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9)
2023(188)
2022(150)
2021(111)
2020(113)
2019(229)
2018(195)
2017(328)
2016(183)
2015(220)
2014(190)
2013(180)
2012(150)
2011(106)
2010(98)
2009(85)
2008(86)
2007(65)
2006(51)
2005(61)
作者
(636)
(493)
(492)
(478)
(305)
(254)
(221)
(194)
(192)
(180)
(179)
(178)
(168)
(167)
(158)
(153)
(151)
(139)
(137)
(133)
(132)
(129)
(128)
(113)
(111)
(110)
(104)
(103)
(103)
(102)
学科
人口(1045)
问题(723)
研究(541)
人口问题(507)
中国(496)
老年(460)
(457)
(324)
经济(320)
国人(308)
中国人(295)
(279)
(220)
(219)
(219)
婚姻(219)
(197)
(176)
管理(166)
家庭(155)
(155)
恋爱(150)
(147)
社会(134)
农业(129)
(128)
老年人(127)
结构(125)
人民(123)
制度(118)
机构
大学(2694)
学院(2434)
研究(1421)
(948)
经济(934)
(899)
中国(871)
科学(846)
研究所(830)
管理(707)
(630)
理学(622)
理学院(612)
管理学(598)
管理学院(593)
中心(569)
(564)
(485)
(450)
北京(448)
业大(443)
农业(441)
人口(440)
社会(439)
研究院(428)
(419)
财经(409)
(407)
经济学(403)
(396)
基金
项目(1904)
科学(1472)
(1423)
基金(1415)
国家(1396)
研究(1239)
科学基金(1105)
社会(905)
社会科(825)
社会科学(825)
基金项目(663)
自然(658)
自然科(651)
自然科学(651)
自然科学基金(641)
(625)
(593)
资助(576)
教育(536)
国家社会(442)
编号(430)
重点(427)
(417)
(407)
计划(382)
重大(374)
科研(361)
成果(343)
青年(341)
中国(339)
期刊
研究(928)
科学(865)
(815)
经济(815)
学报(730)
中国(692)
人口(672)
大学(589)
学学(578)
(479)
人口研究(358)
中国人(347)
国人(347)
农业(305)
林业(287)
(252)
(229)
业大(206)
财经(194)
教育(179)
经济研究(173)
(169)
农业大学(158)
管理(157)
社会(156)
科技(155)
(146)
金融(146)
社会科(141)
社会科学(141)
共检索到36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彭良龙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跃生  
文章依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数据和地方文献资料考察20世纪30年代以来法定婚龄、政策婚龄对农民初婚行为的约束作用。文章的基本结论是20世纪70年代之前,法定婚龄并非刚性原则,具有相当大的弹性。迄至80年代初,尽管各个时期都有一定比例低于法定婚龄结婚者,但多数民众却遵循了这一原则。晚婚年龄政策虽未被多数民众所恪守,但却将低于法定婚龄结婚者的比重降到最低。80年代法定婚龄以下结婚率上升与集体经济组织制约降低有关。90年代农村晚婚率上升是社会经济初步转型力量推动的结果。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林富德  
总和生育率隐含着妇女初婚年龄分布的变动对生育水平的影响,不能充分揭示中国生育率转变的真实情景。本文以寇尔(AnseleyJCoale)关于生育率的研究方法,从城乡、孩次、地区类型等方面切入,采用婚后年数生育率法,得出消去婚龄影响后中国生育率转变的态势,由此反映近20年中国生育率下降的规律,并定量地说明婚龄对控制生育的重要作用,从而论证了晚婚、晚育在中国人口控制中的料学性及其深远价值。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萍  
一 我国大龄未婚人口概观 (一)性别构成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82年我国28—49岁未婚人口共有11269362人,占同龄人口的4.36%。其中男性为10555559人,占同龄男性人口的7.78%,女性为713803人,占同龄女性人口的0.58%。大龄未婚男性是大龄未婚女性人数的15倍。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表明,全国28—49岁未婚人口又有所增加,达到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荣时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中国人的一句老话。然而,这个“大”到底有多大?中国人口的婚嫁年龄发生过怎样的变化?过去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统计资料。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15岁以上人口进行了婚姻状况方面的全面调查,用电子计算机汇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林皓,洪援朝  
随着我国人口类型的逐步转变,老龄人口问题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成为多学科从不同角度研究的重要课题。老年人的婚居状况是老龄人口问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以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1983年进行的全省千分之一户“婚姻与家庭调查”为依据,对这个问题做些粗浅的探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果臻  杨柳清  李树茁  
