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73)
- 2023(10143)
- 2022(8728)
- 2021(7786)
- 2020(6602)
- 2019(15311)
- 2018(15113)
- 2017(28681)
- 2016(15843)
- 2015(18067)
- 2014(18499)
- 2013(18594)
- 2012(18006)
- 2011(16621)
- 2010(17035)
- 2009(15893)
- 2008(16026)
- 2007(14854)
- 2006(13105)
- 2005(12205)
- 学科
- 济(76848)
- 经济(76776)
- 业(41448)
- 管理(41004)
- 企(31084)
- 企业(31084)
- 方法(30473)
- 数学(26385)
- 数学方法(26009)
- 中国(23147)
- 地方(21813)
- 农(21632)
- 业经(16696)
- 学(16255)
- 财(15719)
- 农业(14762)
- 贸(14241)
- 贸易(14230)
- 易(13704)
- 制(13040)
- 银(12751)
- 银行(12717)
- 融(12539)
- 金融(12537)
- 行(12289)
- 地方经济(12208)
- 发(11624)
- 和(11563)
- 环境(11177)
- 技术(10727)
- 机构
- 学院(239111)
- 大学(237976)
- 济(99039)
- 经济(96762)
- 研究(88288)
- 管理(86637)
- 理学(72719)
- 理学院(71760)
- 管理学(70336)
- 管理学院(69872)
- 中国(67389)
- 科学(55635)
- 京(52955)
- 所(47246)
- 农(45669)
- 财(45193)
- 研究所(42615)
- 中心(40464)
- 江(39094)
- 业大(36945)
- 农业(35798)
- 财经(35025)
- 北京(34412)
- 范(33627)
- 师范(33285)
- 院(31567)
- 经(31387)
- 州(31254)
- 经济学(30226)
- 省(29436)
- 基金
- 项目(149840)
- 科学(115934)
- 研究(109353)
- 基金(104760)
- 家(91952)
- 国家(91134)
- 科学基金(76203)
- 社会(66947)
- 社会科(63414)
- 社会科学(63392)
- 省(60431)
- 基金项目(54563)
- 划(50932)
- 教育(49959)
- 自然(48448)
- 自然科(47277)
- 自然科学(47262)
- 自然科学基金(46364)
- 编号(45400)
- 资助(44263)
- 发(38224)
- 成果(37857)
- 重点(34548)
- 课题(32751)
- 部(32398)
- 创(30450)
- 发展(30383)
- 展(29858)
- 科研(28689)
- 创新(28553)
共检索到3797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赵明明 周森
统计人工智能专家系统(SAIES)可以自动分析课堂发言并帮助学生学习。自动转录的课堂发言文稿可以形成一个数据库,计算语言学使得统计语篇分析(SDA)进行自动变量分类成为可能。这一方面从根本上改变了SDA模型的后续分析流程,另一方面可以解释多层次变量对目标动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SAIES将理论模型转换为统计模型,对数据进行测试,并对结果进行解释。笔者用SAIES分析了17组学生与教师组合在13周内进行的课程设计讨论。分析结果表明在以下四种情况下,更容易出现微小创新:(1)学生们过去的学习成绩更好;(2)在较近的发言次序中出现了微小创新;(3)在错误答案出现之后有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4)小组的问题解决方案得分越高。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晓哲
没有智能技术的深度运用,大规模的课堂分析难以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仍然是一个"黑箱"。传统的课堂分析存在规模化困难、标准化不足、专业性缺失等问题,而片面地运用技术手段展开课堂分析,又容易陷入指标单一化和标签化的风险。本研究构建了基于课堂多模态数据的人工智能课堂分析架构,提出了高品质课堂智能分析标准(CEED)。该标准包含课堂效率、课堂公平、课堂民主三个维度。该分析架构使得课堂作为数字化智能支持系统,为教师、学校、教育研究者提供全员化、全程化、全面化的专业反馈,促进教师教学反思,创新人机融合的常态化教研与教学研究新方式。
关键词:
课堂分析 人工智能 课堂研究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雷洪德 于晴 阳纯仁
课堂发言是一种外化和表达,对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我国本科生倾向于在课堂上保持沉默,较少主动提出和回答问题。对H大学本科生的访谈调查结果显示,从学生的视角来看,课堂发言的主要障碍包括课堂沉默的习惯,课堂发言的顾虑,不充分的课堂发言准备,不善于给学生创造课堂发言机会的教师,不易于引发学生课堂发言兴趣的课程等。据此,可建构一个基于学生视角的课堂发言障碍模型来解释我国本科生的课堂沉默现象。
关键词:
本科教学 课堂发言 课堂沉默 发言障碍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卢国庆 谢魁 刘清堂 张臣文 于爽
课堂教学行为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已有的课堂教学行为采集存在劳动密集、分类模糊和编码复杂等不足。人工智能技术为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伴随式采集、自动化智能标注提供了新的契机。本研究以西北地区某市三所学校的1201个常规课堂教学视频为研究样本,利用人工智能引擎自动标注课堂教学行为,并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非参数差异性检验等方法,对课堂教学行为类型、规律及差异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课堂教学各类行为的出现频率不等且相差较大,其中,读写、讲授、巡视行为占比较大,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占比较小;2)多数课堂教学行为之间具有关联性,其中,应答与生生互动之间的相关性最高,巡视、读写与其他行为存在负相关;3)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并非完全属于不同的成分;4)不同特征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之间存在差异;5)不同类型课堂的教学行为之间存在差异。研究结论可为人工智能时代挖掘课堂教学行为规律、改进课堂教学及开展教研活动提供参考。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卢国庆 谢魁 刘清堂 张臣文 于爽
