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94)
- 2023(6833)
- 2022(5464)
- 2021(5050)
- 2020(4084)
- 2019(9332)
- 2018(8964)
- 2017(16776)
- 2016(8656)
- 2015(10135)
- 2014(9880)
- 2013(10105)
- 2012(9998)
- 2011(9530)
- 2010(9583)
- 2009(9013)
- 2008(8742)
- 2007(7546)
- 2006(7121)
- 2005(6834)
- 学科
- 济(67663)
- 经济(67619)
- 管理(21819)
- 方法(21454)
- 数学(19666)
- 数学方法(19616)
- 中国(17686)
- 业(17091)
- 地方(15627)
- 企(12173)
- 企业(12173)
- 地方经济(12031)
- 贸(11055)
- 贸易(11047)
- 农(10869)
- 易(10760)
- 学(10478)
- 业经(10381)
- 环境(8810)
- 制(8685)
- 融(8660)
- 金融(8660)
- 财(8382)
- 银(8013)
- 银行(8009)
- 发(7989)
- 行(7901)
- 关系(7736)
- 经济学(7300)
- 农业(7293)
- 机构
- 大学(142618)
- 学院(139467)
- 济(81075)
- 经济(80026)
- 研究(58475)
- 管理(48835)
- 中国(45629)
- 理学(41267)
- 理学院(40763)
- 管理学(40409)
- 管理学院(40132)
- 财(33197)
- 京(30631)
- 科学(29669)
- 所(28961)
- 经济学(28741)
- 财经(26681)
- 研究所(26126)
- 经济学院(25676)
- 经(24531)
- 中心(24251)
- 北京(20523)
- 院(20429)
- 财经大学(19875)
- 江(18749)
- 科学院(18396)
- 范(17824)
- 师范(17739)
- 农(17461)
- 社会(17437)
- 基金
- 项目(86046)
- 科学(69541)
- 基金(66652)
- 研究(64645)
- 家(57734)
- 国家(57357)
- 科学基金(48699)
- 社会(46984)
- 社会科(44759)
- 社会科学(44751)
- 基金项目(33618)
- 省(28440)
- 教育(28295)
- 资助(28109)
- 自然(27359)
- 自然科(26744)
- 自然科学(26737)
- 自然科学基金(26306)
- 划(24850)
- 编号(22542)
- 国家社会(21841)
- 中国(21600)
- 部(21430)
- 发(20411)
- 重点(19702)
- 教育部(19080)
- 成果(18911)
- 济(18732)
- 经济(18585)
- 发展(17825)
共检索到2256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刘晓光 刘元春 闫衍
2023年是疫情影响消退与经济秩序归位的一年。中国经济的核心任务是实现宏观经济恢复性增长和微观基础深度修复,进而重返扩张性增长轨道。不同于以往经济周期,在经历了三年疫情管控后,本轮中国经济复苏需要经历社会秩序与交易修复、资产负债表修复、常态化扩展三个不同阶段,而且在阶段转换上也可能会遭遇阻碍。当前中国经济复苏正处于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换的关键期,这既是中国经济复苏的恢复性增长期,也是各种潜在风险显化和矛盾的集中爆发期。本文对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对复苏过程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风险挑战进行了研判,并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分析课题组 张晓晶 汤铎铎
2009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主要特点是,经济企稳回升,但复苏基础尚不稳固;物价仍处于下滑状态,但资产价格却大幅上扬。从政策角度来看,鉴于复苏基础不稳及外部环境不甚乐观,保持政策的延续性与稳定性实属必要。但考虑到近期凸显的资产价格攀升及通货膨胀预期等问题,须对宏观政策进行适度微调,并通过改革提高经济体的弹性,更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力量在经济复苏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经济复苏 资产价格 通货膨胀预期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梅李军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潜力后劲在三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三农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阵地,其基础性、弱质性和多功能性决定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潜力后劲在三农。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农业大循环水平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郭树清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从理解货币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出发。运用一般宏观经济理论进行学术讨论和政策研究,必须首先对关键宏观经济变量的含义有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在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中,消费、储蓄、投资、政府支出、经常账户余额、国际资本流动和价格等关键变量都有其特殊性,理解这些特殊性对于保证经济研究的有效性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在基本的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之上,详尽分析和论述了这些变量在中国经济研究中的特殊含义和应用统计数据时必须注意的问题,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提供了一个具有一般性意义的理论平台。
关键词:
宏观政策 消费 投资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唐建伟
当前,我国金融数据与经济数据存在一定偏离,其原因何在?本文研究发现:新增社会融资主要由贷款贡献,新增贷款主要来自大型银行,中小银行的占比有所下降;超预期信贷主要投向企业,国企是本轮信用扩张的主体;信贷行业投向中房地产占比下降,而普惠、绿色、制造业等具有政策导向的领域贡献增加;我国经济运行中没有“资金空转”,中国的货币乘数近年并未下降,资金也并未出现淤积于金融体系的现象,但新增信贷可能用于补缺债券融资和经营性现金流、偿还债务利息支出;当前中国经济虽然没有陷入“通货紧缩”的风险,但也面临一些结构性压力;下一步我国宏观政策仍需继续发力稳增长,微观政策重在激发市场主体信心。
