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18)
2023(10386)
2022(8297)
2021(7803)
2020(6321)
2019(14263)
2018(14180)
2017(27166)
2016(14651)
2015(16120)
2014(15749)
2013(15356)
2012(13668)
2011(12420)
2010(12581)
2009(11602)
2008(11277)
2007(10035)
2006(8812)
2005(7488)
作者
(43494)
(36835)
(36241)
(34326)
(22683)
(17806)
(16148)
(14432)
(13758)
(12743)
(12451)
(12110)
(11523)
(11272)
(11173)
(11029)
(11011)
(10638)
(10436)
(10226)
(9359)
(8993)
(8722)
(8526)
(8375)
(8129)
(8097)
(7840)
(7390)
(7344)
学科
(64756)
经济(64692)
(49283)
(47897)
管理(35473)
农业(32736)
方法(28434)
(26675)
企业(26675)
数学(26406)
数学方法(25884)
业经(20064)
中国(15015)
农业经济(12362)
(12042)
贸易(12038)
(11976)
地方(11832)
(11812)
(11787)
(11189)
(10960)
(9952)
技术(9796)
(9458)
农村(9439)
发展(9333)
(9329)
(8502)
环境(8410)
机构
学院(211192)
大学(204266)
(86268)
经济(84723)
管理(83182)
理学(73928)
理学院(73218)
管理学(71620)
管理学院(71297)
研究(67724)
(62173)
中国(52251)
农业(47942)
科学(44324)
业大(43387)
(41063)
(34510)
(33748)
中心(32733)
研究所(31821)
农业大学(30570)
(30261)
财经(27646)
经济管理(25726)
(25373)
(25316)
经济学(25028)
师范(24945)
北京(24656)
(23892)
基金
项目(150188)
科学(117825)
基金(109473)
研究(104990)
(97678)
国家(96788)
科学基金(82754)
社会(68360)
社会科(64523)
社会科学(64503)
(61207)
基金项目(58458)
自然(54753)
自然科(53560)
自然科学(53546)
自然科学基金(52594)
(50038)
教育(46893)
资助(43899)
编号(42634)
(35243)
重点(33289)
(32880)
(32316)
(31717)
成果(31456)
创新(29568)
科研(29075)
计划(28847)
(28807)
期刊
(94825)
经济(94825)
(67387)
研究(51516)
农业(45804)
中国(39816)
学报(39254)
科学(35618)
大学(30193)
学学(29445)
管理(24788)
业经(24454)
(22950)
(21172)
(19204)
金融(19204)
技术(17542)
教育(16108)
农业经济(14500)
(14163)
农村(13984)
(13984)
问题(13866)
经济研究(13407)
业大(13157)
财经(12378)
农业大学(11763)
统计(11309)
世界(10973)
科技(10933)
共检索到2933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现苓  翟振武  
文章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婚居模式对农村妇女生育孩子性别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夫妻独立居住相比,与公婆同住的妇女生育男孩的比例更高,与女方父母同住则影响不显著;从孩次上看,婚居模式对农村妇女生育孩子性别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二孩及以上孩次生育中。从不同地区看,出生性别比在110~120、120以上的三类、四类地区婚居模式的影响更为明显。此外,农村妇女的受教育程度对其生育孩子性别的影响表现为倒U形;已育孩子性别结构显著影响妇女再次生育时的孩子性别;参加养老保险的妇女生育男孩的比例明显更低。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康晓平,王绍贤  
在致使妇女生育率下降的诸多因素中,对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水平提高等间接因素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不少论著。在我国,有关直接因素的定量研究报告较少,而且在现有资料中所反映的避孕、哺乳等直接因素对城乡妇女生育率的影响又有很大区别。本文研究重点在于明确调查地区影响妇女生育率的直接因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郑真真  
本文应用事件史分析方法,讨论了农村妇女初次外出时间与初婚年龄的关系。所用数据来自2000年安徽、四川省4个县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妇女的外出经历及外出时间对她们的初婚年龄有显著影响。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婚前曾经外出的妇女初婚年龄较大。婚前外出的流入地为外省或城市的妇女,初婚年龄大于其他婚前外出过的妇女。本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到城市的劳动力流动有助于提高农村年轻妇女的初婚年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严梅福  
本研究探讨在嫁娶与招赘两种婚嫁模式下妇女对子女性别偏好的差异,旨在寻求一条从改变婚嫁模式入手降低人口出生率的新路。结果表明:1.嫁娶婚嫁模式下妇女男性偏好强,女性偏好弱,招赘婚嫁模式下,招赘妇女女性偏好强于男性偏好,非招赘妇女性别偏好均衡。2.嫁娶婚嫁模式下妇女有一子或一子一女后,男性偏好依旧强;性别偏好在有了二子时才均衡。在有女无子时男性偏好达到顶点。本文揭示了婚嫁模式影响妇女性别偏好的原因,论证了靠转变婚嫁模式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可行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旻  谭洪波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金和辉  
本文对内蒙、青海、甘肃、宁夏4省区11个贫困县33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1)在偏远落后的贫困地区,女性不仅在期望生育的数量上低于男性而且对生男生女更加无所谓,(2)绝大多数女性在家庭生育决策中并没有实质性发言权,她们关于生育子女数量、生育年龄和生育问隔的愿望,均受到严重忽视;(3)一旦女性在生育决策中获得更大的自主权,便会有效地降低生育率,特别是对那些生育率很难控制的贫困农户而言,其作用尤为重要,(4)在影响女性生育权的各种因素中,教育和参与生产的程度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因此,采取切实措施增加妇女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和机会,无疑将成为提高贫困地区妇女生育决策地位、从而降低生育率的有效途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振华  
