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97)
2023(1710)
2022(1449)
2021(1301)
2020(1161)
2019(2654)
2018(2690)
2017(5536)
2016(3015)
2015(3365)
2014(3316)
2013(3433)
2012(3113)
2011(2730)
2010(2721)
2009(2576)
2008(2493)
2007(2221)
2006(1990)
2005(1757)
作者
(8203)
(7106)
(6902)
(6623)
(4335)
(3280)
(3177)
(2841)
(2627)
(2550)
(2314)
(2292)
(2227)
(2207)
(2160)
(2032)
(2024)
(1995)
(1986)
(1952)
(1726)
(1719)
(1704)
(1675)
(1642)
(1487)
(1482)
(1429)
(1394)
(1362)
学科
(15696)
经济(15677)
(10812)
管理(9482)
方法(8937)
数学(8135)
数学方法(8104)
(8010)
企业(8010)
(4958)
中国(4951)
劳动(4941)
(4602)
(3412)
农业(3397)
(3119)
贸易(3119)
(3012)
(3009)
业经(2538)
人口(2492)
动力(2442)
劳动力(2397)
(2222)
农业劳动(2211)
农业人口(2167)
(2151)
地方(2146)
人事(2067)
人事管理(2066)
机构
大学(44443)
学院(43080)
(20583)
经济(20271)
管理(17664)
理学(15753)
理学院(15573)
管理学(15260)
管理学院(15193)
研究(13723)
中国(10551)
(9091)
(8789)
财经(7724)
科学(7662)
(7140)
经济学(6986)
(6863)
经济学院(6327)
(6285)
(6183)
研究所(6177)
中心(6133)
财经大学(5917)
业大(5915)
北京(5478)
(5442)
师范(5401)
商学(5251)
商学院(5182)
基金
项目(28797)
科学(23743)
基金(22713)
研究(20162)
(19656)
国家(19480)
科学基金(17238)
社会(14448)
社会科(13748)
社会科学(13746)
基金项目(11917)
自然(11273)
自然科(11092)
自然科学(11090)
自然科学基金(10912)
(10198)
教育(9752)
资助(9695)
(8807)
编号(7368)
(6919)
教育部(6267)
国家社会(6214)
重点(6182)
人文(6050)
成果(5908)
(5839)
大学(5609)
科研(5563)
(5407)
期刊
(20551)
经济(20551)
研究(11979)
中国(9750)
管理(6965)
(6586)
科学(6356)
学报(6247)
(5324)
大学(4995)
学学(4778)
财经(4189)
(3714)
金融(3714)
(3621)
经济研究(3532)
农业(3418)
教育(3410)
技术(3096)
业经(3016)
统计(2809)
问题(2755)
(2623)
(2452)
商业(2437)
决策(2291)
理论(2268)
技术经济(2246)
世界(2178)
国际(2167)
共检索到639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夏群佩  王新平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立富  
非典型雇佣方式的快速发展促成了企业雇佣方式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并使企业劳动关系变得更复杂。劳动关系实质上是企业合约中难以涵盖的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的简化和外部化为管理权向劳动关系领域的扩张奠定了基础,并直接导致了劳动关系的自由化。过去30年,中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一样,企业及劳动力市场都获得了太多的创新空间,但公共力量的创新过于滞后。嵌入式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对劳动关系自由化过程的干预性介入。复合型劳动关系体系是与雇佣方式多元化趋势相适应的,三层次劳动关系框架的设计是现阶段的现实选择。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新建  徐元得  朱锦绣  
在人才派遣方式下,企业的雇佣与劳动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特征。结合国外人才派遣的经验,对我国人才派遣的特点、其在中国兴起的背景及现行派遣方式对雇佣双方产生的不同影响等,进行了一些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探讨。认为应该重视在人才派遣方式下可能引发的劳动关系问题,并需要对我国方兴未艾的人才派遣业进行有效规制,以促进劳动关系的正常发展。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潘峰  
我国劳动立法未明确退休返聘关系的法律性质,各地对此规定不一,司法实践中退休返聘关系往往被视为民事雇佣关系加以调整,不能适用劳动法,导致退休返聘者权益保障的缺失。本文认为,我国法律应明确承认退休返聘人员是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并通过专门立法保障其平等的劳动权利。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李坤刚  乔安丽  
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首要问题是判断争议双方主体是民法上的劳务关系还是劳动法上的劳动关系。由于我国立法中未对劳动关系的本质作出明确规定,因此,司法实践中常出现判断困难。本文结合案例,从雇佣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进行了分析,并论述了劳务关系和劳动关系区分的基本要点。
[期刊] 求索  [作者] 张雷声  
资本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分析是马克思《资本论》的主线。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对象,运用总体规定性方法,在创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论、资本再生产论中,分析了资本和雇佣劳动的交换关系、生产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性,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资本和雇佣劳动的交换关系、生产关系、分配关系、消费关系虽然是具有差别的不同方面,但却是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研究《资本论》,必须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对资本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分析。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夏璋煦   丁守海  
