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62)
2023(6568)
2022(5568)
2021(5320)
2020(4118)
2019(9096)
2018(8815)
2017(16610)
2016(8710)
2015(9489)
2014(8549)
2013(7763)
2012(6725)
2011(5934)
2010(5787)
2009(5355)
2008(4614)
2007(3748)
2006(3105)
2005(2564)
作者
(20830)
(17476)
(17216)
(16525)
(10858)
(8312)
(7862)
(6672)
(6615)
(5998)
(5833)
(5713)
(5406)
(5320)
(5236)
(5197)
(5121)
(5093)
(4910)
(4905)
(4249)
(4008)
(4003)
(3948)
(3939)
(3735)
(3715)
(3703)
(3503)
(3438)
学科
(26610)
经济(26577)
管理(22369)
(18600)
(15235)
企业(15235)
地方(9605)
(8881)
方法(8530)
(8429)
中国(8409)
业经(7079)
数学(6767)
数学方法(6663)
(6385)
贸易(6380)
(6136)
农业(5909)
理论(5784)
(5769)
环境(5159)
(5138)
(4481)
(4469)
财务(4459)
财务管理(4447)
地方经济(4349)
企业财务(4160)
(4153)
技术(4085)
机构
学院(105930)
大学(101801)
(38856)
管理(38244)
经济(38094)
研究(34224)
理学(33265)
理学院(32796)
管理学(32078)
管理学院(31874)
中国(24967)
(23610)
科学(21652)
(18914)
中心(16178)
(15987)
(15375)
(15330)
师范(15266)
业大(15110)
北京(14975)
财经(14940)
研究所(14577)
(14480)
(13665)
(12929)
(12165)
师范大学(12115)
经济学(11969)
农业(11907)
基金
项目(76847)
科学(60672)
研究(58597)
基金(54530)
(47373)
国家(46964)
科学基金(40708)
社会(37460)
社会科(35424)
社会科学(35418)
(30165)
基金项目(29035)
教育(26673)
(26011)
自然(25413)
自然科(24773)
自然科学(24764)
编号(24695)
自然科学基金(24265)
资助(20786)
成果(19407)
(17563)
重点(17493)
课题(17103)
(16771)
(15832)
创新(15551)
国家社会(15320)
(15114)
(15041)
期刊
(44044)
经济(44044)
研究(30132)
中国(20050)
学报(16362)
科学(15071)
(14842)
(14640)
教育(14515)
管理(13628)
大学(12474)
学学(11706)
农业(10223)
业经(9058)
技术(7736)
经济研究(7648)
(7598)
金融(7598)
财经(6942)
(6085)
问题(5437)
(5330)
科技(5247)
(5215)
(5156)
现代(5052)
商业(5050)
图书(5021)
资源(4886)
职业(4835)
共检索到1499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晓雪   冯健  
在社交媒体构建起全方位媒介化社会生活的现实背景和媒介与传播地理学成为地理学研究新方向的理论背景下,论文运用文本分析和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以北京宋庄艺术区为例,探究中国语境下媒介与传播对地方的多重建构。研究发现,政府及主流媒体代表国家力量主导的传播领域,为实施地方品牌营造、地方形象重塑和发展战略转型,分别对宋庄艺术区实施了合法化、产业化与商业化三阶段的媒介建构策略。外部公众在社交媒体上对宋庄的媒介建构一方面服从政府塑造的宋庄作为文化艺术高地和打卡旅游地的形象,巩固了政府话语在地方传播和地方代言上的权威地位;另一方面又基于短暂的在地体验揭示出一种与官方话语不同的地方意象。艺术家作为长期生活的内部群体,通过草根和非正式的短视频实践,自下而上地将宋庄建构成一个与其日常生活经验和私人情感密切结合的地方,打破了他者视角对自身主体性与宋庄真实艺术生活的遮蔽。论文从媒介地理学的理论视角通过提供中国艺术区的案例研究,丰富了地方表征与建构的研究成果,同时讨论了媒介地方与现实地方以及不同实践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对理解宋庄的发展特征以及少被关注的中国艺术家的生活境况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孔建华  
宋庄原创艺术集聚区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影响集聚区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地缘规划的协调性、租金价格的稳定性、原创环境的适宜性、艺术市场的规范性和文化经济政策的宽容程度。集聚区的规划和建设,须遵循拾掇、整合、更新和节约原则,尊重文化多样性,保护文化原生态,正确处理“五个关系”。宋庄原创艺术集聚区的产生是一个市场自组织的过程,文化经济政策的制定应坚持有限理性原则。要引导适度优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高动员、吸引和留住艺术家的能力,健全和完善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使宋庄成为中国文化经济特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高彩霞   陶慧   刘家明   吕宁   张希月   薛涛  