课堂教学行为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已有的课堂教学行为采集存在劳动密集、分类模糊和编码复杂等不足。人工智能技术为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伴随式采集、自动化智能标注提供了新的契机。本研究以西北地区某市三所学校的1201个常规课堂教学视频为研究样本,利用人工智能引擎自动标注课堂教学行为,并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非参数差异性检验等方法,对课堂教学行为类型、规律及差异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课堂教学各类行为的出现频率不等且相差较大,其中,读写、讲授、巡视行为占比较大,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占比较小;2)多数课堂教学行为之间具有关联性,其中,应答与生生互动之间的相关性最高,巡视、读写与其他行为存在负相关;3)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并非完全属于不同的成分;4)不同特征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之间存在差异;5)不同类型课堂的教学行为之间存在差异。研究结论可为人工智能时代挖掘课堂教学行为规律、改进课堂教学及开展教研活动提供参考。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方绪军 王屹 陈业淼
“人工智能+教育”不断融合、创新与发展,为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课堂革命注入新动能,同时也暴露了技术异化、技术安全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以“本体论”为逻辑出发点,深入剖析人工智能时代职业院校课堂教学改革所面临的现实挑战,提出教学改革路径:构建以“学生本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生态圈,实现“技术—学生”和谐共生;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的适应性,实现“技术—教师”相生相长;重构“人工智能+教师”协同教学模式,实现“技术—质量”同向同行;制定“类型化评价体系”,实现“技术—评价”协同并进。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郭文革
淘宝推出Buy+和AlphA Go战胜李世石,进一步催热了VR和AI市场。本文的分析表明,VR和AI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真实、准确的数据。同样,人工智能和人的智能也有很多类似之处,不仅依赖个体对于符号(数字、文字)的准确解读,而且还需要对多种信息来源进行比较、评判和确认。人工智能虽然是模拟人的智能创造出来的,但是,反过来也让我们对于人的智能,对于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
虚拟现实 人工智能 批判性思维 媒介技术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敏中 王满林
人的能力可分为体能和智能,人的这两大能力都可以被工具替代、延伸和扩展,替代、延伸和扩展人的体力的工具可称为体能工具或人工体能~①,模拟、替代、延伸和扩展人的智力的工具可称为智能工具或人工智能。从人工体能到人工智能是工具发展的质的飞跃,它不断促进了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当今的人工智能只能模拟、替代、延伸和扩展人的部分智能,至于人的想象、情感、直觉、潜能、意会知识等个性化智能,人工智能只是试图涉足,还谈不上对它的模拟、替代、延伸和扩展。"人机大战"实质上是世界冠军同数百万世界围棋大师团队的对决。人工智能只是智能化的工具,不能完全替代人的智能~②,更不可能消灭人的智能,人工智能和人的智能在张力中相互促进,应该是人工智能和人的智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人工体能 人工智能 人的智能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郝力晓 吕荣杰
本文通过引入耦合概念,基于技术发展过程,从耦合关系判定、耦合过程阐释、耦合阶段划分等维度分析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就业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就业不仅存在彼此影响、相互依赖的动态关联,还存在静态、单向视角下的技术破坏和创造效应,形成适应于高质量协同理念的新体系。具体地,本文重点考察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就业的耦合效应,揭示链条耦合、闭环耦合、跨层耦合、远程耦合等耦合形式,分析系统性、协同性、开放性、演化性等耦合特征,并以耦合协调程度作为判断依据,划分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阶段。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徐印州 李丹琪 龚思颖
本文概述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态势,以及人工智能应用的分布状况;基于人工智能在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会计管理中已有的应用,探索人工智能与企业管理创新的结合点;分析人工智能在企业财务管理、内部管理和战略决策领域的应用机制,展望人工智能为企业管理创新带来的新变化,并提出具体建议。
[期刊] 图书与情报
[作者]
吴建中
文章从人工智能发展的技术环境、人工智能与信息组织以及人工智能在图书馆的应用三个方面,探讨了人工智能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影响。文章认为:图书馆在人工智能的应用方面要转变观念,人工智能既是一门工具,也是人类的朋友;图书馆要以更积极的姿态拥抱人工智能,并善于与之一起,共同为激活图书馆的交流功能和服务效能做出贡献。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杰 廖捷 董海云
