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55)
2023(5699)
2022(4733)
2021(4259)
2020(3477)
2019(7522)
2018(7322)
2017(12837)
2016(7294)
2015(7993)
2014(7910)
2013(7778)
2012(7386)
2011(6860)
2010(7046)
2009(6184)
2008(6381)
2007(5557)
2006(5068)
2005(4449)
作者
(24562)
(20731)
(20636)
(19635)
(13356)
(10208)
(9185)
(7967)
(7893)
(7427)
(7288)
(7242)
(7043)
(6761)
(6610)
(6453)
(6087)
(6073)
(6056)
(5942)
(5434)
(5307)
(5048)
(4785)
(4767)
(4636)
(4585)
(4349)
(4346)
(4182)
学科
(32242)
经济(32217)
管理(17362)
地方(12704)
(12580)
(11979)
环境(10374)
方法(10351)
(9117)
企业(9117)
数学(8849)
数学方法(8687)
(8335)
地方经济(8159)
中国(7604)
生态(6763)
业经(6184)
(6037)
资源(5924)
农业(5902)
(5427)
(4995)
(4520)
金融(4518)
理论(4441)
(4414)
(4232)
区域(4224)
规划(4075)
环境规划(3919)
机构
大学(110041)
学院(109902)
研究(46048)
(38057)
经济(37118)
管理(35960)
科学(34115)
中国(31892)
理学(31249)
理学院(30642)
管理学(29662)
管理学院(29466)
(25588)
(25004)
(24405)
研究所(24116)
业大(19982)
中心(19833)
农业(19826)
(18616)
师范(18379)
(17606)
(17253)
(16197)
北京(15244)
师范大学(15185)
科学院(15112)
(14632)
(14180)
(14070)
基金
项目(82362)
科学(64770)
基金(59395)
(55380)
国家(55023)
研究(54865)
科学基金(45065)
社会(33886)
(32946)
社会科(32075)
社会科学(32065)
基金项目(31871)
自然(31229)
自然科(30333)
自然科学(30320)
自然科学基金(29723)
(29385)
教育(24278)
资助(23193)
编号(20650)
重点(20607)
(19684)
计划(17745)
(16977)
(16531)
成果(16420)
科研(16283)
科技(16234)
课题(15699)
创新(15673)
期刊
(44174)
经济(44174)
研究(28735)
学报(24720)
科学(22615)
(21670)
中国(20689)
大学(17009)
学学(16329)
农业(15355)
教育(11387)
管理(11371)
资源(9949)
(9933)
(9049)
技术(7449)
(7069)
业经(6993)
业大(6959)
(6720)
金融(6720)
科技(6389)
林业(6315)
经济研究(6098)
财经(5628)
问题(5521)
农业大学(5392)
自然(5233)
(5060)
地理(4867)
共检索到1588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政  李文涛  杨晓龙  张彦浩  张沛东  
海草床是地球生物圈高产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价值。2016年8月,现场调查并分析了山东省威海市双岛湾海域的海草资源及其生态特征,发现分布面积为442.19 ha的海草床,种类为鳗草(Zostera marina)和红纤维虾形草(Phyllospadix iwatensis)2种。鳗草的分布面积约为434.46 ha,占总面积的98.3%,主要分布在双岛湾中部东侧以及海参池,其平均植株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74.2±9.2) shoots/m~(2)和(337.7±17.5) g DW/m~(2)。红纤维虾形草的分布面积约为7.73 ha,占总面积的1.7%,主要分布在双岛湾湾口东侧及向东约3 km的近岸礁石浅水区,呈明显的带状分布,其平均植株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889.1±17.1) shoots/m~(2)和(605.9±18.1) g DW/m~(2)。双岛湾海草床平均水深约为1.6 m,鳗草草床底质坚硬,平均底质粒径约为(4.3±0.2) mm。调查表明,双岛湾海草床受到陆源污染物排放、围海养殖和捕捞作业等人类活动的严重威胁,提出了保护双岛湾海草床的建议和对策,为我国海草床现有资源提供数据补充。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刘国山  佟飞  蔡星媛  李文涛  张秀梅  
2013年6月和8月,采用潜水采样和录像的方法调查了威海双岛海域人工鱼礁区内礁石上附着的大型海藻,并分析了海藻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2次调查共采集到大型海藻9种,其中红藻门5种、褐藻门和绿藻门各2种。夏末和夏初的海藻群落相似度为20.35%,对相似性贡献最大的5种海藻分别为金膜藻(Chrysymenia wrightii)、日本异管藻(Hterosiphonia japonica)、扁江蓠(Gracilaria textorii)、海黍子(Sargassum muticum)和孔石莼(Ulva pertusa)。夏末的海藻生物量密度(243.83 g/m2)高于夏初(164.99 g/m2...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常佳楠   张建琳   段元亮   沈亦非   沈茜妤   赵爽   张梅菁   赵子滔   何培民  
