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11)
- 2023(8060)
- 2022(6784)
- 2021(6472)
- 2020(5430)
- 2019(12451)
- 2018(12139)
- 2017(23730)
- 2016(12248)
- 2015(13710)
- 2014(13438)
- 2013(12768)
- 2012(11511)
- 2011(9931)
- 2010(9401)
- 2009(8380)
- 2008(7867)
- 2007(6339)
- 2006(4892)
- 2005(4003)
- 学科
- 济(51029)
- 经济(50982)
- 管理(33802)
- 业(32095)
- 企(28709)
- 企业(28709)
- 方法(28380)
- 数学(23835)
- 数学方法(23489)
- 学(13186)
- 财(12607)
- 中国(11665)
- 业经(11293)
- 理论(11254)
- 农(11164)
- 和(8787)
- 务(8371)
- 财务(8340)
- 财务管理(8324)
- 企业财务(7957)
- 贸(7913)
- 贸易(7911)
- 易(7676)
- 地方(7543)
- 农业(7537)
- 技术(7515)
- 环境(6802)
- 产业(6708)
- 制(6631)
- 划(6302)
- 机构
- 大学(167961)
- 学院(165306)
- 济(68769)
- 管理(68407)
- 经济(67615)
- 理学(60636)
- 理学院(60047)
- 管理学(59003)
- 管理学院(58661)
- 研究(47611)
- 中国(34380)
- 京(32661)
- 财(30606)
- 科学(28165)
- 财经(25931)
- 经(23893)
- 中心(23084)
- 经济学(22909)
- 业大(22558)
- 范(22297)
- 师范(22080)
- 江(21838)
- 农(20796)
- 所(20705)
- 经济学院(20632)
- 财经大学(19864)
- 研究所(19224)
- 北京(19178)
- 商学(18428)
- 商学院(18278)
- 基金
- 项目(121071)
- 科学(97537)
- 基金(90654)
- 研究(89860)
- 家(77884)
- 国家(77241)
- 科学基金(68444)
- 社会(59548)
- 社会科(56548)
- 社会科学(56537)
- 基金项目(48161)
- 省(46440)
- 自然(43767)
- 自然科(42796)
- 自然科学(42786)
- 教育(42501)
- 自然科学基金(42025)
- 划(39036)
- 资助(35956)
- 编号(35929)
- 成果(28082)
- 部(27618)
- 重点(27200)
- 创(26186)
- 发(25358)
- 国家社会(25351)
- 教育部(24689)
- 创新(24316)
- 人文(24209)
- 大学(23804)
共检索到2184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黄晓珠
"学"与"思"是《论语》中被反复论及的两个重要的教育概念,二者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学习"与"思考"并不同。《论语》中的"学"与"思"是两个并列的概念,但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并非同等重要,而是"学"重于"思"。孔子在《论语》中对"学""思"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阐发是较为深入的,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套内涵深刻,体系比较完备的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哲学的形塑有巨大意义。重回孔子学思理论阐发的文本《论语》来对孔子的"学""思"概念和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准确的把握孔子学思理论的文化内涵,更深刻地理解其教育意义与价值。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冯文全 冯碧瑛
儒家学说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教育的主流,与孔子对老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借鉴与弘扬是分不开的。以《论语》和《道德经》为依据发现,孔子在儒家德育思想方面的诸多主张借鉴与弘扬了老子的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思想。他们在求真务实、力戒空谈,待人处事不偏不倚、立定中道,为人仁慈谦卑,道德教育重在行"不言之教",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依靠道德主体的自我教育的观点等方面多有共通之处。
关键词:
孔子 老子 道德哲学 道德教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孔子一生作为师者的实践,其核心可以概括为学而不厌与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乃是求得"斯文在兹",诲人不倦则是让孔子之后来者"与于斯文"。孔子一辈子在学与教之间不断转化,其中心就是传承斯文,也即赓续周代以来的礼乐文化传统。斯文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作为个体生命意义的依据,更是承载着民族的根本价值。传承斯文不是固守斯文,而是"述而不作"与"温故知新"的统一,是人与文的互相转化。担当"斯文",乃是当代师者的文化使命。
关键词:
斯文在兹 孔子 人文教育 文化使命 论语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桑哲
《论语》中蕴涵着丰富而邃密的教育思想,但因其成书背景之客观原因及不同时代人们解读方式之主观缘由,其教育思想之本真性、条理性、系统性似未得以更好地显现。学习理论即属此列。孔子的学习思想关涉学习的性质、过程、规律、动机、迁移、方法等诸多方面。对此予以细致类解,不仅有助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现代承续与当代承换,而且对建构具有中华本土底气的现代学习理论,亦大有裨益。
关键词:
孔子 学习思想 类解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于述胜
教育史既是社会科学,也是人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教育史研究应该切近中国历史文化语境,在"入境"、"构境"和"引人入境"上多下功夫。例如,在对孔子之"学"的阐释上,如果超越"规律—原则—方法"这一技术化进路,在同情与体贴中切近之,我们将会发现:对于孔子来说具有根本意义的"学",并非服于任何外在目的、对象化、工具性的知识活动,而是一个人不断自我超越的生命和生活历程,其间充满了精神张力和乐感韵律。学与不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进入此境;而教,不过是通过在境中言并引人入境,有效介入学者的精神世界,让学者进入居间引发、欲罢不能的状态。"入境"意味着进入时间(历史的时间而非物理的时间),感受并顺应"生命—...
