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32)
2023(9261)
2022(8033)
2021(7415)
2020(6495)
2019(15129)
2018(14914)
2017(30483)
2016(16652)
2015(19108)
2014(19257)
2013(19195)
2012(18425)
2011(16690)
2010(16870)
2009(15931)
2008(16096)
2007(14680)
2006(12684)
2005(11442)
作者
(48070)
(40408)
(40211)
(38791)
(26207)
(19334)
(18639)
(15645)
(15255)
(14710)
(13652)
(13560)
(12955)
(12835)
(12764)
(12743)
(12459)
(11887)
(11853)
(11844)
(10156)
(10091)
(9937)
(9339)
(9204)
(9195)
(9012)
(8957)
(8128)
(8079)
学科
(74505)
经济(74434)
管理(48666)
(48142)
方法(38911)
(38774)
企业(38774)
数学(35549)
数学方法(35246)
(20893)
(20106)
中国(17677)
(16222)
贸易(16214)
(15791)
(13889)
(13714)
地方(13677)
业经(13594)
(13011)
财务(12987)
财务管理(12953)
农业(12917)
企业财务(12336)
(12298)
银行(12275)
(11918)
金融(11916)
(11645)
(11285)
机构
大学(245071)
学院(244700)
(107575)
经济(105374)
管理(95261)
理学(81849)
研究(81253)
理学院(81036)
管理学(79798)
管理学院(79339)
中国(64285)
(51423)
(49921)
科学(47236)
(41220)
财经(40673)
(40580)
中心(39073)
(37441)
研究所(37016)
(36944)
业大(34775)
经济学(34137)
农业(32100)
北京(31428)
经济学院(31143)
(30652)
师范(30356)
财经大学(30134)
(29434)
基金
项目(156983)
科学(123926)
研究(115439)
基金(115259)
(98903)
国家(98103)
科学基金(84278)
社会(73600)
社会科(69899)
社会科学(69879)
(60532)
基金项目(60166)
教育(54349)
自然(54119)
自然科(52872)
自然科学(52851)
自然科学基金(51956)
(51263)
资助(49582)
编号(47211)
成果(39397)
(36684)
重点(35272)
(33593)
课题(32617)
(32149)
教育部(31805)
人文(30765)
科研(30499)
大学(30370)
期刊
(114606)
经济(114606)
研究(73511)
中国(43348)
(40091)
(35680)
学报(35532)
管理(32827)
科学(32508)
(30218)
金融(30218)
大学(27054)
学学(25604)
农业(23586)
教育(23126)
财经(20870)
技术(20398)
经济研究(19518)
业经(18029)
(17835)
问题(15612)
(14563)
统计(12884)
技术经济(12789)
理论(12779)
(12506)
国际(12003)
商业(11606)
(11550)
实践(11453)
共检索到3631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肖卫国  徐家杰  邵兵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孙巍  
本文利用中国的经济数据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股市渠道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在中国现阶段货币政策传导在股市渠道的第一个阶段是有效的。但是,货币政策的传导在第二阶段从整体来说并非有效。文中构建的宏观模型和微观模型的结论得到了相互印证,增强了实证结论的可靠性。最后,文章对疏通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股市渠道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危慧惠  
货币政策决策需要源于实体经济和微观市场的依据。本文从商品期货交易数据出发,对前瞻性泰勒规则再检验,评估了商品期货指数对于目标利率值等静态数据的解释力度。为描述货币政策冲击所带来的实际利率与预期通胀的相对和动态的变化,在筛选和提取货币政策非预期冲击的前提下,度量了基于商品期货交易数据的预期通胀变动的方向、程度及持续期。结果表明,基于商品期货指数能使货币政策传导更好地解释泰勒规则,货币政策非预期冲击对实际利率和预期通胀变动的影响是非持久的,其程度与商品种类和货币政策操作方式有关。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宋鹭  于泽  刘宇琪  
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人民银行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在稳健货币政策的基调下精准发力,着力引导金融机构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的全方位支持,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实体经济面临的压力依然较大,政策传导不畅,在有效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方面仍然存在结构性困境。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结构性货币政策精准发力,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突破。人民银行从两方面加大力度推进解决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一方面,继续加大定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王铭利  
国内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研究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多数文献都是基于VAR方程利用信贷总量、总产出等宏观变量证明存在信贷传导渠道,由于无法避免宏观变量的内生性影响了结论的稳健。二是只关注银行信贷总量变动对产出的冲击。随着金融体制改革,企业融资渠道多样化,银行信贷总量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不断下降,货币政策将通过另一种信贷传导渠道——广义信贷传导渠道对企业产生作用进而影响产出,国内尚缺乏对广义信贷传导渠道的研究,这将导致对货币政策效力估计不足,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文利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微观层面证明信贷传导渠道的存在性,并且区分了狭义和广义两种信贷传导渠道并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在...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林朝颖  黄志刚  杨广青  
