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89)
- 2023(9350)
- 2022(7921)
- 2021(7228)
- 2020(6236)
- 2019(13911)
- 2018(13738)
- 2017(28019)
- 2016(14891)
- 2015(16530)
- 2014(16393)
- 2013(16605)
- 2012(15386)
- 2011(13822)
- 2010(14219)
- 2009(14200)
- 2008(13479)
- 2007(12249)
- 2006(11415)
- 2005(10880)
- 学科
- 济(56447)
- 经济(56349)
- 管理(47877)
- 业(44517)
- 企(38048)
- 企业(38048)
- 融(27812)
- 金融(27808)
- 银(26503)
- 银行(26492)
- 行(25637)
- 财(25628)
- 中国(24610)
- 方法(22726)
- 税(21787)
- 制(21411)
- 数学(20378)
- 税收(20339)
- 数学方法(20251)
- 收(20164)
- 务(15342)
- 财务(15307)
- 财务管理(15277)
- 农(14808)
- 企业财务(14570)
- 业经(13747)
- 体(13571)
- 贸(12952)
- 贸易(12935)
- 易(12768)
- 机构
- 大学(208283)
- 学院(207922)
- 济(94706)
- 经济(92751)
- 管理(75569)
- 研究(68591)
- 中国(64434)
- 理学(63259)
- 理学院(62666)
- 管理学(61892)
- 管理学院(61516)
- 财(57319)
- 京(43011)
- 财经(42902)
- 经(38715)
- 科学(34780)
- 所(33808)
- 中心(33405)
- 江(32147)
- 经济学(31955)
- 财经大学(31916)
- 研究所(29285)
- 经济学院(29053)
- 北京(27980)
- 融(27800)
- 金融(27322)
- 农(26819)
- 银(26363)
- 州(26185)
- 银行(25462)
- 基金
- 项目(122063)
- 科学(96269)
- 研究(93966)
- 基金(90223)
- 家(76237)
- 国家(75618)
- 科学基金(64852)
- 社会(62251)
- 社会科(59343)
- 社会科学(59334)
- 基金项目(46492)
- 省(45687)
- 教育(42394)
- 划(38313)
- 编号(38254)
- 自然(37967)
- 资助(37788)
- 自然科(37053)
- 自然科学(37047)
- 自然科学基金(36410)
- 成果(33733)
- 制(30104)
- 部(28691)
- 重点(27336)
- 性(27002)
- 国家社会(26604)
- 课题(26332)
- 发(26024)
- 创(25995)
- 教育部(25591)
共检索到3416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斌
本文试图全面和深入解析金融机构存差这一重要金融现象。研究发现,目前关于存差的很多认识是似是而非的,我国金融机构存差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实施金融控制的结果。而铸币税则是政府实施金融控制能够获得的主要收入,正是政府为征收铸币税所导致的基础货币增长成为导致金融机构存差的主要原因。据此本文建立了一个一般性的分析框架,将存差、金融控制和铸币税之间建立起紧密的逻辑联系,分析相互关系与相互影响。研究还发现,存差扩大与我国M2/GDP的快速上升都同金融控制政策有密切关系。这一新的分析框架有助于从更高层面更全面的理解存差现象,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深刻的转轨经济学含义。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亦文 胡宗义
以货币沉淀为角度分析M2/GDP偏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储蓄-投资转化渠道不通畅,造成银行系统货币存量偏大;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等资产市场资金配置效率低,货币周转速度慢;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受边际消费递减导致高收入阶层资金储藏量大;利率、汇率机制缺乏有效弹性而导致中央银行被迫发行超额货币维系市场秩序;非组织金融规模增长,大量资金流通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可能导致市场内金融体系的"脱媒"现象。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就在于货币沉淀到不动产领域,导致货币紧缩。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宋李健
"强金融、弱财政"曾是中国转轨经济的一个特殊现象。本文将分析造就这种特殊经济格局的主要原因,以及这种格局对经济转轨和金融改革产生的影响。为了将金融与财政两个经济领域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我们引入了广义铸币税的定义,即置于金融控制下的银行体系创造的存贷利息差。研究表明:广义铸币税的存在使政府有能力弥补经济自由化过程中迅速下降的财政收入,从而使中国成功地避免了前苏东国家在转轨时期出现的财政赤字型通货膨胀。研究结论表明,在政府建立有效的财税制度确保财政收支平衡之前,保持金融控制是必要的。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吴建军
近年来,我国 M_2/GDP 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在借鉴以往分析的基础上,从我国的投资利率弹性角度出发,对我国的 M_2/GDP 过高提供了一个解释。指出,我国现行的利率形成机制以及由此所导致的投资主体的特殊性促使了我国的投资缺乏利率弹性。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何运信 钟立新 耿中元
对于我国高M_2/GDP的成因,现有研究主要从我国市场化改革和产业结构变迁导致货币化加深,金融市场缺陷导致居民缺乏有效投资渠道两方面进行解释。然而,这些研究忽略了收入分配这一重要宏观因素。文章研究表明,收入差距的扩大是推动我国M_2/GDP长期上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这意味着,如果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不能扭转,我国高M_2/GDP还会持续,在这种情况下,即便通过金融改革增加居民投资渠道使这个比例暂时下降,但是这些改革带来的资产结构调整效应发挥完之后,M_2/GDP也会在新的均衡基础上重拾升势。
关键词:
收入差距 货币需求 M_2/GDP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马方方 沈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尤其是1997年之后,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剧烈波动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典型现象,表现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和实体经济变量即产出和物价变化的脱节———M2/GDP偏高现象。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货币总量与名义GDP之比作为衡量流动性过剩的尺度,反映了货币供求状态与实体宏观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当流动性过剩成为持续现象时,说明相对于实体经济形成的总供给,货币市场持续出现超额供给,即货币市场提供的一部分货币资金没有流向实体经济,或投入到实体经济的货币资金没有形成真实的商品供给。由于现代货币制度下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吕冰洋 李峰
