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6)
2023(1590)
2022(1308)
2021(1267)
2020(1046)
2019(2445)
2018(2323)
2017(4432)
2016(2574)
2015(2726)
2014(2781)
2013(2751)
2012(2494)
2011(2154)
2010(2265)
2009(2219)
2008(2267)
2007(1908)
2006(1694)
2005(1559)
作者
(6735)
(5509)
(5319)
(5243)
(3710)
(2684)
(2586)
(2191)
(2134)
(2056)
(1922)
(1835)
(1726)
(1725)
(1684)
(1649)
(1600)
(1567)
(1542)
(1503)
(1390)
(1355)
(1333)
(1316)
(1259)
(1253)
(1178)
(1174)
(1115)
(1090)
学科
(7715)
经济(7681)
管理(5434)
(5170)
中国(4816)
人口(4468)
(3777)
企业(3777)
(2629)
(2335)
方法(2264)
(2157)
金融(2157)
国人(2048)
业经(2013)
农业(1995)
(1992)
中国人(1959)
(1941)
(1872)
银行(1866)
(1824)
数学(1761)
数学方法(1699)
(1617)
地方(1582)
问题(1566)
世界(1563)
研究(1484)
制度(1396)
机构
大学(34204)
学院(32052)
研究(13904)
(13739)
经济(13389)
管理(11317)
中国(10782)
理学(9371)
理学院(9213)
管理学(9028)
管理学院(8946)
(7732)
(7476)
科学(7239)
(6953)
研究所(6555)
中心(6193)
(5561)
师范(5537)
财经(5259)
(5234)
北京(5184)
(4919)
(4836)
(4808)
经济学(4670)
师范大学(4637)
经济学院(4127)
(4072)
财经大学(3922)
基金
项目(19718)
科学(15828)
研究(15600)
基金(14516)
(12637)
国家(12513)
科学基金(10516)
社会(10103)
社会科(9457)
社会科学(9455)
教育(7193)
基金项目(7171)
(6871)
编号(6318)
(6223)
自然(6079)
成果(6020)
自然科(5955)
自然科学(5954)
资助(5882)
自然科学基金(5871)
课题(4579)
(4564)
(4421)
国家社会(4405)
重点(4389)
(4214)
中国(4018)
教育部(4011)
(3996)
期刊
(15235)
经济(15235)
研究(12431)
中国(9526)
教育(5714)
(4982)
科学(4791)
管理(4785)
(4753)
(4153)
金融(4153)
学报(4080)
农业(3519)
大学(3448)
人口(3139)
学学(3018)
世界(2612)
(2557)
财经(2358)
技术(2324)
经济研究(2194)
图书(2185)
(2078)
(1974)
国际(1969)
问题(1951)
人口研究(1822)
业经(1805)
(1793)
论坛(1793)
共检索到567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蔡昉  
随着中国人口转变过程进入新阶段,第一次人口红利终将消失并且不可能再现,未来的经济发展必然与人口老龄化相伴而行。因此,从老龄化本身寻求崭新的经济增长源泉,才是开启第二次人口红利的题中应有之义。从保持经济增长可持续的需要,本文揭示中国特殊老龄化社会的现实制约,即伴随人口老龄化显现出人力资本递减、劳动参与率递减和消费力递减等现象。本文提出若干政策建议,旨在借助人口的回声效应,从人口各个年龄段入手改善人力资本,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进而增加老年群体的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这些举措预期分别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效果,从而开启第二次人口红利。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颖  邓博文  王建民  
本文对现有的第二次人口红利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和整理,在对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概念内涵、产生机制进行明晰的基础上,对以其他国家和以中国为样本的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实证研究进行了归纳和评价,最后对促进第二次人口红利实现的条件以及政策手段等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反映第二次人口红利的研究全貌,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框架。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颖  邓博文  王建民  
本文对现有的第二次人口红利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和整理,在对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概念内涵、产生机制进行明晰的基础上,对以其他国家和以中国为样本的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实证研究进行了归纳和评价,最后对促进第二次人口红利实现的条件以及政策手段等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反映第二次人口红利的研究全貌,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框架。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於嘉  谢宇  
近20年来,第二次人口转变是用于解释全球范围内家庭领域发生新变化的最主要的理论框架。文章通过分析人口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我国第二次人口转变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包括初婚年龄、同居率、离婚率以及生育方面的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第二次人口转变在我国的发展与西方有着不同的轨迹,不同方面的家庭行为的变化程度差异较大。结婚与同居这些更为个体化的家庭行为经历了较为剧烈的变化,男性与女性不断推迟进入初婚的时间,同居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在养育子女方面,婚外生育与已婚不育仍然非常少见。离婚率虽然有所上升,但整体还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文章提出,对我国家庭领域变化的理解应该充分考虑我国独特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孟令国、张裕豪在《继续教育研究》2013年第6期中撰文,以职业教育制度为切入点,基于柯布—道格拉斯函数,采用最新的经济数据,探究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制度改革与二次人口红利的内在关系,从而提出相应的结论与建议。二次人口红利是指在人口结构老龄化的情况下,个人和家庭的未雨绸缪可以产生一个新的储蓄动机,把其储蓄转化为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还可以获得收益。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蒋耒文  
