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88)
- 2023(4628)
- 2022(3962)
- 2021(3804)
- 2020(2887)
- 2019(6392)
- 2018(5988)
- 2017(11037)
- 2016(5967)
- 2015(6227)
- 2014(5992)
- 2013(5679)
- 2012(5599)
- 2011(5035)
- 2010(5131)
- 2009(4778)
- 2008(4472)
- 2007(3793)
- 2006(3545)
- 2005(3048)
- 学科
- 济(26233)
- 经济(26226)
- 管理(10403)
- 地方(9567)
- 业(8802)
- 方法(8346)
- 农(8157)
- 学(7651)
- 数学(6306)
- 数学方法(6240)
- 中国(6153)
- 农业(6060)
- 业经(5317)
- 环境(5256)
- 土地(5145)
- 企(4954)
- 企业(4954)
- 地方经济(4474)
- 资源(4260)
- 发(3852)
- 理论(3844)
- 贸(3667)
- 贸易(3665)
- 生态(3482)
- 易(3437)
- 融(3072)
- 金融(3071)
- 财(3037)
- 农业经济(3032)
- 划(3013)
- 机构
- 学院(83800)
- 大学(79960)
- 研究(34136)
- 济(28765)
- 经济(28053)
- 管理(27648)
- 科学(24352)
- 中国(24295)
- 理学(23522)
- 理学院(22991)
- 管理学(22413)
- 管理学院(22255)
- 江(19556)
- 京(19329)
- 所(17769)
- 研究所(16625)
- 农(16538)
- 范(15833)
- 师范(15685)
- 中心(15018)
- 业大(14205)
- 院(13401)
- 师范大学(13031)
- 农业(12992)
- 财(12343)
- 省(11519)
- 科学院(11263)
- 游(11156)
- 北京(11086)
- 州(11029)
- 基金
- 项目(61415)
- 科学(48982)
- 基金(44662)
- 研究(42006)
- 家(40798)
- 国家(40490)
- 科学基金(34368)
- 社会(26812)
- 省(25842)
- 基金项目(25397)
- 社会科(25383)
- 社会科学(25379)
- 自然(24094)
- 自然科(23409)
- 自然科学(23405)
- 自然科学基金(22945)
- 划(21092)
- 教育(18110)
- 资助(17414)
- 编号(16318)
- 发(14847)
- 重点(14815)
- 江(13089)
- 部(12240)
- 课题(12239)
- 计划(11936)
- 创(11760)
- 科研(11629)
- 发展(11542)
- 展(11426)
共检索到1220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方 刘湘南 王平
基于TM遥感数据,在GIS空间分析功能支持下,分析了1986年~2000年嫩江中下游沼泽湿地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表明,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下,15年来嫩江中下游沼泽湿地景观变化显著,湿地面积趋于萎缩和破碎化,以-0·849%的年变化率递减,面积共减少了5·43×104hm2。湿地斑块数量和斑块规模趋于缩小,最大面积和平均面积分别减少了4·50×104hm2和29hm2,沼泽斑块形状越来越不规则。沼泽湿地景观主要与旱地、草地、湖泊、河滩地和盐碱地景观类型之间转化,各时段特征有一定差异。沼泽湿地减少的主要去向是旱地和草地,面积分别达到4·56×104hm2和6·35×104hm...
