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173)
2023(3267)
2022(2775)
2021(2551)
2020(2094)
2019(4653)
2018(4654)
2017(7583)
2016(4034)
2015(4574)
2014(4354)
2013(4361)
2012(4079)
2011(3775)
2010(4073)
2009(3663)
2008(3432)
2007(3140)
2006(2779)
2005(2509)
作者
(11008)
(9231)
(9067)
(8656)
(5934)
(4366)
(4228)
(3540)
(3326)
(3288)
(3053)
(2987)
(2980)
(2873)
(2796)
(2747)
(2712)
(2710)
(2692)
(2557)
(2310)
(2236)
(2234)
(2135)
(2108)
(2091)
(2060)
(1983)
(1856)
(1841)
学科
(14539)
经济(14517)
管理(9888)
(8817)
(7472)
企业(7472)
(5450)
贸易(5449)
(5361)
(5054)
金融(5053)
方法(4947)
中国(4699)
世界(4219)
国际(4173)
理论(3742)
(3711)
银行(3709)
(3656)
(3613)
业经(3531)
数学(3397)
(3362)
数学方法(3317)
(3040)
教育(3033)
关系(3024)
(3018)
(2983)
(2592)
机构
学院(54892)
大学(54712)
(23102)
经济(22638)
研究(21082)
管理(18454)
中国(16708)
理学(15143)
理学院(14954)
管理学(14697)
管理学院(14580)
(11862)
(11360)
科学(11306)
(10445)
中心(9416)
研究所(9377)
财经(8492)
(8386)
(8029)
(7938)
师范(7895)
(7732)
北京(7654)
经济学(7314)
(7200)
(6891)
技术(6780)
经济学院(6588)
师范大学(6456)
基金
项目(34126)
研究(27573)
科学(26509)
基金(23721)
(20357)
国家(20166)
科学基金(16958)
社会(16884)
社会科(16048)
社会科学(16043)
教育(13174)
(12987)
编号(11819)
基金项目(11537)
(11172)
成果(10789)
资助(9569)
自然(9487)
自然科(9275)
自然科学(9273)
自然科学基金(9096)
课题(8635)
重点(8072)
项目编号(7656)
(7500)
(7487)
(7421)
(7404)
(7279)
国家社会(7201)
期刊
(26502)
经济(26502)
研究(17854)
中国(13523)
教育(9572)
(8442)
国际(7563)
管理(7558)
学报(7312)
(7185)
金融(7185)
(6399)
科学(6346)
(5873)
大学(5667)
学学(5166)
技术(4649)
经济研究(4563)
农业(4361)
世界(3955)
财经(3831)
业经(3590)
问题(3511)
图书(3503)
(3404)
(3224)
论坛(3224)
(3147)
职业(2943)
(2784)
共检索到926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辛欣  
现在,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冷战后的国际关系要靠一种什么样的国际新秩序来维系,自然就成为各国政府、各种势力、各派利益集团和政治治家、学者们十分关注的问题,现就美、苏、日、西欧对国际新秩序的评析进行整理归纳如下,供参考。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晓明  
近年来,国际新秩序成了世界上的一大热门话题。国际新秩序的含义到底是什么?世界上各种各样关于建立国新秩序的主张和设想何者较合理、现实?未来国际新秩序的特点是什么?这些都是当今人们正在积极探讨的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谈几点看法。(一)现在国内报刊上经常出现"国际新秩序"或"国际政治新秩序"、"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世界新秩序"这样的词,但是只有很少几位学者在写文章时试图界定该词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喻晓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发展将逐步超越国家的界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肤色的各国人民将走向统一的经济生活领域和统一的竞争市场。全球经济资源共享,全球生产技术信息和研究成果共享。然而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现在全世界无论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佟家栋  何欢  涂红  
美国以长期的贸易逆差为由对中国发起了持续的贸易限制与技术封锁,对多国实施单边贸易保护措施,开启了逆全球化浪潮,给世界经济增长、全球贸易体系运行以及新兴国家发展都带来了严重影响。打造互利共赢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成为全球各国共同的诉求,而美国企图以"对等贸易"替代原有的贸易秩序,实则是以一种贸易霸凌强行实现美国与各国的贸易收支平衡,无疑是违背自由贸易原则以及市场经济规律的,也终将会以减弱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作为交换代价。当前,全球已进入了一个没有美国作为主导者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探索期和磨合期,在迈向新秩序的过程中,美国会因其放弃对全球的责任国际地位逐渐下降,而中国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建设、人民币国际化推进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过程中,在国际经济新秩序建设中扮演更加重要的推动者、维护者、主导者的角色,承担更多更大的国际责任。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成万牍  
