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60)
2023(2597)
2022(2282)
2021(2335)
2020(1835)
2019(4379)
2018(4559)
2017(8022)
2016(4592)
2015(5329)
2014(5059)
2013(4799)
2012(4437)
2011(3952)
2010(3766)
2009(3249)
2008(2984)
2007(2461)
2006(2081)
2005(1705)
作者
(11623)
(9640)
(9411)
(9025)
(6045)
(4800)
(4368)
(3785)
(3714)
(3440)
(3427)
(3120)
(3110)
(3050)
(2872)
(2820)
(2794)
(2772)
(2757)
(2753)
(2329)
(2307)
(2242)
(2209)
(2198)
(2115)
(2114)
(2095)
(2055)
(1921)
学科
(12919)
经济(12903)
管理(8686)
(7659)
(5748)
企业(5748)
地方(5597)
(5067)
教育(4513)
教学(4208)
方法(4138)
(3742)
农业(3576)
数学(3478)
理论(3385)
数学方法(3349)
中国(3286)
业经(3249)
(2559)
(2557)
环境(2472)
思想(2261)
地方经济(2237)
政治(2195)
技术(2061)
(2053)
思想政治(1975)
政治教育(1975)
治教(1975)
德育(1957)
机构
大学(54494)
学院(54076)
研究(18133)
管理(17722)
(15515)
理学(15415)
理学院(15096)
经济(14948)
管理学(14582)
管理学院(14468)
科学(13068)
中国(13060)
(12444)
(11082)
师范(11004)
(9552)
(9108)
师范大学(9054)
中心(9025)
(8783)
业大(8676)
研究所(8130)
北京(7659)
农业(7523)
教育(7452)
技术(7368)
(7343)
(7215)
(7006)
(5840)
基金
项目(38510)
研究(29914)
科学(29656)
基金(25739)
(22190)
国家(21928)
科学基金(18679)
社会(16678)
(16587)
社会科(15495)
社会科学(15491)
教育(14803)
基金项目(14483)
(14048)
编号(13525)
自然(12603)
自然科(12260)
自然科学(12256)
自然科学基金(12008)
成果(11269)
课题(9896)
资助(9819)
(8713)
重点(8678)
(8636)
(7984)
(7782)
大学(7727)
项目编号(7717)
规划(7691)
期刊
(18892)
经济(18892)
研究(15933)
中国(14450)
教育(13602)
学报(9157)
(8590)
科学(8185)
大学(6840)
(6321)
学学(6082)
农业(5942)
管理(5667)
技术(5112)
图书(4399)
资源(4082)
(3860)
(3448)
业经(3415)
(3343)
职业(3311)
(3168)
金融(3168)
书馆(3138)
图书馆(3138)
城市(2784)
问题(2761)
(2718)
论坛(2718)
科技(2632)
共检索到820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桑哲  
《论语》中蕴涵着丰富而邃密的教育思想,但因其成书背景之客观原因及不同时代人们解读方式之主观缘由,其教育思想之本真性、条理性、系统性似未得以更好地显现。学习理论即属此列。孔子的学习思想关涉学习的性质、过程、规律、动机、迁移、方法等诸多方面。对此予以细致类解,不仅有助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现代承续与当代承换,而且对建构具有中华本土底气的现代学习理论,亦大有裨益。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冯文全  冯碧瑛  
儒家学说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教育的主流,与孔子对老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借鉴与弘扬是分不开的。以《论语》和《道德经》为依据发现,孔子在儒家德育思想方面的诸多主张借鉴与弘扬了老子的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思想。他们在求真务实、力戒空谈,待人处事不偏不倚、立定中道,为人仁慈谦卑,道德教育重在行"不言之教",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依靠道德主体的自我教育的观点等方面多有共通之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学通  
(一)孔子传略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年73岁。他是商代后裔宋国公族的大夫之后,上代因宋国内战避乱来到鲁国,就做了鲁国人。父亲作过鲁国的鄹邑宰。幼年时相当贫贱,他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但仍保持着低级贵族“士”的地位。他非常好学,也是非常博学的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勇  
孔子作为中国第一位名师留有丰富的专业文化遗产。《论语》开篇话语表明,孔子以自己的教育心得体会,深刻解答了教师或教育专业的三大基本问题,即教育的本源、价值与考验。后世中国名师因此形成专业传统,其核心精神是将培养追求仁道的学习与实践共同体,视为教师或教育专业的首要追求。孔子开创的教师专业传统,可以为反思中国近十年的教师专业发展运动究竟发展了教师的什么,提供具有重要历史参照意义的衡量点。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陈国家  郭玉峰  
本文通过对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为学观地分析、解读,结合孔子教学思想及切身体会和自考生的特殊情况,从自觉意识的树立、"志"与"学"的观念以及终身学习的理念等三个方面出发,吸收、借鉴《论语》中关于为学的思想,给自考生树立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为学观,为自考生在未来学习、工作、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实现"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的目标而奋斗。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黄晓珠  
