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42)
- 2023(8427)
- 2022(6891)
- 2021(6757)
- 2020(5742)
- 2019(12872)
- 2018(12627)
- 2017(24175)
- 2016(12870)
- 2015(14445)
- 2014(14472)
- 2013(14496)
- 2012(13513)
- 2011(12313)
- 2010(12113)
- 2009(11269)
- 2008(11222)
- 2007(9785)
- 2006(8393)
- 2005(7937)
- 学科
- 济(53815)
- 经济(53756)
- 业(34426)
- 管理(33869)
- 方法(27222)
- 企(25809)
- 企业(25809)
- 数学(24842)
- 数学方法(24651)
- 中国(20157)
- 财(14122)
- 银(13672)
- 银行(13658)
- 制(13369)
- 行(13048)
- 贸(12948)
- 贸易(12937)
- 易(12782)
- 农(12121)
- 融(11580)
- 金融(11580)
- 险(10966)
- 保险(10874)
- 学(10605)
- 业经(9229)
- 务(8877)
- 财务(8858)
- 财务管理(8833)
- 企业财务(8459)
- 体(7702)
- 机构
- 大学(187772)
- 学院(182481)
- 济(85064)
- 经济(83644)
- 管理(68211)
- 研究(67875)
- 中国(58831)
- 理学(58082)
- 理学院(57418)
- 管理学(56485)
- 管理学院(56145)
- 财(40701)
- 京(40689)
- 科学(39179)
- 所(34407)
- 财经(32605)
- 研究所(31349)
- 中心(30948)
- 经(30167)
- 农(29527)
- 经济学(28771)
- 北京(26613)
- 经济学院(26006)
- 江(25452)
- 业大(25065)
- 财经大学(24994)
- 院(24265)
- 农业(23393)
- 范(21750)
- 师范(21475)
- 基金
- 项目(122249)
- 科学(97260)
- 基金(94032)
- 研究(85572)
- 家(83542)
- 国家(82987)
- 科学基金(70478)
- 社会(58226)
- 社会科(55402)
- 社会科学(55389)
- 基金项目(48405)
- 自然(45462)
- 自然科(44498)
- 自然科学(44483)
- 自然科学基金(43766)
- 省(42074)
- 资助(40321)
- 教育(38794)
- 划(37690)
- 编号(30765)
- 部(29363)
- 重点(27828)
- 国家社会(26253)
- 中国(25568)
- 成果(25524)
- 教育部(25443)
- 发(24906)
- 创(24736)
- 科研(23931)
- 人文(23589)
共检索到2815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政 石晴 温博慧 刘淇
区别于传统的波动风险溢出研究,本文将行业波动率分解为好波动和坏波动以捕捉正负向冲击下的行业风险状况,通过构建中国经济金融系统的好坏波动溢出网络并提出针对冲击方向的相对溢入溢出指数,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揭示行业在正负冲击下的风险共振和传染效应,并探究不同时期好坏波动主导地位的转变,以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的风险状况进行科学判断。研究发现,(1)中国行业间存在显著的波动风险传染效应,表现出同向波动关联更紧密且负向冲击诱发风险共振更强烈的特征。(2)可选消费好坏波动的溢出水平均居行业首位,是最主要的系统性风险源头;而工业好坏波动的溢入水平均最高,易受其他行业的溢出影响,最为敏感。(3)相较于波动溢入,冲击方向对波动溢出的影响更具行业异质性;金融、房地产、能源以及信息技术在负向冲击下的波动溢入溢出水平显著高于正向冲击。(4)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医疗保健好波动的方向性溢出水平高于坏波动,而其他大多数行业则由坏波动占据主导地位。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谢圣远 谢俊明
目前,大多数系统性金融风险成因的研究忽视了其历史特性,缺乏系统的逻辑分析,对其成因的把握不够全面,因而本文构建了历史、理论和实证的逻辑分析框架。从历史上看,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前有币值波动现象。从理论上看,币值波动引发银行流动性短缺或清偿能力不足,引发银行挤兑,进而使系统性金融风险有爆发的可能;从金融脆弱性视角看,币值波动引发资本流动和投资速度的变化,进而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从实证方面看,选取全球26个国家为样本,运用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币值波动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因此,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过程中,应构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精简货币政策工具、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以消除影响币值的不稳定因素,避免币值持续不稳定。
关键词:
币值波动 金融脆弱性 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俞仕龙 尹玉晗 刘立峰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异常波动会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加大系统性风险。在此背景下,建立有效的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尤为重要。首先,分析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现状,从供需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因素、货币政策方面探讨了引发其波动的主要原因,并深入研究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异常波动对中国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带来的影响。其次,围绕政策调控、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和监管,分析了中国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防范机制。最后,从完善政策调控体系、加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和监管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措施,以有效应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异常波动,提高中国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
