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59)
2023(7330)
2022(6094)
2021(5484)
2020(4669)
2019(10142)
2018(9719)
2017(18610)
2016(9880)
2015(10328)
2014(9773)
2013(9427)
2012(8645)
2011(7549)
2010(7473)
2009(6691)
2008(6556)
2007(5724)
2006(4909)
2005(4305)
作者
(29592)
(24750)
(24607)
(23195)
(15677)
(12190)
(10949)
(9590)
(9425)
(8465)
(8436)
(8234)
(7886)
(7849)
(7639)
(7626)
(7525)
(7380)
(7057)
(6999)
(6317)
(6037)
(5897)
(5682)
(5673)
(5427)
(5295)
(5259)
(4914)
(4845)
学科
(38256)
经济(38206)
(29712)
管理(28004)
(24086)
企业(24086)
方法(17531)
数学(15786)
数学方法(15690)
(12421)
(11043)
中国(10427)
(8877)
贸易(8875)
(8680)
业经(8527)
(8339)
(7986)
(7934)
财务(7931)
财务管理(7914)
企业财务(7637)
农业(7377)
产业(7140)
(6401)
金融(6401)
(6371)
银行(6332)
地方(6307)
技术(6263)
机构
大学(138525)
学院(136590)
(59296)
经济(58437)
管理(53014)
研究(48856)
理学(46990)
理学院(46428)
管理学(45682)
管理学院(45436)
中国(36257)
科学(31175)
(29980)
(28306)
(26568)
(25231)
业大(24803)
农业(24008)
研究所(23404)
中心(21915)
财经(21727)
(20065)
经济学(19068)
(18992)
经济学院(17501)
(17482)
北京(17391)
财经大学(16523)
(16198)
农业大学(16178)
基金
项目(100612)
科学(79664)
基金(76385)
(70786)
国家(69791)
研究(66409)
科学基金(58734)
社会(45558)
社会科(43395)
社会科学(43380)
基金项目(41056)
自然(39673)
自然科(38780)
自然科学(38764)
(38172)
自然科学基金(38156)
(33011)
资助(29947)
教育(29614)
编号(23300)
重点(23102)
(22356)
(21567)
(21252)
创新(20228)
计划(20131)
国家社会(20119)
科研(20020)
教育部(18918)
(18877)
期刊
(58055)
经济(58055)
研究(37035)
学报(29177)
(25706)
科学(24850)
中国(23944)
大学(21337)
学学(20698)
(20216)
管理(18427)
农业(17117)
(12509)
金融(12509)
财经(10962)
经济研究(10718)
(9875)
(9426)
业经(9413)
技术(8364)
教育(8227)
业大(8110)
问题(8029)
(7965)
科技(7463)
农业大学(6886)
(6775)
商业(6755)
世界(6411)
技术经济(6360)
共检索到1912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蔡兆瑞  丁骋骋  蔡晓慧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发现,家庭负债与户主年龄关系是一个接近“M形”的双峰结构,即家庭负债水平在户主30岁前后达到最高并持续下降,在50岁左右再度上升,这种现象在民间借贷中表现得更为明显。通过CFPS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造成中年以后负债再次上升的原因与家庭子女及其性别结构有关。相比有女儿的家庭,有儿子的中年家庭负债更高,这一点在性别比更高的农村地区尤为典型。为此我们提出“竞争性负债”的假说:最近十多年来随着房价持续飞涨,男性婚姻成本大幅上升,父母从原先“主动储蓄”转向“被动负债”,通过为子女购置婚房等获得婚姻市场优势地位。农村和较低收入家庭更容易受到正规信贷约束,只能更多求助民间借贷。考虑子女性别结构不仅为理解我国家庭负债行为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更对当前家庭负债风险防控带来重要启示。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赵守国  孙中鹏  
随着性别比逐渐失衡、房价不断高涨,久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的中国家庭父母不得不通过压缩家庭消费来为子女未来婚嫁做准备。文章利用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实证检验独生子女性别对家庭消费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独生子家庭的消费支出显著少于独生女家庭,在进行替换被解释变量、采用倾向匹配得分和分位数回归法的稳健性检验以及内生性问题处理后基准回归结论依旧显著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城镇独生子家庭迫于更大的婚姻市场压力会比农村独生子家庭更多地压缩家庭消费;三线城市独生子家庭出于对子女未来发展的考虑以及受高房价、低生活成本的影响会比一二线城市家庭更多地挤出消费支出;性别比失衡越严重、婚姻市场竞争越激烈的地区,独生子家庭挤出的消费越多。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子女性别会对家庭住房购置的数量产生影响,随着地区婚姻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独生子家庭相较于独生女家庭倾向于购买更多的住房;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住房数量是子女性别影响家庭消费的重要机制,独生子家庭会随着住房数量的增加挤出家庭消费支出。对此,文章建议缓解性别比失衡问题、坚持“房住不炒”政策、通过影视文娱等媒介输出正确婚嫁观,为缓解我国居民消费不足问题提供思路。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新华  江河  
