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03)
- 2023(14445)
- 2022(12284)
- 2021(11651)
- 2020(9696)
- 2019(22018)
- 2018(21507)
- 2017(41739)
- 2016(22119)
- 2015(24833)
- 2014(24597)
- 2013(23402)
- 2012(21839)
- 2011(19245)
- 2010(19536)
- 2009(17808)
- 2008(17551)
- 2007(15625)
- 2006(13619)
- 2005(11993)
- 学科
- 济(89691)
- 经济(89497)
- 管理(67312)
- 业(63883)
- 企(54833)
- 企业(54833)
- 方法(41149)
- 数学(34146)
- 数学方法(33598)
- 财(26904)
- 农(25643)
- 中国(24556)
- 贸(20970)
- 贸易(20960)
- 业经(20915)
- 易(20519)
- 制(17001)
- 理论(16998)
- 农业(16218)
- 地方(16193)
- 学(16134)
- 策(15269)
- 和(14860)
- 务(14676)
- 出(14618)
- 财务(14594)
- 财务管理(14548)
- 技术(14264)
- 企业财务(13713)
- 银(13530)
- 机构
- 大学(308237)
- 学院(307073)
- 济(131082)
- 经济(128439)
- 管理(123119)
- 理学(106392)
- 理学院(105311)
- 管理学(103523)
- 管理学院(102907)
- 研究(99047)
- 中国(75545)
- 财(64589)
- 京(63074)
- 科学(55764)
- 财经(50618)
- 中心(47034)
- 所(46529)
- 经(46159)
- 江(45347)
- 农(41941)
- 研究所(41782)
- 经济学(40872)
- 范(40415)
- 师范(40070)
- 业大(39697)
- 北京(39007)
- 财经大学(37707)
- 经济学院(36853)
- 院(36177)
- 州(35558)
- 基金
- 项目(204934)
- 科学(164133)
- 研究(155486)
- 基金(151610)
- 家(130241)
- 国家(128832)
- 科学基金(112527)
- 社会(101747)
- 社会科(96256)
- 社会科学(96232)
- 基金项目(78751)
- 省(77783)
- 教育(72263)
- 自然(70152)
- 自然科(68588)
- 自然科学(68573)
- 自然科学基金(67350)
- 划(65535)
- 编号(63149)
- 资助(61794)
- 成果(52266)
- 部(47035)
- 重点(45586)
- 发(43655)
- 创(43008)
- 课题(42832)
- 国家社会(42770)
- 教育部(41653)
- 人文(40540)
- 创新(40071)
- 期刊
- 济(143359)
- 经济(143359)
- 研究(92555)
- 中国(58957)
- 财(51156)
- 管理(47282)
- 学报(41089)
- 科学(40098)
- 农(38526)
- 教育(35220)
- 大学(33565)
- 学学(31368)
- 融(28659)
- 金融(28659)
- 技术(27632)
- 农业(26315)
- 财经(25331)
- 经济研究(23325)
- 业经(22668)
- 经(21823)
- 问题(18823)
- 贸(17779)
- 国际(14974)
- 图书(14806)
- 技术经济(14660)
- 理论(14343)
- 世界(14120)
- 现代(13961)
- 版(13929)
- 统计(13872)
共检索到4585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峥嵘 刘太刚
失独家庭作为一个隐性的特殊群体,其养老需求的解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由于失独家庭群间与群内的差异性导致了其需求特质,致使政府解决其养老需求溢出的责任定位随之呈现一定的特殊性。借助需求溢出理论,基于政府责任承担的现状剖析,提出失独家庭养老保障的制度设计应遵循一般性与额外性相结合,即失独家庭一方面享受与其他普通家庭相同的养老服务;另一方面其额外的人道性和适度性养老需求溢出,在其无法通过个人和市场交换解决时则可由政府介入解决,即形成政府在失独家庭养老保障中的责任范畴。同时,基于分类的差异化原则,政府责任包括直接性责任和间接性责任。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失独家庭养老保障中政府责任定位的原则指引、内容范围和形式载体等进行讨论,并分析影响政府责任边界的可能性因素。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高硕 宋彦苍
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失独老人晚年生活是否幸福,也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因此,应针对现阶段我国失独家庭养老困境,探究社会保障体系在失独家庭养老问题中的缺陷,从社会保障角度提出解决失独家庭的养老措施。
关键词:
失独家庭 养老问题 社会保障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苏炜杰
日本政府注重通过积极承担责任来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问题。在日本居家养老服务专门立法、政策文件和发展战略中,均对政府所应承担的各项责任做出了详细规定,包括优化养老服务制度、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构建多元供给体系等。在日本构建的以介护保险制度为核心的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责任承担体系中,政府实质上承担的是一种担保责任,即政府将服务供给职能转移给了效率更高的社会组织、市场上的企业来承担,而自身更多承担起制度设计、监督管理等责任。此外,日本政府通过持续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筹资机制与服务内容以落实其主体责任。选择与本国实际相匹配的政府责任承担模式,注重体现传统养老文化价值理念,完善立法确保政府责任更有效落实,在政府与社会力量间构建协同合作治理局面等作为日本的相关经验,值得借鉴。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慈勤英 周冬霞