随着中国旅游消费转型升级的加快,休闲度假产业快速发展,旅游度假区成为满足旅游者日常生活与旅游深度体验的二元复合空间。其中,数字媒介在建构旅游度假区空间形象、开展目的地营销及形成地方认同等方面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文章在构建基于媒介地理学视角的旅游度假区数字化地方营造理论模型基础上,以秦皇岛阿那亚为例,综合运用实地调研、半结构式访谈与网络文本分析等方法,从表征塑造、关系建构、连接方式和权力博弈4个方面分析了旅游度假区数字化地方营造的运行逻辑与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媒介影响下旅游度假区空间的地方建构日益复杂,以美学为基础的虚实空间表征更符合游客基于数字媒介进行旅游体验的需求;数字社会关系承载了游客与度假区的情感联结,网络虚拟社群参与建构新的在地社会关系;数字技术改变了度假区与游客之间的互动连接方式,度假者远程在场感知与在地体验需要进行平衡;在虚拟与现实的交互中,只有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多主体参与度假区地方意义建构,才能形成最终的价值认同。研究拓展了媒介地理学理论的旅游应用场景,解析旅游目的地“网红”变“长红”的内在逻辑,结果可为数字媒介时代旅游度假区科学规划、精准营销以及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维涛  张敏  
随着近年地理媒介逐渐兴起,城市公共空间和私人生活空间中的生产与消费过程、技术物品与符号表征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地理学中早先存在的“虚拟/实体”二元论亟需理论革新。作为媒介研究的“空间转向”与地理学研究的“传播转向”的产物,媒介与传播地理学的发展蕴含突破二元论的张力。论文梳理了西方媒介与传播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主要议题和研究框架,以期促进国内地理学与媒介传播学者的学术对话,扩展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西方媒介与传播地理学建立在后现代和后人类思潮影响下的动态关系性媒介与空间观之上,以纹理(texture)、移动性、物质性和具身性为核心概念。既有议题主要聚焦于数字媒介与后人类媒介空间性,数字媒介表征和算法逻辑支配下的混合空间政治,以及移动媒介带来的混合空间体验。论文借用“第三空间”概念,将其作为媒介与传播地理学超越原有二元论的潜在方向,并认为物质性和具身性构成了媒介与空间的本体论联结之处,促进国内跨学科的“媒介—空间”理论建构,为媒介城市发展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晶   胡深  
对艺术媒介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维度,而应该从三种维度同时进行。本质论维度的研究认为,艺术媒介是对特定的物质材料进行一定的赋形后所形成的符号体系,这构成了我们对艺术媒介的基本认识;创作论维度的研究揭示了艺术媒介在贯通内在构思与外在表现整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指出媒介不仅会影响艺术家的审美感知,而且会影响其艺术创作的方式;鉴赏论维度的研究肯定了艺术媒介自身的价值,认为媒介和形式自身的品质就足以引起观者的审美愉悦。围绕艺术媒介所展开的三重维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艺术媒介的本质、特征和功能,而且对艺术媒介理论的建构颇具奠基意义。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周才庶  
当代艺术哲学中关于媒介的本质与作用问题产生了不同争论。“媒介特殊性”源于莱辛诗画界限之说,强调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特定媒介。当代美学家诺埃尔·卡罗尔对“媒介特殊性”进行了持续批判,提出要“忘掉媒介”。他强调不同媒介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却只是把媒介看作物理材料。“媒介特殊性”理论在当代艺术哲学中复苏,“媒介之巢”与“媒介轮廓”之说相继被提出,它们不再把媒介看作材料,而是把媒介视作技术、资源和符号的统一。从总体上讲,当代艺术哲学中的这一媒介之辩还是把媒介视作艺术表达的工具。只有超越媒介工具论,才能超越媒介之辩。媒介包括物质基础与语言符号两个层面,审美感知经由媒介之途抵达多元的艺术实践。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解飞  周艺南  
运用空间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从艺术家聚集型村落内艺术家与村民主体社会关系及其外表出的空间特征进行切入,通过对与艺术相关的土地权属变化地图、艺术家与村民主体日常生活空间变化地图进行梳理,探究艺术家聚集型村落的空间演进特征,以及与之交织的社会嬗变、艺术家与村民主体的社会交融过程,对艺术家聚集型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黎斌  
从社会职能角度切入,广播、影视、新闻等都属于艺术传播形式,虽然它们在传媒产业框架中处于不同层次、具备差异性功能,但在发展、演变、创新等过程中又具有共通点,均表现出对传媒技术的高度敏感性及依赖性。媒介融合是传媒技术的一次升华,它以互联网技术为聚合力,实现多元媒体形态的"一体化"重构,加速了内容生产方面的资源、工艺、产品等深度整合。在媒介融合技术力量倒逼之下,高校传播艺术整合教学势在必行,这是化解传媒人才固守单一领域、仅有单一技能的有效手段。《走向融媒时代的影视教育》(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3月版)一书由刘迅、李城著写,本书以影视艺术教育理论为出发点、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杨应慧  余斌  邹金成  
