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67)
2023(7267)
2022(6199)
2021(5618)
2020(4864)
2019(11013)
2018(10973)
2017(22476)
2016(11917)
2015(13780)
2014(13450)
2013(13582)
2012(13199)
2011(12136)
2010(12499)
2009(11753)
2008(12018)
2007(10987)
2006(9893)
2005(8727)
作者
(33869)
(28246)
(28168)
(26976)
(17872)
(13364)
(12860)
(10715)
(10696)
(10425)
(9584)
(9445)
(9089)
(9011)
(8826)
(8787)
(8292)
(8154)
(8136)
(8033)
(7179)
(7139)
(6898)
(6487)
(6479)
(6353)
(6330)
(6130)
(5780)
(5554)
学科
(56628)
经济(56572)
管理(37111)
(34011)
方法(29125)
数学(26660)
(26574)
企业(26574)
数学方法(26554)
中国(18324)
(16120)
(15681)
(13211)
业经(11170)
(10826)
贸易(10819)
(10551)
(10364)
银行(10346)
地方(10328)
农业(10031)
(9924)
(9595)
金融(9595)
(8970)
财务(8952)
财务管理(8927)
(8650)
企业财务(8587)
环境(7909)
机构
大学(180103)
学院(177555)
(80615)
经济(79076)
管理(69078)
理学(58716)
研究(58373)
理学院(58167)
管理学(57564)
管理学院(57219)
中国(46362)
(42144)
(37606)
财经(32936)
(30029)
科学(29786)
(27870)
中心(27051)
(26871)
经济学(26648)
(25147)
财经大学(24650)
研究所(24446)
经济学院(24362)
北京(24227)
(22027)
业大(22000)
师范(21859)
(21510)
(21136)
基金
项目(109274)
科学(86495)
研究(84848)
基金(80181)
(68300)
国家(67717)
科学基金(57911)
社会(56155)
社会科(53236)
社会科学(53223)
基金项目(41516)
(40900)
教育(40390)
(34790)
编号(34325)
自然(34075)
资助(33736)
自然科(33229)
自然科学(33216)
自然科学基金(32650)
成果(29571)
(26995)
重点(24700)
课题(24405)
教育部(23920)
国家社会(23722)
(23564)
人文(22866)
(22435)
(22373)
期刊
(89898)
经济(89898)
研究(58974)
中国(35740)
(31523)
管理(26269)
学报(23202)
(22885)
(21709)
金融(21709)
科学(21480)
教育(21465)
大学(18856)
财经(17630)
学学(17348)
技术(15493)
农业(15136)
(15123)
经济研究(14922)
业经(14171)
问题(13089)
(11695)
国际(9467)
理论(9345)
技术经济(9312)
统计(8811)
商业(8720)
图书(8503)
实践(8229)
(8229)
共检索到2762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琳  赵博  
本文利用手工搜集的1997~2010年我国30个省份的实际FDI和协议FDI数据,从契约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研究了其对外资到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工资水平、高速公路建设密度与外资到位率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人均GDP较低的省份,治理环境的改善可以显著提高外资到位率,而在全样本中二者关系并不显著。可见区域经济发展对外资到位率具有系统性影响,而治理环境对外资到位率的影响却是局部性的。在制定引进外资的政策时,既要把握系统性因素,也要注重区域差异。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晓娟  田慧  孙小军  
本文使用1997—2016年中国31个省份的公路和铁路里程数衡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省份进口的影响。我们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显著促进一个省份的进口。并且进行异质性分析后,本文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内陆省份进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更大;以及在中国加入WTO之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省份进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更大。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彭文斌   曹笑天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碳减排提供了新引擎,数字基础设施作为大数据、人工智能和5G等新兴技术的实际载体,其建设与完善对于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深远意义。基于此,文章以“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009—2019年全国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双重差分模型,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促进城市碳生产率的提升,且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提高城市创新水平促进绿色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进而提高碳生产率。因此,建议加快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贯彻数字中国战略;激发绿色创新动力,强化空间溢出效应;建立协同治理机制,促进数字经济联动发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范小敏  徐盈之  
以是否开通高铁这一“准自然实验”为契机,采用中国2004—2016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来实证考察高铁开通对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的收入效应和集聚效应总体上有利于降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高铁开通的污染减排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中西部地区和泛珠三角地区的污染减排效应更为显著。之后,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问题处理结果均支持高铁开通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降低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结论。对作用机制的进一步检验结果显示,高铁的收入效应和集聚效应在实现单位产出污染减排上的积极作用有赖于高铁网络下发生的要素结构优化。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丹利   陈斌开  
本文研究历史上村民自发组织修筑水利设施的行为是否能够对其后的村民公共事务参与产生长期持续影响。基础回归发现历史上民间修筑水利设施显著提高当前农村人群参与本村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文章利用集体化时期国家统一管理水利的政策冲击和样本出生队列信息构造双重差分,同时也使用历史上的年降水量及其二次项作为工具变量进行策略识别,结果依然稳健。进一步地,本文还发现民间修筑水利设施带来的乡规民约及村民之间信任程度提升是历史上民间水利促进当前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机制。本文的发现有利于理解中国当前乡村治理过程中村民参与发育程度的历史起源,以从历史传统中寻找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线索。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海波  胡汉辉  谢呈阳  戴萌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是地区间资源错配的内在根源之一。基于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模型,利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测算了中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程度,并将其与省级层面交通基础设施数据组合成面板数据,分东中西三个地区实证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存在要素资源相对供给不足,而中西部地区却存在要素资源相对过剩。资本要素在东中西三个地区的错配程度越来越严重,劳动力要素在这三个地区的错配程度则逐渐缓解。而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消除市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海波  胡汉辉  谢呈阳  戴萌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是地区间资源错配的内在根源之一。