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336)
- 2023(4901)
- 2022(4149)
- 2021(3801)
- 2020(3089)
- 2019(6610)
- 2018(6789)
- 2017(11329)
- 2016(6397)
- 2015(6973)
- 2014(6999)
- 2013(6447)
- 2012(5966)
- 2011(5447)
- 2010(5493)
- 2009(5145)
- 2008(4845)
- 2007(4356)
- 2006(3773)
- 2005(3418)
- 学科
- 济(18928)
- 经济(18892)
- 管理(15063)
- 业(12041)
- 企(9726)
- 企业(9726)
- 学(7329)
- 中国(7176)
- 农(6714)
- 制(6423)
- 体(5991)
- 教育(5561)
- 方法(5490)
- 理论(5417)
- 财(5374)
- 业经(4770)
- 银(4329)
- 银行(4308)
- 融(4296)
- 金融(4289)
- 地方(4257)
- 数学(4201)
- 行(4181)
- 数学方法(4119)
- 农业(4108)
- 体制(3649)
- 教学(3412)
- 和(3382)
- 贸(3109)
- 贸易(3109)
- 机构
- 学院(84858)
- 大学(84219)
- 研究(32465)
- 济(28392)
- 经济(27576)
- 管理(26158)
- 中国(24123)
- 理学(21921)
- 理学院(21576)
- 科学(21245)
- 管理学(20937)
- 管理学院(20767)
- 京(18594)
- 农(18060)
- 所(17290)
- 研究所(15756)
- 财(14902)
- 农业(14419)
- 中心(14261)
- 江(14062)
- 业大(13797)
- 范(13291)
- 师范(13057)
- 技术(12415)
- 院(12204)
- 北京(11689)
- 财经(11145)
- 州(10955)
- 省(10593)
- 师范大学(10360)
- 基金
- 项目(56355)
- 科学(42725)
- 研究(41966)
- 基金(38056)
- 家(34215)
- 国家(33870)
- 科学基金(27496)
- 社会(24278)
- 省(23320)
- 社会科(22657)
- 社会科学(22654)
- 教育(20608)
- 划(19915)
- 基金项目(19251)
- 编号(18089)
- 自然(17559)
- 自然科(17131)
- 自然科学(17125)
- 自然科学基金(16798)
- 成果(15817)
- 资助(15248)
- 课题(13945)
- 重点(13273)
- 发(12151)
- 年(11906)
- 部(11773)
- 创(11712)
- 体(11417)
- 项目编号(11016)
- 创新(10901)
共检索到1361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易淼
作为狭隘理性选择模型的主要批判者之一,美国当代思想家艾伯特·赫希曼提出经济学应严肃对待失望情绪,并试图将"失望"范畴植根于西方主流经济学效用价值论,以此解释集体行动的形成逻辑。这些探讨虽然不免囿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传统局限,但是为学界铺陈出一个新的问题域。围绕这一问题域,马克思主义基于科学劳动价值论,能够对"失望情绪—集体行动"逻辑给予更为深刻的理论解读。回到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中可以发现,法国"黄背心"运动正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失望情绪—集体行动"逻辑在当代的一次生动展现。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颜鹏飞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高嵩
笔者认为,西方传统思想忽视个人间的关系,把集体理解为若干"经济人"的集合;马克思则强调人们之间的依赖和制约并将其视为个人的行为特征之一,主张关注阶级成员结成的关系,认为这种关系还要受与其他阶级结成的关系的制约,并由此出发理解阶级的集体行动。笔者基于对马克思相关观点的理解尝试探讨个人间的依赖和制约是怎样最终促成阶级间的依存和对抗的,认为奥尔森秉持西方传统思想去解读和批评马克思阶级理论,所得出的结论有失偏颇。马克思基于自己独特的个人观念去阐释阶级的集体行动,他的论述没有遇到阿罗试图从"经济人"行为选择出发解释集体行动时遇到的困惑。
关键词:
个人 阶级 集体行动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子联 崔苧心
人民币长期升值的根源在于中国相对他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综合运用和比较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所演绎的汇率理论和巴拉萨—萨缪尔森汇率模型的基础上,文章试图采取有别于传统研究的视角,探索相对劳动生产率影响汇率变动的内在逻辑。从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的角度,文章运用动态面板模型研究了主要贸易伙伴国与中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以及各经济体内部的两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等变量对汇率变动的影响。结论显示:第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一国货币升值的根本动力,不管是贸易部门还是非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能平稳提升一国的汇率水平,人民币升值的根源即在于此;第二,受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和汇率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巴—萨效应在中国及所选取的经济体样本内均不显著,而马克思主义汇率理论则对人民币升值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第三,一国包括开放程度、人均GDP增长率在内的基础变量也会对汇率变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是提升货币价值、吸引国际资本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郭冠清
对于社会发展究竟是否存在"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学术界分歧依然严重。除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的认知根深蒂固的原因外,分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马克思的手稿、书信和著作寻章摘句的论述方法,不足以征服反对者,因为反对者同样可以找到反证,这些反证不仅在马克思1846年12月28日致安年科夫的信中存在,在《哲学的贫困》中存在,而且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资本论》中同样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的"全面性、完整性、客观性、过程性"特征为重新解读"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创造了条件。抛弃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通过考证不难发现,唯物史观核心命题"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贯穿于从《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到《资本论》的始终。正确理解关键范畴"生产方式"不仅可以消除"反证"问题,而且也助于从"生产力决定论"中走出。重新解读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煜 朱成全
西方的生态经济学是在发展一种将社会和经济系统嵌入生物物理世界的愿景下成立的,这一本体论基础与标准经济学的增长范式形成强烈的对立。然而,生态经济学对经济过程的理解仍相当接近新古典主义的机械论,通过接受市场的配置效率,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被纳入了生态经济学框架,导致“旧的”经济学方法与“新的”生态经济学思想之间的根本分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思想揭示了生态危机如何与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联系,以及增长与发展等同起来的趋势联系,回到“资本批判”的原初语境当中才能正确认识生态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社会经济体系,会造成广泛的生态退化,为了创造一个以满足人类需求而不是资本需求的社会经济秩序,保护维持生命的自然生态条件,系统性变革是必要的。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高岭 唐昱茵 胡天禛 邵岩
