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28)
2023(2233)
2022(2016)
2021(1925)
2020(1572)
2019(3841)
2018(3704)
2017(7299)
2016(3911)
2015(4298)
2014(4242)
2013(4380)
2012(4131)
2011(3788)
2010(3917)
2009(3503)
2008(3446)
2007(2905)
2006(2759)
2005(2595)
作者
(11005)
(9756)
(9367)
(9058)
(6286)
(4690)
(4263)
(3696)
(3583)
(3490)
(3396)
(3267)
(3260)
(3061)
(3004)
(2858)
(2856)
(2796)
(2593)
(2586)
(2434)
(2321)
(2180)
(2158)
(2157)
(2148)
(2108)
(2107)
(2017)
(1888)
学科
(18682)
经济(18669)
(10588)
(9048)
管理(8829)
土地(7753)
(6355)
农业(6317)
(6000)
企业(6000)
方法(5046)
经济学(4459)
中国(4299)
数学(4234)
数学方法(4184)
地方(4064)
业经(3821)
问题(3582)
(3504)
(3099)
(2964)
(2917)
贸易(2910)
收入(2762)
(2762)
分配(2338)
环境(2329)
(2291)
金融(2290)
(2218)
机构
大学(54267)
学院(53007)
(21650)
经济(21229)
研究(20633)
管理(20371)
理学(17135)
理学院(16902)
管理学(16646)
管理学院(16540)
中国(15936)
(13519)
科学(12193)
(12033)
(11182)
农业(10337)
(10243)
中心(9738)
研究所(9664)
业大(9532)
(8905)
(7886)
财经(7842)
(7411)
(7399)
北京(7347)
师范(7312)
(7183)
农业大学(6960)
(6762)
基金
项目(35601)
科学(27832)
研究(26143)
基金(25983)
(23086)
国家(22894)
科学基金(19218)
社会(16526)
社会科(15570)
社会科学(15566)
(13839)
基金项目(13805)
自然(12352)
自然科(12046)
自然科学(12042)
(11841)
自然科学基金(11820)
教育(11455)
编号(10615)
资助(10226)
成果(9071)
(8136)
重点(8063)
(7737)
(7678)
课题(7356)
(7298)
(7035)
国家社会(6965)
创新(6822)
期刊
(27067)
经济(27067)
中国(17452)
研究(15601)
(13955)
科学(9721)
学报(9134)
农业(8732)
(8011)
管理(7477)
大学(6741)
学学(6322)
教育(5855)
(5512)
金融(5512)
业经(4865)
国土(4652)
技术(4276)
土地(4270)
(4249)
财经(3986)
农村(3813)
(3813)
问题(3738)
资源(3556)
(3513)
经济研究(3331)
(3146)
农业经济(2966)
世界(2852)
共检索到890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支平  
本文通过对一批尚未被人引用的清代台湾中部民间契约文书的分析,就清代台湾开发过程中汉民与番民(即"平埔族")的土地交易,归纳出四个特点。一、清代台湾汉番之间的土地承耕、承租,不能与我们平常所认知的大陆地区的租佃关系等同起来,出租土地的番民,从名义上是地主,但是他们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二、开发期的台湾,租种者承耕的土地大多属于初垦或半熟状态,因此在租谷的交纳上需要工本费的折算,与大陆福建等地的地租交纳方式差异较大;三、由于经济及耕作技术上的优势,汉民承耕、承租番民的土地,经过若干年的产权更换交易之后,往往反客为主,番民的地主身份日益弱化,而汉民逐渐成为土地的实际主人;四、在清代台湾汉番土地交易中,番...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正刚  杜云南  
在清代珠三角民间社会的土地房产买卖契约文书中,作为家中长辈的女性或以主立契人,或以见证人、接银人等身份出现,契约中屡屡出现的"子母商议"、"母子商议"以及"与祖母及母亲商议"等字眼,显示了女性长辈在家庭财产处分中具有重要的权利,也体现了孝文化在民间社会得到了贯彻实践。妇女的参与是契约文书生效的重要保障。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侃  董丽琼  
雍正、乾隆年间,以胡焯猷为首的汀州籍客家移民在淡水河流域开展垦殖活动。现存于世的文书档案显示,他们面对"边疆社会"的潜在风险采取了有效的生存策略,主要依靠从原籍带来合股经营等方式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应对垦殖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他们超越族群、地域、血缘的限制,与其他社会群体产生多元的文化互动,共同构建如书院、庙宇、家族等经济—文化共同体,形成了社会合成机制,在不同的历史情势中转化出不同的社会身份。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周翔鹤  
本文以清嘉庆、道光年间台湾宜兰水利合股经营为个案 ,研究传统中国农村合股经营企业状况。通过对 3 0 0多份水利合股契约的分析归纳 ,本文认为在资本、劳动、土地、技术诸要素中 ,资本在农村企业中发挥最重要的作用 ,围绕着资本、农村企业建立起明晰的产权关系。在农村企业的组成和运营上 ,等量资本占有等量利润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则 ,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 ,通过大股套小股等方式 ,形成了少数人合伙或一定范围内多数人以小额资金入伙等不同合股经营模式 ,有利于企业的形成、发展。但由于缺乏近现代信用制度 ,农村企业在吸资范围和融资渠道上均受到限制 ,不利于企业的运营和发展。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盛承  
在湖北天门熊氏田地交易契约中,民田以粮起科,渔田、官庄田以银起科,田赋科则相差甚大。此种差异是天门县明清赋税制度演变的直接体现,与明代王府庄田的圈拨及其在清代的清理有直接关系。明代民田以粮起科,清代相沿不变。明代潞藩渔田、兴藩官庄田征收租银,入清以后二者按租起赋,田赋以银起科。天门县赋税征收时分立米册和银册,当税粮跨册过割时,通过转换税粮形态来维持税粮与册籍在类型上的统一。清代更名田是一种抽象的田地及赋税门类,在地域社会中有各种名目,契约中的渔田即潞藩更名田,官庄田即官庄更名田。另外,天门县的田赋科则既无清初的"本色米复归"现象,亦非兼征白银与实物,而"固化"的科则确定的税额是摊派实征税额的计税单位。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红林  
