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81)
- 2023(5654)
- 2022(4813)
- 2021(4298)
- 2020(3584)
- 2019(7847)
- 2018(7524)
- 2017(14385)
- 2016(7969)
- 2015(8262)
- 2014(7953)
- 2013(7772)
- 2012(7138)
- 2011(6450)
- 2010(6123)
- 2009(5549)
- 2008(5362)
- 2007(4404)
- 2006(3753)
- 2005(3120)
- 学科
- 济(29898)
- 经济(29866)
- 管理(21416)
- 业(21301)
- 企(16118)
- 企业(16118)
- 方法(13283)
- 数学(12064)
- 数学方法(11988)
- 学(10548)
- 农(9129)
- 土地(8276)
- 财(8192)
- 贸(6890)
- 贸易(6890)
- 易(6735)
- 中国(6649)
- 农业(6370)
- 业经(6171)
- 环境(5286)
- 务(5111)
- 财务(5109)
- 财务管理(5104)
- 技术(5077)
- 制(5058)
- 企业财务(4894)
- 问题(4437)
- 经济学(4352)
- 地方(4281)
- 划(3998)
- 机构
- 大学(112850)
- 学院(112187)
- 济(43317)
- 经济(42568)
- 管理(41857)
- 研究(41364)
- 理学(37343)
- 理学院(36870)
- 管理学(36126)
- 管理学院(35964)
- 农(33405)
- 科学(30508)
- 中国(29804)
- 农业(27129)
- 业大(26527)
- 京(24008)
- 所(23022)
- 研究所(21801)
- 农业大学(18749)
- 中心(18308)
- 财(17536)
- 江(15834)
- 省(15092)
- 院(15020)
- 财经(14975)
- 科学院(14484)
- 室(14300)
- 北京(14290)
- 经(13859)
- 业(13569)
- 基金
- 项目(87050)
- 科学(67186)
- 基金(64780)
- 家(61884)
- 国家(61406)
- 研究(52430)
- 科学基金(50513)
- 自然(36613)
- 自然科(35774)
- 自然科学(35759)
- 基金项目(35378)
- 自然科学基金(35133)
- 社会(34469)
- 省(33817)
- 社会科(32738)
- 社会科学(32727)
- 划(29899)
- 资助(25093)
- 教育(22780)
- 重点(20230)
- 计划(20160)
- 科技(18695)
- 部(18397)
- 创(18299)
- 发(18235)
- 编号(18190)
- 科研(17870)
- 创新(17250)
- 业(16672)
- 农(16134)
共检索到1499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邱莉萍 张兴昌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子午岭次生林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性质状况,分析土地利用状况与土壤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pH值、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含量或活性差异显著,农地主要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较低,林地则较高。除pH值外,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除土壤pH值外,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铵态氮、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性。以林地为对照的土壤退化指数表明农用地和撂荒翻耕地土壤质量退化显著,其表层(0~20cm)土壤退化指数分别为44.86%和43...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性质 土壤质量 子午岭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梦云 安韶山 常庆瑞 杜崇松
在宁夏固原上黄试验区,对灌木林地、农地、天然草地、果园和人工草地上5种土壤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碱解N表现为灌木林地>农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果园;全N表现为天然草地≈灌木林地>农地>人工草地>果园;速效P为果园>农地>天然草地>人工草地>灌木林地;速效K为天然草地>果园≈农地>人工草地>灌木林地;有机质表现为天然草地=农地>灌木林地>人工草地>果园;阳离子交换量(CEC)为灌木林地>人工草地>农地>天然草地>果园;不同利用方式间pH差异不大。2不同种植年限的灌木林地和天然草地上土样间变异性较大,农地次之,而果园各土样间变异性不大。3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方晰 洪瑜 金文芬 陈仕栋
以长沙市南郊山地丘陵区为研究对象,选择7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次生林地、经济林地、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撂荒地、苗圃地、坡耕地)研究了城乡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颗粒组成主要集中在1~0.05mm和<0.001mm两个粒级范围内,土壤质地以重壤土和轻粘土为主。随着人为干扰程度的减弱,土壤砂粒(1.0~0.05mm)、土壤粉粒(0.05~0.01mm)百分率逐渐下降,<0.01mm的土壤物理性粘粒百分率增加。自然、半自然状态利用方式的林地(次生林地、经济林地、杉木人工林地)土壤总孔隙度、含水量普遍较高,土壤密度低于坡耕地、苗圃地、撂荒地、采伐迹...