本文所谓“农村妇女婚迁”,是指农村妇女因婚姻关系迁移外省外地落户而形成的人口流动。新中国成立后,为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和管理农村、市郊、城市之间的人口,实行了一整套控制人口流动的户籍管理制度。但农村人口之间因通婚而迁移,政策还是允许的。因此,婚迁现象历来有之。如灾区农村妇女为躲避自然灾害离乡婚配等。近几年,外省农村妇女来浙婚配的人数越来越多,据不完全调查统计,仅1985年以来,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丽琴  
妇女意愿生育性别偏好的变迁不仅反映和隐匿着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的历史变迁,也彰显着妇女主体意识崛起和增强的实时图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妇女经历了从"强烈的男孩偏好"到"男女均好"的偏男生育意愿逐渐弱化的变迁历程。偏男生育意愿的弱化是乡村多元治理中"她力量"的崛起和妇女主体意识增强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农村妇女在意愿生育性别偏好上从被动追随到主动选择的过程。同时,农村社会加速转型带来了社会的异质性和流动性,使得偏男意愿生育的"经济收益"、"社会评价效用"、"养老送终"的实用价值不断被削弱,为妇女偏男生育意愿的弱化提供了助力。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王彩芳  
本文通过对婚姻自主权、生育权、家庭事务决策权、财产权等多个体现妇女婚姻家庭地位权利的调查分析,对照法律赋予妇女的权利,提出了农村妇女婚姻家庭权利意识的缺乏是影响其婚姻家庭地位的重要因素的观点,并就如何培养、唤起和维护她们的权利意识进行了思考。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肖自力,李伯华  
1 引言 自70年代后期广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以来,中国育龄夫妇的避孕使用率及避孕方法构成均发生了显著变化。据国家计生委1982、1988、1992年三次大规模生育率抽样调查的结果,在全国水平上,有偶育龄妇女(1982,1988)或已婚育龄妇女(1992)的避孕率分别为70.9%、72.1%和83.5%,后者已达到世界高避孕率地区北欧国家的水平。与此同时,绝育法的比例由35.4%上升到53.5%,避孕环的比例由50.1%下降到40.1%,而采取“其它”方法(口服、注射及外用避孕药、避孕套、传统避孕法等)的比例由14.5%下降到6.4%。可以说,高避孕使用率及高绝育比例构成了现阶段中国育龄夫妇避孕状况的基本特征。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肖自力,刘鸿雁,杨蕙芳  
通过产前保健的三个方面(产前宣传教育;筛查、确定具有危险因素的孕妇;孕期服务),从服务角度出发,了解湖南省农村地区产前保健状况。分析可知,湖南农村育龄妇女接受产前检查的比例很低,仅为43.6%;医务人员对高危孕妇的鉴别只停留在对孕妇外在特征的观察,一些高危指征容易被忽略,减少了对高危孕妇进行产前检查的建议,降低了产前保健能力;育龄妇女在村里进行产前检查的比例很低,仅为13.3%(包括在家中);计生部门的产前保健意识薄弱,大部分产前保健工作由卫生部门来完成(74.2%);宣传教育对获得产前保健知识、对产前保健行为有重要的影响。接受了宣传教育的育龄妇女知道孕期接触烟酒,化肥农药对胎儿有害的比例明显高于未接受教育者,接受了宣传教育的育龄妇女避免接触有害因素,进行产前检查的比例明显高于未接受教育者,但农村地区产前宣传教育工作极为薄弱。为此,作者提出了系列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竹青  
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受侵害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得极为突出,主要体现在村规民约对女性土地权益的剥夺与限制。这一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歧视,因此以社会性别视角审视我国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问题,有助于地方政府、立法和司法部门明晰男女平等的内涵和意义,从而实现对农村妇女权益的保护。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宝芬,黄润明,郑贵敏  
60年代以来,广西妇女生育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随着计划生育工作不断深入和完善,广西妇女生育模式逐步向有计划的控制型转变。然而广西是少数民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全国,从而使广西妇女生育水平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本文仅根据1982年广西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资料、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和199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新然  方子节  普雁翔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许庆  刘进  
农村妇女往往承担着家庭照料和挣取收入(包括农业生产和非农就业)的双重角色,尤其是在当前中国农业劳动力趋向女性化发展的情况下,考察其劳动供给行为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利用2011和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讨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妇女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新农合"乡级、县级、县外医院住院报销比例和年度住院封顶线对农村妇女的劳动供给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这既有利于弥补男性农业劳动力外出所致的农业劳动不足,也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因此,文章认为,在今后的政策安排中,需要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投入,健全和完善"新农合"制度,提高农村妇女的健康福利及受益水平,从而达到农民增收和保障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安全的双重政策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