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20)
- 2023(17030)
- 2022(14273)
- 2021(13464)
- 2020(11409)
- 2019(26362)
- 2018(25978)
- 2017(49832)
- 2016(27058)
- 2015(30484)
- 2014(30392)
- 2013(29881)
- 2012(27596)
- 2011(24682)
- 2010(25032)
- 2009(23740)
- 2008(23281)
- 2007(21077)
- 2006(18532)
- 2005(16954)
- 学科
- 济(104116)
- 经济(103999)
- 管理(84492)
- 业(78648)
- 企(67242)
- 企业(67242)
- 方法(48257)
- 数学(41318)
- 数学方法(40761)
- 财(33853)
- 中国(32513)
- 银(30497)
- 银行(30454)
- 融(29712)
- 金融(29709)
- 行(29175)
- 农(28633)
- 制(25704)
- 业经(24407)
- 学(22344)
- 务(22286)
- 财务(22212)
- 财务管理(22160)
- 企业财务(21055)
- 地方(20994)
- 贸(20528)
- 贸易(20515)
- 理论(20278)
- 易(19969)
- 农业(19033)
- 机构
- 学院(374535)
- 大学(373943)
- 济(152458)
- 经济(148963)
- 管理(145105)
- 研究(123786)
- 理学(122495)
- 理学院(121176)
- 管理学(119049)
- 管理学院(118327)
- 中国(103726)
- 京(79011)
- 财(76480)
- 科学(74650)
- 农(62961)
- 所(62481)
- 中心(61223)
- 江(59657)
- 财经(58861)
- 研究所(56196)
- 业大(54199)
- 经(53290)
- 北京(49745)
- 农业(49576)
- 州(47686)
- 范(47551)
- 师范(46961)
- 经济学(46903)
- 院(44824)
- 财经大学(43635)
- 基金
- 项目(242352)
- 科学(189731)
- 研究(177914)
- 基金(174410)
- 家(151787)
- 国家(150468)
- 科学基金(129105)
- 社会(110527)
- 社会科(104744)
- 社会科学(104713)
- 省(95541)
- 基金项目(91005)
- 自然(83994)
- 教育(83659)
- 自然科(82031)
- 自然科学(82004)
- 自然科学基金(80547)
- 划(80384)
- 编号(73300)
- 资助(72917)
- 成果(60577)
- 重点(55082)
- 部(53817)
- 发(51992)
- 课题(51192)
- 创(50902)
- 创新(47507)
- 科研(46941)
- 教育部(46244)
- 大学(46064)
- 期刊
- 济(169461)
- 经济(169461)
- 研究(111689)
- 中国(79170)
- 财(63126)
- 学报(57421)
- 管理(57047)
- 农(55824)
- 科学(52559)
- 融(51589)
- 金融(51589)
- 大学(44139)
- 教育(43259)
- 学学(41415)
- 农业(36644)
- 技术(35273)
- 财经(29728)
- 经济研究(27053)
- 业经(26538)
- 经(25572)
- 问题(21537)
- 业(21522)
- 理论(18673)
- 图书(18473)
- 技术经济(18302)
- 贸(18274)
- 版(18043)
- 统计(17330)
- 财会(17265)
- 实践(16835)
共检索到5803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黎娜 千慧雄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探索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我国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近期,人民银行在全球首次提出要探索将规模大、具有系统重要性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推动落实这一创新举措面临较多未知挑战,建立相应配套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一是构建系统重要性互联网金融业务评估体系;二是构建基于互联网金融的MPA子系统;三是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行业基础设施;四是开发能够有效调节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宏观审慎工具箱;五是构建完善的宏观审慎政策协调机制。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宏观审慎管理 协调机制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蒋润祥 魏长江
宏观审慎政策研究大体经历了概念提出、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三个阶段。本文认为宏观审慎政策概念包含三个要素、两个维度,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就是要回答由什么样的管理部门按照什么样的管理原则、运用哪些工具管理哪些对象、达到怎样的目标的问题。本文梳理了当前关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主要理论和国际实践,提出了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设计的方向。
关键词:
宏观审慎政策 框架 要素 方向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文
马勇博士的新著《金融稳定与宏观审慎:理论框架及在中国的应用》通过系统的理论和实证分析,重新审视了金融稳定和系统性风险的理论基础,并对金融稳定和宏观审慎之间的关联机制和内在逻辑进行了结构性重建。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运行的实际特征,提出了有利于实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文
马勇博士的新著《金融稳定与宏观审慎:理论框架及在中国的应用》通过系统的理论和实证分析,重新审视了金融稳定和系统性风险的理论基础,并对金融稳定和宏观审慎之间的关联机制和内在逻辑进行了结构性重建。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运行的实际特征,提出了有利于实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李义举 冯乾
本文以破产风险Z值来代表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状况,基于宏观审慎评估视角实证分析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宏观审慎评估会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因而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显著抑制金融风险;由于存在显著非对称性,宏观审慎评估的效应差异显著存在,对于资本充足率相对较低、规模较小的银行,宏观审慎评估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更大。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夏斌