文章通过新闻媒体对失独家庭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关注新闻媒体对失独家庭形象的社会建构,结果发现存在单向的偏重失独家庭苦难的报道倾向,部分建构了一个"无解"、"苦难化"、"特殊化"的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的"媒介形象"和"独生导致失独"的逻辑暗示。而在这种失独家庭媒介关注的"标签化"背后有部分学者研究定位、价值指向和政策建议的支持。媒体和学界对失独家庭的特殊化塑造,或将有碍失独家庭走出丧子之痛融入社会,也使计划生育政策受到误读和抨击。因此文章建议,失独家庭媒介报道首先要去"标签化",学界应把失独家庭放到大的人口结构背景下来研究;失独家庭特别扶助政策应逐渐整合于社会救助体系中;应特别关注独生子女的生命教育和关怀,失独家庭心理层面的社会支持、生命意义的再认知和再建构十分重要。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黄涛
失独家庭是指其独生子女死亡,不能或不愿再生育、收养子女的家庭。这是我国在推行计划生育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独生子女死亡,这些曾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计划生育家庭面临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特殊困难,已由社会"光荣群体"变为"弱势群体"。开展失独家庭扶助保障政策研究,关注他们的利益诉求,对有效解决这一群体的问题,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意义。文章采用2017年河南省400户失独家庭的抽样调查数据,深入分析了失独家庭的现状及其问题,并从机构职能、制度安排、社会支持网络构筑以及精神抚慰机制的建立等方面提出了失独家庭扶助保障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失独家庭 利益诉求 扶助政策 保障体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郑军 樊元华
政府作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设计的主体,理清政府执政理念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价值取向、政府责任内容影响的作用机制,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此,本文以古代中国的传统家庭养老制度为例,对"忠君"的执政理念、对"尊老"传统孝道文化的制度价值取向和政府责任内容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有利于剖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运行的内在规律,并准确预测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史宇
农村失独家庭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对象。基本人权理论是农村失独家庭权益保障的理论基础,目前农村失独家庭权益保障存在立法制度不完善,农村失独家庭养老保障不健全,法律援助不完善等问题,针对农村失独家庭权益保障问题,基于农村失独家庭权益保障基本理论,提出解决农村失独家庭权益保障的法律途径,解决农村失独家庭的养老保障问题,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
农村失独家庭 养老 政府参与 权益保障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敏 熊琼
由于家庭结构的残缺,失独家庭陷入经济、养老、情感交流等功能丧失的多重困境,这其中就体现出家庭抗逆力不足的问题。家庭抗逆力包括家庭信念系统、组织模式与沟通过程三个方面。社会支持能够有效地提升家庭抗逆力,其包括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的两个维度。通过对上海市W镇的实地调研,发现以政府兜底性支持、"三社联动"机制为主导的正式支持,及亲属网络和志愿者等主体提供的非正式支持形成的社会支持网络,借助功能补全机制和沟通增强机制两种微观机制,增强了W镇失独老人的家庭抗逆力。建构包含政府、社区、亲属网络等多主体的社会支持体系及两个微观机制,得出社会支持体系确实能有效提升失独家庭抗逆力的结论。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张军伟 谢锟 唐娇 惠青山
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全球经济的低迷,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资质过剩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因此,资质过剩感受到了学者和管理者的广泛关注。然而,以往研究主要将资质过剩感的结果聚焦于工作领域,对员工家庭的影响缺乏关注。基于此,本研究根据资源保存理论,考察资质过剩感对员工家庭的影响机制,并探讨员工核心自我评价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以273名员工及其配偶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资质过剩感通过提高员工工作挫败感与心理困扰,从而诱发工作-家庭冲突,最终导致员工的贬损配偶行为。另外,上述中介效应的强度取决于员工核心自我评价。核心自我评价越高,上述中介效应越弱。本研究丰富和拓展了资质过剩感的结果变量和作用机制的相关文献,也为组织缓解员工资质过剩感的负面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管理启示。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文少保
