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30)
- 2023(16190)
- 2022(14244)
- 2021(13514)
- 2020(11257)
- 2019(25652)
- 2018(25596)
- 2017(48829)
- 2016(26853)
- 2015(29811)
- 2014(29777)
- 2013(28887)
- 2012(26354)
- 2011(23548)
- 2010(23493)
- 2009(21531)
- 2008(20737)
- 2007(18056)
- 2006(15545)
- 2005(13368)
- 学科
- 济(99354)
- 经济(99239)
- 管理(74435)
- 业(69220)
- 企(58249)
- 企业(58249)
- 方法(47348)
- 数学(40289)
- 数学方法(39624)
- 农(26551)
- 财(25665)
- 中国(25130)
- 学(24315)
- 业经(22443)
- 地方(20748)
- 理论(20072)
- 贸(18341)
- 贸易(18329)
- 农业(17875)
- 易(17784)
- 制(17568)
- 务(17205)
- 财务(17122)
- 财务管理(17083)
- 和(16328)
- 企业财务(16162)
- 环境(15732)
- 技术(15707)
- 银(14764)
- 银行(14723)
- 机构
- 学院(368724)
- 大学(365411)
- 管理(142940)
- 济(134729)
- 经济(131502)
- 理学(123878)
- 理学院(122413)
- 管理学(119757)
- 研究(119387)
- 管理学院(119087)
- 中国(87586)
- 科学(78396)
- 京(77332)
- 财(62911)
- 所(60245)
- 农(60049)
- 业大(56623)
- 研究所(55147)
- 中心(54533)
- 江(54089)
- 范(51241)
- 财经(50847)
- 师范(50734)
- 北京(48484)
- 农业(47143)
- 经(46105)
- 州(44970)
- 院(44123)
- 技术(41151)
- 师范大学(40578)
- 基金
- 项目(255567)
- 科学(199507)
- 研究(185478)
- 基金(182895)
- 家(160248)
- 国家(158924)
- 科学基金(135960)
- 社会(113766)
- 社会科(107599)
- 社会科学(107575)
- 省(101608)
- 基金项目(97279)
- 自然(90578)
- 自然科(88424)
- 自然科学(88403)
- 自然科学基金(86746)
- 教育(86502)
- 划(85456)
- 编号(77277)
- 资助(76117)
- 成果(61955)
- 重点(57497)
- 部(54737)
- 发(54154)
- 课题(53267)
- 创(52759)
- 科研(49166)
- 创新(49088)
- 大学(47581)
- 项目编号(47459)
- 期刊
- 济(146764)
- 经济(146764)
- 研究(102031)
- 中国(67790)
- 学报(61180)
- 科学(55236)
- 农(53912)
- 管理(50260)
- 财(48063)
- 教育(45561)
- 大学(45386)
- 学学(42570)
- 农业(37488)
- 技术(32054)
- 融(27738)
- 金融(27738)
- 业经(26263)
- 财经(23428)
- 经济研究(23299)
- 图书(21235)
- 经(20012)
- 业(19367)
- 问题(18763)
- 版(17964)
- 科技(17870)
- 理论(16951)
- 资源(16921)
- 技术经济(16569)
- 商业(16268)
- 现代(16013)
共检索到5263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周梦 卢小丽 朱静敏 张春燕
文章立足新媒介时代“网红打卡”现象,采用实地考察与半结构访谈等研究方法,借助媒介朝圣理论,探索非景区型网红旅游地的内涵特征、类型与形成逻辑。研究表明:(1)非景区型网红旅游地是“网络亚文化”现象下的新型旅游地,其产生根植于旅游者的自我身份想象与社会互动需求,反映了年轻群体对旅游空间叙事的个性化解构。其具有生命周期较短、无前期景观改造与设施投入等特征,主要呈现地域意象、影视景观、氛围感知、美食商业等4种类型。(2)旅游者通过媒介化凝视与自主符号化建构方式实现对非景区型网红旅游地的虚拟在场,在社会语码、意义与符号等方面形成统一的后现代主义网红叙事话语体系。(3)旅游者基于暂时的圈层认同建立临时共同体,引发群体性互动下的网络朝圣,实现身体从虚拟世界向现实世界的穿梭与跨越,在统一朝圣动作与个性化身体实践的双重具身体验中完成身体在场。(4)旅游者借助非景区型网红旅游地的景观与空间意义,将自我身体作为图像叙事核心,在景观消费与互动中实现自我身份的想象与建构,通过社交媒体空间的仪式呈现完成自我展演,并再次投射于符号化建构过程。文章关注中国特色“网红”语境下的新型旅游地特征与形成逻辑,为微观尺度的旅游地研究提供了具有本土意义的现象解析与理论建构。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赵书虹 孔营营
文章综合使用双案例研究和扎根理论方法对淄博和哈尔滨进行探索式理论建构,发现:第一,淄博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其旅游资源相对匮乏,构建旅游品牌相对困难,此次走红完全是游客在社交媒体自发传播的产物,属于自发型走红,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第二,哈尔滨旅游资源丰富且具有一定的旅游发展基础,当地相关部门凭借资源优势,主动策划并提前准备预热,属于“设计型+自发型”走红。第三,网红旅游目的地作为信息传播、文化表达和消费趋势的交汇点,其走红初期必然遵循“自组织”或“建构型”的流量撬动模式。然而随着旅游目的地的出圈以及游客群体的不断增长,初期以旅游者或目的地参与主体的单方流量撬动型不足以维系网红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力。相反,旅游者和目的地参与主体双方共同在媒介空间中进行“多向度、发散式”的互动传播才是旅游目的地持续走红的关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钟士恩 黄佩红 彭红松 徐彩霞 颜丙金