次贷危机发展至今日,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独善其身。除了如何应对实体经济的衰退,人们谈论的焦点还主要集中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问题上。在这样一次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冲击下,人们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肖杰  
著名经济学家肖灼基说:商品经济的规律要求市场有规范和秩序,我们提倡树立新秩序,其前提应是:1.给商品经营者以充分的自主权;2.建立充分完整的市场体系,让每个商品经营者通过广泛的、大量的市场活动,展开经营;3.经营者在市场上应相互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韩元军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期我国主导的对外开放战略,是实现大国崛起梦想的重要依托。随着"一带一路"经济带与"一带一路"旅游带的形成,双带叠加效应将显现力量,我国通过旅游潜移默化传递东方文明、实现利益共享的渠道更加通畅。当然,"一带一路"旅游发展目前还处在构想阶段,要形成国际共识,实现战略落地,各方必须从国家利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韩元军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期我国主导的对外开放战略,是实现大国崛起梦想的重要依托。随着"一带一路"经济带与"一带一路"旅游带的形成,双带叠加效应将显现力量,我国通过旅游潜移默化传递东方文明、实现利益共享的渠道更加通畅。当然,"一带一路"旅游发展目前还处在构想阶段,要形成国际共识,实现战略落地,各方必须从国家利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韩元军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期我国主导的对外开放战略,是实现大国崛起梦想的重要依托。随着"一带一路"经济带与"一带一路"旅游带的形成,双带叠加效应将显现力量,我国通过旅游潜移默化传递东方文明、实现利益共享的渠道更加通畅。当然,"一带一路"旅游发展目前还处在构想阶段,要形成国际共识,实现战略落地,各方必须从国家利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黄桂钦  
2017年9月,厦门金砖会议再一次展现出中国的大国风范,针对目前世界纷争不断的局势,提出了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公平正义的全球治理大国理念,提出大国担当应对全球治理赤字的中国方案。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黄桂钦  
2017年9月,厦门金砖会议再一次展现出中国的大国风范,针对目前世界纷争不断的局势,提出了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公平正义的全球治理大国理念,提出大国担当应对全球治理赤字的中国方案。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先哲  卢晓中  
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要求高等教育体系构建的理论逻辑从只注重体系内部生态平衡的共存秩序逻辑,转向体系内部生态和外部心态互洽的共荣秩序逻辑。基于该理论逻辑检视进入普及化时代的日本和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可以发现二者分别遵循共存秩序逻辑和共荣秩序逻辑,并产生了不同的结果。迈入普及化时代后,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共荣秩序逻辑,建立"层类交错"的高等教育体系,实现体系内部的共荣;注重与国民心态相融合,实现体系内外部的共荣;在全球性体系中彰显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特有价值,兼顾本土性和世界性的共荣。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金凤德  
随着冷战格局的解体,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问题成了近年来国际社会的一大热门话题。东北亚自然也不例外。作为东北亚的一员,既然参与东北亚的经济合作,就不能不把“秩序”作为战略问题来加以考虑。本文就国际经济秩序、国际经济新秩序和东北亚经济秩序问题谈一些看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郝海青  毛建民  
全球气候治理新秩序下"三可"(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技术面临着调整。通过综合运用管理学和法学的交叉研究方法,对欧盟、日本、美国的"三可"技术体系及管理规制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可借鉴之处,分析中国的现状及不足。中国应制定高位阶的法律及实施细则,从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加强过程监管、制定参与主体的工作规范、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监管等方面实现对"三可"技术的管理规制,为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奠定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