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14)
2023(15577)
2022(13373)
2021(12547)
2020(10381)
2019(23847)
2018(23724)
2017(44609)
2016(24163)
2015(27452)
2014(27470)
2013(27415)
2012(25734)
2011(23469)
2010(23510)
2009(21365)
2008(20727)
2007(18162)
2006(16139)
2005(14646)
作者
(71779)
(59578)
(59204)
(56099)
(38207)
(28516)
(26820)
(23434)
(22764)
(21303)
(20448)
(20278)
(19103)
(19103)
(18492)
(18354)
(17716)
(17491)
(17091)
(16974)
(15026)
(14842)
(14356)
(13507)
(13286)
(13275)
(13241)
(13162)
(12145)
(11856)
学科
(104771)
经济(104672)
管理(67090)
(65111)
(51798)
企业(51798)
方法(42871)
数学(37084)
数学方法(36735)
中国(32857)
(28454)
地方(25032)
业经(23037)
(21895)
(21605)
(20983)
贸易(20966)
(20373)
技术(20160)
(19434)
农业(19293)
(17311)
银行(17265)
环境(16811)
(16649)
(16571)
金融(16570)
(16118)
理论(15566)
(15080)
机构
大学(349668)
学院(346873)
(144573)
经济(141438)
管理(134808)
研究(127255)
理学(115514)
理学院(114156)
管理学(112348)
管理学院(111713)
中国(95395)
科学(77643)
(77457)
(65044)
(62809)
研究所(59211)
(57914)
中心(56247)
业大(51397)
(51130)
北京(50305)
财经(49911)
(47820)
师范(47381)
(46207)
(45589)
农业(44978)
经济学(43424)
(41587)
经济学院(39041)
基金
项目(234509)
科学(184035)
研究(173104)
基金(169147)
(148085)
国家(146844)
科学基金(124755)
社会(108695)
社会科(103044)
社会科学(103020)
(90103)
基金项目(89330)
自然(79753)
教育(78900)
自然科(77895)
自然科学(77874)
(76557)
自然科学基金(76491)
资助(69944)
编号(69941)
成果(57434)
(53917)
重点(53009)
(52259)
课题(49360)
(48840)
创新(45647)
国家社会(44871)
教育部(44605)
科研(44189)
期刊
(164342)
经济(164342)
研究(108739)
中国(74544)
学报(55124)
(53299)
科学(52335)
管理(50903)
(44731)
教育(43371)
大学(41782)
学学(38997)
农业(37846)
(32250)
金融(32250)
技术(32195)
经济研究(26375)
业经(25840)
财经(24148)
问题(20986)
(20759)
(20389)
图书(19399)
技术经济(18215)
科技(18039)
(17607)
世界(16847)
理论(16602)
国际(15684)
现代(15632)
共检索到5301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景涛  孙立祎  于利国  刘铁铮  李瑞平  鄢新民  陈江玉  
对套袋梨园中国梨木虱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进行了详尽研究。结果表明,该虫入袋的始、盛、末期分别在5月中旬、6月上中旬和8月中旬至9月中旬;套袋的与不套袋的相比,入袋上果时间提前10~19 d;虫量平均增加13倍;由为害叶片变成为害套袋果实的主要害虫之一;增加了间接为害途径,且为害症状有显著变化。提出了防治适期和物理、农业、化学的防治措施。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大乱  张翠疃  苏海峰  徐国良  
中国梨木虱喜在隐蔽处危害,造成梨树早期落叶。单叶最大允许虫口密度,叶柄基部为3头,叶片上10头。以不使全园出现早期落叶树为前提,梨木虱的防治虫口指标为全园平均每叶0.4头若虫。“严冬浇冻水、重点防治第一代若虫和以若虫虫口指标确定防治时期”是目前防治梨木虱经济、高效的防治技术。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大乱  张翠疃  苏海峰  徐国良  
中国梨木虱Psylla chinesis在冀中南梨区一年发生6~7代,6~7月份为猖獗发生期。确定了各代各虫态历期和各龄历期。若虫开始产生分泌物时间为3~7天,4~20天粘液将若虫包埋.分泌物主要成分是含=CH_2、-OH、-NH_2、-C≡N和=C=O基的高分子有机物。若虫在梨园和树冠的空间分布均属于聚集型。确定了危害部位和造成早期落叶的最低虫口密度,叶柄基部为4头,叶片上为12头。成虫主要越冬场所在落叶枯草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朝红  王跃进  李琰  
