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79)
2023(13090)
2022(11231)
2021(10745)
2020(8890)
2019(20475)
2018(20419)
2017(37846)
2016(21633)
2015(24198)
2014(24136)
2013(23148)
2012(20999)
2011(19000)
2010(18715)
2009(16544)
2008(15897)
2007(13636)
2006(11818)
2005(10000)
作者
(61582)
(50967)
(50693)
(48145)
(32364)
(24623)
(22972)
(20139)
(19584)
(18061)
(17408)
(17014)
(15993)
(15975)
(15938)
(15765)
(15512)
(15266)
(14547)
(14461)
(13050)
(12361)
(12246)
(11626)
(11461)
(11406)
(11344)
(11128)
(10363)
(10155)
学科
(73037)
经济(72953)
管理(55561)
(52459)
(42959)
企业(42959)
方法(36435)
数学(31880)
数学方法(31530)
中国(24145)
教育(22295)
(20474)
(19813)
(18404)
业经(16323)
理论(15523)
地方(14428)
(14321)
贸易(14317)
(13904)
技术(13875)
农业(13831)
环境(12303)
(11895)
(11893)
(11780)
财务(11721)
财务管理(11705)
企业财务(11072)
(10598)
机构
大学(297664)
学院(292025)
管理(113077)
(104597)
经济(102147)
研究(99864)
理学(99742)
理学院(98535)
管理学(96647)
管理学院(96123)
科学(65741)
中国(65610)
(64345)
(52581)
(50655)
业大(49284)
研究所(47115)
(46880)
师范(46410)
(45020)
中心(43918)
农业(41804)
(41423)
北京(40791)
师范大学(38171)
教育(38060)
财经(37450)
(35935)
技术(34835)
(34251)
基金
项目(210437)
科学(165038)
研究(153045)
基金(149746)
(132582)
国家(131370)
科学基金(111191)
社会(93357)
社会科(88191)
社会科学(88168)
(83871)
基金项目(80557)
教育(76318)
自然(74383)
(73030)
自然科(72616)
自然科学(72594)
自然科学基金(71279)
编号(63677)
资助(60581)
成果(51925)
重点(48256)
(46811)
课题(45865)
(45106)
(44189)
创新(40910)
科研(40597)
教育部(40044)
计划(39330)
期刊
(105171)
经济(105171)
研究(87936)
教育(58669)
中国(57463)
学报(53257)
(46260)
科学(46045)
大学(39801)
管理(37422)
学学(36462)
农业(32421)
(31600)
技术(26667)
业经(18276)
(17965)
金融(17965)
财经(17093)
经济研究(16954)
(16464)
科技(15533)
图书(15263)
业大(14502)
(14460)
(14368)
问题(13826)
职业(13809)
理论(13244)
技术经济(12594)
实践(12390)
共检索到4088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静  秦玉春  王敬博  戴昕晨  
工业化之后,技术进步带来人力资本需求增加,引致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和性别收入差距缩小,对生育率产生负向影响,构成了人口转型的理论取向。考察女性受教育水平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受教育水平对生育率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上述影响主要通过两条路径实现:一是机会成本效应。表现为随着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性别收入差距不断缩小,进而造成女性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增加,生育意愿降低。二是“数量-质量”替代效应。即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会引致生育观念发生转变,更为重视孩子的教育质量,而非子女数量,使得子女教育投入增加,生育意愿弱化。最后,基于生育率伴随女性受教育水平提升而下降这一规律,提出围绕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实要求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任晓红   钟尧  
本文利用CFPS2018数据,采用有序logit回归模型检验校外培训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强度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校外培训对生育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参加校外培训将降低居民的生育意愿;第二,校外培训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在性别、一孩性别、城乡、地域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第三,学科类校外培训与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对于生育意愿均有显著负向影响,其中学科类校外培训相较于非学科类培训对于生育意愿的影响程度更深。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边恕  纪晓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应对当前人口老龄化、少子化问题需要促进生育政策与相关经济社会政策同向发力,满足更多家庭的生育意愿。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017年数据,采用泊松模型研究社会资本对适龄群体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对适龄群体生育意愿有显著提升作用;相较于农村样本,社会资本对城镇适龄群体生育意愿的提升作用更明显,而在城镇样本中,社会资本对中等社会经济地位适龄群体生育意愿的提升作用更明显。本文为提升适龄群体生育意愿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制定和实施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下适龄群体的生育政策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朱莉   黄柏林   刘呈军   彭刚  