关键词:
湿地 景观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嫩江中下游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韩敏 孙燕楠 许士国 唐晓亮
本文以1986年、1999年、2002年的扎龙区域Landsat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GIS技术分析了扎龙地区沼泽湿地16年的空间格局变化。选取景观破碎化指数、分形维数、分布质心等景观指数进行计算分析,同时研究了不同地区中沼泽湿地面积相对于总的沼泽湿地面积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扎龙区域沼泽湿地的破碎化程度在加深,斑块形状变化不大,其质心位置向西北偏移,西北部的沼泽湿地不如东南部稳定,受到的人为影响更大。本文以1986年、1999年、2002年的扎龙区域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GIS技 术分析了扎龙地区沼泽湿地16年的空间格局变化。选取景观破碎化指数、分形维数、分布质心等 景观指数进行计算分析,同时研究了不同地区中沼泽湿地面积相对于总的沼泽湿地面积的变化 情况。结果表明扎龙区域沼泽湿地的破碎化程度在加深,斑块形状变化不大,其质心位置向西北 偏移,西北部的沼泽湿地不如东南部稳定,受到的人为影响更大。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放鸣
长江中下游湿地资源土地期望价评估陈放鸣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白皮书中指出:“湿地是一种特有的土地资源和生境。”从全球的地质、生态变迁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直至人类对它的开发利用上看,开展对湿地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湿地”的概念及其发生、发育与水的作用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学雷 许厚泽 蔡述明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必须从流域管理角度进行规划和保护,应由过去主要是单块湿地保护向按流域系统保护的转变。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在流域内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对流域湿地进行保护与合理利用,合理布局,统一规划;按湖泊流域和物种分布整合现有保护区,建立新的湿地保护区,解决目前管理上的制约问题;大力开展湿地修复重建;推进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等工程建设,发挥森林治理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的作用;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利用长江中下游湿地资源,开拓新的生产力;同时加强湿地科学研究。
关键词:
湿地保护 流域 生态管理 长江中下游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唐卫东 李萍萍 蒋洁
以镇江北固山湿地为例,对湿地分布状况及周边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从湿地景观设计目标及设计思路出发,探讨了城市湿地生态化建设的制约因素。笔者认为以整体论和系统论的景观生态设计理论为指导,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对湿地景观格局及其结构进行有效配置,有效利用湿地资源与保护湿地环境,才能确保长江中下游城市湿地生态建设取得预期成效。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城市湿地 生态建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谭志强 许秀丽 李云良 张奇
鄱阳湖和洞庭湖湿地是长江中游仅有的两个天然通江湖泊湿地,具有不可替代自然和人文价值。近年来,尤其是三峡工程运行以后两湖湿地景观格局发生改变,对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以Landsat 7为数据源,通过决策树分类及高斯回归的方法定量评估了三峡工程运行前后两湖湿地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及其差异性,旨在正确认识大型水利工程的生态效应,为湿地保护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00~2014年,洞庭湖枯水期水位变化不明显。从历史演变特征来看,虽然有少部分植被挤占泥滩和水体,但总体上3种湿地景观类型面积变化不大。相比之下,三峡工程运行后鄱阳湖枯水期水位显著下降,水体面积萎缩近14%,植被面积增加约8%。与2000年相比,2014年鄱阳湖植被分布高程下降了1 m多。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是形成两湖湿地景观格局差异性演变特征的主要原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连义 江南 吕恒 李俊杰 曹凯
本文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采用反映湿地景观格局的面积、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形、香农多样性、香农均度、蔓延度、比面积、面积加权平均形状因子等指数,应用FRAGSTATS3.3软件,分析长江南京段湿地景观格局指标变化情况,从而揭示出该研究区的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演变,结果表明:长江南京段湿地景观总面积数量减少了6.75%,斑块数量增加了4%;斑块分形指数由1.1540增加到1.1638,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大;水田、江心洲以及河漫滩景观不规则化加大;自然河流和人工渠形状趋于规则化;坑塘的形状基本没变;坑塘、江心洲、人工渠占总湿地景观的比重上升;水田、自然河流、河漫滩的比重减少。近...
关键词:
湿地 动态演变 长江 南京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书礼 李新辉 李跃飞 刘亚秋 武智 夏雨果 李捷
鱼类种群结构和个体生长受水文、水环境和渔业捕捞等因素影响存在空间上差异,为了解珠江中下游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在不同水域(河口、坝上和坝下)种群结构和生长现状,2020年7-8月在珠江中下游共采集228尾广东鲂样本,测量体长、体质量,利用鳞片测定年龄,应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Beverton-Holt模型和Pauly经验公式估算生长、死亡参数。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河口、坝下和坝上广东鲂优势体长分别为17.0~27.2、18.9~28.7和28.6~40.0 cm;优势体质量分别为93.0~447.9、148.8~480.0、39.5~1 420.8 g;年龄组成分别主要为3~+(32.14%)、2~+(24.11%),3~+(32.14%)、2~+(24.11%)和4~+(31.58%)、5~+(26.32%)。河口、坝下和坝上广东鲂年龄生长方程分别为L=47.2(1-e~(-0.177(t+0.387)))、L=42.9(1-e~(-0.199(t+0.377)))和L=53.7(1-e~(-0.155(t+0.401)))。河口、坝下和坝上开发率E分别为0.410、0.373和0.248;临界体长L_c分别为25.1、23.0和28.4 cm。以上结果表明,广东鲂体长、体质量和年龄频率分布以及生长方程均存在空间上的差异。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恭映璧 胡曰利
城市湿地具有水源涵养、环境净化、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科普等生态服务功能,是城市功能评价的重要指标。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选取5个景观指数对1955年、1972年、1990年、2007年四个时期建成区、近郊、远郊的湿地景观格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长沙市城市湿地分布空间梯度较大;(2)在1955年至1972年间,湿地面积增长率大于建成区面积增长率,湿地在这段时间内呈现正向增长,在1972年至2007年建成区面积增长率都大于湿地面积增长率,湿地在建成区上呈现出退化现象;(3)1972年与1990年长沙市城市湿地的景观格局指数在建成区、近郊区和远郊区上的变化趋势相同。将景观格局...
