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731)
2023(18437)
2022(15886)
2021(14658)
2020(12345)
2019(28090)
2018(27832)
2017(53609)
2016(29050)
2015(32871)
2014(32809)
2013(32101)
2012(29404)
2011(26666)
2010(26731)
2009(24594)
2008(23528)
2007(20803)
2006(18360)
2005(16218)
作者
(83396)
(69685)
(69104)
(65826)
(44222)
(33191)
(31274)
(27262)
(26458)
(24691)
(23619)
(23463)
(22251)
(21993)
(21514)
(21440)
(20682)
(20411)
(19912)
(19827)
(17259)
(17067)
(16807)
(15946)
(15554)
(15377)
(15241)
(15111)
(14072)
(13613)
学科
(128823)
经济(128659)
管理(87983)
(78936)
(66679)
企业(66679)
方法(54158)
数学(47212)
数学方法(46623)
(32131)
中国(31119)
(30463)
业经(26919)
(26841)
地方(26572)
(25275)
理论(20086)
农业(19986)
(19845)
财务(19752)
财务管理(19708)
(19568)
贸易(19559)
(18911)
环境(18822)
(18750)
(18685)
企业财务(18676)
银行(18634)
(18543)
机构
大学(415935)
学院(413602)
(172061)
经济(168465)
管理(161820)
理学(140115)
研究(138718)
理学院(138576)
管理学(136060)
管理学院(135305)
中国(102972)
(87387)
科学(83787)
(80176)
(68788)
(64295)
财经(64005)
中心(62917)
研究所(62441)
(60852)
业大(60405)
(58105)
北京(54638)
(53406)
经济学(53292)
师范(52860)
(50530)
农业(50183)
(48232)
经济学院(47715)
基金
项目(282219)
科学(222591)
研究(206308)
基金(205872)
(178880)
国家(177459)
科学基金(153159)
社会(131620)
社会科(124772)
社会科学(124742)
(109591)
基金项目(108640)
自然(99035)
自然科(96729)
自然科学(96704)
教育(95537)
自然科学基金(94960)
(91918)
资助(84942)
编号(83374)
成果(67742)
重点(62945)
(62772)
(59428)
(58266)
课题(57637)
创新(54481)
国家社会(54475)
教育部(54393)
科研(53713)
期刊
(191085)
经济(191085)
研究(123673)
中国(80052)
学报(64959)
(62684)
管理(61277)
科学(59083)
(58069)
大学(50123)
学学(47397)
教育(44628)
农业(39566)
技术(37415)
(35435)
金融(35435)
财经(32195)
经济研究(31101)
业经(29282)
(27627)
问题(24182)
技术经济(20575)
(19645)
理论(19552)
图书(19110)
(19074)
统计(18948)
科技(18805)
现代(18077)
商业(17687)
共检索到6098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熊艳  李常青  魏志华  
已有文献对媒体"轰动效应"鲜有关注,本文基于传播学视角对"霸王事件"进行案例分析,首次系统考察了媒体追逐"轰动效应"的传导机制、经济后果以及声誉惩戒,并为分析其在内地和香港市场中的影响差异提供证据。研究发现,媒体在信息传导过程中通过"有偏的放大机制"而非"中立的把关机制"的传导产生了"轰动效应";媒体追逐"轰动效应"给霸王集团及其在香港及内地的同行业者带来了短期内无法恢复的损失,而香港及内地投资者对"霸王事件"的反应存在明显差异;媒体追逐"轰动效应"并未受到资本市场的声誉惩戒,需引起媒体本身、监管和立法当局以及投资者等各界审慎的思考。本文研究表明,媒体作为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管渠道,不可否认有助于...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温权  刘力一  韩斯玥  陈茜  
媒体为了吸引受众关注,倾向于报道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文章通过梳理近50多年的相关文献,分析了媒体轰动效应如何影响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文章的贡献在于:第一,有助于加深读者对于媒体轰动效应影响研究的全面认知。第二,更加客观看待媒体轰动效应的影响,值得肯定其对于公司治理方面的贡献。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旭东  
高校教育惩戒是介于高校纪律处分与高校学生管理行为之间的特定概念。高校教育惩戒的单方性、强制性表征,内部行政行为对象的限定性,以及行政处罚"处罚法定"原则的存在,综合决定了唯有"准行政处罚"的性质定位方能令高校教育惩戒获得符合法理的规范表达。立基于典型司法案例的论证逻辑,纪律性惩戒与学术性惩戒的司法审查强度应有所不同,前者适用严格司法审查,后者适用有限司法审查,如此才能在维护大学自治与学生权益之间做出有效平衡。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肖红军  张俊生  曾亚敏  
本文以富士康公司员工连续自杀事件为案例,通过实证分析这一公司社会责任事件对富士康公司与控股公司、贷款银行以及客户企业的股票价格与交易量的影响,探讨了资本市场是否会因社会责任事件而对公司及利益相关方做出经济惩罚。研究结果表明:富士康公司及其控股公司、给予富士康公司贷款的中国大陆国有商业银行的股票价格与交易量均未受到富士康公司员工自杀事件的显著影响,这表明在新兴市场中,资本市场尚未发挥对公司社会责任事件的经济惩罚作用。相反,同样作为贷款银行并实施赤道原则的渣打银行以及富士康公司的客户企业苹果、戴尔、惠普等IT公司的股票对富士康公司员工自杀事件反应敏感。这意味着发达资本市场对公司社会责任事件的经济惩...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刘笑霞  
关于审计师法律惩戒的相关文献多立足在诉讼风险较高的欧美国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审计师诉讼风险较低、审计师主要面临监管部门行政处罚的环境下,相关因素对审计师惩戒的影响如何?监管部门针对审计师做出的行政处罚以及审计师对处罚风险的感知会对审计师及其他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产生何种影响?对这些问题尚缺乏充分的证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吴晶妹  宋哲泉  梁墨  