中国已经长期处于低生育率状态,国民生育意愿低迷,新生人口规模缩减。基于2012~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以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简称“民生三感”)为参照构建指标体系来测度主观福利水平,从意愿生育倾向和理想生育子女数两方面衡量生育意愿,探究主观福利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主观福利对生育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从“民生三感”看,幸福感侧重影响理想生育子女数,安全感主要作用于意愿生育倾向,而获得感对两方面均具有显著影响,且影响最大;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生育政策的逐步放开,主观福利对意愿生育倾向的正向影响逐渐减弱,对理想生育子女数的正向影响却在逐渐增强。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文斌  
妥善解决社会养老的同时平衡生育意愿,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运用2018年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分析我国居民参与养老保险对个人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参与养老保险会对个人生育意愿和生育儿子意愿产生替代效应,养老保险使个体生育意愿降低2.8%,生育儿子意愿降低3.4%,尤其降低了男性群体(2.8%)、农村群体(3.4%)的个人生育意愿;个体参保数量越多,则“替代效应”越强;不同分类的养老保险对个人生育意愿和生育儿子意愿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此,应建立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挂钩的鼓励生育政策、健全生育与补充养老保险相关制度、加强对女性生育和就业的保障。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舜   韩雷  
新兴技术变革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其对生育观念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厘清机器人使用影响女性生育意愿的内在逻辑,并综合使用国际机器人联盟(IFR)公布的机器人安装数据和2018年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2018)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机器人使用降低了女性生育意愿,该结论在使用双重机器学习、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等进行稳健性检验及使用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2)机器人使用降低女性生育意愿的机制是谈判地位效应;(3)机器人使用对体制外的就业部门、劳动力成本高的地区、受宗族文化影响强的家庭的女性生育意愿的抑制效应更大;(4)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变革改变了家庭生育偏好,说明机器人使用有助于缓解性别比例失衡。同时,机器人使用还冲击了女性的“性别角色”观念,提高了女性在生育决策中的自主性。为此,可以通过健全产权保护制度,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充分发挥机器人等新兴技术对经济高质发展的推动作用,缓解性别比例失衡。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琳  
本研究基于2015年北京市二孩政策对女性权益潜在影响的调查数据,对职业女性生育二孩的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仅有42.8%的职业女性具有二孩生育意愿,26.4%的职业女性明确表示不愿生育第二个孩子,还有30.8%的职业女性表示还没想好;受教育程度、户籍、独生子女状况、单位性质、社会地位认知、二孩政策影响认知以及工作家庭担忧等均对职业女性二孩生育意愿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园园   袁涛   周旭  
生育保险作为生育支持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影响女性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基于当前我国人口生育率持续走低的现实背景,采用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实证检验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生育保险对已生育一孩女性的再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无任何生育保险待遇的女性,享有生育保险待遇的女性再生育意愿高出7.7%。拥有生育保险能更显著地提升具有传统生育观念、独生子女家庭、城镇户口以及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女性的再生育意愿。为此建议,应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强化生育保险的生育支持功能,加强农村地区生育保障体系建设。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园园   袁涛   周旭  
生育保险作为生育支持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影响女性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基于当前我国人口生育率持续走低的现实背景,采用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实证检验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生育保险对已生育一孩女性的再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无任何生育保险待遇的女性,享有生育保险待遇的女性再生育意愿高出7.7%。拥有生育保险能更显著地提升具有传统生育观念、独生子女家庭、城镇户口以及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女性的再生育意愿。为此建议,应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强化生育保险的生育支持功能,加强农村地区生育保障体系建设。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韩振燕  王中汉  