关键词:
大宗商品价格 中国金融市场 系统性风险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张颖 李佳彧
全球范围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一直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高度关注。近年来,受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异常波动。这一情况对中国金融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围绕大宗商品的内涵和特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问题进行解读,分析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金融市场所产生的影响。以中国金融市场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经济与金融市场的特点及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异常波动的影响机制、系统性风险影响。结合现实情况,从优化价格管理体制及方式、严密监控管理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方面出发,有效防范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异常波动产生的中国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政 刘浩杰 袁晨曦
本文从行业关联网络视角出发,以中国经济领域中各行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QVAR模型的溢出指数,捕捉不同冲击规模及方向下的行业间溢出效应,并提出相对溢出指数,考察从正常状态到极端状态下行业间溢出水平及结构变化。研究发现:第一,基于QVAR模型的溢出指数能够较好地捕捉不同冲击规模及方向下行业间的溢出效应,基于条件均值的溢出指数可能错判行业间真实的溢出水平。第二,行业间溢出效应在极端上升和下降状态下呈现非对称性,左尾的总溢出、十个行业的溢入均高于右尾。第三,与正常状态相比,两种极端状态下金融、房地产、能源、医疗保健四个行业的方向性溢出水平显著上升,并且金融的溢入、溢出水平上升幅度最高。第四,在极端上升和下降状态下,金融对医疗保健的定向溢出水平上升幅度最高。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卜林 刘凯迪
本文基于关联网络视角,提出度量行业系统性风险贡献的新方法——"留一法"(leave-oneout,LOO),将条件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与LOO相结合,评估行业的系统重要性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在传统无条件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和LOO方法下金融行业的系统重要性排名普遍靠后,但是各行业在两种研究方法中对应的系统重要性排名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在全样本期内各行业之间普遍存在着较强的联动性,各行业的系统重要性排名会因不同极端事件冲击而发生明显变化。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政 刘淇 梁琪
本文从经济金融关联网络视角出发,以我国经济领域中各行业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性风险度量新方法——TENET构建2002-2017年我国行业间系统性风险溢出网络,在此基础上对行业间的风险溢出水平以及传导结构进行分析,并为防范系统性风险提供建议。研究发现:①我国行业间系统性风险溢出的总体水平在金融危机或市场过热期间显著增强,同时各行业系统性风险输出与输入水平的时序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输出水平大幅波动而输入水平相对平衡;②信息技术、房地产和材料行业不仅是主要的系统性风险源头,而且容易受到其他行业风险外溢的影响,是整个经济金融关联网络中最具系统重要性的3个行业,同时各行业的系统重要性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③虽然金融行业在整个经济金融关联网络中的系统重要性仅排第4位,但是金融与房地产和能源两个行业具有长期较强的双向风险溢出关系,而且金融与房地产之间的双向风险溢出强度在系统性风险溢出网络中居首位。本文的政策启示为提醒监管部门防范系统性风险要立足全局视角,正视金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能过度高估金融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地位,同时要找准风险源头行业并对其做好前瞻性调控,尽可能避免风险的产生,并在风险传递初期切断风险溢出的路径避免风险蔓延。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王齐维
金融乱象的表现与原因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永恒的主题。近年来,"泛亚""e租宝""善心汇"等风险事件引起社会各方广泛关注,这些风险事件以"高息""高回报"为诱饵,不断吸引下家进入,使金融骗局可以吸收增量资金去支付存量资金而得以存续,直至被公安机关查处。这种以"高息""高回报"为表征的金融产品,从非正规金融正在向正规金融体系蔓延。如果以无风
关键词:
宁波市 金融风险防范 信贷拥挤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梁秋霞 陈汉清 宋翠竹
