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23)
2023(15977)
2022(13513)
2021(11888)
2020(10084)
2019(22639)
2018(22042)
2017(42434)
2016(22738)
2015(25678)
2014(25477)
2013(25426)
2012(23810)
2011(21675)
2010(21912)
2009(20699)
2008(20128)
2007(18237)
2006(16167)
2005(14779)
作者
(68920)
(58070)
(57847)
(55030)
(36997)
(27893)
(26108)
(22580)
(21852)
(20662)
(19867)
(19368)
(18415)
(18391)
(18354)
(18212)
(17299)
(17121)
(16880)
(16805)
(14472)
(14427)
(14356)
(13388)
(13303)
(12863)
(12850)
(12623)
(11744)
(11528)
学科
(117068)
经济(116960)
管理(70600)
(65998)
(54184)
企业(54184)
方法(49454)
数学(43269)
数学方法(42899)
(27077)
(27021)
中国(26859)
(24824)
地方(23583)
业经(22591)
(19263)
贸易(19257)
环境(18856)
农业(18716)
(18610)
(18298)
技术(17959)
(16642)
财务(16609)
财务管理(16567)
理论(16267)
(15964)
(15815)
金融(15813)
企业财务(15767)
机构
大学(343121)
学院(342563)
(152158)
经济(149261)
管理(128664)
研究(119442)
理学(110803)
理学院(109585)
管理学(107787)
管理学院(107147)
中国(89067)
科学(72121)
(71436)
(68408)
(61478)
(59295)
研究所(55620)
财经(54735)
中心(54149)
(52269)
业大(50924)
(49717)
经济学(49081)
农业(46859)
北京(44791)
经济学院(44219)
(43005)
(42737)
师范(42471)
(40741)
基金
项目(224831)
科学(177032)
基金(164643)
研究(161049)
(144930)
国家(143781)
科学基金(122447)
社会(104778)
社会科(99486)
社会科学(99462)
(87697)
基金项目(85782)
自然(78692)
自然科(76890)
自然科学(76866)
自然科学基金(75540)
教育(74324)
(73891)
资助(68222)
编号(63284)
重点(51578)
成果(50882)
(50408)
(49620)
(47071)
国家社会(44350)
课题(44263)
创新(44181)
科研(43555)
教育部(43312)
期刊
(169813)
经济(169813)
研究(102512)
中国(65592)
学报(56117)
(54160)
(52994)
科学(50719)
管理(48150)
大学(42002)
学学(39975)
农业(35809)
教育(32625)
技术(30941)
(30661)
金融(30661)
经济研究(29121)
财经(28681)
业经(25478)
(24845)
问题(21772)
技术经济(19586)
(19398)
(18574)
统计(17797)
(16070)
(15993)
商业(15898)
世界(15835)
科技(15465)
共检索到5138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孙宁  
本文理论部分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框架,分析了碳减排约束下经济增长的瓶颈问题,指出解决此问题应致力于内涵扩张的方式——技术进步。同时将技术进步归纳为跳跃式和持续式两种方式,并分别探讨了这两种方式解决碳减排约束下经济增长瓶颈问题的不同途径。实证部分旨在检验技术进步的实际碳减排效应,以我国制造业为例,采用LMDI法分析了制造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由技术进步引起的能源消耗强度降低均对制造业整体及制造业重点减排行业表现出明显的碳减排效应,验证了技术进步作为主要碳减排手段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曾繁华  吴立军  陈曦  
哥本哈根会议对世界各主要工业国碳排放做出了框架性的约束,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40%~50%。基于这一目标,在C-D生产函数中引入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要素,探究在这二要素约束下的增长阻力(growth drag)系数,并通过全国31年的时序数据以岭回归的方法估算出生产函数各参数,进而估算出阻力系数的值,最后形成研究结论:减排目标的兑现将导致中国年均GDP降低2.47~3.15个百分点,底限(40%)和上限(50%)的减排目标在2020年将形成10.28%的产出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志亮  魏洁  
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就技术进步对碳减排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验证了技术进步具有促进碳减排的作用。进而利用2005~2012年北京市八大行业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与分析,得出北京市企业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值为19.07%,表明企业技术进步对碳减排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由此,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充分挖掘技术进步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内在潜力,是北京市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公维凤  