为研究下三横山岛养殖海域海-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及影响因素,从2020年7月开始,在该海域开展为期一年(4次)的监测和分析,主要剖析其温度、盐度、pH、总碱度(TA)及水体中溶解无机碳(DIC)、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分布差异,估算下三横山岛养殖海域表层海水CO_2分压(pCO_2)及海-气界面CO_2通量(FCO_2)值,并分析pCO_2的影响因素,探讨下三横山岛该养殖海域海-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结果表明,下三横山岛海域表层海水4个季节的温度、盐度、pH、TA、DIC、DOC、POC的分布在季节上差异极显著(P<0.01)。下三横山岛海域pCO_2全年的变化范围为29.93~836.80μatm, FCO_2值的变化范围为-45.67~216.50 mmol·(m~2·d)~(-1)。pCO_2与FCO_2值四季变化显著(P<0.05),全年碳分布格局有较大差异,其中,仅春季为碳汇,碳汇强度为(-32.79±3.73)mmol·(m~2·d)~(-1),夏、秋、冬季皆为碳源,碳源强度分别为(14.74±33.35)mmol·(m~2·d)~(-1)、(18.39±6.63)mmol·(m~2·d)~(-1)、(50.34±9.27)mmol·(m~2·d)~(-1),其中,春、夏、秋季FCO_2最低值均出现在鱼类养殖区,最高值出现在贻贝养殖区。养殖区内的生物活动是影响下三横山岛海域表层海水pCO_2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为下三横山岛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的碳汇研究提供了前期数据及理论参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兆礼  沈新强  袁骐  陈亚瞿  
2001年2、5、8和11月对杭州湾附近水域(30°32′~30°50′N、121°53′~122°17′E)进行了4个航次的海洋综合调查,结果表明:本区共鉴定浮游动物44种(不含16种浮游幼体),优势种15种(优势度Y≥0.02),其中4季皆为优势种的仅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euchaeta)1种,优势种季节更替现象明显。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其中夏季>春季>冬季>秋季。与20年前相比,调查水域浮游动物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基本相同;浮游动物生态类群、种类数和主要优势种组成变化不显著,但优势种优势度(Y)和平均丰度均有所增加,多样性指数(H′)值一般在2左右。表明20年来调查区浮游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汪振华  沈慧  林军  章守宇  钟佳明  陈奕帆  刘章彬  
鱼类在不同生活史阶段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生境偏好,对这种规律的全面认知是进行资源保护、海洋牧场增殖目标种选择以及增殖技术研发的前提。实验基于2016年夏季(8月)、秋季(12月)和2017年冬季(3月)、春季(5月)在马鞍列岛东部海域19个站点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资源密度、相对重要性指数以及GIS空间分析方法,对3 496种小黄鱼样品年龄、性别、性成熟度和饵料组成等生物学参数及其时空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回归分析探讨了小黄鱼生物学指标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研究海域小黄鱼种群存在较强的季节变动和空间差异:平均资源密度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夏季资源密度岛礁内水域远高于岛礁外围。年龄结构上除了夏季以幼鱼为主(75.7%)外,其他季节皆以1龄鱼为主。岛礁内部水域夏季小黄鱼饵料生物丰富度显著高于岛礁外,春秋季相反。与环境因子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岛礁外最显著的影响因子为浮游植物丰度,该值越高则小黄鱼资源密度越高,但岛礁内部分布上并未显示出与任一环境因子的显著相关性。研究表明,岛礁繁多且规模化人工生境的存在使马鞍列岛东部海域成为小黄鱼优良的索饵避敌与栖息繁殖场所。除了饵料因素外,岛礁内的小黄鱼并未对具体的环境因子产生明显趋向性,但对岛礁内各环境要素构成的生境却显示出一定的偏好。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继红  王巍  蒋增杰  方建光  王诗欢  臧有才  薛素艳  
根据2005年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研究了獐子岛养殖海区的氮、磷营养盐的季节变化及平面分布特性,重点分析了7月营养盐、叶绿素及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探讨了与底播养殖的可能内在联系。结果表明,溶解性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的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较均匀,仅在7月,表底层的氨氮浓度及磷酸盐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氮磷摩尔比和浮游植物生长的阈值分析,在该海区氮、磷营养盐限制呈季节性交替变化,7月磷限制的潜在性较大,3月和5月氮限制的潜在性较大。尽管目前的养殖生产活动并未对该海区的营养盐浓度产生较大的影响或压力,但是,3、5和7月底层水的无机氮以氨氮为主以及贝类养殖密度较大的区域叶绿素浓度较低的现象,可能与养殖活动有...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徐英江  刘慧慧  任传博  孙岩  李凡  徐炳庆  邓旭修  张华威  王茂剑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莱州湾海域43个站位表层海水中13种三嗪类除草剂及脱乙基阿特拉津进行了调查研究。14种物质中,阿特拉津、扑草净、扑灭津、莠灭净及脱乙基阿特拉津被检出,分析了被检出物质的水平分布特征。阿特拉津、扑草净、扑灭津、莠灭净、脱乙基阿特拉津的检出率分别为100%、97.7%、51.2%、100%和93.0%,平均浓度分别为31.3、6.49、1.57、12.4和9.14ng/L。受陆源输入和海水交换速率的影响,被检出的三嗪类除草剂呈现出湾内高于湾口、湾西部高于东部的特点;脱乙基阿特拉津和阿特拉津的分布呈现显著正相关(R=0.336,n=43,P=0.034)。各站位阿特拉津的风险...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罗大松   杨红   王春峰   焦俊鹏  