基于妇女福利的视角,通过对生育福利,劳动就业保障,福利设施和福利服务以及儿童福利等现有妇女福利政策进行梳理,对影响二孩生育意愿的因素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得到以下结论:生育津贴和产假、求职中的性别偏见、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妇幼保健医疗水平、儿童照料和学前教育是阻碍城市女性二孩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最后提出扩大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增加在妇女福利设施和服务上的投入,促进家庭养育成本社会化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韩振燕  王中汉  
基于妇女福利的视角,通过对生育福利,劳动就业保障,福利设施和福利服务以及儿童福利等现有妇女福利政策进行梳理,对影响二孩生育意愿的因素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得到以下结论:生育津贴和产假、求职中的性别偏见、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妇幼保健医疗水平、儿童照料和学前教育是阻碍城市女性二孩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最后提出扩大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增加在妇女福利设施和服务上的投入,促进家庭养育成本社会化等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成奎  郑李明  
通过构建局部三期OLG模型和广义泊松模型,探讨非正规就业对个体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非正规就业能够显著提高个体总体生育意愿以及二孩、三孩的“多生意愿”,在运用工具变量、倾向得分匹配等方法缓解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稳健;异质性结果显示,非正规就业对生育意愿的激励效应在农村户籍和男性群体中更为明显,且当配偶也是非正规就业时,激励效应会有所减弱;机制分析表明,非正规就业通过“养孩防老”的生育观念和降低养育成本预期提升了个体生育意愿;结合本文结论,应该完善非正规就业群体就业、生育保障,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政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陆杰华   孙杨  
教育—工作匹配状况对个人工作与生活的诸多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在教育不断发展、生育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文章从教育—工作匹配视角出发,运用2018年CFPS数据考察过度教育对年轻人生育意愿的影响,检验了收入、心理等因素的中介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同等教育水平下,教育—工作匹配状况为过度教育的年轻人生育意愿显著更低,且相应影响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过度教育对女性、西部地区、农业户籍及20世纪80年代出生人群的生育意愿有更为明显的抑制作用。相对于教育—工作适配者,过度教育的工资惩罚客观上降低了机会成本,但过度教育者的收入回报仍为正,其抑制生育的机会成本效应依然显著存在;加之,过度教育还会通过教育失望效应和工资惩罚带来的收入失望效应,降低年轻人的生活期望,进而形成对生育意愿的多重抑制作用。这些机制可能是当代年轻人低生育意愿逐渐由被动转变为主动选择的重要原因。因此,未来人口发展战略的着眼点应充分考虑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衔接关系,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劳动力大市场,深化教育体系改革,从全生命周期和性别公平视角创建生育友好型工作与生活环境,促进“教育—工作—家庭”互益互补。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陈欢  张跃华  
在考虑生育子女的经济动机和功能的情况下,本文构建了一个简单的两期决策模型,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养老保险会对生育意愿产生挤出效应。之后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0年、2012年、2013年和2015年的混合横截面数据,利用泊松回归、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工具变量法,估计了养老保险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参加养老保险使得总生育意愿下降了14.1%,生育儿子意愿下降7.2%,生育女儿意愿下降5.4%。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一负向影响主要发生在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中,对中等收入家庭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笑秋  
文章对寇尔生育指数进行了旨在消除年龄结构影响的改进,将改进的寇尔生育指数应用于1982~2006年女性婚姻结构对生育水平影响的分析中。结果表明,与原寇尔生育指数相比,改进的寇尔生育指数在计算时,需要更多数据,计算方法相对复杂,使其适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但改进的寇尔生育指数因消除了年龄结构的影响,其分析结果更客观准确。因此,在使用寇尔生育指数分析中国人口数据时,因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显著和迅速变动,应该而且必须对其进行改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