本文建立了全国及省际能耗强度和碳强度约束下各省经济增长优化模型。在考虑了能源消费结构变动的情况下,分析了五种情景中各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最优分配路径的异同,指出了各种情景中能耗和排放变动较大的省区,比较了各种情景下的节能减排成本。从全局最优角度看,在全国及省际能耗强度和碳强度指标约束下,贵州、宁夏和新疆等经济发展较慢,其他省区经济发展较快。加快这些省区经济发展,要以降低山西和内蒙古的经济增长为代价;减慢发展过快省区的经济增长对提高发展较慢省区的经济增长作用不大,但对节能减排的作用明显;改变全国能耗强度和碳强度降低程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较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万芊  魏文轩  
文章基于松弛变量的非径向DEA模型(SBM—DEA模型)测算了经济增长约束下的中国省际环境效率和各省的CO2减排潜力。经过测算,我们发现江苏省的环境效率最高,而大多数省份的环境效率过低,与江苏省相比,其效率值普遍在0.4以下,这说明中国各省的CO2减排潜力巨大,大多数省份可以在不影响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将CO2排放降低280万吨以上,而上海市更是可以降低接近3600万吨,这也为中国经济增长的转型提供了较大空间,说明即使在目前的增长模式下,地方政府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在不影响增长速度的前提下,降低非合意产出的数量,从而顺利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目标。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建民  
我国现阶段面临着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碳减排双赢的重要问题。本文构建了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的理论框架,基于改进的C-D生产函数模型,采用1991~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在能源、固定资本和人力资本三个投入要素中能源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系数和贡献率最大,分别为0.449和28.37%。根据经济发展目标对2011~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显示,2020年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降低36.03%,实现减排目标面临着压力。根据以上研究结果,估算了碳减排目标约束对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清  陶小马  杨鹏  
本文将碳减排的约束条件及碳减排成本弹性系数引入生产函数,将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警惕意识引入效用函数,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研究框架内系统分析了碳减排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以及实现经济增长和控制碳排放双重目标的条件。研究表明:在低碳基础设施不完善及低碳技术应用不广泛的阶段,加快碳减排将给经济带来较大的负效应;控制碳排放除了与碳减排速率、非化石类能源的增长等客观因素有关外,还与人们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观意识有关;为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条件下的长期经济增长与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存量的双重目标,碳减排最终将依靠科技进步以及非化石类能源的增长。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董梅  徐璋勇  李存芳  
采用动态CGE模型评估2012~2030年碳强度约束和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下各能源和部门的节能减排效应。结果表明:在碳强度约束下,碳排放降幅高于能源消费降幅;就能源消费和结构来看,煤炭、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的消费和比重均小幅下降,电力消费和比重大幅上升;就部门结构来看,高能耗部门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降幅都较小;就碳减排效应来看,能效提高是少数部门碳减排的主要原因,而能源结构优化和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是大多数部门碳减排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杨刚强  王海森  范恒山  岳子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系统性变革,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理应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构建了一个内生增长模型,揭示了数字经济促进碳减排的新机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在考虑变量选择偏误、剔除其他政策影响和容忍“不外生工具变量”等稳健性、内生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除技术进步和能源利用效率渠道以外,数字经济促进了技术多样化,为碳减排提供了更稳定的激励,且技术相关性越高,数字经济对技术多样化的提升效应越明显。异质性分析表明,要素禀赋差异、跨界污染转移和主体功能定位是影响省际交界地区数字经济碳减排效应的重要因素。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对碳减排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在低数字产业化与高产业数字化的地区,数字经济的碳减排作用更加显著。本文不仅为系统理解数字经济的碳排放影响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也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马涛  东艳  苏庆义  高凌云  