高校智库服务政府决策,有利于完善我国决策咨询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别是进一步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新世纪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的方向和目标。现实中,我国高校智库要服务政府决策,在组织管理体制方面面临一些障碍且运行机制也较为滞后,导致其研究成果质量不高,难以满足政府决策需求。因此,高校智库应在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进行创新,不断产生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
高校智库 政府决策 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郑军
本文基于制度文化的视角,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指出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中政府责任应包括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三个组成部分。而借鉴制度文化与制度的一般性关系,有利于弥补现有研究仅仅局限于经济学视角的不足,从而构建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探索方向,即政府执政理念影响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设计的价值取向。政府设计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要符合传统文化特点,政府推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要与传统文化协调一致,政府应承担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创新中制度环境建设的责任。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马万里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推进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必须系统研究其逻辑进路,并强调体制保障与法治匹配。在逻辑进路方面,支出责任调整是政府间事权配置的起点;理顺"条块"关系是政府间事权配置的横向维度;公共品层次性区分是政府间事权配置的纵向维度;由横纵分明到多元互动是政府间事权配置的终点环节。在体制保障方面,确立财力与支出责任相匹配运行原则;整合增值税、所得税和税收返还,设立地方税收分享包机制;上移支出责任,缩减政府间转移支付规模,建立以均衡性拨款为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增文
将农村社会救助家庭成员再就业培训策略的实施作为一个切入点,对社会救助家庭中有劳动能力或有部分劳动能力的成员的再就业行为和再就业时间做经验分析显示,再就业培训策略使得社会救助家庭中不同性别的再就业行为均得到了显著提高,特别是在再就业率方面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民政部门应通过积极的再就业方式来强化受助家庭成员的主动脱贫行为,从而提高其家庭收入,最终使受助家庭成员的被动接受救助金行为转化为积极的再就业行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江帆 宋洪远 高鸣
农业生产托管作为社会化服务主要服务方式和经营方式,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路径,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从现实背景和政策要求出发,基于生成逻辑的视角,分析农业生产托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内在机理,探讨农业生产托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农业生产托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推进策略。研究表明,农业生产托管的生成逻辑由逻辑基础、生成条件、表现形式、主要目的、重要前提等内容构成,在稳定产权关系、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要素投入、降低成本与风险、提高机械化与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农业生产托管面临服务体系不健全、供需矛盾问题突出、服务对象定位不清晰、服务组织积极性不足等问题。因此,提出建立新型粮食生产托管服务体系、提高粮食生产托管服务组织服务能力、推动小农户积极参与、完善粮食生产托管政策支持方式等推进农业生产托管发展的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超
新时代的美好生活蕴涵了农民工家庭享有尊严生活而又体面劳动的实质自由之意,然其绵延的家庭离散式日常生活实践提出了“何以可能,又何以弥合”之问。文章运用阿玛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从自由的建构性与工具性层面解读农民工家庭离散问题,提出城市导向的发展政策聚焦于农民工家庭的经济自由,影响了农民工家庭在经济条件、政治自由、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和防护性保障等方面的工具性自由与可行能力。农民工家庭的经济自由与实质自由的悖论则进一步说明,单纯发展经济的政策弊端及对农民工家庭需求缺乏合理预期。研究启示:要在拓展需求信息基础上,以构成实质自由的功能性活动为价值标准,从建构经济自由与实质自由的融合统一体来合理预期修复与弥合农民工家庭离散这一问题的公共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