货币政策风险传导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货币政策对银行的风险传导效应,而银行只是风险传导的中介,货币政策对微观企业的风险传导更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从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理论出发,选取非金融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分析货币政策的风险传导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对微观企业存在风险传导效应,即宽松货币政策会促进企业风险承担,紧缩货币政策对企业风险承担具有抑制作用;货币政策对不同规模、不同所有权性质企业的风险传导效应存在差异,对小企业的风险传导效应强于对大企业的风险传导效应,对非国有企业的风险传导效应强于对国有企业的风险传导效应。因此,货币当局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货币政策的风险传导效应,避免...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韩蓓  
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制约了统一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信用传导机制是中国主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微观主体行为的地区差异是信用传导机制区域效应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本文介绍了狭义信用传导机制、广义信用传导机制的理论模型以及成立的前提条件;并从微观经济主体角度分析影响信用传导机制的因素;最后,从微观主体的地区差异分析中国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机制区域效应产生的微观原因。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邝雄  郑春梅  
央行的货币政策是否能够对价格预期进行引导,是关系货币政策能否通过引导预期提高政策有效性的关键问题。以货币政策引导价格预期的可控性为研究对象,选取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政策公示和政策实行两种政策操作情况,利用φ相关系数和过度反应检验方法,分别检验了央行的政策公示和实行引导公众日度、月度和季度价格预期的可控性情况。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还是存贷款利率政策,政策的公示和实行对公众日度和月度价格预期的引导效果均不显著;但公众对央行的政策公示存在过度反应现象,且反应程度大于政策实行;政策公示对季度价格预期的引导效果较明显,引导预期可能需要几个月的作用时滞。央行的货币政策对价...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赵进文  闵捷  
货币政策操作效果的对称与非对称性研究,近年来在国外金融界十分关注。研究表明:紧缩性货币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在抑制经济过热和治理经济衰退的效果上存在极大的差异,并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货币政策运用效果及特点也有明显差别。KimD .H .( 2 0 0 2 )使用Hanmilton( 2 0 0 1 )提出的浮动法,分析了美国的货币政策。他得出的结论认为,1 979年前美国货币政策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即效果不对称,而在其后这一特征则不够明显。Bruinshoofd和Candelon( 2 0 0 4)使用STR模型和LM统计量检验了欧洲几个国家的货币政策效力,却得出与美国几乎相反的结论。那么,我...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蒋帝文  
基于全球向量自回归模型(GVAR),对比研究中美欧三大央行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三大央行的货币政策均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但是溢出效应存在显著的差异:短期内,中国紧缩货币政策,对欧美产出有着负向的溢出效应("火车头"效应),但对欧美的物价则存在着正向的溢出效应;欧央行紧缩货币政策,对中美产出也存在负向溢出效应,但对中国物价有着抑制作用而对美国物价有着促进作用;美联储施行紧缩货币政策,会促进中国产出的增加("以邻为壑"效应)而抑制欧盟产出,同时会降低中国的物价水平而提高欧盟整体物价水平。长期来看,美元在全球的主导地位使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大于欧央行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周涛  
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快速增长,货币信贷居高不下,我国经济过热的风险仍然存在。央行在将近4个月的时间里先后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两次提高利率以抑制过快增长的货币信贷。本次货币政策的目的将限于通过抑制信贷过快膨胀来平滑经济增长,其理想效果是防热而不会致冷。“稳健”仍会是央行的货币政策基调。继续加息不是央行的最优选择,高固定资产投资、高经济增长速度仍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严立新  严维石  
本文尝试比较研究我国央行地区分行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在基本制度安排上的差异,并从货币政策决策信息的收集与运用的角度分析这种差异对中美两国央行货币政策表现的影响,然后提出相关结论与建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周意珍  
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加上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给人民银行履职带来了挑战,对宏观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货币政策框架中重要的起点——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引入、创新及组合也就成为当局迫切需要探索的方面。本文通过回顾我国重要货币政策工具历史沿革,深入比较分析其内在联系和不同之处,从而认识到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并非彼此孤立,应充分利用每种工具优势形成组合,才能使货币政策最高效且富有弹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袁靖  
本文基于泰勒型货币政策规则对我国1992—2005年考虑股票市场资产价格泡沫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我国在制定货币政策操作规则时,利率平滑倾向显著,赋予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的权重较大,但不重视应对资本市场价格较大波动。说明我国的货币政策资本市场传导机制不畅,导致我国居民和公司资产负债表不健康,应对金融风险能力非常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