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49)
- 2023(14904)
- 2022(12957)
- 2021(12006)
- 2020(9999)
- 2019(23080)
- 2018(22986)
- 2017(44914)
- 2016(24068)
- 2015(27056)
- 2014(27078)
- 2013(26712)
- 2012(24483)
- 2011(22262)
- 2010(22598)
- 2009(20696)
- 2008(19995)
- 2007(17537)
- 2006(15333)
- 2005(13651)
- 学科
- 济(116846)
- 经济(116738)
- 管理(69199)
- 业(63630)
- 企(53416)
- 企业(53416)
- 方法(50688)
- 数学(44714)
- 数学方法(44012)
- 中国(25764)
- 农(24661)
- 学(24550)
- 地方(24399)
- 财(23407)
- 业经(22858)
- 理论(17823)
- 制(17529)
- 农业(16799)
- 贸(16644)
- 贸易(16631)
- 易(16045)
- 和(16022)
- 环境(15903)
- 技术(15035)
- 银(15003)
- 银行(14965)
- 地方经济(14922)
- 融(14920)
- 金融(14919)
- 务(14590)
- 机构
- 大学(350951)
- 学院(349324)
- 济(146299)
- 经济(143289)
- 管理(138521)
- 理学(120927)
- 理学院(119579)
- 研究(117496)
- 管理学(117218)
- 管理学院(116593)
- 中国(85748)
- 京(73774)
- 科学(73159)
- 财(64149)
- 所(59076)
- 研究所(54126)
- 农(53876)
- 中心(52417)
- 财经(52337)
- 业大(51636)
- 江(49597)
- 经(47617)
- 北京(46510)
- 范(45460)
- 经济学(45227)
- 师范(45046)
- 院(42496)
- 农业(42092)
- 经济学院(40505)
- 州(40303)
- 基金
- 项目(240476)
- 科学(189767)
- 基金(175811)
- 研究(172828)
- 家(153405)
- 国家(152197)
- 科学基金(131417)
- 社会(110322)
- 社会科(104702)
- 社会科学(104672)
- 省(93548)
- 基金项目(92789)
- 自然(86387)
- 自然科(84443)
- 自然科学(84426)
- 自然科学基金(82901)
- 教育(79739)
- 划(78542)
- 资助(73895)
- 编号(68959)
- 成果(55173)
- 重点(53686)
- 部(52887)
- 发(50884)
- 创(49370)
- 课题(47694)
- 创新(46078)
- 科研(45875)
- 教育部(45646)
- 国家社会(45521)
- 期刊
- 济(159521)
- 经济(159521)
- 研究(103677)
- 中国(61083)
- 学报(55554)
- 管理(51471)
- 科学(51398)
- 农(48033)
- 财(47412)
- 大学(42026)
- 学学(39845)
- 教育(36286)
- 农业(33378)
- 技术(31240)
- 融(28611)
- 金融(28611)
- 经济研究(27215)
- 财经(26147)
- 业经(24238)
- 经(22435)
- 问题(20136)
- 技术经济(18748)
- 统计(18308)
- 业(17055)
- 策(16496)
- 理论(16470)
- 科技(16454)
- 图书(16327)
- 商业(15630)
- 现代(15316)
共检索到502765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良源 林建浩 邱韵
现有研究肯定了央行沟通作为预期管理工具的积极作用,却忽视了央行沟通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模糊性特征,即央行会在同一沟通中同时释放具有多种政策倾向的信息。基于中国央行口头沟通实践,本文首先通过监督词典法测度每次沟通文本中不同政策倾向的概率分布,利用赫芬达尔多样性指数测度沟通模糊性,发现模糊性存在明显的时变性,且具有不同于新闻报道中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独特信息。其次,混频SVAR模型的实证发现央行沟通模糊性使公众无法准确理解政策意图以及预测未来政策倾向,从而扩大公众预期分歧,降低实际产出的典型事实,为模糊性信息“误导效应”的理论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当公众面临高模糊性时,他们会基于担心未来市场流动性紧缩的最差预期采取行动,带来产出和CPI下降的负面宏观经济效应。与此同时,平滑区制转移模型实证结果表明,较高的沟通模糊性会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最后,本文补充了书面沟通文本以及来自欧洲央行模糊性沟通的经验证据,表明本文研究结论具有稳健性和一般性,为提高沟通效率并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支持。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云峰 李仲飞
根据《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本文构造了中央银行沟通指示器变量,检验了中央银行沟通在货币政策中的有效性。本文分别比较了沟通信息、前瞻性宏观经济信息和当期宏观经济信息对利率变化的影响及各自对利率变化的预测能力,检验了沟通信息与宏观经济信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的评论、预期宏观经济信息以及通货膨胀都与利率变化显著相关;但在预测利率变化上,沟通信息不能胜过宏观经济信息。此外,中央银行沟通信息只是宏观经济信息的补充,并不能完全替代宏观信息。
关键词:
中央银行沟通 宏观经济信息 利率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鲁臻 成明杰
