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08)
2023(7970)
2022(6519)
2021(6020)
2020(4927)
2019(11134)
2018(10684)
2017(21336)
2016(11585)
2015(12897)
2014(12749)
2013(12887)
2012(11988)
2011(10849)
2010(11056)
2009(10260)
2008(10115)
2007(9193)
2006(7926)
2005(6947)
作者
(32109)
(27181)
(26535)
(25399)
(17094)
(13173)
(12056)
(10510)
(10357)
(9526)
(9403)
(9117)
(8423)
(8381)
(8344)
(8196)
(7909)
(7864)
(7665)
(7642)
(6741)
(6654)
(6635)
(6360)
(6286)
(6162)
(5953)
(5793)
(5438)
(5365)
学科
(57689)
经济(57630)
(44898)
(41424)
农业(29908)
管理(27737)
方法(27024)
数学(25600)
数学方法(25496)
(19919)
企业(19919)
中国(17199)
业经(15472)
(13589)
(13284)
地方(11331)
(10771)
金融(10771)
(10732)
银行(10727)
(10341)
人口(9950)
农业经济(9940)
(9839)
(9827)
贸易(9818)
(9596)
(9430)
(8956)
农村(8948)
机构
学院(168263)
大学(165248)
(79763)
经济(78474)
管理(67018)
理学(58997)
理学院(58479)
管理学(57738)
管理学院(57436)
研究(55117)
(46776)
中国(45646)
农业(35530)
(34945)
(32828)
业大(30151)
科学(29737)
财经(28285)
中心(27599)
(27095)
(26132)
经济学(25695)
(24659)
研究所(24194)
经济学院(23674)
农业大学(22001)
经济管理(21664)
财经大学(20921)
北京(19953)
(19778)
基金
项目(114916)
科学(92247)
研究(86793)
基金(86306)
(73903)
国家(73183)
科学基金(63792)
社会(59379)
社会科(56063)
社会科学(56053)
基金项目(45641)
(44473)
教育(39096)
自然(38468)
自然科(37617)
自然科学(37611)
自然科学基金(36962)
(36084)
资助(35283)
编号(34918)
(28384)
(27778)
成果(27683)
(25695)
国家社会(25642)
重点(25097)
教育部(24121)
(23616)
人文(23606)
(23546)
期刊
(86151)
经济(86151)
(52383)
研究(49072)
农业(35559)
中国(34399)
学报(24552)
(24335)
科学(23746)
(23670)
金融(23670)
大学(20799)
业经(20277)
学学(20098)
管理(18922)
(16017)
财经(14265)
农村(13386)
(13386)
教育(13350)
农业经济(13326)
问题(13281)
技术(12602)
(12122)
经济研究(12059)
世界(11186)
经济问题(9706)
(9540)
农村经济(8910)
统计(8549)
共检索到2476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邓睿  冉光和  
随着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模式的普及,子女随迁至务工地逐渐成为农民工家庭新的迁移决策理性,也影响着其在迁入地的劳动行为偏好及就业质量。本文在理论分析与假设的基础上,基于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内生处理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子女随迁的家庭迁移模式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长子(女)随迁还是全部子女随迁,子女随迁均显著促增了农民工父母的就业质量。同时,子女随迁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群内异质效应:从家庭特征来看,子女随迁对男性和多子女家庭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正向影响更为明显;从工作特征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胡斌红  
如何促进农民工子女随迁是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实证考察了农民工就业质量对子女随迁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民工就业质量对子女随迁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结论在替换被解释变量、更换数据年份、构造工具变量、进行匹配估计等条件下依旧稳健;从异质性结果看,就业质量对女性农民工、老一代农民工及较低教育程度农民工子女随迁的影响更大;作用机制检验显示,农民工就业质量通过提升照料能力及改善住房条件两条机制影响子女随迁。研究结论为中国在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有效促进农民工子女随迁,实现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政策制定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邓睿  
务工地健康权益向农民工的惠及,不仅可保障这一群体在务工过程中的身体健康与生存安全,更有利于帮助其通过补齐健康"短板"以提升劳动供给能力。本文在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借助2017年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重点运用熵均衡匹配等估计方法,实证检验健康权益可及性对农民工城市劳动供给的影响。结果表明,健康权益向农民工的惠及对这一群体的城市劳动供给产生了积极作用。在劳动供给强度上,参与务工地医疗保险可显著缩短农民工的周工作小时数并减轻其劳动压力;在劳动供给效率上,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和医疗保险对农民工小时工资率均有显著的提升效应,尤其是医疗保险对其单位时间收益率的提升效应非常明显。此外,农民工健康权益的劳动供给效应存在一定的个体特征差异和分布异质性。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亚军  郑晓冬  方向明  陈典  
