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631)
2023(16466)
2022(13187)
2021(12047)
2020(9989)
2019(22411)
2018(22178)
2017(43528)
2016(22950)
2015(25341)
2014(25334)
2013(24995)
2012(22048)
2011(19431)
2010(19433)
2009(17757)
2008(17443)
2007(15655)
2006(13700)
2005(12162)
作者
(62791)
(52764)
(52476)
(49768)
(33179)
(25102)
(23619)
(20530)
(20168)
(18546)
(17846)
(17748)
(16439)
(16414)
(16122)
(16057)
(15642)
(15355)
(15137)
(15110)
(12868)
(12769)
(12682)
(12340)
(11872)
(11736)
(11610)
(11521)
(10499)
(10456)
学科
(100100)
经济(99988)
(96608)
管理(80157)
(78545)
企业(78545)
(47807)
方法(44121)
数学(35680)
数学方法(35303)
业经(32854)
农业(31627)
(30080)
中国(25389)
(21448)
财务(21406)
财务管理(21380)
(20731)
环境(20388)
企业财务(20274)
技术(18846)
(18461)
(17711)
(17596)
贸易(17584)
地方(17165)
(17112)
(16926)
理论(16048)
(15764)
机构
学院(326733)
大学(317032)
(141816)
经济(139340)
管理(136104)
理学(117594)
理学院(116607)
管理学(114908)
管理学院(114331)
研究(99457)
中国(81594)
(64179)
(63993)
(62463)
科学(57713)
财经(51433)
业大(49875)
(49330)
中心(49133)
(47466)
农业(47435)
(46904)
经济学(43045)
研究所(42593)
经济学院(39024)
北京(38996)
(38702)
经济管理(38520)
财经大学(37838)
(37429)
基金
项目(221474)
科学(178265)
研究(164882)
基金(164638)
(141372)
国家(140090)
科学基金(124128)
社会(109620)
社会科(103851)
社会科学(103827)
基金项目(87879)
(87643)
自然(78836)
自然科(77028)
自然科学(77012)
自然科学基金(75645)
教育(73581)
(71282)
编号(66297)
资助(64956)
成果(50263)
(49337)
(48824)
(48821)
重点(48666)
国家社会(46150)
创新(45015)
(44185)
(43864)
课题(43434)
期刊
(161798)
经济(161798)
研究(88696)
(63197)
中国(59656)
管理(52036)
(52003)
科学(44657)
学报(43814)
农业(42603)
大学(35601)
学学(34419)
(34286)
金融(34286)
业经(33521)
技术(29670)
财经(25586)
教育(23541)
经济研究(23236)
(22837)
(22086)
问题(21992)
技术经济(17947)
世界(16195)
(16094)
商业(16063)
现代(15853)
农村(15220)
(15220)
财会(14974)
共检索到4768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冯祎宇   刘静   宋蕊   魏腾达  
当前农产品价格未能体现生态价值。为保障农产品供给,主产区付出的碳排放等资源环境代价未得到有效补偿。本文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我国四个直辖市最终部门农产品消耗中隐含的农业碳排放量(CO_2),量化分析了隐含碳流动对农业产区造成的碳排放压力,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以农业隐含碳为价值标准的碳市场化补偿机制。研究提出,四个直辖市共需向外部农业产区支付3.1亿元补偿资金,补偿款项可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消耗其他产区的农业隐含碳排放量进行转移支付;受偿主体方面,可成立“省、市、县、乡、村级农业碳市场化服务组织”承接管理、监督并使用资金,用于农业低碳发展、环境治理和激励农户低碳生产行为等工作。本研究为实现农业产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助力农业“碳中和”和农产品生态价值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现实依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姣  李朗  李科  
本文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别测算了各省份农业生产端和消费端的水污染及其构成来源,同时分析了农业水污染随贸易在省与省之间的净转移方向和数量,并依据水污染治理成本确定了各省份的生态补偿支付/受偿标准。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产端和消费端水污染排放在全国各省份之间的差距较大,省际之间确实存在大量的水污染转移。转入区域主要为农业发展条件较为优渥的东北和华北地区以及长江中游地区;转出区域则主要为二三产业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人口大省。依据各省份农业水污染的净转移方向,确定的生态补偿支付省份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北、广东、重庆、云南、西藏、陕西、青海和宁夏,其中北京市的支付补偿标准最高,为25.65亿元;生态补偿的受偿省份有辽宁、湖南、河北、吉林、甘肃、黑龙江、广西、江西、山西、河南、内蒙古、新疆、海南、贵州、四川,其中河北省的受偿标准最高,为24.52亿元。考虑到农业水污染转移的复杂性及生态补偿支付/受偿数额的不对称性,省际间横向生态补偿仍需充分发挥中央政府或第三方机构的作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彬彬  李晓燕  