对渭北地区酥梨缺铁黄化症年周期发生规律和自流式树干注射防治缺铁黄化症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新梢速生期为黄化症迅速发生期 ,新梢完全停长期为缺铁黄化症的发病高峰期 ;在年周期内 ,防治时间愈早 ,防治效果越好 ;在试验注射量下 ,Fe SO4 以 5 g/ L的浓度为好 ,既能复绿又可避免药害 ;在不同含铁化合物中 ,有机铁、Fe2 +和 Fe3+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以 Fe2 +最为理想 ;不同 p H注射液 ,其防治效果差异不明显。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翠疃  徐国良  王鹏  郑晓莲  张军娥  张迎然  
经多年研究 ,已明确中国梨木虱对梨树的为害分直接为害和间接为害 ,后者远远大于前者。梨木虱分泌物是链格孢菌和枝孢菌等霉菌的很好的培养基质 ,在空气相对湿度超过 6 0 %以上时 ,霉菌就在存有分泌物及其残留物的叶片、枝条或果实上附生 ,生长发育 ,并产生AA毒素 ,在霉菌及其毒素的共同作用下 ,造成梨木虱对梨树的间接危害 ,使梨叶形成被害斑 ,进而造成早期落叶 ,果实形成病斑 ,进而腐烂。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翠疃  徐国良  李大乱  
综述了梨木虱及其分泌物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中国梨木虱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危害规律及其分泌物的性质、组成,产生霉变的条件、霉菌种类及其综合系统防治等,为彻底控制梨木虱的危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翟浩  王金政  薛晓敏  王来平  陈汝  聂佩显  张勇  
【目的】明确苹果不套袋栽培模式下梨小食心虫的发生动态、危害情况及性迷向素的防治效果,为不套袋苹果园中梨小食心虫的精准防控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通过性信息素诱芯监测烟台等3个地区不套袋栽培苹果园中梨小食心虫的发生动态,调查梨小食心虫蛀果率,分别研究在越冬代、第1代和第2代成虫羽化前期施放梨小食心虫性迷向素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结果】烟台、威海、泰安3个地区梨小食心虫成虫田间始发期为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发生末期均为10月上旬,共出现5个高峰,7—9月为群体数量高峰期; 3个地区不套袋苹果园中性信息素诱芯对梨小食心虫的全年诱捕数量为每诱芯213~1 837头,显著低于套袋苹果园(每诱芯729~3 715头)(P<0.05),而不套袋苹果园的梨小食心虫蛀果率为3.38%~6.13%,显著高于套袋苹果园(0.13%~0.50%)(P<0.05)。在不套袋苹果园中,性迷向素在梨小食心虫越冬代、第1代和第2代成虫羽化前期施放对梨小食心虫雄成虫交配行为均具有显著干扰效果,迷向率为87.28%~99.80%,不同时期施放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第5代幼虫危害盛期(09-11—10-08)的蛀果率调查发现,性迷向素在第1代和第2代成虫羽化前期施放对梨小食心虫蛀果防治效果分别为92.89%和95.53%,显著高于越冬代羽化前施放(81.77%)(P<0.05)。【结论】烟台、威海、泰安3个地区梨小食心虫的发生动态趋势、成虫发蛾高峰期和持续时间在套袋和不套袋苹果园中差异不明显,但梨小食心虫在不套袋果园中的危害重于套袋果园。在不套袋栽培苹果园中使用性迷向素结合常规化学防治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效显著高于单独常规药剂防治,其中在梨小食心虫第1代和第2代成虫羽化前期施放性迷向素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最佳。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黄金水  
在1989—1993年,对沿海防护林木麻黄新害虫皮暗斑螟(EuzopherabatangensisCaradja)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根据51个不同的木麻黄地理种源的虫害率及生长情况,应用IBM-PC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发现C38、C39、C44种源属绝抗类群。自然界有拟小腹茧蜂、蚂蚁等10余种天敌。次暗斑螟幼虫多寄居在树干的2m以下部位,郁闭度0.3、林龄2年以下林木虫害发生轻。通过8个昆虫病原斯氏线虫品系的侵染力测定,筛选出SteinernemafeltiaeAgriotos为最佳品系,林间喷洒200条/ml线虫水液,死亡率为72.0%在室内,新发现的白僵菌对害虫感染率为1...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春明  周德荣  吴小毅  