儿童参与的旅游,无论是"以乐为中心"的家庭旅游模式,抑或"以儿童为中心"的亲子旅游模式,均具有鲜明的成人主义性质。文章试图从儿童的视角/声音对儿童旅游认知进行探索性研究,核心命题聚焦儿童如何定义旅游,旅游与游戏/玩有什么区别,旅游之于儿童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旅游的"儿童版本"与"成人版本"之间存在哪些差异。研究方法采用结构化的妈妈语式访谈法,研究案例地为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和玄武湖公园,研究对象主要为4岁以上、12岁以下儿童(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儿童)。研究结果显示:(1)"小小人类"远超成人的想象,多数儿童能够通过空间、速度、数量、比较、因果、抽象、逻辑以及感觉、情感类语言来描述旅游、认知旅游",旅游感"十足。(2)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变换到旅游环境,儿童旅游认知呈现出4个鲜明的主题,分别是旅游与"玩"、旅游与"爸爸妈妈"、旅游与"学习""、喜欢"与"不喜欢"。(3)旅游是比"玩""更好玩"的游戏,是和爸爸妈妈一起、离开家、去外面不一样的地方、开心尽情地玩。理解旅游的"儿童版本"将会丰富旅游学的研究内容,同样有助于回答旅游的"成人版本"。儿童研究具有趣味性,研究者需要具有童心。妈妈语式访谈法是研究早期、中期儿童相对有效的方法,但需严格遵循儿童研究伦理和实施要领。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徐新建
旅游的含义其实是不可界定的。这不仅因为旅游意味着流动,而且无论作为产业还是文化现象,旅游本身也处在历史演变之中。随着市场经济大潮席卷下中国民众日常生活的进一步解套,加上旅游目的地由内地的华夏名胜向周边其他非汉族群的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崔庆明 徐红罡 杨杨
西藏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然而对西藏旅游体验具体的微观研究却相对缺乏。文章通过对西藏旅游者的深度访谈,来探讨他们的旅游体验。游客往往将西藏想象成一种神圣之地,西藏的旅游体验对于游客而言也具有神圣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游客对自然、宗教和藏族人的体验上。西藏纯净的自然可以净化游客的心灵,让他们联想到远离喧嚣的生活。西藏的寺庙和朝拜的信徒营造出一种虔诚而神圣的氛围,让游客内心备受震动。看到藏民的执着和虔诚,游客心中会产生一种满足感。而藏民淳朴的为人处世的方式更让游客感到一种自己社会所缺失了的真实。西藏的神圣
关键词:
西藏 旅游体验 自然 宗教 世俗的朝圣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苑炳慧 辜应康
文章通过深度访谈和扎根理论的定性研究和分析方法对基于顾客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的结构维度进行系统研究,确定了品牌意识、品牌形象、感知质量、品牌体验、品牌联想和品牌忠诚6个维度,其中,品牌形象和品牌体验是不同于传统品牌资产理论、更符合旅游目的地特点的新维度。同时,本研究在扎根理论的分析过程中明确了基于顾客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的理论框架和各维度的构成要素,并在充分考虑旅游目的地和游客体验特点的基础上解释了各维度的新内涵。文章的研究结论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推进了目的地品牌资产的基础研究,也为目的地品牌的管理和营销提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钢华 李萌 相沂晓
随着蜜月旅行和情侣出游等新兴细分市场的迅速发展,目的地的浪漫属性受到学界和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现有研究对目的地浪漫属性的理解还处在一个较为表层、宽泛、抽象的阶段,缺乏对目的地浪漫属性的具体内涵与维度的识别。文章通过网络文本搜索和半结构化访谈来收集资料,基于中国游客感知的视角,探索并识别了目的地浪漫属性的结构维度。文章采用扎根理论进行资料分析,通过将两个定性研究阶段的编码结果进行整合,有如下基本结论:(1)游客感知视角下的目的地浪漫属性由4个主范畴(环境及资源基础、环境/景观特性、浪漫氛围营造、环境感知特质)和18个范畴构成。两个阶段的研究结果相互佐证、相互补充,保证了研究结论的有效性和可靠性。(2)在以往"操作性-表达性"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加入"具体要素-抽象要素"维度,建立起一个能够更好地分析目的地浪漫属性的理论框架。上述研究结论,不仅推进了目的地浪漫属性及目的地属性的理论研究,还对目的地的管理和营销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姚延波 刘亦雪
旅游市场秩序失范问题严重损害了旅游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成为制约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从根本上弄清什么是旅游市场秩序?包括哪些维度?旅游市场秩序运行的机理是怎样的?文章采用程序化扎根的质性研究方法,探索旅游市场秩序的概念、结构维度及其运行机理。研究发现,旅游市场秩序是在一定制度环境下,旅游市场管理主体、旅游者和旅游经营主体等围绕旅游活动形成的各主体对市场制度和规则的认同、遵从和调整的建构演进过程与状态。旅游市场秩序由制度环境、旅游市场准入秩序、旅游市场交易秩序、旅游市场反馈评价4个维度构成。研究基于旅游业实践和特征构建了旅游市场秩序的概念模型和运行机理模型,以期完善旅游市场秩序内涵与理论逻辑,为政府和企业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供理论指导,推动我国良好旅游市场秩序的建构和演进。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周永博 沈敏 魏向东 梁峰
旅游地意象既包括旅游者经实地体验形成的复合意象,也包括那些远离旅游地的潜在旅游者借助各类媒介信息所形成的引致意象。在新媒体时代,传媒在旅游地意象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分析和研究旅游地意象媒介传播机制现已成为该领域前沿课题。为探索遗产旅游地意象媒介传播模式,文章结合苏州园林和江南古镇案例,采用焦点组访谈、内容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9365例样本的旅游目的地意象媒介传播数据,在质性分析基础上,通过在遗产旅游地意象属性因素与传播媒介因素之间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根据系列研究假设验证结果,揭示出传统媒体与
关键词:
