量约束效应的影响。(2)基于合成控制法的估计结果表明,存款保险制度通过市场约束对地方银行的影响更明显,且存款保险制度通过价格约束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较之其通过数量约束的作用效果要更强。(3)综合而言,存款保险制度会增加利率市场化通过市场约束作用于银行风险承担的正向影响。文章的研究结果显示利率市场化推进以及存款保险制度实施的影响开始趋于明显,并使市场约束机制作用的发挥逐渐与国外相符,但仍然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戴晓凤  尹伯成  
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是为了保护存款者的利益。但是 ,由于存款银行的债务不能履行 ,风险便向保险机构转移 ,潜在地增强了银行风险资产的选择动机 ,因而存在机会主义行为诱因。要保证存款保险制度的安全性 ,必须通过提高银行自有资本比例、实行变动的存款保险率、降低银企间长期交易关系的重要性、提高银行资产的市场性 ,以控制推行存款保险制度过程中出现的银行道德风险。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尹雷  程伟  王梓菲  吴静  
基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目的,选取中国银行业2008—2017年度数据,通过理论模型构建与实证检验,综合运用固定效应、随机效应、GMM估计、差分广义矩的系统GMM估计模型等多种方法,论证银行业市场结构对存款保险制度风险行为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在垄断型银行市场,存款保险制度对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作用不显著;第二,在竞争型银行市场,存款保险制度会加剧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行为;第三,银行业市场结构演变会影响存款保险制度的银行道德风险行为,市场垄断程度加剧了降低存款保险制度的风险行为,竞争度增加会加剧其风险行为。并为中国银行业市场高质量健康发展提供一定政策参考方面的启示:第一,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存款保险制度设计时需要设置动态调整最高偿付限额机制;第二,《存款保险条例》内容与细则仍需进一步明确、具体,建立独立的存款保险机构;第三,适当控制银行业市场数量的竞争,转向注重银行业市场质量的竞争。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钱小安  
本文从探讨存款保险的体制目标入手,阐述了存款保险制度具有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保护小额储户利益、防范银行危机、提供存款清偿机制等功能,展示了从隐性存款保险向显性存款保险转变的市场取向,以及能提供有效的金融稳定机制。通过分析存款保险与其他种类保险的特征,揭示了存款保险所隐含的道德风险与代理问题。文章认为,建立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需要有一系列先决条件,主要包括:完善的银行治理结构、审慎的银行监管、普遍的存款保险理念、单一的存款保险机制、配套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效的监管协调等。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设计在法律制度、组织架构、融资机制、监管协调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尹杞月  
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问题是指商业银行在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下有动机承担过度风险、追求超额利润、从而可能导致银行业危机的问题,是存款保险制度的核心理论问题,也是存款保险制度能否持续的关键问题,更是一国政府如何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的重大问题。对国外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传统的存款保险制度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其制度运行成本高昂,需要对存款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和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建议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需要考虑避免道德风险问题。
[期刊] 征信  [作者] 杨佳萍  曹前进  
实证结果显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道德风险效应大于金融稳定效应,促使银行更加冒险,从而承担更多风险;提高资本充足率会增强银行风险对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敏感性,促使银行更倾向于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行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风险的影响不因规模而存在差异。因此,银行应建立以风险导向为基础的投资决策机制,并强化内部监督,加强资本约束,防范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带来的道德风险。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朱波  杨文华  卢露  
文章基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对信息披露、存款保险制度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使用2006-2014年24个国家137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发现,提高银行的信息披露程度,有助于降低融资成本和存款保险缴费费率,引导其减小银行间资产的相关性,从而降低系统性风险;存款保险的金融稳定效应不明显,提高信息披露程度有效缓解了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两者在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方面存在协同效应。设计合理的存款保险制度、经验丰富的监管当局和严格的监管体系有助于发挥市场约束作用,限制存款保险的道德风险,从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在我国正式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背景下,监管...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何剑  王心怡  郑智勇  
存款保险制度是推进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举措,研究其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对于进一步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2010—2019年我国上市银行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分析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关系,并就银行特征对二者关系的影响进一步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有加剧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倾向,提高银行杠杆会强化存款保险制度的风险效应,实行高管债权激励机制和扩张银行规模对此风险效应有抑制效果,但这种调节效应对中小银行并不明显。最后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戴小平  
一提到银行风险,人们自然会想到银行的贷款风险。而对于存款风险则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并非只有贷款才会出现风险,存款同样也有风险。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的有关规定,当某商业银行因解散、撤销和被法院宣告破产而终止时,存款人的存款本金和利息就难以如...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祝孔海  
银行是金融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为了避免银行破产给存款人造成损失及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避免金融体系发生动荡与危机,应构建存款保险制度。但存款保险制度不是灵丹妙药,其本身也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容易发生道德风险问题。道德风险有可能在存款人、银行经营者以及银行所有者任何一方发生。但银行经营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经营者造成的,因此,需要银行所有者设计出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防止银行经理人发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而对于银行所有者道德风险的消除,首先要创新银行管理制度;其次,要严格遵守银行经营“三原则”,即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防止银行经营目标单一化;第三,要规范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赵胜民  陈蒨  
由于商业银行经营存在高风险性特点,存款保险制度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可。存款保险制度在防止银行挤兑、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同时,也可能会增强银行的冒险动机,引发道德风险。本文以1998—2015年为样本区间,用双重差分法对116个国家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表明,存款保险制度显著降低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和破产风险,并且在新兴市场国家中该作用更为明显;一国对银行体系的监管越严格,该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风险的抑制作用越强;存款保险制度规定的最高偿付限额与银行风险之间存在U型关系,我国规定的50万元人民币相对于人均GDP来说偏高。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丁鑫   周晔  
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银行不同负债来源债权人的市场约束会产生何种变化?存款人和非存款债权人会“双管齐下”共同增强市场约束,还是会“背道而驰”?基于这些问题,本文利用2009—2020年186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构建中国2015年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发现,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存款人加强了市场约束,非存款债权人在利益驱使下却放松了市场约束,与存款人背道而驰。存款保险制度的风险差别费率定价模式能够促进银行信息披露,从而影响市场约束;债权人市场约束的主要动机为防范风险,并通过价格约束的方式调整收益。在银行负债结构中,长期存款、债券负债、次级负债人的市场约束受到存款保险制度的影响较为显著。存款人与非存款债权人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市场约束互动;外部资本监管约束会降低存款保险制度对存款人市场约束的增强作用,弥补存款保险制度对非存款债权人市场约束的削弱;存款保险制度对市场约束的影响与对风险的影响趋势保持一致,说明存款保险制度下市场约束的风险缓释作用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