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88)
2023(5967)
2022(5032)
2021(5039)
2020(4137)
2019(9597)
2018(9470)
2017(17805)
2016(9634)
2015(11396)
2014(11186)
2013(11151)
2012(10848)
2011(10081)
2010(10067)
2009(9459)
2008(9685)
2007(8866)
2006(7918)
2005(7398)
作者
(27791)
(23547)
(23198)
(22290)
(15153)
(11251)
(10556)
(9112)
(8974)
(8385)
(8102)
(7807)
(7750)
(7638)
(7492)
(7183)
(7161)
(6753)
(6623)
(6622)
(6098)
(5665)
(5553)
(5270)
(5235)
(5204)
(5192)
(5031)
(4757)
(4685)
学科
(44442)
经济(44390)
管理(26669)
(25612)
(21133)
企业(21133)
方法(18558)
数学(16089)
数学方法(15886)
中国(15276)
(12360)
贸易(12352)
(12180)
(10644)
(8961)
(8798)
业经(8360)
(8172)
关系(7793)
(7697)
银行(7690)
(7640)
(7479)
(7310)
金融(7309)
(6744)
农业(6690)
(6511)
(6425)
(6307)
机构
大学(149236)
学院(144941)
(68208)
经济(67080)
研究(57819)
管理(51979)
中国(45557)
理学(44035)
理学院(43483)
管理学(42820)
管理学院(42531)
(33266)
科学(32065)
(29609)
(29311)
研究所(26754)
中心(24540)
财经(23499)
经济学(22356)
北京(22065)
(21613)
(21108)
(20492)
(20449)
(20131)
经济学院(20011)
师范(19975)
科学院(17507)
财经大学(17502)
业大(17206)
基金
项目(89162)
科学(70796)
基金(67224)
研究(66141)
(59038)
国家(58614)
科学基金(48988)
社会(43878)
社会科(41709)
社会科学(41700)
基金项目(33705)
教育(30705)
自然(29798)
(29726)
自然科(29174)
自然科学(29167)
资助(29153)
自然科学基金(28694)
(27105)
编号(25410)
成果(22539)
(21975)
中国(20806)
重点(20395)
国家社会(19389)
(19348)
教育部(19197)
课题(18183)
(17734)
大学(17489)
期刊
(77580)
经济(77580)
研究(48973)
中国(31205)
管理(22143)
科学(21618)
学报(21426)
(21283)
(20194)
教育(17144)
大学(16810)
学学(15488)
(14873)
金融(14873)
农业(14305)
经济研究(13347)
(13176)
国际(12824)
财经(12573)
世界(11913)
技术(11733)
(11044)
问题(10371)
业经(9505)
(8990)
(7640)
论坛(7640)
图书(7498)
技术经济(7450)
统计(6703)
共检索到2333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赵银亮  
自伊拉克战争以来,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尤以欧亚大陆初露端倪的战略合作最为引人注目。跨大西洋的分裂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而美欧关于价值观和“西方”概念等诸多分歧,也从客观上推动着欧亚大陆的加速整合。这一态势很大程度上推动着中国全球战略观的根本转变,进而塑造了欧亚战略新格局的出现。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赵银亮  
自伊拉克战争以来,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尤以欧亚大陆初露端倪的战略合作最为引人注目。跨大西洋的分裂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而美欧关于价值观和“西方”概念等诸多分歧,也从客观上推动着欧亚大陆的加速整合。这一态势很大程度上推动着中国全球战略观的根本转变,进而塑造着欧亚战略新格局的出现。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郑易平  江洪娟  
俄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中极为重要的大国关系之一。本文认为正常而稳定发展俄美关系是伊拉克战争后两国的主要走势,其主要原因是俄美之间的摩擦和矛盾只是局部的,两国之间并没有根本性的利益冲突。俄美关系正常而稳定的发展对中国外交产生的影响也将主要是积极的。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张宝香  
本文概述新中国成立50多年以来,我国的外交工作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原则,同时,根据各个历史阶段面临的具体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进行的有效的调整。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朱雯霞  
自俄罗斯联邦独立之后,其外交政策几经调整。从最初的大西洋主义外交战略到目前的新欧亚主义。这种以地缘和现实主义理论为考量的新欧亚主义外交战略并没有在“9·11”事件之后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新欧亚主义仍然是普京政府对外政策的战略指导思想。本文拟通过对普京政府具体的外交政策的简要分析来说明新欧亚主义对普京政府对外政策的影响及俄罗斯外交在新世纪初仍然奉行新欧亚主义的必然原因。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胡令远  王梦雪  
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东亚国际社会解体以来,东亚地区并未完成具有主体性意义的现代东亚国际社会建构。地区性国际机制繁多却缺乏整合,虽在功能性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共同意识建设方面却无明显进展。此外,各方对于建构过程中的主导权问题也存在争议。然而东亚国际社会的形成有助于维持地区稳定与促进区域内合作,推动东亚国际社会建构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有必要基于地区共同利益从功能与意识层面开展外交活动。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刘强  
未来10年是中国能否实现在21世纪成为世界性强国的重要发展机遇期,然而,一些现实问题和潜在问题将影响甚至制约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国力增强,给中国外交安全提出了挑战,成为中国的外交现实。本文尝试对其进行冷静客观的目标分析,在此基础上,对2015年前的中国现实外交提出一些对策性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叶晓迪  
单极衰弱现象不仅预示国际格局中的权力再分配,更促使美国不得不调整其外交战略布局。作为体系内能动性最高的霸权国,如何在单极衰弱期减缓自身的衰弱速度,维持霸权地位,成为美国所要面对的首要战略问题。在批判性地回顾现有关于国际格局转变的文献的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一霸四强论"的观点,作为"一超多强"概念的理论补充,用以诠释霸权国美国在单极衰弱的过程中如何通过"战略筑底"的方式构筑战略基底,维持其霸主地位。同时,本文还认为,作为结构性压力的主要承压者,中国需要能够认清美国的筑底战略,分析该战略对中国产生的结构性压力,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李欣  
