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240)
2023(20279)
2022(16951)
2021(15653)
2020(13014)
2019(29505)
2018(29173)
2017(55686)
2016(30272)
2015(33831)
2014(33350)
2013(32556)
2012(29912)
2011(26940)
2010(26905)
2009(24366)
2008(23575)
2007(20840)
2006(18345)
2005(16193)
作者
(85124)
(70915)
(70307)
(66823)
(45127)
(33970)
(31914)
(27821)
(27023)
(25262)
(23986)
(23923)
(22673)
(22339)
(21918)
(21699)
(21160)
(20739)
(20328)
(20327)
(17529)
(17380)
(17169)
(16337)
(15901)
(15738)
(15709)
(15696)
(14249)
(14003)
学科
(123454)
经济(123326)
管理(89183)
(86546)
(71641)
企业(71641)
方法(51724)
数学(44086)
数学方法(43498)
中国(36943)
(35061)
业经(30228)
地方(29427)
(29321)
(25409)
农业(23694)
技术(23680)
(22976)
(21732)
贸易(21713)
(21001)
理论(20845)
(20193)
银行(20135)
(19320)
(19305)
金融(19303)
(19280)
环境(19245)
(18069)
机构
大学(418385)
学院(417884)
(167793)
管理(166054)
经济(164203)
理学(143380)
理学院(141803)
研究(140992)
管理学(139256)
管理学院(138483)
中国(106069)
(89404)
科学(86663)
(76308)
(69549)
(67650)
中心(64505)
研究所(63206)
(62526)
业大(61734)
财经(60837)
(56468)
北京(56188)
师范(55894)
(55491)
农业(52455)
(51925)
(50790)
经济学(50371)
经济学院(45393)
基金
项目(287230)
科学(227406)
研究(211328)
基金(208026)
(180948)
国家(179391)
科学基金(155385)
社会(134161)
社会科(127128)
社会科学(127099)
(113390)
基金项目(110026)
自然(100285)
自然科(98060)
自然科学(98039)
教育(97778)
自然科学基金(96283)
(94760)
编号(85896)
资助(84626)
成果(69222)
重点(64255)
(63946)
(62760)
(62437)
课题(59759)
创新(57771)
国家社会(55305)
科研(54378)
教育部(54161)
期刊
(185795)
经济(185795)
研究(123550)
中国(87032)
学报(64548)
管理(64229)
(62132)
科学(60560)
(57505)
教育(52043)
大学(49911)
学学(46655)
农业(42971)
技术(38846)
(37891)
金融(37891)
业经(32137)
经济研究(29379)
财经(29177)
(25079)
问题(24265)
(23034)
图书(22683)
科技(21350)
技术经济(20738)
理论(19092)
(19050)
现代(18912)
商业(18850)
资源(17854)
共检索到6230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胡苏捷  庄越  
如何推进协同创新取得理想的创新绩效一直是困扰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难题。借鉴催化动力学原理构建协同创新的创新催化理论,并解释其加速创新的内在机理,通过引入某新型研发组织的成功实践说明其加速创新的具体模式,进而验证创新催化理论。结果表明:以新型研发组织为代表的协同创新平台必须满足实现催化效应的两个前提条件:其一是具备切实可行的管理运行机制,使组织成为能够集聚外部优质资源的创新"磁场",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其二是按照多级催化、要素匹配的要求,根据实际需要为创新项目提供适宜的加速环境,以激发协同创新的潜能,实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目标。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冯亚青  赵美蓉  王志  马新宾  张志超  范晓彬  李新刚  王军  
一年前,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简称为"2011计划")。该项计划的实施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举措;是实现高等教育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所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亚光  卢彬彬  
协同创新以开放、信任、共享为前提,促进创新资源的整合、流动与共享,实现1+1+1>3的协同效应。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等不同主体以及各主体的内部功能单元均可成为网络组织的活性结点,形成多层次的网络组织。基于网络组织这一组织形式,对研发协同创新机制进行研究,提出从战略、契约、资源、利益分享、持续改进等5个方面构建研发协同创新机制。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房银海  徐海燕  陈曙鼎  谭清美  
基于图论定义协同创新网络,构建了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博弈模型,定义完全网络和不完全网络中Nash稳定策略概念及其满足条件,对企业协同创新活动进行仿真实验,探究了初始状态对平台领导者管理策略的影响。结果发现,平台参与者的Nash稳定状态由创新网络的拓扑结构、价值分配指数、协同创新溢出效应控制,平台领导者可根据平台网络初始规模、初始合作水平及合作策略的Nash稳定条件设计平台管理方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海波  韩爱华  王怡恒  
