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13)
2023(4880)
2022(4091)
2021(3936)
2020(3446)
2019(7687)
2018(7597)
2017(14177)
2016(8107)
2015(9078)
2014(8795)
2013(8728)
2012(8357)
2011(7499)
2010(7757)
2009(7373)
2008(7307)
2007(6504)
2006(5826)
2005(5615)
作者
(22544)
(18606)
(18164)
(17830)
(11982)
(9088)
(8537)
(7336)
(7177)
(6689)
(6527)
(6307)
(6128)
(5957)
(5766)
(5711)
(5527)
(5466)
(5366)
(5322)
(4967)
(4634)
(4420)
(4331)
(4277)
(4183)
(4180)
(4175)
(3800)
(3757)
学科
(28827)
经济(28788)
管理(20441)
(17494)
(14392)
企业(14392)
(11175)
教育(8937)
(8618)
方法(8494)
(8029)
中国(7913)
地方(7787)
(7660)
理论(6748)
数学(6591)
业经(6498)
数学方法(6474)
农业(5843)
研究(5531)
(5072)
银行(5056)
(4995)
制度(4991)
(4916)
(4788)
(4641)
金融(4639)
(4599)
财务(4592)
机构
大学(110162)
学院(106257)
研究(38918)
(38085)
经济(36786)
管理(36282)
理学(29818)
理学院(29361)
中国(29148)
管理学(28813)
管理学院(28579)
(24932)
科学(23302)
(20124)
(19401)
(18845)
中心(18549)
(18173)
师范(18030)
(17363)
研究所(16770)
北京(15964)
(15278)
财经(15055)
业大(14902)
师范大学(14653)
(14595)
(13602)
(13411)
农业(13387)
基金
项目(66351)
研究(51669)
科学(51049)
基金(45832)
(39377)
国家(38943)
科学基金(32836)
社会(30641)
社会科(28619)
社会科学(28613)
(26831)
教育(25146)
基金项目(24042)
编号(22498)
(22479)
自然(20841)
自然科(20266)
自然科学(20259)
自然科学基金(19895)
成果(19822)
资助(18518)
课题(16407)
重点(15096)
(14341)
(14248)
(13920)
(13473)
(13147)
项目编号(13073)
大学(13041)
期刊
(50291)
经济(50291)
研究(38504)
中国(27674)
教育(21878)
(17430)
学报(16890)
(15460)
科学(14639)
管理(12856)
大学(12695)
(11429)
金融(11429)
学学(11013)
农业(10108)
图书(9659)
技术(8726)
财经(7580)
(7546)
书馆(7433)
图书馆(7433)
业经(7307)
经济研究(7049)
(6541)
问题(6387)
(5837)
(5837)
(5741)
资源(5438)
(5295)
共检索到1774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陈国家  郭玉峰  
本文通过对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为学观地分析、解读,结合孔子教学思想及切身体会和自考生的特殊情况,从自觉意识的树立、"志"与"学"的观念以及终身学习的理念等三个方面出发,吸收、借鉴《论语》中关于为学的思想,给自考生树立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为学观,为自考生在未来学习、工作、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实现"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的目标而奋斗。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冯文全  冯碧瑛  
儒家学说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教育的主流,与孔子对老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借鉴与弘扬是分不开的。以《论语》和《道德经》为依据发现,孔子在儒家德育思想方面的诸多主张借鉴与弘扬了老子的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思想。他们在求真务实、力戒空谈,待人处事不偏不倚、立定中道,为人仁慈谦卑,道德教育重在行"不言之教",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依靠道德主体的自我教育的观点等方面多有共通之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修鲁  
面对自考助学学生群体的特点,如何管理学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成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贯穿到推进素质教育中,教育自考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和实践内容。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倩  袁奕  
大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主意识的增强表现为他们希望通过自身的感受学习获得对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的认知与判断,所以,利用相对"隐性"的途径和方式来弥补显性教育方法的不足,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势在必行。本文从当前全日制自考生的教育发展的现状出发,深入分析了自考学生的基本特点,结合全日制自考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提出了加强隐性教育的途径和对策。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许纯蕖  
高校自考脱产助学班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全日制大学正规教育有机结合的一种学历教育形式。为了解当前高校自考脱产助学班助考助学情况,笔者以华南某大学为例,对自考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走访交流,就他们在校的学习状况进行了研究分析,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对策与建议。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桑哲  
