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21)
2023(9738)
2022(7857)
2021(7188)
2020(5936)
2019(13812)
2018(12797)
2017(25444)
2016(12933)
2015(14759)
2014(14185)
2013(14448)
2012(13529)
2011(12333)
2010(12391)
2009(11924)
2008(10809)
2007(9481)
2006(8278)
2005(7688)
作者
(34712)
(28986)
(28953)
(27698)
(18728)
(13954)
(13103)
(11370)
(10934)
(10207)
(10028)
(9812)
(9341)
(9182)
(9180)
(8929)
(8533)
(8466)
(8437)
(7702)
(7234)
(6998)
(6716)
(6640)
(6575)
(6573)
(6298)
(5865)
(5772)
(5639)
学科
(66923)
经济(66865)
(38361)
管理(36768)
方法(33608)
数学(31636)
数学方法(31552)
(30164)
企业(30164)
(27943)
金融(27943)
中国(26029)
(25128)
银行(25127)
(24364)
(17975)
(16083)
贸易(16061)
(15726)
(15609)
(15479)
业经(12482)
地方(11684)
中国金融(11506)
(11428)
财务(11414)
财务管理(11397)
企业财务(11052)
农业(10402)
(9977)
机构
大学(191376)
学院(188212)
(100619)
经济(99270)
管理(74043)
研究(65919)
理学(64036)
理学院(63470)
管理学(62933)
管理学院(62585)
中国(61924)
(46419)
(38680)
财经(38210)
经济学(35798)
(35254)
经济学院(32688)
中心(32671)
科学(31460)
(30915)
财经大学(29154)
研究所(27804)
(27464)
金融(27036)
北京(25078)
(24720)
(24617)
(23210)
(23137)
商学(22640)
基金
项目(123280)
科学(100554)
基金(96897)
研究(92347)
(82852)
国家(82270)
科学基金(72140)
社会(65980)
社会科(63226)
社会科学(63216)
基金项目(49827)
自然(42836)
(42206)
自然科(41999)
自然科学(41991)
自然科学基金(41361)
教育(41312)
资助(40785)
(36329)
编号(33673)
(30635)
国家社会(30170)
教育部(27810)
重点(27475)
中国(27299)
成果(27025)
(26819)
(26380)
人文(26340)
(24872)
期刊
(99524)
经济(99524)
研究(63546)
(39824)
金融(39824)
(34342)
中国(34228)
管理(27148)
科学(23714)
学报(22656)
(21275)
财经(20853)
经济研究(19113)
大学(18758)
(17947)
学学(17862)
(15014)
问题(13624)
农业(13588)
国际(13560)
技术(13250)
业经(13166)
世界(12285)
教育(11106)
理论(10219)
技术经济(10119)
统计(10057)
商业(8906)
(8848)
实践(8621)
共检索到2891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博  刘翀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央行沟通逐渐成为货币政策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本文利用我国2006年10月至2015年12月的数据,运用EGARCH模型考察央行沟通的金融市场效应。结果表明,央行沟通的短期金融市场效应合意且显著,长期金融市场效应虽然合意,但并不显著;相比于利率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汇率市场对央行沟通的反应程度最小。无论在哪个市场,央行沟通的效应都远小于货币政策决定的市场效应,央行沟通对市场的维稳性也无法冲抵货币政策决定引起的市场波动。在央行沟通中,宽松性沟通的市场效应大于紧缩性沟通,行长沟通的市场效应大于外部委员沟通。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金融市场对央行沟通的反应更强烈,央行沟...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云峰  崔静雯  白湘阳  
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定沟通已成为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采用2005—2012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利用事件研究法分析了金融稳定沟通在金融市场中的效应。研究发现:金融稳定沟通在短期内能够创造信息,引导股市收益朝中央银行合意的方向变化,随着时间推移,该影响会逐步减弱;但无论何种期限内,沟通都不能降低股市噪音,反而会加大市场波动。进一步,实证分析了沟通如何影响股票市场。结论表明:在短期内沟通能通过信号渠道引导公众预期,而沟通的协调渠道在任何时期内都不能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对提高我国金融稳定沟通在金融市场中的效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冀志斌  宋清华  