"学"与"思"是《论语》中被反复论及的两个重要的教育概念,二者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学习"与"思考"并不同。《论语》中的"学"与"思"是两个并列的概念,但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并非同等重要,而是"学"重于"思"。孔子在《论语》中对"学""思"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阐发是较为深入的,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套内涵深刻,体系比较完备的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哲学的形塑有巨大意义。重回孔子学思理论阐发的文本《论语》来对孔子的"学""思"概念和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准确的把握孔子学思理论的文化内涵,更深刻地理解其教育意义与价值。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孔子一生作为师者的实践,其核心可以概括为学而不厌与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乃是求得"斯文在兹",诲人不倦则是让孔子之后来者"与于斯文"。孔子一辈子在学与教之间不断转化,其中心就是传承斯文,也即赓续周代以来的礼乐文化传统。斯文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作为个体生命意义的依据,更是承载着民族的根本价值。传承斯文不是固守斯文,而是"述而不作"与"温故知新"的统一,是人与文的互相转化。担当"斯文",乃是当代师者的文化使命。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徐平利  
孔子出身贵族,一生旨在恢复贵族之礼,他办学的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及其"君子精神"。《论语》讲"君子"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不能像"器具"那样专于一端,故而"君子"应"不器"。孔子所谓"六艺"也属于贵族礼仪,不是谋生手段。作为"专才"的平民工匠不属于儒家学校教育的培养对象,儒学下的制度不可能诞生职业教育。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张连起  
我于孔子,自认为是他的一个远年弟子。虽然没正式给这位曲阜老头儿拜过师,窃以为私淑可也,想必先生不会嗔怪。老头儿出身贫寒,我也出身贫寒。老头儿年少时酷爱读书,我也是。更有趣的是,老头儿曾是"孔会计",而我一直做会计到现在。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祖嫘  
在孔子学院成立十周年之际,对孔子学院官方话语的分析有利于了解中外双方主体对孔子学院的认知异同。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演讲话语的分析结果表明,孔子学院的定位和宗旨已获得中外一致认可;但中外双方对孔子学院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及其作为语言文化品牌的意义存在着认知差异;双方在传播态度和具体问题的认知上仍需加强沟通;孔子学院官方话语呈现中外学术话语融合的特点,但中方应淡化其政府色彩,建设其更加和谐融通的话语权体系。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慧明  
试析孔子“学为人”的教育思想张慧明重视“做人”的教育,是古代社会各国教育的共同特征,在我国尤其突出。孔子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构造了一套完整的“学为人”的教育思想体系。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社会政治制度大变革的时期,是“礼崩乐坏”的年代,诞生于这个年代的...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金荣  
《论语》中孔子谈论饮食、食品的文字有数十处,涉及到营养素的形态、质量、种类、数量、比例等要素,既基本符合营养学原理,又讲出中国饮食文化的"和合"思想,为中国的饮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麦茹  
孔子的经济思想富含大量生态因子,因顺时节以时生产、节俭消费和以相对合理的分配政策来保证各阶层的和谐相处并维持社会生产的可持续进行等思想都是这种生态因子的具体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内圣外王、推己及人、推人及物的逻辑思想是支撑着这一特色的两大根基,孔子的这种思想为身处生态困境的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迪。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董振娟  
孔子的生命思想从其"天生万物"的本体论观点出发,关爱自然生命的存在,追求社会生命的价值,崇尚积极的生命态度。在当今功利主义思想盛行、工具理性充斥教育领域、生命现象屡遭异化的背景下,重新挖掘与探索孔子生命思想的内涵,对于当代的生命教育有着积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指导价值。珍爱自己及他人的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追求、树立积极进取的生命态度,是孔子的生命思想给当代教育的重要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晋超  
1管子、孔子统计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管子,即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颍上(今安徽颍上)人,是春秋初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出身贫贱,经好友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齐相。依托齐国东面临海的地理位置,管仲在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实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史记·管晏列传》),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他为政"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责轻重,慎权衡",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实现了霸业,孔子对管仲的功绩曾给予高度评价,他说:"管仲相桓公,霸业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管子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