公共研发可以解决研发活动中的市场失灵现象,并对企业研发产生促进效应、挤出效应。文章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以2005—2015年创新投入产出的时序数据为样本,构建公共研发与企业研发的双螺旋协同创新系统,测度其协同效应。同时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探索公共研发子系统与企业研发子系统的关联特征以及连接渠道。结果显示:双螺旋协同创新系统有序度较高,整体协同程度较高;两个子系统的有序度均呈上升趋势,存在典型相关,专利是两个子系统的连接渠道。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种照辉  高志红  覃成林  
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构建区域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现有研究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的实施有效提升了试点城市的创新水平并带动了其他城市的创新发展,但其是否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有待进一步研究且缺乏经验证据。本文认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会促使试点城市的创新环境改善、创新要素聚集和创新能力提升,从而推动创新创业活动的增加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由此产生的合作创新需求增长以及合作创新环境改善会进一步促进试点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创新合作,进而有利于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且试点城市的合作创新能力越强、合作创新环境越好则这种区域协同创新促进效应越强。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2003—2019年276个地级市的数据,用人均合作专利数来刻画城市间合作创新水平,进而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试点政策对城市合作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的实施对试点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合作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结论在经过删除省会城市样本、PSM-DID检验、试点时间滞后处理、控制其他试点政策影响、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表明试点政策有效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试点城市的创新创业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表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可以通过加快试点城市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来促进区域协同创新;试点政策的区域协同创新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比中部和西部地区更为显著,表明提高合作创新能力和改善合作创新环境有利于该政策效应的充分发挥。相比已有文献,本文从区域协同创新视角拓展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政策效应分析,并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区域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从创新创业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两个方面进行的作用机制分析以及地区异质性考察则有利于试点政策的完善和区域协同创新的推进。本文研究表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在加快试点城市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因此,应继续大力推进和推广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构建布局合理的创新型城市网络,并强化创新合作和创新驱动,进而推动形成区域协同的高水平国家创新体系。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林青宁  孙立新  毛世平  
协同创新有助于创新主体实现人才结合、知识共享以及资源优化配置,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加快,协同创新模式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基于此本文以中国农业科研院所为研究对象,选用2009-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以研发禀赋结构为门槛变量,构建动态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协同创新对农业科研院所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协同创新对农业科研院所创新产出的影响存在基于研发禀赋结构的"双门槛效应",只有当农业科研院所研发禀赋结构处于合理区间(1.636,1.920]时,协同创新才能有效提高农业科研院所创新产出。农业科研院所本期创新产出受前期影响显著;在研发禀赋结构中,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以及高质量人力资源投入能显著提高农业科研院所创新产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唐海涛  
知识经济的关键在于创新 ,创新已成为知识经济的灵魂。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才能弥补资源和资本上的不足。企业激发创新 ,要做好实施创新战略、组织结构有机化、塑造充满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加强人才开发管理和知识的管理等五个方面的工作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邵汉华  钟琪  
利用SBM-DEA模型测算了2001~2015年我国30个省的协同创新效率,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研发要素流动对协同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其中的非线性调节作用。研究发现:2001~2015年各区域协同创新效率整体明显提高,并趋向于均衡发展,但存在一些省份在高水平聚拢和低水平集聚;研发人员流动和研发资本流动都能显著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效率;研发投入强度存在"高水平陷阱",在低水平时更有利于发挥研发要素流动的协同创新效应,过高的政府支持和过低的金融支持均会显著地抑制研发要素流动的协同创新效应。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俞立平   黄梦亭   毛征兵  
