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75)
2023(15376)
2022(12758)
2021(11569)
2020(9429)
2019(21079)
2018(20766)
2017(39561)
2016(21694)
2015(24270)
2014(24340)
2013(24228)
2012(22455)
2011(20217)
2010(20912)
2009(19802)
2008(19840)
2007(18399)
2006(16873)
2005(15659)
作者
(61709)
(52066)
(51956)
(48926)
(33028)
(24972)
(23253)
(20156)
(19815)
(18816)
(17967)
(17293)
(16919)
(16853)
(16564)
(15730)
(15214)
(15177)
(15003)
(14908)
(13304)
(13021)
(12755)
(12142)
(11975)
(11702)
(11667)
(11606)
(10628)
(10327)
学科
(99876)
经济(99729)
(94226)
(75461)
企业(75461)
管理(74438)
(50564)
业经(34710)
农业(33885)
方法(33418)
(31531)
中国(29206)
地方(25351)
数学(24998)
数学方法(24837)
(24626)
(20737)
财务(20709)
财务管理(20677)
企业财务(19589)
技术(19562)
(18718)
(17653)
理论(17141)
(16707)
贸易(16691)
(16416)
银行(16390)
(16331)
(16329)
机构
学院(317582)
大学(307094)
(137389)
经济(134659)
管理(122323)
研究(107247)
理学(103310)
理学院(102304)
管理学(101072)
管理学院(100482)
中国(85803)
(67876)
(64917)
(64317)
科学(60168)
(53774)
(52892)
财经(51359)
中心(49649)
农业(48622)
研究所(47338)
业大(47304)
(46301)
(41275)
经济学(40905)
北京(40899)
(39607)
师范(39277)
(38014)
(37330)
基金
项目(196763)
科学(156270)
研究(152165)
基金(140794)
(120170)
国家(118901)
科学基金(103322)
社会(99140)
社会科(93635)
社会科学(93615)
(80772)
基金项目(74231)
教育(68940)
(64663)
编号(63311)
自然(62133)
自然科(60669)
自然科学(60654)
自然科学基金(59622)
资助(55828)
成果(51336)
(47988)
课题(44435)
(44023)
重点(43994)
(43874)
(43316)
(42024)
国家社会(40858)
创新(40373)
期刊
(173225)
经济(173225)
研究(100635)
中国(75980)
(67925)
(55299)
管理(49783)
农业(45676)
学报(43647)
科学(43194)
教育(37461)
(35873)
金融(35873)
大学(35365)
业经(34081)
学学(33658)
技术(30387)
财经(26082)
经济研究(25043)
(23616)
问题(22837)
(22525)
技术经济(17680)
世界(17358)
农村(16316)
(16316)
(16185)
(15862)
农业经济(15822)
现代(15646)
共检索到5116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周  
探讨长效机制,首先要给出长效机制的定义。所谓长效机制有两个含义,一是能较长时间地发挥作用, 二是它合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会成为今后深化改革的对象。第一个含义中的较长时间究竟有多长或许具有不确定性,第二个含义则非常明确,所以长效机制的后一个含义要比第一个含义更为重要。从逻辑上讲,在既有‘好牌”(国家综合国力提高引起的转移支付能力增强)又有“坏牌”(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束缚生产力的制度安排)的情形下,难点不是出“好牌”,如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直接为农民增收作贡献, 而是通过深化改革处理“坏牌”,不断地改善“三农”的宏观政策环境。从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蒋珊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的建立,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税费改革统筹了城乡发展,调整了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取消了农业税,给亿万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利益。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步显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建英  赵海泓  
当前农村经济中的突出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从1997年到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已连续7年没有一年超过5%,最高的年份增长4.8%,最低的只增长2.1%,年均增长4%,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幅度的一半。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十八大以来,海南省各级财政部门不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积极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创新支农机制,强化支农资金管理,在推动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脱贫攻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财政支农投入持续增长2013—2017年,全省各级财政一般公共预算农林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庞凤喜  朱润喜  唐明  洪源  
2006年,我国农业税彻底取消。但这仅仅解决了农民承担的直接税收负担的问题,远没有触及数额更大的间接税和“暗税”负担,实际上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要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更好地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不仅需要彻底取消对农民征收的直接税费,更要进一步完善涉农税制,努力构造农民增收的税收长效机制,并最终形成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体制,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唐伦慧  申恩威  
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制度性因素分析入手,剖析目前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总体思路和对策措施。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韵  
本文对2004年农民增收的情况及特点进行了回顾,对农民增收的短期激励与短期制约及长期约束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增收问题,必须破除制约农民增收的长期制约因素,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海东  李笑华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城乡二元结构、政策、体制、扩散和农民素质等因素是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原因。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和建立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土地流转、农产品流通、提高农民素质等机制是促进农民增收之良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肖全友  
“三农”问题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近期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 ,探索农民增收途径、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马宝成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教育制度,使农民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建立城乡统一的现代就业制度,给农民平等的就业权利;建立统一的现代公共服务制度,使农民享有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平等权利;构建城乡统一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平等地享受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统一城乡税负,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制度;改革户籍身份制度,给农民以真正的国民待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家国  
要促进农村和谐,加强农村小康建设,就必须使广大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使他们尽快富起来。在当前,就是要准确找出农民增收难的真正原因,加大力度,多管齐下,逐步构建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林述跃  
2004年我国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政策、价格等外力的推进。长期以来制约农民增收的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农业结构不优等诸多难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要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就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梁智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增加农民收入,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始终处于低速增长状态。1997年至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已连续7年没有一年超过5%,最高的年份仅增长4.8%,最低的只增长2.1%,年均增长4%,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幅度的一半。2004年上半年农民增收出现转机,增幅超过两位数,实际增长10.9%,同比加快8.4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同期增收形势最好的一年,但是这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