人口转变始于欧洲 ,人口转变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对欧洲人口转变历史的研究。近年欧洲人口转变出现新的形式和特点 ,并发展出“欧洲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国内学者对我国人口转变问题的讨论中 ,却几乎还没有触及这一新情况和新理论。本文总结“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的主要观点 ,对比第二次人口转变和第一次人口转变的特征 ,分析其转变的内在动因 ,及其未来的走向 ,并提出对世界和中国未来家庭及人口发展的思考。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允彬  
第二次非洲人口会议于1984年1月9日至13日在坦桑尼亚的阿鲁沙举行。来自非洲经济委员会39个成员国和联合国机构的2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在会上讲了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耿志祥  孙祁祥  
延迟退休是否会带来二次人口红利一直存在观点上的分歧。本文通过构建拓展的世代交叠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延迟退休对储蓄率、资本积累和产出等经济变量的影响。我们的研究表明,延迟退休对总产出的影响取决于理性行为人降低储蓄引致产出下降效应与劳动力供给增加引致产出增加效应之间的强弱。数值模拟表明,延迟退休过程中的预期寿命增加可以产生二次人口红利,延迟退休年龄5年(10年),产生二次人口红利所需的平均预期寿命提高的幅度不超过5.5岁(8岁)。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从人口红利的角度而言,把提高人均预期寿命纳入到经济发展的指标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耿志祥  孙祁祥  
延迟退休是否会带来二次人口红利一直存在观点上的分歧。本文通过构建拓展的世代交叠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延迟退休对储蓄率、资本积累和产出等经济变量的影响。我们的研究表明,延迟退休对总产出的影响取决于理性行为人降低储蓄引致产出下降效应与劳动力供给增加引致产出增加效应之间的强弱。数值模拟表明,延迟退休过程中的预期寿命增加可以产生二次人口红利,延迟退休年龄5年(10年),产生二次人口红利所需的平均预期寿命提高的幅度不超过5.5岁(8岁)。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从人口红利的角度而言,把提高人均预期寿命纳入到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内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建国   金栩   陈曦  
基于消费效用最大化视角测算不同性别最优退休年龄,并据此测度二次红利效应。研究表明:优化延迟退休年龄会对劳动力供给产生重要影响,效用最大化的男性和女性平均最优退休年龄分别为63.28岁和54.92岁,其总和劳动参与率分别增加3.94%和8.59%;直接影响最优退休年龄的因素对女性作用更强,而直接影响劳动参与率的政策是否具有弹性以及劳动力对政策认知程度两个因素对男性表现出更强的互补替代效应。
[期刊] 改革  [作者] 孟令国  李超令  
改革开放以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期,在此期间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用工荒现象愈演愈烈,这意味着我国第一次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应通过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增加教育支出比重等措施,实现二次人口红利,最终达到经济持续增长的目的。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孟令国  王清  胡广  
本文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使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和年龄结构变动等因素对储蓄率的影响,为二次人口红利中储蓄红利的实现提供实证支持和政策建议。分析结果表明:(1)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提高了我国的国民储蓄率。(2)如果不考虑时间效应,少儿抚养比提高会减少国民储蓄率,如果考虑时间效应,则结果相反;而老年抚养比的提高无论是否考虑时间效应,都会增加国民储蓄率。(3)二元经济制度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正在弱化,我国的居民储蓄具有很强的动态效应。建议:应建立积累制的养老制度、疏通投资渠道、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和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肖恒 ,苏东海  
宁夏第二次人口科学讨论会于1983年11月1日至4日在银川召开。参加会议的有130多人。会议收到论文、调查报告、资料分析共五十篇。会议就宁夏人口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宁夏人口的素质、婚姻状况、生育状况、家庭规模、劳动力结构、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环境资源以及少数民族人口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广泛的交流。会议期间,山西省财经学院毕士林教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道  
中国人口学会委托中国人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经济学院等七个院校人口研究机构的中青年学者举办的人口与发展学术讨论会,在辽宁省人口学会、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大连市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并且得到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驻华代表处的赞助,在大连召开了。这次学术讨论会是去年在南京召开的人口与发展讨论会的继续。南京那次会开得很好,我曾经好几次向国外来访的人口学者介绍那次会。现在南京会议的论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