本文利用我国2006年10月至2011年6月的数据,对中央银行沟通的短期金融市场效应进行了考察。结论表明,我国中央银行沟通对短期收益率和汇率具有显著的、合意的影响,但小于货币政策决定的效应。沟通有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但不足以抵消政策决定中意外成分引起的波动性。沟通对资产价格水平和波动性的影响均是非对称的,紧缩意图沟通的效应大于宽松意图沟通。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口头沟通的效应强于书面沟通,货币政策意图沟通的效应强于宏观经济展望沟通。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刘金全  申瑛琦  
央行沟通作为央行主要预期管理方式,能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影响金融市场发展。首先基于定量手段和混频技术测度央行沟通指数和混频时变金融状况指数,并在央行沟通金融市场传导机制理论刻画基础上,运用SV-TVP-FAVAR模型"量化"分析央行沟通的金融稳定效应及金融市场的阶段异质性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样本期内,央行沟通指数能够很好地拟合经济运行事实和货币政策调控"松紧"取向,混频时变金融状况指数能揭示金融市场的趋势和波动态势,具有金融事件精准反馈能力。进一步分析发现,央行沟通具有较好的金融稳定功效,能够弱化金融市场波动,不同阶段的调控效果不同。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史焕平  谭天骄  
央行沟通作为央行调控的一项新兴有效手段,已被多国纳入货币政策的操作工具。以美联储为研究样本,通过研究比较央行沟通与实际干预工具在组合匹配与否下的两种调控效果,发现央行沟通与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同时,与实际干预工具不匹配情况相比,在央行沟通与其匹配的情况下,前瞻性指引能够较为有效地引导经济主体形成合理预期,消费物价指数和经济增长的冲击力度和贡献率更大。我国应将央行沟通作为货币政策中常态化的调控手段,并努力在明确央行沟通的实施框架、作用范围、传导机制的基础上,实现与实际干预工具的组合匹配。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王琳  刘宏雅  沈沛龙  
本文研究中国央行不同形式、不同主体、不同意图、不同时间政策沟通的稳定金融资产价格效应以及央行"言行一致"对政策效果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央行沟通能够显著影响股票价格且能够降低资产价格波动。(2)从形式看,书面沟通较口头沟通对市场影响更大;从主体上看,行长沟通效果好于他人沟通;从政策意图上看,紧缩意图的政策效应大于宽松政策。(3)随预期管理重要性的提升,沟通效果得以更好发挥。(4)央行"言行一致"能够更好地稳定资产价格,"言行相悖"则会造成预期混乱,降低政策效果。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崔恒瑜  王雪  马九杰  
本文从农信机构贷款支农的角度出发,探究数字金融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市场竞争,进而在农村金融市场发挥"鲶鱼效应"。理论部分基于市场势力假说,分析了数字金融发展对农信机构放贷行为的影响;实证部分将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的县级指数与县域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数据相结合,对理论假说进行了检验。结论如下:第一,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激励当地农信机构提升涉农贷款和农户贷款的投放规模和增长速度,表明数字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发挥了"鲶鱼效应"。第二,数字金融发展对农信机构支农力度的正向影响主要来源于竞争激励机制,而现阶段数字金融难以在技术上对农信机构起到示范作用。第三,进一步讨论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还有助于降低农信机构的贷款利率,让更多的涉农主体享受到利率更低的信贷服务,真正推动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的"普"和"惠"共同实现。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张岩  胡迪  
本文分析股市、债市和汇市的联动性及其风险传导,测度中国三个市场间波动信息溢出的方向、水平以及动态趋势。研究发现:三个金融资产市场之间存在风险交互溢出效应,股市、债市和汇市在金融危机和两次股灾期间的互相溢出效应明显增强,关联度明显增大;中国汇市受股市影响较大,汇市与股市形成大致的互补,在无政策干扰的情况下,具有较强的溢出匹配关系;债市呈现较强的市场分割现象,与汇市的风险传递稍强。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陈泽艺   李常青   查大鑫  
基于沟通效应与掩饰效应理论,以2011-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ESG信息披露对股价特质信息含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ESG信息披露降低了股价特质信息含量,支持掩饰效应;ESG信息披露没有提供增量特质信息,无法实现沟通效应。第二,对于掩饰动机强、盈利波动大的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对股价特质信息含量的削减作用更为明显;管理层主要采取策略性地多披露行业层面信息而少披露公司特质信息作为掩饰手段。第三,参照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标准、主动披露公司在ESG方面存在的不足或聘请第三方机构鉴证ESG报告,可以缓解ESG信息披露对股价特质信息含量的负向影响;分析师和媒体关注可以抑制ESG信息披露的掩饰效应,降低其对股价特质信息含量的影响。上述结论带来的政策启示:要加快建立统一的ESG信息披露规范,推动上市公司提高ESG信息披露质量,充分发挥分析师和媒体的外部治理和信息中介作用,以此促进我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博  高青青  
