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211)
- 2023(5102)
- 2022(4336)
- 2021(4150)
- 2020(3401)
- 2019(7633)
- 2018(7461)
- 2017(13235)
- 2016(7468)
- 2015(8645)
- 2014(8325)
- 2013(7970)
- 2012(7724)
- 2011(7223)
- 2010(7515)
- 2009(6611)
- 2008(6487)
- 2007(6076)
- 2006(5453)
- 2005(4933)
- 学科
- 济(24504)
- 经济(24467)
- 管理(17943)
- 业(15724)
- 企(13406)
- 企业(13406)
- 学(10578)
- 方法(10083)
- 教学(9035)
- 理论(8527)
- 数学(7860)
- 数学方法(7594)
- 农(7034)
- 中国(6826)
- 业经(6130)
- 学法(5528)
- 教学法(5528)
- 教育(5176)
- 财(5106)
- 和(5048)
- 技术(4959)
- 贸(4784)
- 贸易(4783)
- 农业(4715)
- 易(4631)
- 制(4610)
- 地方(4255)
- 策(4074)
- 划(3994)
- 融(3842)
- 机构
- 大学(113341)
- 学院(112119)
- 研究(43832)
- 济(35988)
- 管理(35220)
- 经济(35029)
- 科学(31501)
- 理学(30085)
- 中国(30021)
- 理学院(29593)
- 管理学(28604)
- 管理学院(28428)
- 京(25521)
- 农(25124)
- 所(24585)
- 研究所(22882)
- 农业(20355)
- 业大(19987)
- 范(18794)
- 中心(18708)
- 江(18681)
- 师范(18432)
- 财(16393)
- 北京(16036)
- 院(15943)
- 技术(15550)
- 师范大学(14903)
- 州(14434)
- 省(13918)
- 室(13542)
- 基金
- 项目(76051)
- 科学(57535)
- 基金(52556)
- 研究(52201)
- 家(49217)
- 国家(48823)
- 科学基金(39344)
- 省(30519)
- 社会(28910)
- 自然(28057)
- 基金项目(27734)
- 自然科(27397)
- 自然科学(27379)
- 社会科(27166)
- 社会科学(27154)
- 自然科学基金(26902)
- 划(26892)
- 教育(26226)
- 资助(21769)
- 编号(21561)
- 成果(18777)
- 重点(18351)
- 课题(16352)
- 发(16062)
- 计划(16019)
- 部(16010)
- 创(15784)
- 科研(14988)
- 创新(14789)
- 科技(14311)
共检索到1712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仲建维
东西方的两大文化巨人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宣称自己"无知",但实际上,孔子和苏格拉底各自对"知"有不同的意指。通过对"知"和"无知"的解析,并透过对其对话教学实践的考察,我们会揭示出孔子和苏格拉底各具有不同的知识形象,并各自发展出不同的教学图景。
关键词:
孔子 苏格拉底 知识形象 对话教学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关若村 于秀丽
孔子与苏格拉底是出现于历史的同一时期,来自于东方和西方的大教育家、思想家,他们都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点,做出了贡献。文章从对他们所处时代背景的分析,对两者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对象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进而带给我们对于当代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
孔子 苏格拉底 教育思想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黄重庆
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中 ,孔子、苏格拉底作为中西两大文明的文化导师 ,其在“轴心时代”的顿悟 ,阐发的人生哲理 ,对于造就两域人群的理性精神起到了极大的规范作用。剖析其思想对于了解中西方人的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关键词:
孔子 苏格拉底 两域文明 中西方文化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罗纳德·格罗斯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生活在古典时期的雅典,被公认为"史上最伟大的导师","给予西方文明最深远影响的两位历史人物之一"——另一位是晚他好几个世纪的耶稣。英国诗人、画家威廉·布莱克临终时意味深长地说:"我曾是苏格拉底。我一定和他交谈过,我也一定与耶稣交谈过。我能模糊地忆起与他们俩在一起时的情景。"有别于"传道者"和"受难者"耶稣传递给世人的"爱"和"信"的伟大力量,苏格拉底影响西方文明的地方在于,他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慎英
苏格拉底假定了某种现象背后的"先在本质"的存在。知识就是认识者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本质,这就是杜威所嘲讽的"旁观者知识观"。缘自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的旁观者知识观经苏格拉底等人的维护使"接受学习"长时间地主导了人类的求知方式。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使学生在知识面前没有了自由探索的空间。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莉 刘铁芳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教育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当下教学实践的基本方法。文章采用文本细读对"产婆术"进行追本溯源,以此提倡回归古典的教育解读。在苏格拉底的教育实践中,"产婆术"的实践目的是探究事物本质和引导个体省察自我灵魂;"产婆术"的实践主体既需要具备勇敢、虔敬、节制等高贵德性,也需要具有辨别需要、真假与天性的教育技艺;"产婆术"的实践过程表现出因人而异、循环深入和开放结局的特点。当下教育实践使用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时需要审慎,需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前提,注重理智思维的养成,朝向人生志向的萌发。
关键词:
产婆术 苏格拉底 教学方法 《泰阿泰德》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王小会 侯爱萍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而美德由教育而来。以知识、善、恶为起点,围绕美德与教育,在分析我国大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前提下,遵循人性向善,弥补家庭与学校人文教育的缺失,改善社会不良风气,加强国家道德践行的力度,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思想对我国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
