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04)
2023(2532)
2022(2185)
2021(2018)
2020(1740)
2019(3772)
2018(3753)
2017(7149)
2016(3966)
2015(4399)
2014(4328)
2013(4294)
2012(4095)
2011(3762)
2010(3747)
2009(3327)
2008(3167)
2007(2624)
2006(2368)
2005(2119)
作者
(13445)
(11414)
(11249)
(10825)
(7165)
(5672)
(4999)
(4546)
(4425)
(4048)
(4003)
(3949)
(3814)
(3726)
(3641)
(3583)
(3374)
(3308)
(3281)
(3215)
(2917)
(2851)
(2782)
(2628)
(2592)
(2582)
(2507)
(2354)
(2331)
(2287)
学科
(16106)
经济(16095)
土地(8337)
(8271)
管理(7528)
(7154)
方法(6316)
数学(5747)
数学方法(5652)
(5043)
企业(5043)
(4397)
经济学(3991)
问题(3467)
中国(3440)
(3232)
(3061)
地方(3020)
农业(2929)
税收(2850)
(2815)
环境(2805)
资源(2755)
(2503)
(2395)
业经(2352)
(2250)
生态(2193)
城市(2143)
(1931)
机构
大学(56798)
学院(55590)
研究(24619)
(19695)
经济(19158)
管理(19012)
中国(18908)
科学(18770)
理学(16389)
理学院(16060)
管理学(15559)
管理学院(15458)
(15331)
(14169)
(13628)
研究所(13371)
农业(12486)
业大(11938)
中心(11311)
(9732)
资源(9545)
(8959)
(8895)
(8854)
(8764)
(8618)
科学院(8516)
师范(8496)
北京(8350)
农业大学(8226)
基金
项目(43110)
科学(33758)
基金(32508)
(31423)
国家(31256)
研究(25826)
科学基金(25309)
自然(19055)
自然科(18564)
自然科学(18562)
自然科学基金(18185)
基金项目(17661)
社会(15892)
(15662)
社会科(15028)
社会科学(15022)
(14996)
资助(13015)
教育(11057)
重点(10783)
计划(10191)
(9452)
编号(9421)
科技(9395)
(9228)
科研(8965)
(8189)
创新(7850)
专项(7797)
中国(7379)
期刊
(20224)
经济(20224)
中国(14053)
研究(14038)
学报(13822)
科学(13714)
(13035)
大学(9041)
农业(8945)
学学(8747)
资源(7277)
(5746)
管理(5634)
(5136)
国土(4914)
土地(4537)
业大(3868)
林业(3612)
(3361)
金融(3361)
自然(3306)
(3215)
经济研究(3064)
财经(3052)
科技(3048)
农业大学(2976)
业经(2925)
教育(2924)
中国农业(2806)
技术(2794)
共检索到830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贾文臣  贾香云  李福印  王卷乐  
基于威海市三期土地利用遥感解译数据,应用土地利用空间形态分形模型,获得了1985年、1995年和2000年三个时期威海市各主要地类的分形维数和稳定性指数;通过叠加分析等方法,计算出了1985-1995年、1995-2000年和1985-2000年三个时间段各主要地类动态度。在此基础上,对威海市土地利用分形特征时空格局变化特点、动态度变化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985年、1995年和2000年分维数较大的主要地类均是未利用土地、城镇用地和水域等,分维数较小的地类均是农村居民点和其他建设用地。从1985年到2000年,各主要地类的分维数平均值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总的来看,土地利用类型的形态向着简单、规则的方向发展。在不同时段,各主要地类的分维数和稳定性指数变化特点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居民点、其他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在三个时期的空间结构较稳定,水域、城镇用地、草地和耕地在三个时期的空间结构较不稳定。1985-1995年,威海市城镇用地年增长率最大,林地年减少率最大;1995-2000年,城镇用地年增长率最大,水域年减少率最大;1985-2000年,城镇用地年增长率最大,未利用土地年减少率最大;威海市城镇扩展迅速,城镇化趋势显著。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政府规划、城镇化等因素是威海市主要地类分形维数、稳定性指数和动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贾文臣  王卷乐  贾香云  李福印  
威海市区自20世纪1980s~2000年,特别是1987年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以后,经济快速增长,人口大量增加,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利用遥感解译成果,图示出威海市区主要土地利用转移类型的空间位置和范围,计算出威海市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率和土地利用动态度等3个反应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重要指标,结合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威海市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规律和驱动力。研究结果显示,土地利用转移过程中,1980s~2000年耕地转化为城镇用地的面积最大,达3600hm2,多发生在80年代城区的西北部和东南部,其次为耕地转化为农村居民点,面积为517hm2;1980s~1995年,耕地转化为城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孝玉  李亚娟  李怀有  沈冰  
