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79)
2023(6592)
2022(5512)
2021(4835)
2020(4069)
2019(9235)
2018(8877)
2017(16562)
2016(8649)
2015(9787)
2014(9700)
2013(9858)
2012(9714)
2011(9033)
2010(9601)
2009(9187)
2008(9096)
2007(8373)
2006(8030)
2005(7510)
作者
(27184)
(22850)
(22813)
(21918)
(14850)
(10970)
(10359)
(8831)
(8747)
(8304)
(8040)
(7575)
(7543)
(7421)
(7248)
(7124)
(6791)
(6629)
(6599)
(6217)
(6042)
(5693)
(5549)
(5388)
(5249)
(5244)
(4959)
(4875)
(4724)
(4451)
学科
(62809)
经济(62763)
管理(25458)
(19153)
方法(17048)
地方(16791)
(16099)
企业(16099)
数学(14487)
数学方法(14225)
中国(13132)
地方经济(12547)
(11788)
业经(10492)
(9700)
(8953)
(8650)
经济学(7483)
环境(7274)
(7102)
金融(7102)
(7091)
理论(7082)
(6763)
(6741)
贸易(6733)
(6693)
(6678)
关系(6669)
农业(6543)
机构
大学(138047)
学院(135543)
(65881)
经济(64504)
研究(53972)
管理(46277)
中国(41100)
理学(38308)
理学院(37768)
管理学(36952)
管理学院(36668)
(30591)
科学(30275)
(29320)
(27680)
研究所(24435)
中心(23679)
(22564)
财经(22446)
经济学(21800)
(20320)
(20218)
北京(20029)
(19529)
经济学院(19106)
(18590)
师范(18423)
(17392)
业大(16930)
(16661)
基金
项目(79107)
科学(61745)
研究(57977)
基金(57497)
(50119)
国家(49722)
科学基金(41785)
社会(38586)
社会科(36541)
社会科学(36529)
(29502)
基金项目(28601)
教育(25945)
自然(24965)
(24901)
资助(24612)
自然科(24383)
自然科学(24374)
自然科学基金(23902)
编号(21938)
成果(19399)
(18254)
重点(18097)
(17315)
国家社会(16812)
课题(16361)
发展(15238)
(15177)
大学(15164)
(15042)
期刊
(85990)
经济(85990)
研究(49471)
中国(33027)
(23289)
管理(21643)
学报(20975)
科学(19214)
(19157)
大学(16646)
学学(15446)
教育(15071)
经济研究(14737)
(13381)
金融(13381)
技术(13251)
财经(12807)
农业(12701)
(11336)
问题(10665)
业经(10323)
(9122)
技术经济(8775)
统计(8581)
世界(8179)
国际(8173)
(7336)
(6940)
经济管理(6791)
决策(6736)
共检索到2339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田方  郑友敬  
我国经济建设从片面追求高速度,不讲究经济效果,转到把经济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放在提高经济效果上,这是一个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转折。它将使我国的经济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为了适应这一经济建设的新方针,必须加强宏观计划的综合平衡,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手段和经济效果的机制作用。在不断提高经济效果的基础上。使我国经济有一个持续稳定的增长速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光学,张志,王长城,汪廷忠,张怀富,陈远敦,谢伯龄,刘纯泽  
一、什么是综合平衡法?作为计划方法的综合平衡,是指对计划时期的社会各种需要和人、财、物资源进行科学的测算、并在需要和资源之间进行对比、分析和不断调整,从质与量二方面、预先地揭示和确定计划时期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所需保持的比例关系,从而保持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对平衡的一种方法。综合平衡法是国民经济计划的基本方法,编制计划、检查计划,调整计划,都要用综合平衡法对对立双方进行分析、计算、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史忠良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的确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大飞跃。为使这一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薛肇东  阴向东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医院实行计划经济的意义(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医院实行计划经济的必要性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是对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理论概括,是认识和处理我国一切基本问题的客观依据和出发点.我国医院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毫不例外地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医院同样受客观经济规律的制约,即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向新  苏少之  
