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14)
2023(9480)
2022(7684)
2021(7228)
2020(6016)
2019(13485)
2018(12985)
2017(24235)
2016(12843)
2015(14864)
2014(14602)
2013(14277)
2012(13366)
2011(12195)
2010(12220)
2009(11699)
2008(10635)
2007(9545)
2006(8514)
2005(7897)
作者
(36066)
(30029)
(29704)
(28556)
(18952)
(14233)
(13528)
(11700)
(11668)
(10561)
(10330)
(10027)
(9704)
(9612)
(9542)
(9405)
(8861)
(8795)
(8478)
(8202)
(7708)
(7313)
(7156)
(6808)
(6712)
(6665)
(6637)
(6408)
(6204)
(6068)
学科
(51046)
经济(50984)
管理(33883)
(31149)
(26685)
金融(26678)
中国(25391)
(24867)
企业(24867)
(24083)
银行(24062)
(23441)
方法(19729)
数学(17729)
数学方法(17616)
(15376)
(15256)
(13986)
(12722)
贸易(12709)
(12535)
中国金融(11320)
业经(11240)
(10935)
地方(10468)
(10130)
(9267)
财务(9234)
财务管理(9216)
农业(9091)
机构
大学(177506)
学院(176573)
(81502)
经济(80016)
研究(68355)
中国(61327)
管理(61088)
理学(51097)
理学院(50522)
管理学(49779)
管理学院(49460)
(38804)
(38615)
科学(37893)
(34481)
中心(32720)
研究所(31166)
财经(30451)
(29688)
(27968)
经济学(27517)
(25630)
北京(25169)
(24941)
经济学院(24824)
农业(23228)
业大(23193)
财经大学(22837)
(21804)
(21722)
基金
项目(115191)
科学(90430)
研究(86789)
基金(84832)
(74690)
国家(74090)
科学基金(62015)
社会(56803)
社会科(54025)
社会科学(54015)
基金项目(43064)
(42185)
教育(38879)
自然(36797)
(36399)
自然科(36004)
自然科学(35988)
资助(35495)
自然科学基金(35386)
编号(33834)
成果(29157)
重点(26558)
(26548)
(25595)
国家社会(25297)
中国(24662)
课题(24533)
(24337)
(22988)
教育部(22976)
期刊
(87609)
经济(87609)
研究(58548)
中国(41984)
(34568)
金融(34568)
(29784)
学报(28527)
(27876)
科学(25503)
管理(23736)
大学(21905)
学学(20727)
教育(19420)
农业(18191)
财经(16223)
经济研究(15862)
(14113)
技术(13793)
(12452)
业经(12152)
国际(11945)
问题(11505)
世界(11256)
(10446)
理论(8593)
统计(8088)
(7826)
(7589)
论坛(7589)
共检索到2873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胡滨  陈冠华  
金融稳定法律体系是提升国家金融治理能力、保障金融安全、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当前各国的金融稳定法律体系构建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对金融稳定进行专门立法,并由此统领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另一种则纯粹由各类单行法律法规内的相关内容共同构成金融稳定法律体系。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应采取第一种模式,对金融稳定进行集中立法,以缓解分业监管体制下的法律协调力度不足的问题,进而为维护金融稳定创造良好的预期与社会氛围。基于上述思路,未来我国应以《金融稳定法》统筹金融稳定治理顶层设计,在完善现有金融法律的同时,强化金融基础设施以及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制定与实施,以保障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姚庆喜  
由于金融机构风险控制机制相对落后,我国仍然实行严格的分业监管方式。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当今国际金融业发展的趋势,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国内金融业的经营方式将逐步与国际接轨,因此混业经营也必将成为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就此背景下中国未来混业监管法律体系的建立问题进行了探讨。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昆峰  
当今解决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困难的关键一是融资,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三是相关的法律法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关键性的问题,就应以不断优化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环境为出发点,以构建和完善金融政策法律体系为突破点,打造良好的金融外部融资环境,力求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瓶颈。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姜坤  章锦河  
随着经济形势的整体好转,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我国的出境旅游进入迅猛发展的新时期。与此同时,出境旅游立法的滞后又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在充分分析现阶段出境旅游立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笔者构建了我国出境旅游法律体系。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刘建华  
2 0 0 3年 6月 2 6日 ,商务部主持召开了“建立健全现代市场流通法律框架”研讨会。以此为契机 ,我国流通法律体系新一轮次的构建与完善工程即将启动。可以说 ,构建中国流通法律体系是一项流通领域和法律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对流通法律体系的涵义和流通法律体系的构建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在深入分析流通法律体系框架构成的基础上 ,透视现行流通法律体系现实缺陷 ,并以此为标的引导流通法律体系的前沿改革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湖南省邵阳市金融系统课题组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湖南省邵阳市金融系统课题组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朱远程  闫玉震  
本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03年发布的《金融稳健指标:编制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金融业发展实际,分别从三个层次选取了反映金融稳健性的指标,构建了我国金融稳健评价体系,并根据2003-2009年的指标数据用熵值法进行指标赋权,最后得到我国金融稳健性的综合得分,并进行了分析。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兆星  
中国银行业经过30年,特别是近几年的改革、开放和创新,取得了非常可喜的变化和进步,使我们成功地应对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们又一次非常成功地应对了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这场全球性危机,使我国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哲  石柏林  
当下,我国政府在干预股票市场的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其不可避免的缺陷也凸现出来,如何在法律的框架下规制政府行为,克服其缺陷将对我国股票市场平稳健康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在宏观层面对政府权力干预股票市场的宏观法律体系的设计,在微观层面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操作层面制度实施保障机制的构建,以避免中国政府干预股票市场的缺陷,以保障股票市场高效、安全、健康和稳定地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杨淦  
通过与域外经验的比较,本文发现我国公司法关于董事义务的宣示性规定仅仅只是跬步之始,董事义务的理论基础、立法设计和司法干预之限度等核心问题在我国当下还有待完善,距离构建真正根植并服务于我国公司制度的董事义务法律体系还需千里之行。充盈立法规则、挖掘董事人性的多元价值支撑、发挥能动司法的规范续造功能是未来完善我国董事义务法律体系的可选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强  赵桦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金融不稳定性可能长期存在。因此,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稳定指数并对金融运行情况进行测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宏观经济环境和国际环境四个维度选取20个基础指标,采用2009—2019年的年度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中国金融稳定指数;并运用H-P滤波分析论证了所构建指数的解释效果。结果表明:消费者信心指数在构建中国金融稳定指数中权重较大,反映了消费者经济预期对金融稳定有关键性作用;从四个维度构建的金融稳定指数对中国当前金融运行状况有较好的测度和解释效果。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王冰冰  
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文明、科学、健康的,符合生态化要求的消费方式,其以"低碳"为导向,以共生型消费为价值指引,是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必由之路。为了保证社会经济在低碳的轨道上健康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体系。在我国,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广大民众的低碳消费法制意识淡薄,背离了低碳消费的价值取向。因此,需要从制定《低碳消费促进法》、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改革消费税制、构建低碳押金制度、建立低碳产品标志标注制度等方面,完善我国的低碳消费法律体系。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欧阳仁根  
为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 ,发挥合作经济组织的多重功能 ,保护合作经济组织的弱者地位和构筑企业法律形态的完整性 ,我国应在借鉴国外合作经济立法经验的基础上 ,构建以《合作社法》为主体、以相关条例和规章为补充的完整的合作经济法律体系。同时 ,为促进合作经济的发展 ,应从产业政策、财政与信贷支持、反垄断法对合作社的豁免等方面设计相应的法律规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