基于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模型,利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测算了中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程度,并将其与省级层面交通基础设施数据组合成面板数据,分东中西三个地区实证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存在要素资源相对供给不足,而中西部地区却存在要素资源相对过剩。资本要素在东中西三个地区的错配程度越来越严重,劳动力要素在这三个地区的错配程度则逐渐缓解。而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消除市场分割,提高分工精度这三条路径,减轻或消除要素资源错配。分地区比较还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对于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系数,东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因此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应与技术水平提高、投资规模扩大、配套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改善等措施同步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功效。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佘镜怀  
信息技术(简称IT)投资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公司内外部的协同,而正确的IT基础设施(简称ITI)投资决策对于促进这种协同至关重要,并最终影响公司IT投资绩效。首先,根据理论研究构建业务部门理想的ITIG结构模型,然后通过与业务部门实际的ITIG结构进行对比,从而得出偏差并进行测量;其次,以财富1000公司为样本检验了ITIG偏差和IT投资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ITIG偏差较高的公司对应较低的IT投资绩效,而偏差较低的公司IT投资绩效要比平均水平的公司高出2~3倍。另外,由于协同效应的作用,ITIG对多元化公司的IT投资绩效影响更大。总之,我们的研究表明ITIG对IT投资绩效具有重要影响。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温湖炜  钟启明  
基于2007-2020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利用智慧城市建设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数字基础设施的生产率悖论不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促进研发创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是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路径。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更加依赖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支撑效应,而服务业企业主要通过自身商业模式创新而对数字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较低。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施震凯  邵军  浦正宁  
交通基础设施质量的改善能够引致更为充分的市场竞争,促使资源流向更具效率的地方。本文将2007年铁路提速视为中国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提升的一次准自然实验,以首次开通的动车组列车为分组依据,通过倍差分析法研判铁路提速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铁路提速对沿途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改进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区分地区特征和企业异质性后的分析结果表明,铁路提速对非国有控股、沿海地区、出口型企业具有更为显著的生产率促进效应,安慰剂检验验证了上述结论。此外,在进一步划分地理圈层后,本文发现位于技术中心城市"1小时经济圈"内的企业更易受到铁路提速带来的外部性影响。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良举  王永培  
针对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差异显著的现状,采用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基础设施和经济密度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基础设施和经济密度对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均具有积极影响。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促进聚集经济形成,降低城市拥挤效应,能够推动城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宣旸  张万里  
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进。地区基础设施改进会从外部性上促进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有效连接,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基础设施变化条件下,我国分地区集聚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影响差异需作分类研究,以便深入讨论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使用PSTR模型,引入非期望产出的GML指数,以及有关计算产业集聚和相关多样化的指标,实证研究不同地区制造业集聚经济随着基础设施变化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结果显示:产业集聚与相关多样性均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非线性影响,并基本为正;集聚经济对GML指数的正向作用小于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集聚经济与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关系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东部地区出现过度集聚现象;人力资本、研发投入和外商投资均随着基础设施增加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更强的正向作用,东部地区政府干预促进当地生产水平,中西部地区政府干预作用随着基础设施增加而降低。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炜  张豪  
文章利用2002-2016年我国25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信息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基础设施能够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呈现区域差异;在东、中部地区,电信网络基础比信息服务水平的影响更大,而在西部地区信息服务水平的影响更大;在信息行业快速发展时期,电信网络基础与信息服务水平之间呈现互补效应,并且对信息服务水平有拉动作用。因此,要注重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提升信息服务水平;提高中西部以及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为大数据革命奠定发展基石。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何玉梅  赵欣灏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基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技术创新效应、资源配置效应和消费升级效应,剖析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逻辑机理,并利用2007—2018年中国27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新型数字基础设施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资源配置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不稳健,消费升级表现为遮掩效应;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具有城市异质性,在沿海城市和大中规模城市中,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市场化程度越高,其促进作用越显著。研究结论对更好地发挥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徐明  冯媛  
本文以"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建设作为自然实验,实证研究了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对沿线县域企业的影响方向和机制。结果发现,国道主干线会引致沿线县域企业生产资源向大城市集聚,并且集聚程度存在产业异质性,其原因在于不同生产要素对交通条件敏感度存在差异。尽管国道主干线促进了沿线县域企业专业化分工水平,但由于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这些沿线县域企业难以与大城市企业竞争并分享来自分工深化的效率提升和经济利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