本文以临港重化工城市宁波为例,根据IPCC的方法测算了规模以上工业行业的CO2排放强度,基于此构建了碳生产力和碳强度竞争力两个低碳指标,并将其作为战略产业选择的约束指标纳入Weaver-Thomas方法的传统指标体系。在传统指标和低碳指标(分为强低碳约束和弱低碳约束两种情景)基础之上,进行了战略产业选择,进而利用模拟方法对宁波市实现"十二五"期末工业增长和碳强度减排目标进行了双重目标的模拟。结果表明,根据低碳条件下的指标体系进行战略产业选择,同时采用技术减排,可以有效促进地区实现工业增长和低碳发展的双重目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兵  刘光天  
探究节能减排约束下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构建两期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基于广东21个地级市2000~2013年的数据,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研究节能减排约束下经济主体能否实现以及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研究发现,2001~2013年,广东绿色生产率平均增长1.17%,其中技术进步是主要动力,效率恶化阻碍了生产率的进一步增长。从要素效应看,环境效应是绿色生产率增长的核心动力,其中工业废水效应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工业SO2效应和能源效应,工业CO2效应的贡献最小,它们都通过技术进步促进绿色生产率增长;GDP的高速增长和资本的盲目扩张对绿色生产率增长产生了阻碍作用。从...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武林  雷原  
本文基于协同理论,通过构建经济增长与碳减排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探索二者的协同关系。综合1981~2013年中国、印度、英国、美国、日本的面板数据,测算了各国的经济增长与碳减排复合系统协同度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协同度从大到小依次是英国、美国、中国、日本、印度;就经济协同度来看,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但就碳协同度来看,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和碳减排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处于停滞状态。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杨莉莎  朱俊鹏  贾智杰  
在引入指数分解与生产理论分解相结合的综合分解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中国各区域各大产业二氧化碳排放变动的驱动因素,计算了各驱动因素的碳排放变动效应,从数量上明确了技术进步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致性宏观二氧化碳反弹效应研究框架,定量分析了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同产业二氧化碳排放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有:(1)2005—2015年期间,二氧化碳减排主要依赖技术进步的推动,技术进步带来的理论减排率为5.66%,能源结构调整、效率提升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碳减排的影响并不显著;资本和劳动力对能源的替代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二氧化碳的减排。(2)中国宏观经济层面基于技术进步的反弹效应平均为62%,实际减排率为2.1%。(3)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反弹效应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但差异有逐渐收敛的趋势;现阶段解决中国碳排放问题需要全面推进,分步解决。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省  王金营  
“十四五”规划提出“2025年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13.5%和18%”,考虑“十四五”期间劳动力供给和劳动生产率约束,构建节能减排约束下的经济增长优化模型,对“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各产业能源强度、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劳动力供给数量进行预测,为经济增长优化模型参数的设置提供依据。采用遗传算法对经济增长优化模型进行求解,优化结果表明,中国“十四五”期间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可分别降低19%和24%,在满足节能减排约束的前提下,最优年均经济增长率为6.4%。实现这一优化结果,需要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大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至65%,增强第二产业实力,降低比重至29%,降低煤炭消费比重至50%,提高天然气、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分别至12%、19%。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尹彦辉  孙祥栋  
文章构建包含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等能源环境因素的E-DSGE模型,探讨多元技术进步与环境治理支出在实现我国“双碳”目标中的作用机理,对多元技术进步中全要素生产率、能源利用效率、减排技术进步与环境治理支出的经济与环境效应进行动态模拟分析。研究发现:全要素生产率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在助推经济发展方面效果显著,但不利于碳排放量下降等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政府环境治理支出在有效治理碳排放的同时,对经济发展存在短暂的抑制效应,但从长期来看仍是促进效应。减排技术进步在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方面均可发挥积极作用,但效力不强。将多元技术进步与环境治理支出相结合,可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双重目标,且成效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