遗产旅游 旅游地意象 传播 媒介 机制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郑晴云
朝圣和旅游都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象,是人类有异于日常生活的另一种"生活方式"。本文从人类学视角,透析了朝圣和旅游的关系。"朝圣"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精神文化之旅,旅游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精神文化"朝圣"。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高度关注人类的精神需求与文化体验。
关键词:
朝圣 旅游 生活方式 通过仪式 精神文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曹李梅 曲颖
以我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口号为例,采用扎根理论进行三级编码,构建和发展出一个全新的旅游口号设计模式的理论构架,简称"内源性-外源性模型"。字词选用、句法表达、韵律节奏、目的地识别、独特销售主张和语义诉求是其主要维度。其中,字词选用、句法表达、韵律节奏是内源性语言因素,它直接决定旅游口号的语言模式;目的地识别、独特销售主张和语义诉求作为外源性刺激驱动因素,调节着旅游者的意识和行为之间的联结关系。另外,量化扎根理论的开放式登陆结果,提炼我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口号的设计特征,表现出"实词使用偏好""简单词使用偏好""短语使用偏好""修辞使用偏好""利益承诺偏好"等特征。最后,在AIDMA理论观照下提出我国旅游口号设计的提升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霞
农业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的产物。河南省是旅游资源大省,同时又是农业大省,具有发展农业旅游的有利条件。文章在河南省郑州、新乡、信阳、南阳、开封、商丘等地进行调研,运用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以了解河南省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结合研究结论,该文分别从强化旅游基础设施、提高硬件接待水平;构建高质量、高品位的旅游环境,提高软件接待水平;开发创意农业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增强旅游参与性,提高旅游体验效果;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完善旅游服务质量等方面为农业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农业旅游 开发 探索性因子分析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秋实 宋瑞 马思远
旅游者通过凝视构建和消费旅游目的地,与此同时,其行为举止也暴露在他人的凝视当中,他人可借助“道德式”凝视对旅游者的行为表达无声的评论。在相互凝视过程中,主客体的转变使得权力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文章基于被凝视方的视角,运用实验方法探究“道德式”凝视对旅游者信用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旅游者受到“道德式”凝视后,其公众自我意识和自我问责心理会被唤醒,声誉管理和规范激活机制促使旅游者有意识地内化失信行为意向或修正失信行为。文章是将社会心理学中的启动效应引入对旅游者行为的实证尝试,希望拓展旅游道德伦理学中“旅游凝视”相关理论的维度,为管理和规范旅游者行为提供理论根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石坚韧 周刚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前进,我国的旅游产业和房地产业在近几年得到迅猛发展,将旅游与地产相结合形成的系统性理论与实践,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的重点。而现在旅游景区的建设多是资源依托型,其建筑更是消耗能源的主要方面,已经不适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文章结合生态旅游及绿色建筑的理念,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研究两个理论的发展状况和趋势的基础上,通过秦皇岛生态节能示范区的建设实践,比较其与普通景区的节能优势,重点落实于关键性节能技术的探索和总结。将绿色建筑的思想应用于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中,不仅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广泛推广绿色建筑,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根本体现。
关键词:
旅游景区 生态节能 关键性技术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董成森 周游 邹冬生
生态旅游是一种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生态旅游地资源空间容量是景区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是景区生态旅游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了实现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确定景区的旅游资源空间容量,以此协调旅游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本文以实地调查为基础,利用面积法、线路法对森林型生态旅游风景区——武陵源天子山景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空间日容量以及不同季节空间容量进行了测算。研究表明:景区旅游空间容量夏半年为7000人/d,冬半年为3840人/d,年均容量为204.6万人次。以上结果为天子山景区的生态旅游规划及风景区相关旅游产业的开发、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提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