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要求。稳步推进共同富裕需要科学的经济理论指导。本文通过比较新古典经济学、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三种经济学理论蕴含的共同富裕实现路径,发现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几乎没有为探讨共同富裕留下空间,而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新卡莱茨基模型虽然为探讨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些洞见,但其操作方案在本质上是分配视角的共同富裕实现路径,偏离了马克思强调的“生产视角”的优先性原则。以“劳动纪律-总需求”模型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模型,综合了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和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是真正回归马克思的生产视角的理论模型,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周明生
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其实质是深化对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研究马克思必须回到马克思,发展马克思必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
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 演进过程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郭冠清
本文首先对MEGA2这一"里程碑"事件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介绍,然后,以MEGA2提供的文本文献为基础,结合MEGA2重要手稿的文献学研究,对恩格斯称之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新历史观、劳动价值论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进行了重新解读。研究发现:(1)新历史观产生于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的哲学语境之中,但本身并不是一个哲学命题。以新历史观诞生为标志,马克思实现了从"哲学批判"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转变。(2)生产方式并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交往形式、交往关系等也不是"生产关系"的同义语,新历史观包含着政治经济学核心范畴的建立。(3)新历史观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被误读为"生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郭冠清
四、通向分配正义的劳动价值理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新历史观,实现了从哲学批判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转变。与此同时,马克思也从早期对劳动价值论"断然否定"转向了"完全肯定"~①,并以新历史观为基础,建立了"逻辑与历史一致"的价值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不仅包含着对价格背后原因的本质解释,而且还揭开了单靠"异化劳动"哲学思辨无法揭
[期刊] 求索
[作者]
张光明
对马克思历来有大量曲解。今天应该认真独立地研究马克思,公正、历史地认识马克思。马克思是反对一切压迫、追求自由和平等的伟大民主斗士,他要求人们从分析经验事实出发去深入而缜密地剖析社会,主张人民把社会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并实行自我管理,真正实现自己的解放。所有这些,对于当今我们的进步,仍然具有重大启发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 世界社会主义 工人阶级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黄文义 杨继国
马克思工资运动理论寓于其工资理论之中,但又立足于不同视角,有必要对其单独论述。通过理论探析可知,应从四个维度全面理解马克思工资运动理论:工资量取决于劳动力价值量,等于劳动价格与一定时间限定内劳动量的乘积;资本主义工资运动总是以资本增值需要为转移;工资运动总是伴随着利润运动,且由后者决定;对工资运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都不产生于劳动力市场,而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个制度本身。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弗雷德·莫斯利 张忠胜
本文是对大卫·莱伯曼(David Laibman)关于笔者著作《货币与总体:马克思〈资本论〉逻辑的宏观货币解释与"转形问题"的终结》最近的评论文章的回应。莱伯曼认为,马克思的理论在逻辑上是不连贯的(众所周知的"转形问题"),而斯拉法的理论是关于价格和收入分配的唯一连贯的理论,所以批判经济学家的"前进之路"是斯拉法的理论。(在本人书中和本文中)笔者认为,与莱伯曼的观点恰恰相反,被正确理解的马克思的理论在逻辑上是连贯的(即没有转形问题),而且马克思的理论比斯拉法的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所以批判经济学家的"前进之路"仍然是马克思的理论。
关键词:
马克思 转形问题 解释力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包大为
新文化运动以降,启蒙主义政治解放的构想主导着知识阶层的理论方向。不论是德先生、赛先生,还是移风易俗、重塑人民和改造语言的努力,都是五四启蒙者投身救亡图存的理论凭借。但是,当半殖民半封建的内外危机打破了启蒙式的政治解放的想象,知识分子便开始自觉地反思局限于意识形态变革的启蒙。同时,当十月革命展现了另一条依靠庶民而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便开始成为了五四运动新的历史特征。尽管在一开始这种马克思主义的转向由于缺乏组织和理论译介,仍然掺杂着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等泛左翼的内容,但随着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逐步获得了能动性,马克思主义也开始接过了启蒙主义未竟的救亡图存的使命。
关键词:
启蒙主义 马克思主义 五四 革命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程正敏 徐为列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蕴涵着有关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理念 ,对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现实社会中社会大众的公平伦理观是复杂变化的 ,我们可以把一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看作一种公共产品 ,以效率、公正为标准 ,对社会收入分配制度进行选择。
关键词:
价值 收入分配 效率 公正 集体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潜心研究的创新之作——《回溯历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前史》
地权正规化、集体组织强制交易与加快地权流转——马克思关于英国“圈地运动”的分析及其启示
集体产权的权能拓展何以促进共同富裕?——基于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分析
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的整体性——兼答陈龙博士的理论困惑
从“生产力发展”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兼论推进马克思经济学话语的时代转换
从马克思地租理论看我国土地出让金——兼论房地产税背景下土地出让金的存废之争
作为全部社会关系的所有制问题——马克思主义视野里的供销合作社集体资产产权性质问题研究
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兼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具体化和深化
刍议马克思土地资本理论与我国土地改革现实——兼论构建中国特色土地经济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经济学的总体方法论辨析——兼论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的内在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