知识 美德 大学生德育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中世
"美德即知识"已经成为千年流传的名言警句,在哲学界被公认为是苏格拉底的重要哲学命题。哲学价值就在于对问题的不断反思与解释。以当前哲学界对此命题的研究为基础,以哲学认识论的观点,在肯定"美德即知识"命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的判断下,从社会政治、思想价值、哲学风格三个方面重新对此命题进行真伪辨析,进而对这一命题的哲学内涵进行了论证和阐述,肯定"美德即知识"的内在统一性及其积极意义,德性伦理在现代哲学认识论中受到更多关照,追求向善的幸福生活便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
关键词:
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 历史性考察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柯文进
教学方法问题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方法与教育制度、教育管理以及教育传统息息相关,大学的起源决定了"苏格拉底论辩式"教学法的产生。即使在西方现代高等教育制度产生之后,它也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流教学方式,今天学习与借鉴"苏格拉底论辩式"教学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的。要实现"创新型"教学目标,就必须反思我们的教育。除了学习系统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把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变。要强调能力的提升,要把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相合起来。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张连起
我于孔子,自认为是他的一个远年弟子。虽然没正式给这位曲阜老头儿拜过师,窃以为私淑可也,想必先生不会嗔怪。老头儿出身贫寒,我也出身贫寒。老头儿年少时酷爱读书,我也是。更有趣的是,老头儿曾是"孔会计",而我一直做会计到现在。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李海峰 王炜 李广鑫 王媛
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学生的人机会话主要是“知识讲述”型会话关系,这会影响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人机“知识讲述”型会话关系,转变为“知识转化”型会话关系。为此,研究者以助产术理论、ChatGPT、学习分析和腾讯QQ工具为基础,探索智能助产术教学法的学习发生机制,开发智能苏格拉底会话机器人,构建智能助产术教学模式。本研究采用准实验方法,以“远程教育学”课程为教学内容,以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为对象,开展以智能会话机器人支持的教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智能助产术教学与直接使用ChatGPT的教学相比,能显著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但是对学习绩效、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显著。为提高教学效果,研究者需提升计算机的系统算力,开发批判性思维学习支架,构建人机适切性互动机制,研制自我效能感提升策略。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济洲 黄书光
"美德是否可教"是德育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之一。苏格拉底对美德可教性命题的探讨充满悖论,不同语境下的表达并不统一,其实质是对"美德"和"教"理解的分歧。苏格拉底抛弃传统教授美德方式,采取另外一种"教",即对自己的灵魂中的道德观念、道德概念进行省察。但是其囿于对德性概念的普遍本质的偏执追求,没有适当地区分德性的不同类别,以致无法适当地处理实践与理性之间的紧张关系,苏格拉底美德命题遭遇批判。无论直接道德教育还是间接道德教学都有其限度,只有对两种教的方式进行扬长避短的综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关键词:
美德 德性教化 道德教学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周廷勇
与晦涩式口语传统的对话,苏格拉底明确界定了说话、思想、存在和真实的本质关联,认为思想是心灵就某个关注对象自己跟自己的谈话。与演说式口语传统的对话,苏格拉底批评智者的演说术消解了说话的求真本质,破坏了说者和听者之间的伦理和自由关系,败坏了年轻人的灵魂。他认为说话与伦理、正义和德性关系重大。苏格拉底在对话式的哲学生活中向人们表明什么是好的对话,何以通过对话省察自己内在心灵,引导他人,进而走上追寻真实、理性和德性的思之道路。苏格拉底对话式口语传统与教育是同构耦合的,是本真教育的显现和在场,为教育准备了求真向善的基底。对置身于媒介丛林中的教育来说,苏格拉底对话的启示是,在寻求媒介与说话和对话的深度融合之中将学校营造为精神世界的学习共同体。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赵海琦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页)是明确提出“美德即知识”的第一人,是他确立了古代西方科技伦理思想最基本的原则。他在知识论基础上建构起他的道德论,提出善的本质即是智慧,奉智慧为道德祟尚之圭臬,这对西方科技伦理文化的发展,生发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成为西方古代文明中最灿烂的思想和社会时尚;同时,它又成为古代西方科技发展的巨大精神推动力。 一、“美德即知识”的证明 首先,美德是什么?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善的品德,它具有普遍永恒的特征,各种具体的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倪艳
有不少学者提出苏格拉底的德性可教命题充满悖论,理由是苏格拉底反对从实践■获得德性。然而从■的古希腊文原义出发,■所指的并不是“实践”而是“训练”,那么学者们基于“实践”推导出的结论就不可靠。基于苏格拉底的哲学立场可知,他的结论实际是:真正知识的德性可教,非知识的德性不可教。且结合柏拉图的诸多早中期对话,发现苏格拉底不但没有否认通过实践可以获得德性,而且认可通过训练可以获得德性。苏格拉底的德性教育不只是一种启发式教育,更是引导学生进行理性“训练”的过程。对■σκητóν的词义追溯和文本分析可知,《美诺》中的德性可教并非矛盾,由此澄清了苏格拉底对理性训练的重视和对实践的真实态度,回归到苏格拉底德性可教的本意。
关键词:
苏格拉底 德性可教 实践 训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