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56)
2023(10810)
2022(9557)
2021(9273)
2020(7722)
2019(18249)
2018(18112)
2017(35878)
2016(19535)
2015(22158)
2014(22353)
2013(22204)
2012(20266)
2011(17885)
2010(17955)
2009(16742)
2008(16522)
2007(14628)
2006(12899)
2005(11630)
作者
(56008)
(46212)
(45916)
(43726)
(29774)
(22111)
(21001)
(18045)
(17636)
(16726)
(16058)
(15352)
(14512)
(14429)
(14173)
(14150)
(13749)
(13662)
(13274)
(13135)
(11396)
(11338)
(11084)
(10594)
(10358)
(10297)
(10253)
(10233)
(9281)
(9002)
学科
(76471)
经济(76382)
管理(59424)
(57726)
(49403)
企业(49403)
方法(36502)
数学(31365)
数学方法(30987)
(22623)
(20409)
中国(19883)
业经(17002)
(16062)
(16055)
财务(15995)
财务管理(15962)
(15841)
企业财务(15239)
地方(14564)
(14018)
贸易(14006)
(13612)
银行(13580)
(13564)
理论(13512)
农业(13350)
(13098)
金融(13097)
(12751)
机构
大学(277815)
学院(274649)
管理(113707)
(109227)
经济(106677)
理学(97681)
理学院(96687)
管理学(95166)
管理学院(94681)
研究(88678)
中国(71845)
(59858)
科学(53458)
(52907)
(44367)
财经(42229)
(41764)
中心(41704)
(40266)
研究所(39714)
业大(39354)
北京(38407)
(38280)
(35408)
师范(35139)
(33547)
农业(32355)
经济学(32122)
(31842)
财经大学(31577)
基金
项目(183192)
科学(144123)
研究(136168)
基金(133467)
(114691)
国家(113718)
科学基金(98514)
社会(84537)
社会科(80002)
社会科学(79978)
基金项目(71498)
(70563)
自然(64681)
自然科(63156)
自然科学(63145)
教育(62191)
自然科学基金(62004)
(59262)
编号(56522)
资助(55728)
成果(46425)
(40822)
重点(40179)
(37920)
课题(37877)
(37738)
教育部(35411)
项目编号(35306)
创新(35211)
科研(34979)
期刊
(121976)
经济(121976)
研究(86227)
中国(51660)
(41813)
管理(41537)
学报(40514)
科学(38061)
(37703)
(32998)
金融(32998)
大学(30987)
教育(29874)
学学(28864)
农业(25233)
技术(22783)
财经(21098)
业经(19568)
经济研究(18239)
(17786)
理论(16348)
问题(16059)
图书(15225)
实践(15014)
(15014)
技术经济(13516)
现代(12637)
科技(12541)
(12103)
财会(12051)
共检索到4126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西文  申富平  连萌  
近年来,频发且饱受争议的委托贷款业务,发生在集团公司内部关联方之间的占了很大一部分,而这种特殊的内部资本市场交易形式能否和其他内部资本市场形式一样发挥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集团业绩的作用尚无定论。以手工搜集的委托贷款公告为依据,本文选择了4家案例公司来分析委托贷款形成的内部资本市场交易的影响,结果表明:委托贷款形成的内部资本市场总体上来说是有效的,但若集团战略规划有误也可能加大财务风险。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西文  申富平  连萌  
近年来,频发且饱受争议的委托贷款业务,发生在集团公司内部关联方之间的占了很大一部分,而这种特殊的内部资本市场交易形式能否和其他内部资本市场形式一样发挥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集团业绩的作用尚无定论。以手工搜集的委托贷款公告为依据,本文选择了4家案例公司来分析委托贷款形成的内部资本市场交易的影响,结果表明:委托贷款形成的内部资本市场总体上来说是有效的,但若集团战略规划有误也可能加大财务风险。
[期刊] 会计之友(中旬刊)  [作者] 佟岩  王丹虹  孙绪才  
股东关系影响着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在企业集团中形成不同的利益配置。文章以中大股份为研究对象,以委托贷款为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具体手段,观察中大股份自2000年以来的股东关系变化以及委托贷款的运作情况及利益结果。研究发现,从2004年以来中大股份频繁使用委托贷款作为集团内部配置资源的手段,股权分置改革和第一大股东变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中大股份整体和下属公司的经营情况基本保持良好,委托贷款发挥了内部资本市场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部分功能。但是,中大股份股东关系变化后,大股东的其他控股子公司作为贷款委托方参与进来,贷款利率水平有所提高,也不能完全排除利用内部资本市场掠夺利益的可能性。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罗玮婷  白俊  董颖颖  
近年来,如何提高资本市场定价效率、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成为社会各界较为关注的问题。以委托贷款为核心的非正规金融的快速发展,会对资本市场带来哪些影响,值得深究。本文根据2007—2020年委托贷款与资本市场定价效率数据,实证研究委托贷款的发放对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发放委托贷款降低了资本市场定价效率。机制检验表明,委托贷款的发放通过降低企业信息透明度来降低资本市场定价效率。当企业发放非关联委托贷款以及投资者情绪高涨时,委托贷款的发放对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的负向影响更显著,而随着企业内部治理环境的改善以及外部信息中介参与度的提升,委托贷款的发放对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的负面影响趋于弱化。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李西文  申富平  周欢欢  
金融危机爆发后,上市公司"委托贷款"频发,诸如ST波导1等ST类上市公司甚至趁机扭亏,这引起了市场对委托贷款业务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大讨论。基于此,对上市公司委托贷款业务形成的动因和可能产生的经济后果等机理进行剖析,发现因经济过热等客观因素影响,使得上市公司过分追求经济利益,不考虑长期发展,从而造成催高资本成本,放大投融资风险与效益失衡。为此,必须完善法规建设,强化监管和信息披露机制,维护金融秩序。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志伟  