以高技术产业为例,分别采用面板数据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和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自主研发、协同创新对短期与长期创新质量的影响规律及作用特征。结果表明:自主研发和协同创新对长期与短期创新质量均具有促进作用,且对长期创新质量的正向作用更大,另外自主研发对创新质量的影响要大于协同创新;自主研发和协同创新在影响创新质量方面的协调水平亟待提升;自主研发和协同创新的绩效均有待提高;当协同创新投入水平较高时,自主研发对创新质量的正向作用最大;自主研发在协同创新影响创新质量中的调节作用存在“最优区间”。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其伟   徐家良  
本文基于活力论视角,以一家环保类组织为案例,回答经由何种具体实现机制能使社会组织激发城市基层治理活力。案例研究发现,社会组织在主体互动和治理效能两个层面激发基层治理活力,相应的实现机制包括以多重借道和信任建构为特征的体系融入机制、以赋权能人和建立广泛志缘为特征的人员吸纳机制,以公共空间营造和嵌入基层协商为特征的议程设置机制。同时,组织需要具备合法性、专业性和伦理性条件要素,合法性基于符号化人物和可视化成果而建构,专业性通过技术与理念供给和居民同步智识成长而体现,伦理性依托社区情感治理和个体自我实现而生成。案例社会组织的实践反映出社会力量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具有发挥主体性的空间。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史会斌  杨东  
文章以战略协同的视角,分析技术创新战略两个重要维度即研发投入和双元创新之间的协同作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基于2012-2015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上市公司129家企业的387个样本,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高科技产业,研发投入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探索式创新负向调节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探索式创新水平越高,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促进效果越差;利用式创新也负向调节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利用式创新水平越高,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促进效果越差;反映企业双元创新的相对探索式创新对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正相关关系具有倒U型调节效应。企业研发资源在探索和利用两种创新活动间的配置要实现某种平衡,只有将探索式创新保持在一个特定水平,才能最大化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提升效应。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文玉春  
以工业企业为对象,实证研究了自主研发、协同创新与技术引进三种创新模式对市场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产业创新的真实功效,得出产业创新路径选择的基本逻辑:当产业创新处于明显的市场导向阶段时,三种模式理论上都可以选择,但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应重点考虑;当产业处在获取更多的新知识阶段,应以自主研发为主要创新路径。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创新路径具有较大差异,前者应走蛙跳式创新发展路径,后者应走以新兴产业占优为突破口的多元复合型产业发展路径。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文玉春  
以工业企业为对象,实证研究了自主研发、协同创新与技术引进三种创新模式对市场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产业创新的真实功效,得出产业创新路径选择的基本逻辑:当产业创新处于明显的市场导向阶段时,三种模式理论上都可以选择,但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应重点考虑;当产业处在获取更多的新知识阶段,应以自主研发为主要创新路径。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创新路径具有较大差异,前者应走蛙跳式创新发展路径,后者应走以新兴产业占优为突破口的多元复合型产业发展路径。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东升   霍奇   薛海燕  
如何提升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为主体的“精一赢家”自主创新能力是关系着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关切。本文采用双案例对比研究方法探索“精一赢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研究发现:相较行业龙头企业,“精一赢家”研发和营销是在强资源约束条件下的“无中介协同”:(1)根据“精一赢家”业务模式的不同可划分为两种协同模式:技术导向协同模式和市场导向协同模式;(2)技术导向协同模式的起点是研发,经过单向反馈式、研发主导式互动、研发深度参与式协同分别形成技术创业能力、趋势判断能力、规则构建能力。市场导向协同模式的起点是营销,经过单向意见收集式、营销主导式互动、营销深度参与式协同分别形成客户需求感知能力、技术市场匹配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本文构建的强资源约束条件下研发营销“无中介”协同理论框架,有助于理解“精一赢家”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过程和机理,对不同类型的“精一赢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启迪和借鉴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