数字平台用工属性的界定是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和持续发展在劳工领域的体现,也是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从控制权的视角解构平台用工属性,以劳动关系争议较大的网约车司机、外卖员和快递员为例,按照数字平台对从业者的控制过程、控制结果以及平台是否让渡控制权这一逻辑主线,并结合一项针对平台就业的专项调查数据考证发现,数字平台就业更具雇佣关系属性而非合作关系,但这一属性在不同工种间存在一些差别。对此,文章认为应从制度供给上规范平台的雇主责任,通过法律和监管双管齐下,加强对平台就业的规制,但也要根据不同平台职业的属性进行分类管理,不宜“一刀切”。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会玲  
新劳动政策所体现的制度安排直接影响中小企业的雇佣关系。理论上在短期新劳动政策的实施将对中小企业雇佣关系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双方达成帕累托有效结果。新劳动政策的实施有利于维护中小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但在短期却因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而使劳资双方利益共同受到损失。不过从长期的演化分析看,新劳动政策将促使中小企业依靠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的改善等内涵式的发展消化新增的劳动成本,从而达到劳资双方利益共享的帕累托有效结果。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朝辉  
一个长期困扰着经济学的问题是:为什么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资本雇佣劳动,而不是劳动雇佣资本?新古典理论认为劳动和资本都是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是相同的,因而这两种生产方式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能使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等于其得到的报酬,即生产要素的报酬(价格)决定于其技术性质,而和采用的生产方式无关,这就使新古典经济理论成为超越任何社会形式的绝对真理。本文试图说明,资本不仅代表着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关系,而且还代表着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而后者在分配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资本雇佣劳动而不是劳动雇佣资本,决定于资本的社会属性,而不是决定于资本的技术属性。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江峰  刘文华  
本文所论边界型民事雇佣可以理解为一般民事雇佣与劳动关系混同与交叉区域的用工行为,如,"勤工助学、实习""见习""超龄劳动者就业""互联网平台用工""建筑工地包工头承包用工"等。将这部分民事雇佣中符合劳动关系特征的用工行为适当、适时纳入劳动法律规制,有利于保护处于中间地带劳动者的劳动权益。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江峰  刘文华  
本文所论边界型民事雇佣可以理解为一般民事雇佣与劳动关系混同与交叉区域的用工行为,如,"勤工助学、实习""见习""超龄劳动者就业""互联网平台用工""建筑工地包工头承包用工"等。将这部分民事雇佣中符合劳动关系特征的用工行为适当、适时纳入劳动法律规制,有利于保护处于中间地带劳动者的劳动权益。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小瑛  赵忠  
本文利用跨度为二十年(1988年到2007年)的微观家计数据,分析了我国城镇地区雇佣关系在经济转型时期从单一固定工向多元灵活雇佣关系转变的过程。将我国城镇地区的雇佣关系分成四种类型,探讨了雇佣关系构成从1988年到2007年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分析发现,从1988年开始,我国的雇佣关系构成中灵活雇佣比重开始逐步上升,到2002年,短期雇佣、无合同雇佣等灵活雇佣形式的比重达到一个较高水平,进入2007年,稳定雇佣关系的比重略有回升。扩展的Oaxaca-Blinder分解所得结果表明,从1995年到2002年,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增强主要受到转型过程中制度变迁等不可观测因素的...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立宏  
本文从委托-代理的角度分析了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雇佣关系。旨在表明,由于一系列特定的制度安排,使得内部劳动力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代理成本,弱化代理风险,从而比之一般的短期化的外部劳动力市场调节可能更有效率。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杨瑞龙  杨其静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戚鲁宁  王进  
2016年11月1日至3日,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和中国劳动学会共同主办的"国际劳动与雇佣关系协会第9届亚洲会议"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议主题是"经济转型升级对劳动和雇佣关系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邱小平,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焦开河,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黄海嵩,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谢经荣,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宋晓梧等有关领导出席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