2015年农业超过工业成为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传统市场化生态补偿方式在农业领域收效不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业兼具自然属性与产业属性,偏重自然属性而忽略产业属性的传统市场化生态补偿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农业市场化生态补偿亟需形成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新方式。本文从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分析入手,将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分为调节服务、供给服务、文化服务、支持服务;通过研究以支付服务为对象、专属市场为中介的市场化间接补偿方式的不足之处,提出以供给服务为对象,生态溢价为核心,品牌诱导、供给激励与风险分担为机制的市场化直接补偿方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儒  姜志德  赵凯  
运用多任务委托代理理论模型,从低碳视角分析了农业生态补偿契约中的激励关系,进而采用调研获取的微观农户数据对这一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政府主导的低碳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呈现出弱激励特性,主要原因在于农户进行低碳生产努力的经济价值未能显化,以及现行生态补偿机制所呈现的刚性特征。通过运用农业碳计量模型核算碳产品产量后发现,并非所有农业项目的经营都实现了碳汇量盈余,部分农户在低碳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了"搭便车"的现象,如此长期来看,农户逆向选择风险较大;因子得分结果显示农户在碳产品生产任务上的努力程度不高,代理人农户以低碳为目标的生产性努力缺乏有效激励,进而导致农户低碳生产态度与低碳生产行为发生了背离;农户低碳生产意识、态度、行为是农户低碳生产努力程度的显著影响因素,以低碳生产态度影响的重要程度最高。实现农业净碳汇效益经济价值的显化、提升农户低碳生产的积极性是强化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激励有效性的两条重要措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梁龙  王大鹏  吴文良  孟凡乔  
该文以山东桓台为例,运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对桓台14年的小麦-玉米轮作模式进行了碳排放评估。结果表明:通过测土施肥和秸秆还田,发展农业清洁生产,2009年每吨小麦碳排放较1996年下降了8.4%;每吨玉米下降了41.5%;华北地区集约化农业生产进一步减少氮肥、电力、燃油消耗,提高土壤固碳能力和防治秸秆碳泄漏,是未来发展低碳农业的重点;清洁农作在低碳经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必须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铁亮  周其文  郑顺安  
农业补贴与农业生态补偿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两种手段。相对国外,目前我国在如何利用农业补贴与农业生态补偿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处于探索阶段。文章从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在界定农业补贴与农业生态补偿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二者关系与发展趋势,提出了完善建议,为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永姣  王耀辉  
核算产业贸易所引致的流域省区之间隐含碳流动及明确各省区间生态补偿对于黄河流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制定生态补偿条例具有现实意义。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率先测度了黄河流域九省区之间2015年与2017年隐含碳排放,并进一步明确测算出了黄河流域九省区间由于产业贸易带来的二氧化碳转移情况及生态补偿额度。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九省区碳排放总量呈现由东到西梯度递减,单位产值碳排放量呈现由东到西梯度递增。(2)黄河流域九省区主要碳排放部门为基础能源及二次能源生产部门、矿产品生产部门以及金属冶炼加工部门。(3)东中部省份是流域九省区之间转移和承接隐含碳排放转移最多的省份,流域九省区之间隐含碳转移呈现出明显的地理邻近效应和产业结构互补效应。(4)进一步对九省区生态补偿额度测算表明,生态补偿额度上并不呈现出明显的梯度赤字,而是由东向西的赤字—盈余空间格局转向中间赤字、两头盈余格局。这些结论为公平合理地制定以碳排放为基准的流域间生态补偿标准提供了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永姣  王耀辉  