关键词:
货币信贷 经济复苏 资金空转 通货紧缩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柳欣
自1998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长期经济增长趋势的下降、失业增加和物价指数的连续下跌。目前经济学界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和政策建议都是以主流经济学为基础,力图通过调节总需求来改变当前的局面。本文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刘元春
中国宏观经济在政府强大的刺激政策作用下,于2009年第二季度实现"止跌、触底",但这种局面并不坚实;在萧条和政策性救助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呈现出明显的两面性——政策层面的反弹与市场层面的下滑并存,并没有进入"市场性反弹阶段",更没有步入稳定复苏的通道之中。在宏观经济两面性的作用下,很多传统的宏观经济传递机制和运行规律被打破,导致大量宏观变量出现"结构分化"、"相互冲突"的态势,全面复苏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这些分化与冲突的宏观变量在动态上的调整将导致中国宏观经济呈现"底部振荡"的运行特征,并导致未来经济复苏将面临大量的风险。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迟凤玲
数字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业态,其具有的跨界性,为现有实体经济创造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将是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政策的重点之一,也是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同时说明国家不仅关注前沿领域,也重视传统经济领域的发展,即数字经济如何为实体经济带来创新,如何能进一步增强产业基础和竞争能力。
关键词:
深度融合 实体经济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于泽 刘元春 刘晓光 闫衍
2022年是中国经济面对“三重压力”、抵御超预期冲击的一年。一方面,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完整的产业链、新能源相关产业持续向好以及贸易顺差保持高位,为宏观经济企稳提供持续动力;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大范围暴发、俄乌冲突扰动世界能源市场、高温干旱、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消费不足、信心减弱使得经济只实现了弱企稳,负向产出缺口持续,经济复苏进程较为缓慢。2023年是党的二十大后红利窗口期,“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期,同时也是国际、国内发展动力结构性加速调整期,新发展格局进入加速落地期。一方面,“三重压力”,尤其是需求收缩问题在2023年将有所延续;另一方面,在疫情因素减弱、消费活力逐步恢复和系统性政策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下,宏观经济将得以全面修复,实现整体向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如何进一步稳定消费并构建与新发展格局激励相容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仍面临许多挑战。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宁昌会 毛传阳
国际宏观经济领域的研究正逐步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国际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最新发展是建立在Obstfeld和Rogoff(1995)的杰出贡献的基础上的。Obstfeld和Rogoff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志伟
当前,西方经济学界的各派经济学家大都已经将微观问题的研究作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和重点,甚至还有完全以微观分析方法来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现象。关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有三种观点,西方国家流行的主要是以微观分析代替宏观分析的观点,而且其价值论的观点和方法存在着矛盾和倒退。但这些做法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对经济人理性的假定、将微观个量直接加总为宏观总量、关于完全竞争的假定等都存在明显问题。总之,对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我们必须作进一步的思考。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何露安
存款是立行之本,而优质的客户资源则是存款稳步增长的源泉。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始终要把客户维护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来做。探索的实践告诉我们,做好客户维护,贵在坦诚相待,难在持之以恒,也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实现银行与客户的共赢。一是做好柜台服务,树亲和氛围;二是用活客群营销系统,让一切尽在掌控之中;三是利用微信"管住"客户;四是提
关键词:
理财经理 客户维护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永江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中华民族是个有着5000年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主导中华文明的儒家思想完整的界定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精神层面奠定了生态文明的基础。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家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要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着力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当前,必须着力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等五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
夯实 农业 基础地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