本文实证分析中国税收连年超GDP增长的原因,其结论是分税制改革以来各地区税收征管效率年均提高值9.6%,征管效率提高较大的省份集中在东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总税收对GDP的增长弹性约为1.1,工商业增加值、企业利润和劳动者报酬等的增长不同程度地促进相关税收增长;总税收对税收征管效率提高的弹性约为0.43,税收征管效率提高每年促进税收增长约4.1%,税收征管效率对税收增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所得税和增值税上。
关键词:
税收征管效率 税收增长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炳 袁威
本文使用机理变化型变结构协整模型实证分析了1996年1月至2013年5月期间货币信贷结构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货币信贷结构均在特定时点开始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率产生机理性影响;货币结构与信贷期限结构对实际产出分别具有较弱的正向和负向机理性影响,对通货膨胀率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正向机理性影响,并且货币信贷结构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货币信贷总量。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货币信贷结构与"货币迷失"之间的关系,发现货币结构与信贷期限结构对"中国货币迷失之谜"均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政策建议如下:中国人民银行应同时注重货币信贷总量与结构的调控,监测货币信贷结构的变动应成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与制定货...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朱小檬 孙爱田
本文基于现代计量理论,采用我国2000年1季度-2010年4季度的数据,运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包括ADF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检验了货币供应量(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的协整关系。结果表明:M2与GDP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并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彭兴韵
在货币总量非常充裕的背景下,应当关注货币结构变动背后的因素。短期而言,单纯调整统计口径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M1与M2之间的剪刀差,持续下降的活期存款占比,实际上反映了居民和企业家对未来的弱预期,根本措施应当是通过改革切实稳定人们的预期。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贾清显 朱铭来
在货币量化宽松背景下,世界平均M2/GDP比例的持续上升态势引起各国经济学家及货币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并被深入探讨其与经济运行态势的相互影响。本文使用面板数据协整分析及构建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经济方法,利用66个国家和地区1991~2013年间的数据资料,在科学构建衡量金融体系指标的基础上,从金融体系视角考察不同金融体系结构是否对M2/GDP比例产生影响差异。在运用金融结构活动、规模等不同金融体系测度方法,使用不同计量模型改变统计过程的条件下,实证检验了不同金融体系对M2/GDP比例的影响:越趋向以银行为主导型金融体系国家,越倾向于有高的M2/GDP比例。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钟伟,黄涛
China's M\-2/GDP ratio is high than of other major countries,our empirical study reveal that it is caused mainly by the declining of cash/M 2 Ratio,the rapid slowdown of currency circulating speed and the singular financial assets.The high M\-2/GDP ratio implies that China is facing challenges such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social welfare system,the dilution of non\|performing assets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financial assets.The myth shall not be exaggerated as a hint of financial crisis.
关键词:
M2GDP比率 货币流通速度 不良资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国疆
M2/GDP水平的持续上升是中国金融运行的显著特征。本文认为,中国居民储蓄货币化积累效应、货币市场发展阻滞效应和不良贷款效应是导致中国M2/GDP水平持续上升的基本因素。M2/GDP水平的持续上升包含有正常和非正常性,在决定M2/GDP水平的基本因素未根本改变的条件下,M2/GDP水平仍会保持上升态势。结论是:深化金融结构改革,建立良好且监管有效的金融结构是消解困境的根本出路。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兆旭 纪敏
我国M2/GDP偏高问题一直存在,以此认定央行"货币超发"并引发通胀,缺乏充足的证据。本文基于我国实际,构建了一个扩展的货币需求模型,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既有经济发展模式下,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被动投放、信贷软约束下的货币创造、经济发展过程中因改革不完备而增加的货币需求是M2/GDP偏高的主因。基于此,本文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完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针对信贷投放关键领域实施差别化金融调控以及增强汇率弹性,改变负利率等建议。同时,存量货币较高也蕴含了较大的系统性风险,央行应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以积极应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宇 李旭东
本文计算了1993年至2005年我国M2/GDP,发现该数据总体呈上升趋势,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体制上的深层次问题。另外,本文运用带有动量项和自适应学习率的BP神经网络方法预测出我国2006年的M2/GDP是1.6386左右,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M2/GDP BP神经网络 预测 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