关键词:
城乡交错带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理化性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岳庆玲 常庆瑞 刘京 刘梦云 王德彩
为了研究吴旗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以及酶活性的影响,对农耕地、天然草地、人工草地、灌木林地和乔木林地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进行了调查、样品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天然草地和乔木林地0~20cm表层土壤有机质增长率均较大,为36.11%和32.96%,二者碱解氮含量也较高,分别为66.88和69.37 mg/kg;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0~20 cm表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均高于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乔木林地速效钾含量最高。乔木林地0~20 cm土层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3种水解酶活性均高于其他4种土地利用方式,0~20 cm土层土壤酶活性均高于20~40 cm土层,表明人工种植乔木林可以使土壤水...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养分 酶活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严德翼 周建斌 邱桃玉 杨绒 马勤安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黄土区不同类型土壤(黑垆土、红油土和淋溶褐土)及土地利用方式(农田、林地)的氮素矿化特性。结果表明,3种土壤好气培养0~14,15~28和0~28 d的氮素矿化量、矿化速率与矿化率大小次序均为:淋溶褐土>红油土>黑垆土;林地黑垆土氮素矿化量和矿化速率极显著地高于农田黑垆土;淹水培养7d,3种土壤矿化氮量、矿化速率和矿化率大小次序均为:红油土>淋溶褐土>黑垆土,但差异不显著;淹水培养条件下,林地黑垆土氮素矿化量、矿化速率和矿化率均高于农田黑垆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氮素矿化作用的影响强于不同土壤类型的影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池 高云华 陈旭飞 周波 李进 任宗玲 戴军
通过比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赤红壤pH值、粘粒、容重、孔隙度、有机碳、氮磷钾全量及其速效养分含量的差异,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各变量的相互关系、土壤综合理化特征及其关键改良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新垦旱地容重最高,粘粒含量和孔隙度最低;有机碳、全量氮磷钾养分和速效氮磷养分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P<0.05)。果园土容重显著低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且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钾水平均处于较高水平(P<0.05)。桉树林的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灌木林,而粘粒含量和速效磷含量相对较低(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新垦旱地、果园和桉树林、灌木林土壤理化综合质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新垦旱地当前...
关键词:
赤红壤 土地利用方式 理化性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党鹏 王乃江 王娟婷 章文佳 黄耀
【目的】揭示子午岭林区不同发育阶段油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为该地区油松人工林的地力维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方法,在甘肃省正宁县中湾林场,以荒坡为对照,测定不同发育阶段(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油松人工林土壤的物理性质和主要养分含量,并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油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土壤含水量变化不明显;成熟林阶段土壤体积质量和孔隙度明显优于荒坡和其余各发育阶段林地;随林龄的增长,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呈上升趋势,土壤pH逐渐下降,速效磷、速效钾、硝态氮、铵态氮呈波动变化;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pH之间均存在相关性,其中有机质与全氮极显著正...
关键词:
油松 人工林 土壤性质 黄土高原 子午岭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尹刚强 田大伦 方晰 洪瑜
对湘中丘陵区7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次生林、经济林、杉木人工林、苗圃地、坡耕地、采伐迹地、弃耕地)的表层(0~15cm)土壤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土壤密度、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作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运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和土壤退化指数评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质量水平及退化程度。结果表明:7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表层土壤密度、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差异显著;7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表现为次生林(95.35%)>经济林(73.83%)>采伐迹地(64.41%)>杉木人工林(62.61%)>弃耕地(56...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薛萐 李占斌 李鹏 郑郁
【目的】研究干热河谷地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四川宁南县金沙江下游的河谷地带为研究区域,选择相同海拔下的7种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于2008年通过室内测试分析,并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干、湿季下的土壤酶活性变异特征。【结果】干热河谷地带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显著,脲酶、蔗糖酶、磷酸酶、纤维素酶总体变化规律相似,水桐树林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其它土地利用方式,其次是草地和合欢林,花椒地、玉米地、甘蔗地和桑地酶活性最低;过氧化氢酶活性整体变幅不大,玉米地、桑地、甘蔗地活性低于其它土地利用方式;多酚氧化酶活性和其它酶活性变化规律不同,其中桑地和合欢林最高。除...