文章使用内部资本市场理论剖析近期华润集团内子公司内部贷款互换投票的案例,分析了华润集团内部贷款安排的具体内容;以及集团公司资金公司模式的优劣。华润的内部贷款有别于很多央企的财务公司模式,财务公司模式的资金往来往往要按照市场利率进行结算,而华润的内部贷款能够节约资金成本对于借款子公司降低资金成本成效明显;而贷款子公司能够将闲置资金以比较高的利率借出,也能提高财务收益。但是该项内部贷款协议也可能会带来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激化同业竞争、弱化宏观调控等等负面效应。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常伯胜  谢超  张斌  
作为内部资金配置的重要渠道之一,企业集团内部委托贷款已呈较大规模并有逐年增加之势。本文从目前会计准则及监管规则中与内部委托贷款相关的要求出发,基于新金融工具准则中引入的“预期信用损失”理念,探讨在内部委托贷款债务人底层资产经营风险增大引发违约风险增大的背景下,如何针对企业集团内部委托贷款会计核算及披露作进一步的明确和优化,并探索建立逻辑统一的内部委托贷款减值方法体系及相应的评估模型,使得相关财务信息能更准确合理地反映业务实质,使得母公司报表的信息披露更能满足报表使用人的决策需要。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崔志霞  杨国莉  黄秋敏  
受"现金为王"管理理念的影响,持有现金成为企业满足日常流动性需求和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重要选择策略。文章利用中国深沪证券交易所2010-2019年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从实际控制人角度来识别集团内成员企业,实证检验了委托代理关系影响下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与现金持有水平的关系。研究发现:(1)从整体上来看,与独立企业相比,集团内成员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较高;(2)由于债权人对企业的监督治理效应,企业举债有利于提高内部资本市场效率,从而减少了现金持有水平;(3)集中的股权结构提高了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减少了现金持有水平,而分散的股权结构降低了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增加了现金持有水平,支持了大股东监督激励假说。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曾宇平  
个人委托贷款业务是一项对委托者、银行和借款者都具有吸引力的业务。但三者的出发点、最终目标是存在差异的。要使该项业务顺利推进,可进行博弈分析,找到均衡点。本文通过对委托者与银行、银行与借款者之间的博弈分析,得出了实现个人委托贷款的纳什均衡为"委托———受托"和"放款———借款并还款"。但实现纳什均衡会遇到委托者对银行的信任感、银行对借款者"诚信"判断的准确性等方面的障碍。因此,委托者应加强与银行的沟通;银行应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做好对借款者使用借款的合理性和归还借款的可能性分析;借款者应提高经营能力,加强"诚信"修养,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周厉  
本文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分析四种不同情况下中央银行扮演最后贷款人角色可能存在的激励目标冲突导致的政策失灵问题。首先,当中央银行集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职能为一身时,代理问题可能导致“内部角色冲突”;其次,监管职能分离后,“内部角色冲突”出现了“外部化”;第三,如果在央行独立性和监管独立性不强的情况下,会导致最后贷款人问题的实际决策权向政府的集中;第四,在预算软约束情况下,最后贷款人政策为整个金融体系提供了显性或隐性的担保,这种担保的存在又反过来加重了预算的软化,如果不加以限制,最后贷款人政策极易成为一种低效率的政策。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覃士珍  
委托贷款业务是调节社会资金分配、提高资金流动性的重要手段。部分上市公司却通过委托贷款展开资本投机,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以2011—2012年沪深两市A股公司为样本,对委托贷款引起的市场反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委托贷款所带来的收益具有短暂性,公司应从其长远利益出发,谨慎实施委托贷款。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陈春华  杨天  
本文以A股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3月31日开展委托贷款业务的11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对上市公司委托贷款的市场反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委托贷款总体的市场反应为负(不显著);非关联方之间的委托贷款和有担保的委托贷款的市场反应为正(不显著);无担保的委托贷款的市场反应为负(不显著);关联方之间的委托贷款的市场反应为负(显著)。结论表明,投资者总体上并不偏好上市公司开展委托贷款,尤其是关联方之间开展委托贷款业务,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委托贷款的风险识别比较充分。委托贷款虽然在短期内会带来一定收益,但从长期来看,上市公司应谨慎开展委托贷款。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梁启星  
在委托贷款业务中,委托人为了预防借款人无法归还欠款,受托银行又怠于行使债权,往往通过设立担保权保障自己的权益。然而基于委托贷款的特殊性,委托人并非委托贷款担保合同的当事人,担保权往往无法有效发挥预期的作用。本文通过明确受托银行的贷款风险、突破担保法律关系中的预设原理、引入信用违约掉期(CDS)制度这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为委托人摆脱困境提供破局之道。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车伟娜  
本文选取2012-2014年沪深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双重代理冲突对公司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并检验了内部资本市场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控股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度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显著正相关,而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可操控应计利润显著负相关,内部资本市场运作变量与上市两个变量的交乘项与可操控应计利润均显著相关。综合以上两点可以发现:一方面控股股东为谋取个人私利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掩饰自己的私利行为,而内部资本市场成为其进行掩饰的重要途径,这一系列行为进一步恶化了公司的盈余质量;另一方面管理层利用其占有的信息不对称优势为谋求个人私利具有很强的盈余操控动机,而内部资本市场同样成为其进行盈余操控的重要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