良好的沟通是央行实现预期管理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Wordscores和潜在狄利克雷模型(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对以“存款准备金率”为关键词爬取的新闻进行机器学习,研究中央银行沟通的一致性及其是否存在主题不对称。央行沟通的一致性包括外部一致性和内部一致性。其中,外部一致性指央行沟通和媒体新闻对货币政策预测和解读的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央行沟通与新闻在短期更为一致;货币政策立场转变时,央行更为“委婉”,媒体更为“直接”;媒体对金融市场关注度较高;紧缩政策前后,财经新闻较官方媒体对政策立场有更多不同的声音;央行沟通和媒体报道有助于稳定公众预期和提升货币政策效力,对于央行职责范围内的主题,两者的预测和解读都较准确。内部一致性则包括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前瞻性沟通与实际政策决定的一致性、货币政策委员会不同成员沟通效果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前瞻性沟通确实存在且存在不对称效应;在紧缩货币政策前,央行沟通更频繁,但立场较为模糊;前瞻性沟通与实际政策的相关性在短期更高;此外,行长的前瞻性沟通相较外部委员更频繁,且与政策声明更一致,说明不同成员的沟通效果存在差异。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周阳   綦岚鑫  
从文本中提取情绪信息并研究其金融市场效应在现有研究中广受关注。本文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构建了一个专门适用于《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领域情感词典,并依据新词典对央行文本情绪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其金融市场效应。研究发现:这一词典可以更好地捕捉各期报告中的情感词,而且,将否定词和程度副词考虑在内对央行文本情绪的测度更为精准;央行文本情绪对金融市场的收益率及其波动具有显著效应,相对而言,股票、债券市场的效应强于外汇市场;由于股票、债券及外汇市场内部各子市场间均值溢出及波动溢出效应的存在,央行文本情绪对金融市场的效应会得到弱化或放大。因此,央行可以通过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使用更多情感色彩鲜明的词语或发布英文版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等方式来扩大其文本情绪的金融市场效应,但也应防范由市场间的溢出效应所带来的金融市场波动风险。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卢新生  孙欣欣  
本文采用2007年1月4日至2016年6月30日间人民币兑美元即期和远期汇率数据,运用单元及多元GARCH拓展模型实证检验中国中央银行政策沟通及常规货币政策操作对人民币汇率市场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政策沟通影响远期汇率水平而常规货币政策调整影响即期汇率水平,中央银行政策沟通与常规货币政策调整降低了人民币即期汇率的波动;2)不同方向的政策沟通对人民币汇率市场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异性;3)中央银行政策沟通熨平了人民币在岸和离岸远期差价以及人民币即期与远期汇差的波动。央行政策沟通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效力在很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卢新生  孙欣欣  
本文采用2007年1月4日至2016年6月30日间人民币兑美元即期和远期汇率数据,运用单元及多元GARCH拓展模型实证检验中国中央银行政策沟通及常规货币政策操作对人民币汇率市场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政策沟通影响远期汇率水平而常规货币政策调整影响即期汇率水平,中央银行政策沟通与常规货币政策调整降低了人民币即期汇率的波动;2)不同方向的政策沟通对人民币汇率市场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异性;3)中央银行政策沟通熨平了人民币在岸和离岸远期差价以及人民币即期与远期汇差的波动。央行政策沟通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效力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政策沟通策略的选择与适时调整,实现政策沟通和传统货币政策操作的密切配合则是达成引导市场预期目的之关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林祺  林僖  
本文以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发布的欧元区17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信息作为欧元区主权风险的替代变量,从多市场极端收益联动和市场间传导机制的角度,检验了欧债危机爆发前后欧元区主权风险冲击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机制及其内在传导机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欧债危机下欧元区主权风险冲击显著增强了中国金融市场间的联合极端收益波动;这一影响在三大评级机构发布的不同欧元区国家主权信用评级信息下和中国不同金融市场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当主权评级调至接近或达到投机级时能对中国金融市场产生系统性的投机级临界效应。本文的实证结论为增强中国政府金融干预和处置能力,从而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提供了较强的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