【目的】研究不同地貌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粒径的分形特征,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侵蚀的防治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甘肃省南小河沟流域不同地貌(塬面、坡面、沟道)、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耕地、林地、荒地等)的土壤进行分层(0~20,20~60(或20~40,40~60),60~100 cm)取样,采用筛析法和吸管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样品的土壤颗粒含量和质量分形维数进行测定,利用土壤粒径分形原理,研究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质地、地貌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关系。【结果】粘粒含量对土壤质量分形维数有显著影响,砂粒和粗粉粒含量的影响较小。土壤粘粒含量与土壤质量分形维数在不同地貌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凯  赵强军  
土地利用协调性分析是对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子系统协同发展的综合评价。根据协同发展理论,构建了衡量土地利用协调性的评价方法,利用西安市2002~2009年间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子系统的数据资料,对西安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土地利用系统协调度在2006年有所下降,其他年份土地利用效益和协调度逐年提高,到2009年西安市土地利用有序度为0.692,土地系统协调度为0.035,土地利用处于较高协调发展水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史利江  王圣云  姚晓军  牛俊杰  俞立中  
快速发展的都市地区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热点。基于上海市1994、2000、2003和2006年4期航空遥感影像资料数据,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建立上海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方法与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对上海市1994~2006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2a间,上海市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2.07%;在各种用地变化中,耕地面积变化最大,共减少了94 007.72hm2,减幅达23.3%;从耕地转移来看,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包括工业仓储用地、交通用地、城镇居民点用地和其他用地)面积共74 825.86hm2,占耕地面积总流出量的67.12%;可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珂  赵耀龙  付迎春  张洪  
在遥感与GI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滇池流域从1974年-2008年近35年间时间序列上的土地利用分类数据监测流域整体景观与分地类的分形维动态,试图从分形视角为滇池流域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协调高原湖滨城市发展和湖泊生态系统保护。结果表明:①流域内各地类的形态呈现分形维特征,分形维数从植被覆盖类型(荒草地、农用地和林地)到裸地与建成区、水体依次减小;②近35年来滇池流域景观的整体分形维数持续上升,逐渐接近于临界值1.50,其结构稳定度持续下降,趋于随机运动的不稳定状态;③农用地与建成区的分形维数均呈"逐渐提高后稍有降低"的变化趋势,荒草地分形维数的变化趋势则相反,林地的分形维数总体呈上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万荣荣  杨桂山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分析了太湖流域1985~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5年间太湖流域耕地、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林地、草地、水域呈增加趋势,其中耕地面积的减少和建设用地的增加十分显著;主要转移方向包括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林地向草地转移、未利用地向林地转移、水田向水域转移等;各类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异,耕地与建设用地的强烈变化尤为明显地表现在城市与交通线的周围;人口的急剧增长、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农业结构的调整是近15年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金桃  安艳玲  苏孝良  吴起鑫  张聪  段少琼  
以清水江流域为研究区,综合应用3S技术,基于遥感影像数据,提取研究区2002年及2013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基于研究区DEM数据,提取流域高程、坡度、坡向及坡位数据;通过土地利用与地形的叠加分析,获得属性数据库,采用分布指数分析了清水江流域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的地形特征分异。研究结果表明:清水江流域各地类在不同地形等级下分布特征明显;在2002~2013年间,各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不同,高程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较大,除个别地类外,坡度、坡向及坡位对土地利用变化均有一定的影响;流域内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有待延续及加强;在高程为750~1500 m、坡度范围为<15°、缓坡区域各地类竞争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阳兵  谢静  邵景安  张双  