关键词:
城市湿地 景观格局 异质性分析 长沙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余瑞林 周葆华 刘承良
湿地具有重要的环境和生态功能,安庆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其良好的自然性,正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基于1988、2006年两期TM遥感影像数据,借助于RS/GIS工具,获取安庆沿江湿地的景观斑块数据,运用Fragstats景观格局分析软件探讨了近20年来安庆沿江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安庆沿江湿地以湖泊和滩涂沼泽为主要景观类型;(2)研究期内湿地景观面积发生了较大幅度的缩减,各湿地景观类型间的动态变化较显著,以湖泊的萎缩变化最明显;(3)安庆沿江湿地景观在空间配置上趋于破碎和零散,景观斑块边界的复杂性程度和不规则程度在逐渐下降,形状趋于规整,景观类型结构和数量趋于均衡...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来斌 白军红 严登华 肖蓉 黄辰
应用ArcGIS软件,对雅砻江流域湿地1986和2000年遥感数据进行解译、矢量化处理,用Apack软件进行湿地景观格局指数计算,研究了近15a雅砻江流域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近15a雅砻江流域湿地景观面积减少,减少量为494.04hm2,占2000年湿地总面积的0.506%;(2)两个时期内湿地斑块密度保持不变,湿地景观的聚集度都很高,均在0.99以上,湿地景观集中分布,破碎化水平低;(3)雅砻江流域湿地景观的多样性指数水平和均匀度水平较低,而且两指数在两个个时期内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且各类湿地景观比例差异相对较大,沼泽湿地景观控制的程度较高;(4)雅砻江流域的5类湿地景...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任君临 方斌 许实
研究目的:揭示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指导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研究方法: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等空间统计方法。研究结果:(1)相比2003年,2014年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后备资源重心呈现向西南移动的趋势,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范围扩大,空间分布方向性减弱,主趋势方向呈顺时针旋转;(2)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变化的影响因素中,自然条件奠定了基本格局,人口分布的影响力逐步显现,经济发展是近年来变化的主导因素。研究结论: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等空间统计方法能够从多视角揭示并可视化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部分影响因素,可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政策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宁龙梅 王学雷 吴后建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利用 1996 年和 2001 年两个时期的 Landsat TM假彩色合成影像作为信息源,选取斑块密度、斑块分维数、景观破碎度、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和均匀度等指标,对武汉市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并利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模型研究各类景观的转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1 年间,该研究区的湿地景观格局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发生了较大变化,湖泊面积减小,人工湿地面积增加,湿地景观趋于破碎化,景观分布趋于均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白军红,欧阳华,杨志锋,崔保山,崔丽娟,王庆改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湿地景观格局是各种生态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高度的景观异质性,对景观的功能和过程有着显著的影响。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上受威胁最为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发生了大面积的转化或丧失。本文从湿地景观格局研究方法、面积变化、景观类型转化、驱动力以及动态模型、湿地景观格局指数以及湿地景观格局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综述了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研究进展,指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和高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
关键词:
湿地 景观格局 气候变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俸霞 王艳君 赵晶 陈雪 姜彤
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1961~2100年区域气候模式COSMO-CLM(CCLM)模拟与1961~2005年气象站观测的逐日降水数据,通过统计计算年降水量、强降水量、暴雨日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4个极端降水指数,研究全球升温1.5℃与2.0℃情景下,长江中下游地区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全球升温1.5℃情景下,年降水量相对于1986~2005年减少5%,强降水量、暴雨日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分别增加7%、33%和4%;概率密度曲线表明,年降水量均值下降,强降水量、暴雨日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均值上升,极端降水方差增大;年降水量、强降水量和暴雨日数在空间上表现为南部增加北部减少,极端降水贡献率则相反。(2)全球升温2.0℃情景下,年降水量下降3%,强降水量、暴雨日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分别上升15%、46%和15%;年降水量均值稍有减少且方差稍有上升,强降水量、暴雨日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均值和方差明显增加;年降水量减少区域位于长江主干以北,强降水量、暴雨日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表现为绝大部分地区增加的空间变化特征。(3)全球升温由1.5℃至2.0℃时,年降水量、强降水量、暴雨日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分别增加3%、7%、10%和11%;随升温幅度的增加极端降水均值和方差上升;极端降水呈增加态势的范围扩大。因此,努力将升温控制在1.5℃对降低极端降水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