2011年9月,王逸舟的最新作品《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新取向》(北京大学出版社)问世。作者以21世纪第一个十年以来中国外交面临的两个看似矛盾、实则相关的国际、国内特征为根本动力,提炼出建言中国外交的"创造性介入"论说。所谓"创造性介入",在作者看来,是指中国以一种新的积极姿态,即以对国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李宗勋  
从远古走来的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凸显以"和"为本的"天人合一"理念。其特点是:在天下一家观念下,践行朝贡体系、"和亲"政策,以中国中原为中心,周边围绕中心转,在以"丝绸之路"为路径,呈现"万邦来朝"的命运共同体的盛况。东北亚命运共同体"返本开新","本"为"和","开新"为"与时偕行",继往"丝绸之路"开拓"一带一路",在结伴不结盟,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开放道路上,开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新局面,实现中国梦与世界之梦。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杜哲元  梅然  
自20世纪80年代起,"地缘政治"在中国外交话语体系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逐渐接纳与单一寓意时期、广泛使用与两种寓意并存时期、反复调试与拒斥时期,在这三个阶段中"地缘政治"始终未能成为中国外交话语体系中的高频词语和主流的战略性概念,而自2015年以后,"地缘政治"在中国外交话语体系中开始被强烈拒斥。究其原因主要有四:首先是因为"地缘政治"这个概念歧义过多且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其次是因为"地缘政治"不符合外交话语上升为外交话语权的条件;再次是由于近期部分国家对中国的一些对外政策和行为感到疑惧,在外交话语中拒斥"地缘政治"能够增信释疑;最后是由于地缘政治因素的效用被各种新因素、新条件所削弱,古典地缘政治逻辑和思维还能否适应当代与未来存在着较大的疑问。但是本文认为地缘政治因素在当代并未失效,只是其维度变得更广、内涵更加复杂,古典地缘政治逻辑和思维对大国的决策层仍然有着较大的影响。对此,中国在外交话语体系中拒斥"地缘政治"而高举"全球治理"大旗的同时,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到周边大国对地缘政治问题的特别关切,另一方面,应坚持和完善本国即将形成的海权强国的地缘政治身份,积极引领地缘政治与全球治理相结合。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王逸舟  
三十年来的中国外交,承载着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与盛名,也面对了新时期外部复杂环境的压力和挑战:一方面,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和经济发动机,各国和国际社会不能不正视它的力量与趋势,不能不考虑与中国的合作与协商;另一方面,中国也被视为一个巨大的"经济动物"(a monster),不少外部势力把它当作某种威胁和负面因素。中国外交必须直面这些疑惑与批评,必须增信释疑、拨乱反正,用艰辛、漫长的努力,证明"和谐世界"的理念并非只是宣传……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冯春台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倡导和而不同和互利共赢,倡导新秩序观、新安全观、新文明观、新发展观,主张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合观发轫于中国和平发展备受世界关注之际,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潮流,符合要和平、求发展、谋合作的时代主旋律,不仅指导着中国外交,也逐渐成为引领当前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理念。和合观作为中国外交的新理念,代表了中国外交的主流方向,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中国倡导的这些重要思想和主张继承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在新形势下加以丰富发展,形成了具有特定内容的中国外交的新理念———和合观。和合观念由来已久,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丰富的内涵,目前对和合文化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任晶晶  
在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中,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发展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外交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当前,东亚区域合作外交正在成为中国外交中一个日益凸显的亮点。在新地区主义理论的视野中,中国提出新安全观,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提出并倡导“开放的地区主义”思想,为新地区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积极推进“10+3”合作,着力发展“10+1”;积极参与东亚区域合作的制度化建设,支持东盟为推进东亚区域一体化所做的努力;以“10+3”机制为契机,深化中、日、韩三国合作。在未来的东亚区域合作中,中国应在加快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让东盟国家从中切实受益;继续坚定不移地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发挥大国作用;切...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苗吉  
近年来,俄罗斯在欧亚主义思想指导下,将目光转向东方,试图通过推动更广泛、更具包容性的欧亚合作来营造欧亚战略空间。经营稳固的"欧亚战略空间"是欧亚主义指导下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目标。大欧亚伙伴关系是其最新政策化表现。俄罗斯近年来的欧亚转向是其对变动国际政治格局的反应,是新时代地区主义方略,也承载着其世界秩序诉求。中国是欧亚战略空间的利益攸关方,是俄罗斯营造欧亚战略空间的关键伙伴,但也需借重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传统影响。中俄在欧亚战略空间的合作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复杂地缘情势和挑战,亟需通过文化合作予以应对。中俄有较完善的文化合作机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仍存在许多挑战:官方主导、政治驱动色彩浓厚,缺乏经济和社会基础;以双边为主,缺乏多边框架;缺乏欧亚范围内的文化合作统筹和协调机制。中俄在欧亚战略空间的文化合作还面临如下难题:双方目标、方向分歧;俄罗斯对中国崛起的矛盾与防范心理;民意基础薄弱和双方在欧亚战略空间的文化短板与社会赤字。中俄应加强战略文化协调,建立立体合作体系,加大战略投入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中俄+"的形式推动欧亚战略空间的文化合作;加强国际战略传播协作,增进欧亚地区多元文化叙事,共同塑造欧亚大陆的话语权和观念秩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