人工智能起源于人类自我解放的内在冲动。随着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的兴起,审计的劳动形态将发生演变,人机协同劳动将成为未来审计作业的基本形态,对审计行业形成巨大冲击。本文首先对人工智能的概念与发展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工智能影响下的劳动形态演变;其次,围绕人机协同劳动形态阐述了人工智能对审计的影响,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应用于审计工作;再次,提出了审计对人工智能的适应,即人机协同的审计作业模式"人工智能+审计";最后,剖析了人工智能对审计职业的挑战,以及审计人员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审计 适应 改革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何尧 张璟 刘晓辉
本文将人工智能变量以生产任务方式引入Balassa-Samuelson模型(巴萨模型),理论分析人工智能发展对实际汇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可贸易品部门智能化程度提高将导致实际汇率升值,不可贸易品部门智能化程度提高将导致实际汇率贬值。本文以工业机器人安装存量表示智能化程度,利用国际机器人联盟、Peen World Table 10.0和世界发展指标等数据库构建1993—2019年72个国家和地区的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发现:可贸易品部门智能化程度提高导致实际汇率升值,且结论在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成立;不可贸易品部门智能化程度提高导致实际汇率贬值的结论在统计上不稳健。拓展分析发现:第一,人工智能发展对实际汇率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第二,分行业而言,制造业智能化程度提高导致实际汇率升值,建筑业智能化程度提高导致实际汇率贬值;第三,OECD成员国可贸易品部门智能化程度提高导致实际汇率升值,不可贸易品部门智能化程度提高导致实际汇率贬值;而非OECD成员国智能化程度改变对实际汇率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智能化程度 实际汇率 巴萨模型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赖信君 张朝凯 李敏 黄家琪 刘智睿 傅惠
围绕智能网联汽车(intelligent connected vehicles, ICV)智能座舱的需求分析及情感设计,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车机系统功能配置以提升用户情感体验,通过深入挖掘用户在产品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网络评论数据和行为日志数据,以及从用户评论文档中抽取心理发言需求特征,提出一种“使用-发言-心理”感性工学分析框架。该框架采用多模态数据,将语言模型与计量模型有机结合。通过增量预训练大语言模型,以95.22%准确率预测用户文本中提及的应用类型、用户发言意图、发言情感极性三类发言需求特征标签。将以上特征连同使用行为特征、TextMind心理语言学特征共同纳入结构方程模型,扩展需求工程的分析范畴,以深入解释用户对智能座舱的情感需求。对合作新能源车企的2 048名车主进行4个月行为追踪并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在揭示用户应用需求和情感倾向方面的有效性。相较于线性回归模型,“使用-发言-心理”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可进一步揭示行为与心理语言学特征之间的隐含关系。本文利用用户大数据进行驱动,获得行为、观点及心理多层面上特征的自动提取及关系解释,为深入揭示用户复杂行为与设计需求间的机理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法。同时为制造企业理解客户需求、迭代产品的方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耿子恒 汪文祥 郭万福
本文从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应用出发,基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产业准备度和人工智能技术产品能力三个维度,构建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度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人工智能水平。在人工智能对产业发展质量的影响机制分析下,采用2011—2019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对人工智能影响中国产业发展质量进行经验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得到研究结论为:(1)从全国层面分析,人工智能可以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并在不控制时间因素下,可以促进农业、服务业产业升级;但是,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不显著,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显著负向影响;(2)从区域异质性分析,人工智能对农业、制造业产业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对西部地区服务业升级具有很强的正向影响,对长三角及东南沿海地区服务业具有一定的负向影响。因此,建议根据每个产业、每个区域的差异性制定人工智能应用实施方案,并采取政策激励方式推动区域先行先试,发掘人工智能推动不同产业或不同产业基础、不同资源禀赋条件下不同区域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的内在原因和效果差异,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促使人工智能助力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