关键词:
干热河谷地区 土地利用方式 酶活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郑袁明 陈同斌 郑国砥 陈煌 罗金发 吴泓涛 周建利
通过对北京市菜地、稻田、果园、绿化地、麦地以及自然土壤6种土地利用类型共609个土壤样品的调查分析,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铜的积累特征。结果表明,果园土壤的平均铜浓度最高,达到29.1mg/kg,显著高于菜地、麦地和自然土壤。不同果园土壤样品之间的差别较大,铜浓度的空间分异比较明显。与北京市土壤铜的背景值相比,除自然土壤外其它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铜浓度均显著高于背景值。以基线值作为评价标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铜浓度的总体超标率为5.6%;其中,土壤铜浓度超标的果园、菜地、稻田、绿化地、麦地样品数分别占其调查样品数的29.2%、4.7%、4.2%、8.3%、4.6%。超标样点主要分布...
关键词:
土壤 土地利用 重金属 铜 北京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邵华 石庆华 赵小敏 郭熙 卢志红
研究目的:研究江西省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研究方法:实地土壤样品采集分析与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相结合、GIS空间插值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江西省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不同,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在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一般为:菜地>稻田>有林地>旱地土壤>荒草地;从第一次土壤普查到2008年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步提高,而且所有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研究结论:通过农业土地利用管理和土壤管理措施的调整,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贮量,提高农田有机碳稳定性,减缓大气中CO2浓度增加。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有机碳 农业土壤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生 张守攻 姚小华 任华东
在贵州省普定县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通过调查分析,对3种土地不同利用方式(Ⅰ封山育林地、Ⅱ退耕还林地、Ⅲ农耕地)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土壤种子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方式的不同对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土壤种子库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土壤容重、土壤毛管孔隙度随土壤扰动的加剧而下降,表现为Ⅰ>Ⅱ>Ⅲ;土壤总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呈现出随土壤扰动程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表现为Ⅲ>Ⅱ>Ⅰ;不同层次之间容重的变异较小,土壤质地比较均一;Ⅱ土壤有机质低于类型Ⅲ和Ⅰ;Ⅰ初步形成了林地环境,林地土壤表现出良性转变。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表现出减少的趋势,土壤扰动降低了土壤化学性质层次间变异。不...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惠淑荣 王娇 张倩 魏忠平 刘阳
2008年在科尔沁沙地的东南部,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其土壤水分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种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在0~20cm的表层稳定,在20~60cm的中层变化剧烈,在60~100cm的深层土壤水分稳定;各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含水量大小为大扁杏Prunus armeniaca×sibirica-花生Arachis hypogaea-玉米Zeamays>大扁杏-麻黄草Ephedra sinica>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纯林>荒地(对照);大扁杏-花生-玉米、大扁杏-麻黄草2种土地利用方式具有改良土壤水分,促进沙化土壤逆转的作用。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群 赵庚星
选择山东省寿光市,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利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系统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变异情况及其相关性,研究集约农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养分含量分布存在明显规律。有机质均值的分布特征是菜地>水浇地>果园>旱地>盐碱地;全氮、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和有效锌均值的分布特征是菜地>果园>水浇地>盐碱地>旱地;土壤pH值、交换性镁均值的分布特征为盐碱地>旱地>水浇地>果园>菜地;交换性钙在不同利用方式中的含量为盐碱地>旱地>水浇地>菜地>果园;有效硼为果园>菜地>盐碱地>水浇地>旱地;有效铁为菜地>果园>水浇地>旱地>盐...
关键词:
集约农区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养分 寿光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万盼 胡艳波 张弓乔 王宏翔 李录林 王鹏 惠刚盈
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便了解土壤质量状况,为实现不同植被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小陇山山麓区移栽至耕地(前期种植柴胡)后生长3年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苗木土壤为对象,并以长期种植柴胡Bupleurum chinense的耕地作对照,采用对比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种人工植被类型下不同土层(0~10、10~20和20~30 cm)土壤养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油松苗地3个土壤层的有机质、全磷和全钾含量均小于柴胡耕地,除0~10 cm土层有机质外,其余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 0.05)。油松苗地3个土壤层的速效钾均显著大于柴胡地(P 0.05)。2)2种植被类型下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表现出"表聚现象",即养分含量从表层向下层呈递减趋势;而全钾含量在2种植被类型下均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即从表层向下层呈递增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 0.05)。3)主成分分析表明:速效钾和全磷是影响油松苗地土壤质量的最主要土壤因子,而全氮和全磷是影响柴胡地土壤质量的最主要土壤因子,且土壤养分综合得分表现为油松地(1.467)<柴胡地(1.504)。可见,油松人工苗明显地降低了耕地土壤养分含量,长期栽植将会导致土壤养分处在较低水平,因此在大苗培育期间要因土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尤其需要及时补充土壤有机磷肥;而对柴胡耕地也应该补充有机氮肥和磷肥。这些结论可为小陇山山麓区域耕地进行土地合理利用和土壤科学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