《论语》中蕴涵着丰富而邃密的教育思想,但因其成书背景之客观原因及不同时代人们解读方式之主观缘由,其教育思想之本真性、条理性、系统性似未得以更好地显现。学习理论即属此列。孔子的学习思想关涉学习的性质、过程、规律、动机、迁移、方法等诸多方面。对此予以细致类解,不仅有助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现代承续与当代承换,而且对建构具有中华本土底气的现代学习理论,亦大有裨益。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凤存  
自考生网络自主学习既与助学机构和导学教师所提供支助服务密切相关,更离不开自考生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升。在网络环境下,只有构建起由助学机构、导学教师和自考生所组成的三位一体自主学习模式,才能有效促进自考生网络自主学习活动顺利开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林晓航  
本次调查随机抽取了广州某大学320名自考生,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试。结果发现:该校自考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6.08%,自考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全国青年常模以及大学生常模低,其中强迫症状较为突出。本文以定量研究方法,在分析自考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教育对策,以期提高自考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自考生全面发展。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黄晓珠  
"学"与"思"是《论语》中被反复论及的两个重要的教育概念,二者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学习"与"思考"并不同。《论语》中的"学"与"思"是两个并列的概念,但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并非同等重要,而是"学"重于"思"。孔子在《论语》中对"学""思"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阐发是较为深入的,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套内涵深刻,体系比较完备的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哲学的形塑有巨大意义。重回孔子学思理论阐发的文本《论语》来对孔子的"学""思"概念和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准确的把握孔子学思理论的文化内涵,更深刻地理解其教育意义与价值。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华国庆  
汉语国际推广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也是国家语言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汉语国际推广,我国于近年来在不少国家相继成立了孔子学院,对扩大汉语国际影响、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以及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等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孔子学院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已成为制约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建立完善的孔子学院财税保障体系尤为必要。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勇  
孔子作为中国第一位名师留有丰富的专业文化遗产。《论语》开篇话语表明,孔子以自己的教育心得体会,深刻解答了教师或教育专业的三大基本问题,即教育的本源、价值与考验。后世中国名师因此形成专业传统,其核心精神是将培养追求仁道的学习与实践共同体,视为教师或教育专业的首要追求。孔子开创的教师专业传统,可以为反思中国近十年的教师专业发展运动究竟发展了教师的什么,提供具有重要历史参照意义的衡量点。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刘亚玲  
读书价值观就是人们在读书过程中,基于自身读书需求和内容而形成的,对读书的目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与理解,简单地说就是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去读书,如何读好书等问题。通过孔子的"言""行"不难发现他一生最推重修身养性,以读书为自我道德完善和精神需求满足的人生方式,这也恰恰构成了他读书的核心价值观,也成为中国传统读书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的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下学上达的读书目的,文质统一的读书选择,安贫乐道的读书精神,"四结合"的读书方法。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张连起  
2009年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诞辰2 560年。公元前500多年的孔子是一个面含微笑的东方圣人("夫子莞尔"),他正直善良、智慧通达、乐观向上、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社会和终极关怀。他在世时可能都没影响到当时的鲁国,却在死后影响了中华民族2500多年。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栗洪武  
介绍了孔子的"师徒观",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起主导作用,既要教导学生知识与培养学生才能,又要陶冶学生品德与发展学生特长。指出在当代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导师要做到关爱学生,身正为范,教学相长,豫时孙摩,学高为师,助学解困;学生也要打心眼里尊敬导师,按导师的指导循序渐进地学习,主动与导师保持联系与沟通,积极完成导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孔子一生作为师者的实践,其核心可以概括为学而不厌与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乃是求得"斯文在兹",诲人不倦则是让孔子之后来者"与于斯文"。孔子一辈子在学与教之间不断转化,其中心就是传承斯文,也即赓续周代以来的礼乐文化传统。斯文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作为个体生命意义的依据,更是承载着民族的根本价值。传承斯文不是固守斯文,而是"述而不作"与"温故知新"的统一,是人与文的互相转化。担当"斯文",乃是当代师者的文化使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