对柏牡蛎蚧形态与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该蚧主要寄生在杨梅的叶片和一、二年生枝条上。在江苏太湖地区一年发生两代,以受精雌成蚧越冬,越冬代雌成蚧的平均产卵量为93.21粒,第一代雌成蚧的均卵量少于越冬代雌成蚧,为60.22粒。其发育适温为20~26℃,当平均气温高于27℃,相对湿度低于80%时,不利于其卵与若虫的生长发育。采用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在第一代一龄若虫期使用机油乳剂或扑虱灵防效较好。优势天敌有轮盾蚧长角跳小峰和江原钝绥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建良  贺正兴  罗鸣高  张巧荣  阳明  左玉香  
研究表明,火炬松干枯型枯梢病始于6月,在7~9月的高温干旱期,病害较严重,但整个病变过程比较缓慢。1993~1996年防治试验说明,5~6月,土壤或叶面施硼砂、微肥复合晶、钼酸铵、柑桔微肥,防治效果好。尤其是硼砂,防效高,肥效稳定。土壤施硼砂23~25g/株,1a一次;叶面喷0.2%的硼砂水溶液,连喷3次,可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万津瑜  周玲  张青文  徐环李  
通过鉴定中国梨木虱性信息素的成分,为进一步开发其性引诱剂提供基础资料。本试验利用正己烷分别提取梨木虱冬型雌、雄成虫体表浸提物,用Y型嗅觉仪测试了浸提物对中国梨木虱冬型雌和雄成虫行为反应的影响,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浸提物进行了分析和鉴定。雌虫浸提物对雄性梨木虱有较强的引诱作用,雄虫浸提物对雄木虱,雌、雄浸提物对雌木虱均无引诱作用,说明雌虫浸提物中含有雌木虱释放的性信息素。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结果表明,雌虫浸提物中13-甲基二十七烷和2-甲基二十七烷的含量多于雄虫浸提物中的含量。在保留时间为23.136min时,雌虫浸提物出现色谱峰,而雄虫浸提物没有出峰。这3种化合物可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植玉蓉  叶晓惠  兰英  陈孝兰  陈玉霞  
调查了龙泉驿区果树混栽区内桃梨小食心虫的生物学特性,运用性诱剂预报法诱蛾测报虫情,筛选最佳防治措施。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在龙泉驿区一年发生5代,以老熟幼虫在枝、干、根颈部粗裂皮缝里、树下落叶、土里结茧越冬,7月底至8月上旬幼虫为害枝梢最为严重,防治上采取成虫和幼虫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程建武  刘碧荣  
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是一种灌木果树,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很高,具很高的经济、观赏价值。近年来,在陕西省汉中、商洛地区大面积人工栽培刺梨,在栽培区普遍发生白粉病(Sphaerotheca pannosa(Wallr.)Lev),危害新梢、蕾、花和幼果,造成减产,严重时新梢枯死。目前,国内外对此病的研究报道甚少。为此,于1988~1990年对该病的危害和病原菌的形态、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汪智渊  杨红福  吉沐祥  
近年来,江苏省大面积、多品种水稻普遍发生“小穗头”症状。经室内检测,发现“小穗头”谷粒中含有大量的线虫,而健康稻穗的谷粒中不含线虫。鉴定结果表明:水稻“小穗头”中含有的线虫为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besseyi),“小穗头”症状是水稻干尖线虫病的一种非典型症状。田间试验表明,应用巴丹、恶线清(16%咪鲜.杀螟)等杀干尖线虫药剂在水稻播种前浸种48~60 h,可有效防治水稻“小穗头”症状发生,其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屈振刚  路子云  赵聚莹  张小风  李建成  李辉利  赵朋伟  
为了明确玉米田褐足角胸叶甲的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采用田间系统调查与观察的方法,防治技术研究用喷雾和撒颗粒剂两种方法对不同药剂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褐足角胸叶甲在河北省一年发生一代,成虫发生始期在6月底7月初,发生高峰期为7月6-26日,末期为8月10日。成虫有短暂的假死性,白天阳光照射比较强时,喜欢躲藏在玉米心叶内为害,早晚在叶片上为害的习性。用48%毒死蜱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氯.辛乳油、2.5%功夫菊脂乳油、40%辛硫磷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成虫期喷雾防治效果均在87.08%以上;撒5%毒死蜱颗粒剂防效达96.56%,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