川东平行岭谷地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1986、2000和2007年的Landsat TM影像,辅以10m分辨率的SPOT影像和野外调查,结合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应指数探讨了平行岭谷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空间格局和变化轨迹及其相应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受地形空间分异明显控制;1986~2007年,土地利用变化总体特征是建设用地、水体增加,耕地减少,耕地-耕地-建设用地变化迹线占1986~2007年建设用地变化量的66.47%,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以2000年后的耕地转入为主;邻近主城所在地的岭谷条带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增加快于相隔...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王左敏,吴明,范红,苗红霞,姜淑丽,李刚  
发现和分析影响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是对未来医疗服务需求量进行预测的基础,也可为针对这些因素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提供信息。本文运用卫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影响威海市城乡居民医疗服务需求的各类因素进行分析,并建立了城乡门诊和住院的需求模型,以发现和揭示威海市居民医疗服务需求与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之间的量化关系。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威海市加强企业改制土地资产管理山东省威海市政府为规范企业改制行为,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本着界定产权、理清关系、显化资产、妥善处置、管理到位、服务企业的原则,对改制企业土地资产实施严格管理。他们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改制类型及土地权属类别,采取合...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博  马建华  秦艳培  
文章应用盒子计数法计算了郑汴之间沙岗土地各种土地覆被类型空间分布的分维值,讨论了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LUCC)的分形性质。结果表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是一种分形事物。分维是综合表征LUCC空间分布状况的一个特征参数,其值域为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任婷婷  王瑄  陈雯静  邱野  
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颗粒的影响,解决土壤形态和过程复杂等问题。采用激光粒度分布仪对辽宁省铁岭市泉河流域的坡耕地、果树台田、人工林地和天然次生林4种利用类型土壤粒径含量进行测定,利用分形法对其特征进行分析,并建立坡耕地、果树台田、人工林地和天然次生林4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粘粒含量的曲线关系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坡耕地主要以粉粒为主,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地均主要以细砂粒为主,果树台田主要以极细砂粒为主;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主要是由土壤中粘粒含量决定的,分形维数大小依次为:果树台田分形维数<林地分形维数<天然次生林分形维数<坡耕地分形维数。土壤粘粒含量与土壤颗粒...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谢花林  李秀彬  
为增进对土地利用空间行为变化的理解,以分形理论为指导,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建立了东江源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运用分形模型和提取数据对江西东江源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获得了1985年和2000年两个时期各个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形维数和不稳定性指数,并且参照了常用的景观指数,包括斑块密度指数、景观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和景观类型分离度指数,对土地利用空间行为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景观斑块破碎度指数由0.945变为0.936,呈下降趋势;其他林地和有林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稳定性呈上升趋势,而高覆盖度草地、水域、灌木林地、旱地、水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稳定性明显降低,说明近期应当...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田卓    张帅普    王醒    方荣杰    郑金德  
分析龙脊梯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粒径分布规律,为龙脊梯田森林水源涵养、稻田耕作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以龙脊梯田竹林、杉木林、混交林和稻田四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颗粒粒径和基本物理性质,计算土壤粒径分形参数,基于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粒径分形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林粘粒含量最高,竹林砂粒含量最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粒径均主要分布在2~200μm,约占79.4%。多重分形维数中容量维D(0)、信息维D(1)、关联维D(2)值依次为杉木林>混交林>稻田>竹林,信息维/容量维D(1)/D(0)和单重分形维数D值依次为杉木林>竹林>稻田>混交林,奇异谱函数的谱宽△α和对称度△f均为混交林最大、稻田最小。D和△f分别与土壤粘粒和砂粒含量相关性最密切(P<0.01),D(0)和D(1)/D(0)与土壤粉粒含量相关性最密切(P<0.05)。土地利用方式可通过影响土壤机械组成来改变分形参数的大小,杉木林的土壤D、D(0)、D(1)、D(2)、D(1)/D(0)值均最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