1 957— 1 978年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 ,存在着一部分不可能或不可能完全纳入国家计划的非计划经济因素。这些经济因素在计划之外 ,从一定程度上调节着物资生产和流通 ,对计划起着重要的弥补和补充作用 ,并成为中国始于 2 0世纪 70年代末期的渐进式改革的重要条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彭启明  
坚持为统计电视函授学员服务.学员们可以在这里讨论学习方法、学习心得、学习生活,欢迎学员积极撰稿.为胜利完成三年学业,《学员信箱》将与广大学员一道并肩战斗.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社会主义过去曾经实行过计划经济,为什么现在要改行市场经济呢?这是一个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给予认真回答的问题。现从历史发展角度作一探索。一、计划经济是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的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立以后,社会主义从理论走上实践。如何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什么样模式?严峻地摆在第一代社会主义制度创建者面前。先知是没有的。早在1918年3月俄共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列宁一方面坚定地指出: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杨继绳  
到目前为止,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计划经济国家,大都放弃了计划经济,搞起市场经济来了。这几乎成了一股国际潮流。这股潮流的出现有没有一定的必然性呢?怎样看待二十世纪国际性的计划经济的实践呢?社会主义的前途究竟怎么样呢?对这一系列的重大问题,人们期待着明确的回答。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叶向荣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计划主体、计划所及范围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没有抽象的计划经济。计划是生产方式 ,计划行为是所有权 (经营权 )的行使和表现。经济生活的社会规模的计划和调节产生于国家资本主义 ,贯彻共产主义生产方多的始终。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Y·康特尔  X·哈努什  唐公昭  
本文认为,从集中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20世纪近10年全世界的主要问题之一。市场广义上被视为有效利用资源的工具,其主要特点是估定价格和提供信息。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主存在着寻求利润的期望,有着随时获取高额收入甚至超额利润的可能性。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国家目前有“软着陆”和“建设性破坏”两种办法,作者是主张采取后一种办法的。作者认为采取后一种办法主要应避免灾难性的社会冲突危机,为避免这种危面的出现,一是必须考虑重建国家预算,二是可以依外靠债和国际援助,三是争取适当的外国投资。本文仅作为研究时的考虑。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吴宣恭  
实现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有效结合,不仅需要有完善的宏观调节政策,而且需要在微观上寻找一种能够调节二者的差异和矛盾的管理体制。承包制既保证了企业的自主权力和利益,使商品经济的发展有更坚实的基础,又维护了全民所有制经济的统一性,保证计划经济要求的实现。它同时符合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要求,是促进有计划商品经济运行的有效经营管理形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曼  
《计划经济学》是中国统计干部电视函授学院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要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掌握这本有几十万字的教材内容,确乎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太。下面仅就本课程的体系结构,学习方法要点,考试题目类型剖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一简单介绍,供学员们参考。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王琢  
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是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两种形式。它可以为计划经济服务,也可以为市场经济服务。究竟是为市场经济服务,还是为计划经济服务?这决定于以谁为主。如果不强调以计划调节为主,必然是市场调节为主,因为商品生产本身具有倾向于市场经济的自发力量。这样的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就都为市场经济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巴利·瑙伏彤  谢涛  
中欧和东欧国家的改革只是依据了理论上最有利的“和平红利”假说 ,可这在实践上却会导致社会总产出的巨幅下降。急剧的私有化使国企大量倒闭 ,这又使国家的税收流失 ,从而陷入了物价飞涨 ,经济萎缩 ,财政赤字的恶性循环。中国的成功经验在于在改革的同时注重对国企的改造和管理 ,这使中国在私有和其它经济成分迅速发展的同时国企也有所发展 ,这就保证了国家的税收和宏观调控能力。投资与储蓄的私有化反过来又保证了经济高速增长 ,填补了国企在竞争淘汰和结构调整中所造成的空缺和损失。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它多少有些无奈 ,但却是避免落入陷井的最好战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