年龄界定是中国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研究中的基础性问题。文章使用第六次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构建多递减初婚表,提出基于未婚男性终身结婚期待率的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年龄界定方法。研究表明:(1)当前,农村男性婚姻挤压程度进一步加剧,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年龄界定应具有动态性。(2)农村未婚男性的成婚可能性是进行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年龄界定的关键。终身结婚期待率能综合反映未婚男性成婚的可能性,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3)根据研究需要选择终身结婚期待率标准水平,然后确定其在初婚表中对应的年龄,该年龄及以上的未婚男性可被认定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最后,文章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给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年龄界定标准,并计算不同年龄界定所对应的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群体规模。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娜  
~~
关键词: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钦松  
~~
关键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封婷  
文章使用中国分城乡1946~1980年女性出生队列初婚数据,分析中国女性队列初婚年龄模式、初婚年龄推迟的趋势,以及晚婚转化为不婚的可能性。同时,对比了广义对数伽马模型、Hernes扩散模型和改进的广义对数逻辑斯蒂模型对中国女性初婚年龄模式的拟合效果。结果显示,中国女性初婚年龄分布集中、对称性强;1970年之后出生队列初婚率达到峰值的年龄逐步推后、初婚年龄分布变得分散、对称性和不同群体间异质性增强,初婚推迟。城市女性初婚晚,分布分散,农村女性异质性较强。初婚延迟和队列初婚年龄模式使1970年之后出生的女性终身未婚比例上升,预计1980年出生队列达1.48%~6.39%,其后出生的队列趋势变动加快,中国女性普婚的传统或将被打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佳鹏  
"代际合力"成为理解目前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婚配机会的一种中观路径。在鄂西农村的实地调研发现,打工潮兴起后,女性资源大量外流,全国婚姻市场逐步取代传统通婚圈,婚配标准由伦理转为市场导向,婚姻资源的商品化色彩浓厚,这与鄂西原子化地区松散型代际关系形成错位,进一步挤压本地男性的婚配机会;同时,自由恋爱取代媒介相亲而成为婚姻缔结的主导模式,追求情感体验式婚姻,对男性自身条件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换言之,对于地处婚姻市场洼地的中西部农业型地区而言,成功婚配需要家庭的物质积累与男性自身的综合素质,因而"代际合力"成为农村男性婚配机会的核心要素,合力的强弱程度构成了这一群体内部不同的婚配梯度。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清,刘爽,刘雁燕,黄可尤  
婚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不仅直接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和切身利益,而且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同时还制约着人口的变化与发展趋势。因此,保证和促进青年男女在合适的年龄顺利地择偶、正常地建立家庭、更好地承担生儿育女的义务就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任强  郑晓瑛  
文章利用中国1988年和2001年生殖/节育调查数据,运用多元Logit模型,深入分析了此期间已婚育龄人口避孕选择模式的变化、区域差异及其决定因素。结果表明,在1988~2001年间,避孕选择始终是以男女性绝育和宫内节育器为主,已婚育龄人口文化程度越高,选择宫内节育器的可能性越大,反之选择男女性绝育的可能性大;农村选择男女性绝育的可能性增大,城镇选择宫内节育器的可能性增大;选择避孕套的可能性增大;东、中、西部的变化趋势一致,但幅度差异显著。这与中国育龄人口的避孕节育意愿有较大的趋同性和稳定性,其差异很可能与计划生育服务质量有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石国平  李汉东  
一定时期的人口初婚年龄分布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们婚姻选择行为的影响。文章首先提出了随机扰动因素影响下的初婚年龄分布模型,并建立了年龄别初婚率统计方法,然后对中国自1985年以来的初婚年龄分布的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城乡差异和教育程度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初婚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了显著变化,存在明显的延迟效应;(2)初婚年龄分布的延迟效应存在从城市、镇、乡村依次递减的变化趋势;(3)接受大学教育的男女人口与其他教育程度人口相比,其初婚模式相似,但存在明显的延迟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