子女照料与家庭负债对已婚女性的就业选择具有重要影响。为此,在Becker家庭决策模型基础上,建立资产负债约束下已婚女性"子女照料—闲暇—就业"效用最大化决策模型,利用2016年CFPS数据分析发现:子女照料对已婚女性就业概率及周工作时间存在负向影响,且家庭的银行负债对子女照料与已婚女性就业的关系存在负向调节效应。因此,在鼓励女性生育的政策背景下,政府需要综合考虑子女照料负担与家庭负债约束,制定更加有效的已婚女性就业保障政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穆滢潭  原新  
文章利用2016年浙江省宁波市生育决策调查数据,考察家庭资源、文化规范和第一个子女性别对女性二孩生育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已生育一孩的育龄妇女中表示"打算生育二孩"的比例约为20%,且二孩生育意愿存在户籍差异;女性的二孩生育决策同时受到家庭资源和文化规范的双重约束,综合考虑现有子女是否能够满足其男孩偏好、子女对于自身的成本—效用以及可供家庭分配的资源状况等因素决定是否生育二孩;女性的再生育决策模式存在户籍差异,其中城镇育龄妇女的男孩偏好程度较低,倾向于根据家庭资源状况进行二孩生育决策,具有理性决策的特征,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梁斌  陈茹  
以往研究重点关注父母对子女的代际传递,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子女是否会反过来塑造父母的行为和决策。本文利用中国微观调查数据,检验子女性别如何塑造家庭金融资产选择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子女性别会影响家庭金融资产选择,受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的影响,男孩会通过“为儿买房”机制增加家庭储蓄率、减少风险资产投资;由于女儿对父母提供的代际支持相对更多,女孩家庭参与养老和医疗保险的概率相对男孩家庭更低。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菊芬,张运藩,陈荣林  
本文运用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所作的“未婚先孕及其结果选择”调查的数据,选用了被调查者母亲的文化程度,职业类别,所处家庭的子女数,从14岁起是否同父母居住在一起以及是否同家人谈论性的问题等变量,用两因素的交叉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别检验了这些因素与被调查者性成熟——初次月经来潮年龄和未婚先孕结果选样——赶紧结婚或作人工流产的关系。结果表明家庭对其子女性生理发育和生育行为决策的影响是存在的,但有时这种影响途径不是直接的。结果还告诫我们要重视生殖健康教育,克服社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家庭对其子女性健康和生育决策带来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提高我国妇女生殖健康水平。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诚  尹志超  
在中国家庭负债不断上升的背景下,本文研究了家庭负债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首先,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家庭负债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表明家庭负债可能扩大收入不平等。其次,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基准结果表明,家庭负债显著扩大收入差距。进一步分析发现,经营性负债显著提高基尼系数,而消费性负债对基尼系数无显著性影响。其中,高收入群体持有较高比例的经营性负债显著提高家庭收入;而低收入群体较高比例的消费性负债未能促进收入水平的增加,甚至抑制该群体收入水平的提升。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家庭负债为高收入群体创造收益。异质性分析显示,负债显著提高城市地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较丰富家庭的收入。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赵梦晗  杨凡  
使用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双重性别视角——老年人性别和子女性别,分析老年人的不同子女性别结构以及居住模式对老年男性和老年女性所获得的朋友网络支持的影响。结果显示,没有儿子对老年男性的朋友网络支持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但对老年女性的影响并不显著。相比仅与配偶同住,若能同时与儿子居住对老年男性获得朋友网络支持有正面影响。此外,居住模式的影响存在城乡、区域的异质性。对老年人所获得朋友网络支持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当前社会传统文化下老年人家庭状况对其可能获得的家庭之外的社会网络支持的影响,识别更可能面临社会隔离风险、需要更多社会支持的老年人,对与养老保障相关的政策设计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启志  李家山  周利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分析家庭负债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家庭未偿负债总额及异质性债务均会对居民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家庭债务通过闲暇、心理抑郁以及财务困境渠道抑制居民幸福感的提升。负债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特征,而认知能力和金融素养的提高有助于缓解负债对居民幸福感的负面影响。研究结论能为理解我国居民幸福感提供证据,同时也为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提供参考。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肖斌卿  石湖海  丁佳桐  杨栋齐  