关键词:
孔子 历史文化语境 孔子之“学”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陈国家 郭玉峰
本文通过对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为学观地分析、解读,结合孔子教学思想及切身体会和自考生的特殊情况,从自觉意识的树立、"志"与"学"的观念以及终身学习的理念等三个方面出发,吸收、借鉴《论语》中关于为学的思想,给自考生树立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为学观,为自考生在未来学习、工作、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实现"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的目标而奋斗。
关键词:
论语 为学观 自考生 终身学习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张连起
2009年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诞辰2 560年。公元前500多年的孔子是一个面含微笑的东方圣人("夫子莞尔"),他正直善良、智慧通达、乐观向上、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社会和终极关怀。他在世时可能都没影响到当时的鲁国,却在死后影响了中华民族2500多年。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徐平利
孔子出身贵族,一生旨在恢复贵族之礼,他办学的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及其"君子精神"。《论语》讲"君子"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不能像"器具"那样专于一端,故而"君子"应"不器"。孔子所谓"六艺"也属于贵族礼仪,不是谋生手段。作为"专才"的平民工匠不属于儒家学校教育的培养对象,儒学下的制度不可能诞生职业教育。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君子不器 职业教育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勇
孔子作为中国第一位名师留有丰富的专业文化遗产。《论语》开篇话语表明,孔子以自己的教育心得体会,深刻解答了教师或教育专业的三大基本问题,即教育的本源、价值与考验。后世中国名师因此形成专业传统,其核心精神是将培养追求仁道的学习与实践共同体,视为教师或教育专业的首要追求。孔子开创的教师专业传统,可以为反思中国近十年的教师专业发展运动究竟发展了教师的什么,提供具有重要历史参照意义的衡量点。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邓新 刘伟乾
本文以"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为主题,在全球化背景和现代性社会中,从文化"在场"的角度重新审视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方式及其价值理解,探讨文化"在场"在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活动中对场域、对象、主体、形式及内容选择等方面的意义和重要性,为孔子学院开展多样化的文化传播活动提供建设性的思路,从而为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具有借鉴意义的研究范本。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张连起
我于孔子,自认为是他的一个远年弟子。虽然没正式给这位曲阜老头儿拜过师,窃以为私淑可也,想必先生不会嗔怪。老头儿出身贫寒,我也出身贫寒。老头儿年少时酷爱读书,我也是。更有趣的是,老头儿曾是"孔会计",而我一直做会计到现在。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玮 张娟
"文化自信"是当今时代的重大命题。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在践行"文化自信"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中也包含着文化自信的内容,为文化自信提供理论支撑。如何在"文化自信"的语境下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重大机遇。孔子"信而好古""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终身教育"的教育观,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要使之与当今时代、国情现状有机结合,运用现代的推广模式,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关键词:
文化自信 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观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金荣
《论语》中孔子谈论饮食、食品的文字有数十处,涉及到营养素的形态、质量、种类、数量、比例等要素,既基本符合营养学原理,又讲出中国饮食文化的"和合"思想,为中国的饮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孔子 饮食观 文化内涵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慧明
试析孔子“学为人”的教育思想张慧明重视“做人”的教育,是古代社会各国教育的共同特征,在我国尤其突出。孔子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构造了一套完整的“学为人”的教育思想体系。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社会政治制度大变革的时期,是“礼崩乐坏”的年代,诞生于这个年代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澄宇
语文生活作为语文课程汲取营养的母体而饱有的丰富性自不待言。而从研究语文学科到关注语文生活,只是语文工作者们扩大视野,回归"语文本身"的第一步。从现象学还原的角度来看,还需要再一次的现象学还原。通过这种方法,将附丽于语文生活之上的僵化的"道"与"文""还原"掉。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纯粹"的语文生活特质,包括"先验性""、审美性""、丰富性"与"智慧性"等。这种"纯粹"的语文生活及其特质才应是现代语文课程核心的价值与意义之来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