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影响已被广泛讨论,但少有研究从生命周期视角探讨留守经历与儿童长期发展的关系。本文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构建4个维度6个指标的多维测量框架,系统考察了儿童期留守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多维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1)新生代农民工收入贫困率很低,但多维贫困率较高,健康和社会保障维度贫困是其陷入多维贫困的主要原因。(2)留守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多维贫困状态和多维贫困指数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该结果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3)留守经历对女性、“90后”、短期流入、省内流动的新生代农民工多维贫困影响更大,父母双方均外出型比父母单方外出型留守经历的作用更明显。(4)机制分析结果显示,留守经历产生多维贫困效应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对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的显著负面作用。因此,有必要制定针对性政策提升农村留守儿童与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减轻“拆分型”家庭模式对农村儿童长期发展的不利影响。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祝仲坤  郑裕璇  冷晨昕  陶建平  
本文借鉴阿玛蒂亚·森的福利思想,以可行能力指标衡量农民工的福利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公共卫生服务对农民工福利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1)从防护性保障、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精神感受及政治参与等五个层面测度农民工可行能力,结果表明当前农民工可行能力仅为0.285,依据Martinetti(2000)对福利水平的划分标准,处于较低水平。(2)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健康教育等城市公共卫生服务能够显著提升农民工的可行能力,在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等方法纠正选择性偏误,并通过Oster(2013)的方法进行遗漏变量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3)公共卫生服务对农民工可行能力的影响呈现地区差异、代际差异及就业身份差异。本研究有助于我们审视并理清公共卫生服务对提升农民工福利水平的价值,从而为以公共卫生服务为抓手、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铺就农民工市民化之路提供证据支撑。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邓睿  
在中国基层工会组织和农民工会员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关于工会参与对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结果的实际作用却受到质疑。基于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借助2014年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运用处理效应模型、工具变量回归、匹配估计等方法,实证检验工会会员身份对农民工就业质量及其各维度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加入工会组织显著促进了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升。具体来看,工会会员身份有助于增加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提高其签订长期固定劳动合同的概率,同时对其参与城市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具有正向影响,但并不能直接降低农民工的劳动供给强度。此外,工会会员身份对低就业质量水平农民工的积极效应更为强烈,而对高就业质量水平农民工并未表现出明显优势。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雯   罗千峰   张锦华  
基于2011—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城—乡”和“城—城”流动人口的工资差异。研究发现:农民工工资的户籍歧视仍然存在,但有缩小的趋势;尽管工资差异缩小,但职业间和职业内存在隔离,即农业户口的流动人口往往从事生产服务等低收入岗位,难以晋升到管理岗和技术岗等高收入岗位;职业内工资差异大于职业间的工资差异,这主要是由人力资本的不同所致,行业内差异带来的工资差异远大于行业间的差异。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在冉  杨俊青  
本文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使用mlogit模型分析了农民工城市居住条件与子女本地就学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农民工在城市居住条件的改善使其定居意愿概率提高0.010,与没有确定是否要长期留在本地的参照组农民工相比,居住条件的改善使农民工定居意愿增加7.5%,两者均在1%水平上显著;(2)农民工子女本地就学条件改善使其定居意愿的概率提高0.016,与参照组相比,农民工定居意愿显著增加11.5%,两者均在1%水平上显著;(3)农民工在城市的平均月收入增加1%,使其定居意愿概率提高0.063,与参照组相比,农民工定居意愿增加52.8%,两者均在5%水平显著,农民工前往其他城市意愿下降12.9%,在10%水平上显著。此外,本文使用两层嵌套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探讨了进城农民工流动的区域异质性,发现居住条件对定居意愿的影响存在微小的区域差异性,子女就学对定居意愿的影响没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城市房价与城市级别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祝仲坤  
住房是农民工进入城市、融入城市的安身立命之所,而建设保障性住房(简称"保障房")是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关键举措之一。在此背景下,结合最新的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保障房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居住在保障房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仍然偏低,意味着针对农民工的保障房建设依然任重道远。第二,相比于租房,保障房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加入其他解释变量后,结论保持一致。考虑到模型中潜在的选择性偏误,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构建反事实框架加以纠正,并通过逆向概率加权法、逆向概率加权回归调整法、调整变量衡量方式等进行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第三,保障房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存在代际差异,相比于90后农民工,保障房对80后农民工的影响更明显。由此,提出要发挥保障房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作用,应当突出保障房建设的多样性与差异化、优先考虑就业居住超五年和80后农民工等方面实施更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制度改革举措。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曾永明  张利国  