结合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框架理论对家庭福利进行了刻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家庭福利水平进行了更加精准的测算,在此基础上研究家庭负债与家庭福利的关系,取得不同于以往研究的新发现:第一,发现了家庭杠杆率与家庭福利水平的倒U型关系,即当家庭资产负债比达到一定比例(4.65)后,负债对家庭福利的影响从正向转为负向;第二,家庭负债类型对于家庭福利的影响不同;第三,家庭人力资本投入在家庭负债行为和家庭福利水平之间发挥了重要的中介效应,即负债通过解决在消费、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资金需求,提高了家庭人力资本的投入水平,从而改善家庭福利。文章的研究为家庭做出合理的金融决策和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思路和启示。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江求川  代亚萍  
文章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2007和2008年数据研究了未成年子女对女性劳动参与和职业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家中有未成年子女显著降低了女性工作的可能性,提升了工作女性选择灵活就业的可能性;学龄前子女更有可能导致女性退出劳动力市场,而6-14岁子女更有可能导致女性选择灵活就业;不工作和选择灵活就业使女性更有可能成为学龄前子女的主要照顾者,但灵活就业并没有减少女性的工作时间;女性获得工作灵活性的代价是工资水平显著下降。上述结论在解决了女性劳动参与、职业选择和生育决策的内生性问题之后依然是稳健的。文章的结论对"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保障女性就业有一定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殷浩栋  毋亚男  汪三贵  王瑜  王姮  
关键词: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方颖  蓝嘉俊  杨阳  
在中国劳动供给不足日益显现的背景下,本文考察性别身份认同对女性劳动供给和家庭收入结构的影响。首先,婚姻市场层面分析证实了中国存在性别身份认同规范;其次,妻子潜在收入超过丈夫的概率越高使妻子劳动参与的概率越低,或使妻子实际收入越有可能低于其潜在收入、相对收入越低、越有可能是家庭帮工;再次,低教育和农业户口组受性别身份认同影响更大;最后,当妻子收入超过丈夫时,随后一年妻子不工作的概率显著上升。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石智雷   宁桃丽  
现有理论认为户籍制度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原因,然而即使户籍制度已放宽,依然存在大量留守儿童。文章从家庭决策的视角出发,基于2018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使用1979年和1983年全国各地区获得“三八红旗手”称号的女性比率构建工具变量,实证检验了女性地位对农民工子女留守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女性地位的提升能够显著降低农民工子女留守的概率,该结论在进行重新定义样本和调整核心变量的测度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女性地位的提升显著减少了女孩留守现象,对男孩的影响不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女性地位的提升,增强了家庭对子女成长发展的关注;同时,女性地位提升后家庭生育孩子数量减少,家庭成员的工作时长缩短,可用于照料子女的时间和物质资源更充裕,有效降低了子女的留守概率。文章结论为理解近年来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背景下的儿童留守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有效减少儿童留守现象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中立  王书华  崔泽园  
通过建立包含家庭负债的交互基础模型以及家庭债务与收入差距的两部门模型,从数理上证明了社会互动、家庭债务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并结合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通过Probit、Tobit等方法予以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互动对家庭负债存在正向促进作用;家庭负债水平的提升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之一,且社会互动对这一影响具有促进作用;社会互动对家庭负债的影响因家庭所处区域、教育背景以及风险态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政策当局需拓宽有关金融信息的交流渠道,加强对非正规金融的监管力度,控制正规、非正规金融渠道的比例,提高家庭资产负债状况的关注力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