高校党建工作面对的对象主要是年轻而有朝气的在校大学生,大学生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强大的智力资源和人才储备,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艺术类高校党建工作尤其是艺术类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是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洁群  邹潇  
自画像和自拍像都是建构人类自我形象的审美方式,都有记录真实的原初目的,都强调个人身份、自我意识的呈现。自画像自文艺复兴后真正作为一种绘画艺术出现在历史舞台,艺术家从隐身于画布之后到逐渐进入画面中心,是自我意识觉醒和艺术权力的表征;随着手机媒介的出现、大众的热情参与,自拍像成为一种大众表征自我、传达自我的传媒艺术。从镜子到芯片镜头的工具媒介变迁、从边框形式的固定到游移,自拍像解构了自画像时代艺术家建立的艺术威权,但同时也带来了身份的"误认"和个人的"缺席"。考察自画像和自拍像的审美嬗变,可以了解艺术媒介对人像艺术、社会以及个人生活体验产生的深刻影响。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周计武  
黑格尔主义把历史视为经验事实和先验理念的结合,是神圣的精神在时空中的逻辑展开。受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赛德尔迈尔把艺术媒介的分立视为现代人的精神症候——中心的丧失,它意味着上帝之死、艺术的非人化和整合艺术品的解体。与之不同,格林伯格则把艺术媒介的分立视为现代艺术追求艺术纯粹性的进程。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跨媒介艺术史旨在以艺术跨媒介性的目光重写艺术与艺术观念的历史。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曾艾依然  张茵  
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保留乡村地方感与艺术化再创造,是美丽乡村建设和社区营造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艺术介入本质上属于"地方再建构"行为。基于段义孚人本主义地理学的相关理论,搭建"再建构环境模型",对现有乡村旅游艺术介入路径进行分类,继而以北京昌平上苑艺术家村和密云张泉乡居为案例,通过对比研究,构建乡村旅游艺术介入模式。研究以问卷调查法、半结构访谈法和观察法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乡村艺术化"介入路径是有根基的、稳定的、可持续的,而"艺术乡村化"路径则显现出根基不稳、难以持久的问题。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炼出具有实践意义的"乡村-艺术共振型"乡村旅游艺术介入模型,并从人地关系、居有者意向、相关主体关系3个层面,对模型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促进乡村社区的艺术再建构式甦生。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星渊  
媒介融合已经成为现阶段传媒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媒介融合对文化艺术产业带来了巨大影响。我国落后的西部地区,其文化艺术产业如何面对媒介融合所带来的挑战,利用媒介融合所带来的优势,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成为了西部省市,乃至国家战略考量的重点。以甘肃省为例,通过分析甘肃省媒介融合的现状、甘肃省文化艺术产业的现状,探讨了媒介融合条件下甘肃省发展文化艺术产业的困境、机遇和策略。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郑飞虎  史潇潇  
本文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基础上,结合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战略管理理论,就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集聚与创新构建了理论框架,揭示了海外R&D集聚与创新的关系,并采用2001-2006年跨国公司在京R&D技术合同交易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跨国公司海外R&D集聚与创新受到跨国公司组织控制、组织规模与组织创新的显著影响,同时受范围经济、空间联系等新经济地理学因素的积极影响,但是受累积循环因果关系影响则较弱。另外,根据R&D集聚与领先大学的关系所作研究表明(利用GIS系统),在京跨国公司R&D机构的确形成了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核心的密集布局,这对R&D机构能力的提升与地区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具有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宁泽群  金珊  
本文从中外游客的需求动机和偏好的调查入手,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北京798艺术区成为北京著名的文化旅游吸引物的特征,指出文化旅游吸引物的形成关键在于它自身的特质,而这种特质是当地社会生活自发形成的产物,不是人为规划的结果。旅游的发展应该更加注重旅游目的地的这种特征的发现和保护,这样才能保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