本文以资本市场所反映出的环境违法违规声誉惩罚为测度对象,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我国具有创新性的失信联合惩戒制度缓解市场声誉惩罚失灵问题的逻辑和机制。实证证据表明:(1)在市场声誉惩罚失灵的环境领域,我国环境违法违规上市公司受到了显著的声誉惩罚,达到市值的-1.52%,占比总惩罚的98.06%。(2)环保失信联合惩戒制度是我国环境违法违规受到声誉惩罚的决定性因素,是我国资本市场所反映出的总惩罚效应的主要来源。(3)对比国内外相关研究,环保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克服了我国以往对环境违法违规企业惩罚不当的问题,将环境违法违规成本提高至与主要发达国家可比的水平。
[期刊] 征信  [作者] 刘洪波  段豪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收集数据,获取社会公众对失信联合惩戒的感受和看法。结果表明,部分民众尚未明晰社会信用体系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失信联合惩戒的认知程度上呈现年龄差异、学历差异、地域差异。针对失信联合惩戒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惩戒泛化"等社会焦点问题,提出完善信用法律法规、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应用现代征信技术、开展社会诚信教育、规范具体执行细则等建议。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周新辉  
本文在对失信惩戒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及其功能特点与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美国失信惩罚机制,提出了加快我国失信惩戒机制建设的若干建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湛继红  
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机制,社会信用体系要通过这个机制才能发挥作用。本文在对国内外社会信用体系发展变化的历史进行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从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成本收益理论等视角来研究与设计我国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以期真正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促进信用产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一青  
改革开放后 ,信用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 ,造成银行的呆账坏账居高不下 ,也阻碍着消费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提出加快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三个对策及三步走的策略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培功  醋卫华  肖珉  
本文以2004~2009年发生的缺陷汽车召回事件为样本,首次实证检验了我国产品召回事件的影响因素及其经济后果。研究结果显示,资本市场对召回厂商实施了严厉的惩罚。在公告日前后,召回厂商的股价下跌1.98%,平均每家厂商损失3.07亿元。与此同时,非召回厂商也受到召回事件的不利影响,表明召回事件具有负的行业外部性。进一步,我们发现,召回厂商的损失不受召回事件特征的影响。换句话说,资本市场能够识别并惩罚提供缺陷产品的厂商,但却无法对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质的召回事件区别对待。以上证据证实,即使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市场力量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企业不负社会责任的行为,但是,市场机制自身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政...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苗学杰  姜媛媛  
幼儿园虐童事件频发引发学界与社会高度关注。英国幼教服务供给市场建立了一套起点设防、过程监管、失信惩戒的运行机制,构筑了一套幼儿安全保障防范与治理体系:通过服务认证管理、人员安全招聘、完善立法预警等方式执行高标准的幼教服务准入制度;通过中央督查、地方承责、组织协同与社会联动规范救助流程、提供专业干预、拓宽检举通道、促进机构协作,从而实现幼教服务供给的过程监管;事后重点治乱,对于失范教师予以严惩,执行终身禁教与司法制裁,对于失范机构勒令市场退出并进一步连带追责。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璐  薛耀文  
影视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快速发展后,当前面临着行业性发展危机。其中影视明星负面信息频发所引起的行业性声誉危机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文章借鉴声誉共同体的概念和思路,建立了政府监管部门、网民、影视明星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探索影视行业声誉危机中三方主体行为的演化路径和规律,致力于推动影视行业声誉危机朝着明星主动纠错、公众满意、政府积极有效监管的理想模式演进,并为政府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声誉是影响影视明星后期策略选择的重要因素,声誉在缓解行业危机中具备一定的有效性;博弈模型证明了提高政府惩罚系数、控制明星额外收益对缓解危机的有效性;应当努力降低公众的监督成本,从而充分发挥公众的社会监督作用。文章的结论证明了构建影视产业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的必要性,并提出构建影视行业声誉机制的建议。
[期刊] 征信  [作者] 朱贺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本质上是为了加强法律的实施,是我国"营商环境法治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基于对我国营商环境政策文献的大数据分析,我国营商环境法治化的发展轨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三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关注的重点领域有明显差异。鉴于作为刑罚附随后果的失信惩戒存在不区分犯罪类别、犯罪故意、犯罪刑罚等问题,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应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主要落脚点,在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再考虑赋予其更多的职能。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胡炳志  王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