房地产领域是金融风险的“灰犀牛”,必须加强房地产金融调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本文首先从家庭、企业、金融和地方政府四类参与主体入手,分析房价异常波动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然后,基于我国2010-2020年的季度时间序列数据,构建交互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家庭、企业、金融和地方政府等参与主体在房价异常波动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潜在影响中的中介作用。实证结果表明:从总体效果看,房价上涨会显著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从传导机制看,房价上涨会带动家庭杠杆、企业杠杆、金融杠杆和地方政府杠杆上升,金融杠杆、企业杠杆、地方政府杠杆和家庭杠杆的中介作用依次递减。最后,本文提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建议。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梁琪 常姝雅
本文依据全球股票市场波动率划分低波动和高波动,通过构建高低波动风险溢出网络,探究全球股市系统性风险演变的特征,并识别积聚和爆发阶段的风险源头和传染结构。研究发现:第一,全球股市系统性风险具有顺周期性,且低波动溢出水平具有前瞻性,可有效预警系统性风险。第二,相较于低波动溢出范围大、水平低的特征,全球股市高波动具有溢出范围小、水平高的特征。第三,风险传染具有一定的结构稳定性,同区域、同组织股市间风险溢出水平较高;但在高波动状态时,尤其是危机期间,跨区域、跨组织股市间风险溢出水平明显上升。第四,不同股市在网络中扮演的角色不同,且具有时变性,发达经济体股市主要为风险输出方,新兴市场股市主要为风险输入方。上述结论对全球股市系统性风险的有效预警和准确防范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马如飞 邓城涛 卜慧美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由于起步较晚,业务范围以传统的银行业务为主,监管机构对风险的识别也主要以存贷业务的信用风险为主。同时,由于国内的市场波动因素长期在政府管控下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利率与汇率的相对稳定导致大多数商业银行忽略了市场风险。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推动了汇率制度改革,2015年12月人民币加入一篮子货币后允许人民币汇率自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莉亚 梁琪
本文内容是根据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在经济所建所90周年国际研讨会2019年5月17日第四单元主题论坛"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上的发言编辑整理而成。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党委书记刘莉娅教授和南开大学科研处处长梁琪教授分别主持了两个时段的讨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晓红 岳崴 曹裕
以2002-2009年深圳股市市场指数和22个行业指数为研究样本,本文运用不同的一阶马尔可夫过程刻画市场波动与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状态转换行为,在此基础上估计了不同市场波动状态下行业系统性风险处于不同状态的条件概率,然后基于估计的条件概率探讨了行业系统性风险状态与市场波动状态之间的关联性。实证结果表明:市场波动和行业系统性风险均存在明显的两状态转换行为;其中采掘业等八个行业组合的系统性风险状态与市场波动状态之间存在正向的关联性;制造业等八个行业组合的系统性风险状态与市场波动状态之间存在反向的关联性;其他行业组合的系统性风险状态与市场波动状态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关联性。可以利用行业系统性风险状态与市场波动状态之间的关联特性并根据市场波动状态的变化动态调整投资组合。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宋凌峰 肖雅慧
银行间网络关联和经济波动是形成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本文从经济波动影响内生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视角出发,将SCCA模型与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相结合,量化系统性风险中银行间网络关联和经济波动的影响,并分析不同风险来源受不同类型银行的影响程度。本文以14家上市银行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银行间网络关联发挥风险承担和风险溢出的功能,且网络关联风险与内部脆弱性风险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而经济波动主要发挥“增效器”的作用。同时,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是大型国有银行风险和中小型银行风险的组合,系统性风险中的内部脆弱性风险和经济波动影响主要来源于中小型银行,网络关联风险主要来源于大型国有银行。因此,本文建议针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不同来源使用不同监管工具,并注重监管工具之间的配合,还需要结合具体风险来源,针对不同类型的银行制定差异化监管要求。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马建堂 董小君 时红秀 徐杰 马小芳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杠杆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名义杠杆率并不高,但潜在风险并不小,一是存在较多隐性债务,二是债务增长偏快。杠杆率的过快上升,与过度依赖间接融资、资金使用效率偏低、过剩产能占压大量资金以及货币信贷政策过度工具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如何在稳增长下有效化解债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当前金融监管的首要任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