为研究长江口上海近岸海域敌草隆(Diuron)的来源、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于2021年10—11月间采集上海长江口沿岸海域、横沙岛(内陆)水域、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附近海域24个站位水样并通过固相萃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各站位表层水样中的敌草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3个不同区域24个站位水样均有敌草隆检出。其中,上海长江口沿岸10个站位敌草隆质量浓度检测范围为182.43~439.38 ng/L,检出率为100%;横沙岛(内陆)水域9个站位敌草隆质量浓度检测范围为83.48~369.25 ng/L,检出率100%;中华鲟保护区附近海域5个站位敌草隆质量浓度检测范围为1.97~2.85 ng/L,检出率100%。敌草隆的空间分布主要与船舶防污涂料在船舶停靠港口及航运中释放、农业活动、海洋水动力学扩散作用等相关。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上海长江口沿岸海域具有潜在中风险;横沙岛(内陆)水域农田耕作区具有潜在中风险;中华鲟保护区附近海域具有潜在低风险。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上海近岸海域环境正遭受敌草隆的威胁,尤其是在上海长江口沿岸主要的港口和码头以及横沙岛海域农耕区和河流交汇处。虽然暂时未威胁到中华鲟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域,依旧需要对敌草隆在长江河口及近海海域的环境影响引起重视。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何伟东  孙鹏飞  张秋丰  
于2020年7月至8月在北部湾北部海域设立50个站位对浮游细菌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探讨浮游细菌空间分布以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结果显示:表层浮游细菌丰度变化范围为0.33×10~(5)~91.47×10~(5)cells/mL,平均值为12.61×10~(5)cells/mL;中层浮游细菌丰度变化范围为0.22×10~(5)~7.48×10~(5)cells/mL,平均值为2.15×10~(5)cells/mL;底层浮游细菌丰度的变化范围为1.76×10~(5)~71.33×10~(5)cells/mL,平均值为17.74×10~(5)cells/mL。浮游细菌丰度在水平方向上呈近岸沿海向远岸深海区域逐渐降低的趋势;垂直方向上浮游细菌丰度与深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近岸海域浮游细菌丰度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趋势,但远岸海域表层和中层丰度接近,底层丰度大于表层和中层的丰度。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表层丰度与盐度、pH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硝酸盐、亚硝酸盐、硅酸盐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中层丰度与温度、磷酸盐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硝酸盐呈显著正相关(P<0.05);底层与铵盐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浮游细菌的空间分布受到温度、盐度、pH、营养盐等多个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尹洁  王晶  张崇良  徐宾铎  薛莹  任一平  
为分析海洋环境变化对鱼类繁殖的影响,深入了解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补充机制,本研究基于2015年、2017年、2018年5月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产卵场调查数据,利用两阶段广义可加模型(two-stage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研究了小黄鱼鱼卵分布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小黄鱼鱼卵丰度的年际变化较大,鱼卵高丰度区集中分布在33.5°N~34.5°N、水深10~20 m的近岸河口区。海水温度和盐度是影响小黄鱼鱼卵分布重要的因素。鱼卵集中分布区表层温度为17℃,表层盐度为29.5~30.5;底层温度为16~18℃,底层盐度为29。水温的年际变动也影响了小黄鱼鱼卵丰度,在水温较高的年份鱼卵丰度明显较高。本研究揭示了小黄鱼鱼卵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小黄鱼产卵场保护区、资源量化管理等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汪振华  沈慧  林军  章守宇  钟佳明  陈奕帆  刘章彬  