什么是宏观审慎管理1979年6月,Cooke Committee(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前身)首次提出的"宏观审慎性"问题,在这轮国际金融危机后又被国际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毛建林
金融危机发生后,建立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我国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诸多不足。在对西方主要经济体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实践进展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从明确组织机构、健全风险监测评估框架、丰富工具篮子、完善政策安排及协调机制四个方面健全完善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对策建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李丹儿 钟晓玲 苏赟 刘茵茵 郑楚琳
成功的宏观审慎政策有助于稳定经济,但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开发和应用方面也面临一系列诸如应如何界定宏观审慎政策和应如何操作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等问题。国际清算银行全球金融体系委员会(CGFS)的这份报告讨论了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和不同类型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探讨了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运用,以及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在一系列经济体中的实际使用经验,最后总结了初步研究结果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宏观审慎 金融稳定 中央银行 系统性风险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杨小平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发达国家积极研究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虽然中国金融市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较小,但并不意味着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不存在缺陷和漏洞。因此,应充分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鲁玉祥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许多国家重新审视金融稳定相关制度安排,逐步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但各国改革进展并不均衡。本文在对主要国家和地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典型制度模式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分析,探讨了改进现有制度安排的方法与路径,提炼总结一般性经验教训,为构建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提供镜鉴。
关键词:
中央银行 宏观审慎 制度模式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任代滨 张杨 尹琳
本文基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政策内涵及评估目的为导向,在现有MPA考核广义信贷考核口径基础上,提出广义信贷的统计口径,并对广义信贷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赋权的方法加总广义信贷各子项,使广义信贷更好地服务于"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金融调控框架。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宋科 李戎
1970年代以来,由于货币稳定无法保障金融稳定、个体稳健无法实现系统稳健等问题无法在制度层面得以解决,导致金融危机频繁发生。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在现行金融监管体系下增加"宏观维度"并以此重构全球金融监管格局,不仅成为理论研究的焦点问题,而且已经真正走进了主要经济体的监管实践当中。近年来,尽管中国紧随全球监管改革大趋势,不断推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但就目前来看改革仍限于工具创新而未真正触及体制改革的核心,系统性风险隐患依然存在。因此,在人民币加入SDR,内外部风险相互交织衍生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当尽早构建起与新时期经济金融发展相匹配、符合中国实际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本文详细阐述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目标、工具、政策协调等问题,并据此为新时期中国金融监管改革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SDR 系统性风险 宏观审慎政策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亦春 胡晓
本文借助奥地利学派的理论观点,分析当前西方主流货币政策框架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中所起的作用,认为宏观经济运行在实体经济和金融两个领域已发生深刻变化,维持价格稳定已不足以确保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货币政策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金融失衡,"强化的灵活通胀目标制"是重新实现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统一的最优货币政策框架。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志洋
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作为十大课题之一,将宏观审慎监管作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的子课题,可见国家对宏观审慎监管的高度重视。研究宏观审慎的含义并对政策目标进行探讨,对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构成以及如何安排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实施进行研究,以便为中国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蒋润祥 魏长江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不少国家或地区的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当局就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开展实践探索,国际社会强化宏观审慎政策的努力已取得积极进展,初步形成了可操作的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