为提升既有研究的样本可比性、降低样本选择性偏差产生的内生性问题,文章利用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户口登记类型为农业户口和"农转非"居民户口的样本,估计户籍歧视和地域歧视对农民工工资率的影响,并通过倾向值匹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主要结论有:(1)本地人口中农民工受到户籍歧视使得其工资率减损6.4%;流动人口中农民工受到"户地双歧视"使得工资率减损9.3%,其中含2.9%的户籍捆绑性地域歧视。(2)流动农民工受到的地域歧视使得其工资率减损7.6%,流动"农转非"群体则未受到显著地域歧视。(3)户籍歧视和地域歧视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影响,前者需要更快更全面的制度性户籍改革,后者需要长期的文化思维转变和精神文明引导。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树  邓睿  
乡俗惯性的延续往往被认为是农民工适应城市文化与融入城市社会的不利因素,但其对农民工城市生活体验的影响究竟如何,尚未得到充分的经验证实。文章利用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实证分析了乡俗惯性对农民工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纠正了潜在的内生性偏误后,乡俗惯性对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精神健康、社会善意倾向等主观生活质量指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而印证了农民工乡土本色的积极作用。(2)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乡俗惯性的保留能够使农民工更积极地加入务工地的老乡会,借助于这种跨地域正式社会网络组织的资源支持和风险分担功能,可以有效提升农民工的主观生活质量。(3)乡俗惯性对农民工主观生活质量的提升效应可能会因城市居民的积极接纳态度而变得更为强烈,且这种提升效应存在一定的代际差异。上述结论说明,充分尊重文化多样性,塑造农民工的传统文化自信,提高农民工的文化适应能力,规范化发展以乡土文化为依托的农民工城市初级社会网络组织,能够帮助这一群体在记住乡愁的同时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谭静  余静文  李小龙  
中国目前面临着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教育回报率的结构性差异会阻碍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转型。本文通过分析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率的城乡户籍差异,发现该差异在特大城市尤为突出;北京、上海、广州的农民工教育回报率显著低于城城迁移人口3.12个百分点,这进一步强化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分化;迁移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教育回报率,并将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率的城乡户籍差异缩小了0.91个百分点。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率的户籍差异产生的机制包括农民工教育投资不足、农村教育质量差、农民工非农就业经验缺乏、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等。本文的研究结果揭示了户籍制度对特大城市乃至中国中长期人力资本积累的负面影响。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章露  王林辉  赵贺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兴技术革命正不断渗透我国劳动力市场,微观劳动力个体面临地区智能化技术冲击时的迁出决策是关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现实性问题。利用网络爬虫方法获取的城市层面人工智能专利数据,结合2014—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迁出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技术会显著提高劳动力迁出决策的概率。机制分析表明,人工智能技术会通过减少就业机会和降低工资收入水平两种传导路径引发劳动力迁出决策。进一步分析表明,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偏向引致中低技能、从事常规性职业、过往迁移时间较短、农业户口和非国有企业劳动力迁出。因此,政府应着力加强劳动力权益保护和再就业,积极开展劳动力职业培训,减少技术性失业诱发的劳动力外流。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呼倩  夏晓华  黄桂田  
面对产业转型、消费升级以及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地方政府如何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当中成功吸引人才,是亟需回答的重要现实问题。为此,文章采用2010~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地市层面宏观数据的合并数据,考察城市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对于流动劳动力工资收入和福利效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一个城市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工资溢价作用,流动劳动力选择效应和城市集聚经济是其主要机制。(2)这种溢价作用对不同收入水平流动劳动力的影响呈现明显的L型曲线特征。(3)无论名义工资、真实工资还是净效用,产业结构的工资溢价影响均显著为正。文章据此提出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发掘城市集聚经济潜力和构建多元劳动力市场格局的政策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汪润泉  周德水  
利用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农民工在城市间的流动对其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流动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总效应为负,这一效应对不同性别、代际的农民工均成立。分维度分析表明,城市流动存在双重效应,既能够通过提高工资收入、单位福利对就业质量发挥正向作用,又能通过提高超时工作的概率以及降低签订劳动合同、参加工会与社会保险、成为白领的概率,对就业质量产生负面效用。农民工"用脚投票"并不能实现高质量就业,但对工资、单位福利等现期回报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这是农民工依然保持高流动性的重要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