鱼类在不同生活史阶段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生境偏好,对这种规律的全面认知是进行资源保护、海洋牧场增殖目标种选择以及增殖技术研发的前提。基于2016年夏季(8月)、秋季(12月)和2017年冬季(3月)、春季(5月)在马鞍列岛东部海域19个站点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资源密度、相对重要性指数以及GIS空间分析方法,本文对3496 inds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样品年龄、性别、性成熟度和饵料组成等生物学参数及其时空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回归分析探讨了小黄鱼生物学指标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研究海域小黄鱼种群存在较强的季节变动和空间差异:平均资源密度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夏季资源密度岛礁内水域远高于岛礁外围。年龄结构上除了夏季以幼鱼为主(75.7%)外,其他季节皆以1龄鱼为主。夏季小黄鱼饵料生物丰富度岛礁内部水域显著高于岛礁外,春秋季相反。与环境因子的回归分析表明,岛礁外最显著的影响因子为浮游植物丰度(P<0.05),该值越高则小黄鱼资源密度越高,但岛礁内部分布上并未显示出与任一环境因子的显著相关性。研究揭示,岛礁繁多且规模化人工生境的存在使马鞍列岛东部海域成为小黄鱼优良的索饵避敌与栖息繁殖场所。除了饵料因素外,岛礁内的小黄鱼并未对具体的环境因子产生明显趋性,但对岛礁内各环境要素构成的生境却显示出一定的偏好。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齐海明  徐兆礼  陈佳杰  
为研究浙江近岸河口海域鱼类资源分布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2010年4月(春季)和10月(秋季)鱼山渔场台州湾海域底拖网游泳动物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台州湾鱼类资源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优势种、温度、盐度、水深等因素对鱼类资源量和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鱼类尾数密度和质量密度变化趋势一致,秋季鱼类质量密度和尾数密度均远远高于春季;春季调查海域鱼类密度北部高于南部,秋季截然相反。回归分析显示,两季优势种对鱼类资源量变化均有密切关系,其中,龙头鱼对鱼类资源量的贡献率明显高于其他物种,两季均为第一优势种。调查海域底层温度与鱼类质量密度和尾数密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W=0.001,PN=0.009),水深与资...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孙耀  方建光  孙慧玲  宋云利  匡世焕  
根据 1993年 11月至 1994年 10月间 9个航次的调查结果 ,讨论了桑沟湾养殖海域POC的分布与特征。结果表明 ,受海水养殖生产及风搅动等因素的影响 ,该湾的POC有显著的平面分布和季节变化。但其POC的垂直分布无显著性差异 ;该湾的POC与Chl a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与其它海域的估算结果相符 ,POC与POCB比值的较高值出现在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的季节 ,反之 ,因温度降低或营养物质缺乏使浮游植物生长受限时 ,该比值降至最低点。该湾单位水柱下真光层中POC的τ值为 2 9d。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亮  王尽文  任荣珠  张乃星  宿凯  屈文  陶卉卉  吕振波  
根据2012年5月(春季)在海洲湾北部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海域共捕获渔业资源种类51种(鱼类33种、甲壳类14种、头足类4种),平均渔获量为24.59 kg/h。优势种类主要为尖海龙(Syngnathus acus)、方氏云鳚(Pholis fangi)和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渔业生物群落的种类丰度指数D在1.400–3.255之间,平均为2.471;多样性指数H′在0.492–2.309之间,平均为1.857;均匀度指数J′在0.182–0.713之间,平均为0.596。本次调查出现鱼类种数比20世纪...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迎秋  许强  徐勤增  刘辉  张宏晔  郝杰华  杨红生  
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对前三岛海域底层鱼类群落采样调查共渔获鱼类6目15科22种。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斑头鱼(Hexagrammos agrammus)和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等属于常年性岩礁鱼类,是该区域鱼类群落的优势种。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大头鳕(gadus macrocepHalus)、鲹科和鲭科种类为季节性洄游鱼类。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分析了环境因子对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鱼类时空分布主要受底层水温和底层水体溶解氧含量的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