本文通过对《周礼》中所载的契约种类、契约管理制度及与之相关的官营借贷制度的分析和研究,再次证明《周礼》所载的商业管理制度主要是春秋战国制度的反映,为进一步确定《周礼》一书的成书年代提供了新的佐证,同时也为深入研究先秦商业管理制度提供了启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亮  龙登高  
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反思关于近世地权市场的传统成说,然而所利用的资料缺乏具体鲜活的案例。台湾范氏家族一百多年的土地文书,弥补了这一不足。本文还原该家族19世纪的地权交易与经营,再现范氏四代人的资产变迁以及家族兴衰,并结合部分其他案例,探讨传统地权市场在促进土地开发、配置生产要素上的机制。文书中丰富多样的契约关系体现了产权的清晰界定对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范家参与的胎借、活卖、绝卖、租佃等交易涉及传统地权交易的各个层次。本文将理论模型与具体的交易案例结合,阐述了传统地权交易如何通过对土地物权的分割,跨期调节多样化的资金需求。在对租佃契约的整理和观察中,本文认为大租户—垦佃—耕佃的三层租佃结构使得禀赋...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郭睿君  李琳琦  
中人报酬主要有银两、宴请和物品三种类型。本文通过对清代徽州契约文书的整理和分析得出,中资占交易总额的比值一般在2%—10%之间,尤以5%左右的居多,且清前期的比值略低于清中晚期。该比值的确定,与中人和契约双方的关系及其发挥的作用均有关联。中人报酬由哪一方支付带有不固定性,主要依据"成破"双方的经济地位以及对契约合同的遵守情况而定。在大多数情况下,获取报酬并不是中人作中的动因和目的。
[期刊] 档案学通讯  [作者] 郭睿君  
"中人"身份选择不以地位、经济、威望为拘,"面子"的大小并不是选择"中人"的绝对标准。一般亲族较为普遍的担任中人,妇女、佃人也可以作中参与到契约关系中。中人的选择是契约双方根据具体情况、实际需要,在其特定的乡土社会网络中,亲疏、远近、尊卑自由组合的结果,自身品质良好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中人。
[期刊] 档案学研究  [作者] 冯定雄  
新发现的舟山展茅史氏家族土地买卖契约,为研究清代舟山地区的土地买卖及东部海岛社会的经济状况和民间生活提供了新的宝贵资料。这批契约文书集中反映了康、雍、乾三朝展茅的社会状况,每次买卖数量很小,属于典型的小农买卖,买卖反映出展茅农民生活困苦。契约中反映的土地价格在不同时期各不相同,很难从中找出规律性信息,但它们却能明显体现出当时的宗族文化。契约文书种类繁多,与明清时期浙江以契约方式确定土地的占有和使用及其转移的普遍盛行方式相吻合。契约文书反映出当地居民的主要生活依赖是田地和农业,反映出舟山居民的农业生活特征。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澈元  刘方舟  梁颖  
大陆自2014年底开始提出为台湾青年到大陆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2015年8月,广西师范大学桂台合作研究中心联合台湾义守大学、云林科技大学、逢甲大学和台北大学开展"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创业意愿"的问卷调查。借助本次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资料,选取三个观察面分析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创业的特点,讨论影响其抉择的深层因素,探索和思考对大陆的启示及大陆的应对策略。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张璋  贺浩淼  
公允价值自被我国会计准则引入后,其"决策有用性"一直备受强调。而本文检验公允价值对另一财务报告目标的反映,即回归"受托责任",强调"契约有用"。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高管薪酬评定中薪酬业绩敏感系数及薪酬粘性的影响为视角,探究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是否能够有效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及企业所有者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基于2007-2015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发现,国有企业的薪酬考评机制以纳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但其较强的薪酬粘性特征有损对"受托责任"的反映。而我国民营企业尚未明显发挥其在高管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唐智燕  
清代宁波契约文书中"更田"、"更地"等"更~"说法十分常见,弄清楚其含义,将有助于正确解读该批文契。本文主要依据文契中出现的"更~"与"众~"及"采~"异文现象,认为"更~"与"众~"或"采~"所指相同,即用以指称两家或几家共同占有或共同使用的某一处田、地、山或屋等,因而"更田"与"更名田"无关,它指的是两家或几家共同占有或共同使用的某一处田,"更地"也不是指"屯更地",它指的是两家或几家共同占有或共同使用的某一处地。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沈炳尧  
清代山阴、会稽、诸暨县房地产契约文书辑存沈炳尧本辑存收录了清雍正至咸丰浙江行省绍兴府山阴、会稽、诸暨县的房地产押契、卖契、回赎契共计24件。这些契约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今作首次公布,供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利用。现将辑存凡例说明如下:(1)本辑存收录的对象...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何燕  
河北省邢台县前南峪村保存有1949年以来的大量珍贵契约文书。通过对该文书内容及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前后田宅买卖契约在行文格式上少有变动,传统契约习惯和乡村契约秩序仍具有很强的韧性和生命力。同时,前南峪文书中的村际兑地契约又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时代变迁的背景下农民以其独特的智慧,突破层层限制,探索着适合自身发展的有效道路。在地权分配问题上,很多契约文书的达成及其后的具体实践都是农民因地、因时制宜的创新之举。前南峪文书向人们展示出,乡村社会网络与非正式制度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地权的界定与村民的地权实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