核算产业贸易所引致的流域省区之间隐含碳流动及明确各省区间生态补偿对于黄河流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制定生态补偿条例具有现实意义。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率先测度了黄河流域九省区之间2015年与2017年隐含碳排放,并进一步明确测算出了黄河流域九省区间由于产业贸易带来的二氧化碳转移情况及生态补偿额度。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九省区碳排放总量呈现由东到西梯度递减,单位产值碳排放量呈现由东到西梯度递增。(2)黄河流域九省区主要碳排放部门为基础能源及二次能源生产部门、矿产品生产部门以及金属冶炼加工部门。(3)东中部省份是流域九省区之间转移和承接隐含碳排放转移最多的省份,流域九省区之间隐含碳转移呈现出明显的地理邻近效应和产业结构互补效应。(4)进一步对九省区生态补偿额度测算表明,生态补偿额度上并不呈现出明显的梯度赤字,而是由东向西的赤字—盈余空间格局转向中间赤字、两头盈余格局。这些结论为公平合理地制定以碳排放为基准的流域间生态补偿标准提供了依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颖  葛颜祥  刘爱华  梁勇  
本文以粮食作物的碳汇生态功能为前提,探讨如何在我国建立粮食作物的生态补偿机制,从补偿原则、补偿主体和补偿方式等方面对补偿机制进行探讨。以山东省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为例,通过对粮食作物的碳源/汇进行计算来探求碳汇功能生态补偿的标准,以期构建粮食作物的碳汇功能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粮食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新民  
温室气体减排的核心问题是经济问题,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是农业碳减排的关键。文章对农业碳减排的必要性和减排潜力进行了分析,提出建立和完善农业碳减排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晶  高孟菲  黄森慰  
研究低碳农业生态补偿的发展进程,为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外部性问题,实现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沿用文献回顾、归纳总结的定性研究思路,介绍低碳农业和农业生态补偿提出背景及发展历程;并采用归纳描述法,从低碳农业生态补偿理论基础、核算标准和政策评估等方面对低碳农业生态补偿研究进展进行梳理,总结了国内外低碳农业生态补偿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发展动态。国内低碳农业生态补偿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还存在很多不足。低碳农业生态补偿的重点和难点是生态补偿标准核算和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绩效评估,且未来研究应朝向市场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从而推动低碳农业生产补偿理论,并为各地政府制定或完善低碳农业生态补偿制度体系提供理论借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儒  邓悦  姜志德  
加快实现生态补偿公平价值目标是提升生态资源利用地区公平性的关键举措。为此,将区域间资源禀赋差异引入到农业碳补偿的研究框架,结合农业碳绩效模型与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法构建农业修正碳计量,采用2007—2015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进行碳补偿额度测算,继而运用ESDA空间分析技术探索区域农业碳补偿的时序特征和空间分布。研究发现,中国八大人文地理区在2007—2015年期间低碳农业发展并非完全有效,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也存在明显差异,经农业修正碳计量测算后,碳排放与碳汇的空间分布格局均发生一定变动,农业碳补偿由修正前东南向西北的"升—降"格局调整为整体上升趋势,其中资源禀赋较差的区域碳补偿额度均有所提升,农业碳补偿的地区公平性增强。在时空演变方面,修正后农业碳补偿额度逐年递增,其中山东、河南地区为农业碳补偿热点区,浙江、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地区为农业碳补偿冷点区,八大人文地理区农业碳补偿表现出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且华北与华中区域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随着这种效应逐渐减弱,农业碳补偿空间分布的均衡性也持续增强。因此,建立区域间横向农业碳补偿制度对于提升低碳农业发展绩效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温华  
所谓农业生态补偿是指因为环境破坏而进行的一系列资金补偿、政策优惠,达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简单的论述了健全农业生态补偿立法的必要性,还分析了农业生态补偿立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阐述了完善农业生态补偿立法的对策。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段禄峰  
农业生态补偿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制度安排。中国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仍处于起步阶段,借鉴国外农业生态补偿经验,探索中国理性、均衡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农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温华  
所谓农业生态补偿是指因为环境破坏而进行的一系列资金补偿、政策优惠,达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简单的论述了健全农业生态补偿立法的必要性,还分析了农业生态补偿立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阐述了完善农业生态补偿立法的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