本文利用中国的经济数据,检验不同的宏观经济形势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沟通效果的差异。我们得到的主要结果有:宏观经济形势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沟通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具体地,当宏观经济处在通货膨胀率较高的经济过热时期,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沟通效果更明显;同时,当经济中的物价上涨更多地来源于供给冲击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沟通效果更明显。这些结果对于中央银行更好地进行沟通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宏观经济形势 货币政策沟通 沟通效果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吕江林 郭珺莹 张斓弘
通过建立表征央行数字货币影响经济主要机制的央行数字货币转化程度指数,并合理引入利率走廊机制,构建DSGE模型进行动态模拟分析,研究央行数字货币的若干重要宏观经济与金融效应,结果表明: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不会给宏观经济带来较大波动,但会对央行数字货币等若干重要金融变量产生较明显影响并且会使货币乘数不确定性增加;央行数字货币的利率可作为一种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其与常备借贷便利可形成利率走廊机制,更有效地调节经济;在利率走廊机制下,受到负向生产技术冲击后,商业银行存款有持续下降的趋势。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谨慎调节利率走廊宽度,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多以SLF和MLF等能直接提高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工具应对生产技术等负向冲击;同时,商业银行应随活期存款向央行数字货币转化程度的提高,积极采取措施吸收存款以提高竞争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韩立岩
数学与经济学的结合形成了两个大的范畴:一是经济理论的抽象表述与公理化研究;二是经济模型的运用。前者以数理经济学为代表,后者以经济计量学为代表。宏观经济模型的研究与应用属于第二个大范畴。经济系统是庞大而复杂的系统,现有的方法不能满足研究与应用的需要。那么如何拓展我们的建模思路呢? 在专家系统、人工智能、计算机智能化的研究过程,由于对概念、知识、经验、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勇 梁燚焱
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展开信息沟通是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的重要内容,信息沟通是否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又是引导市场主体形成宏观经济运行风险预期,进而实现有效预期管理的关键。我们以2001-2015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作为文本信息源,通过措辞提取法构建宏观经济沟通指数以量化这一沟通的信息内容,运用时差相关分析和回归预测分析,考察宏观经济沟通指数对宏观经济景气系列指数的预测性,从而对信息精确度做出判断,并进一步建立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探讨信息沟通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效应,来检验其引导市场主体宏观经济运行风险预期的有效性。研究显示:从短期看,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的信息沟通具有较高精确度;中央银行越传递宏观经济向好信息,就越有利于市场主体对宏观经济运行风险形成乐观预期,进而降低利率总体水平,且其作用力度和持久性有限,短期效应大于长期效应。这意味着,信息沟通引导市场主体预期所表现出的短期性,可能与其较为短期的信息精确度相关,信息精确度会制约信息沟通的有效性。
关键词:
宏观经济信息 信息沟通 精确度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曹汉平 任若恩
本研究从银行的角度,探讨了实施新资本充足规范的宏观经济效应。针对实施新资本充足规范对银行贷款供给的影响作出的相关分析,旨在确认它的实施是否会造成供给面信用紧缩的现象,并希望本研究结果可作为管理当局在实施资本充足规范时的政策参考,以避免实施新政策时对国内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实施新资本充足规范将透过银行贷款渠道(Bank Lending Channel),造成银行信用供给减少,导致银行信用紧缩,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环境。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玉鹏 王子贤
本文基于财政政策盯住目标GDP增长率和目标赤字率的特征事实,依据中国实际GDP增长率是否达到目标GDP增长率确定常规与非常规两个区制,构建非线性财政政策规则;由估计非线性财政政策规则所得到的预测残差的累积分布函数构建正向与负向财政政策不确定性指标,进而采用VAR模型考察两类财政政策不确定性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发现:正向(负向)财政政策不确定性指标能够准确刻画财政政策的非预期宽松(紧缩)调整;正向(负向)财政政策不确定性会对产出产生正面(负面)影响并引致政府债务规模的攀升(缩减)。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为政府把握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与节奏提供思路借鉴。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张翠燕 曹廷求
监管部门良好的沟通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从而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但针对宏观审慎沟通区域效果的研究仍属空白。本文直接从监管部门官方网站获取沟通语料,结合监管部门领导沟通倾向,运用监督学习的方法构建宏观审慎沟通指数,基于Bersvendsen&Ditzen (2021)模型实证分析2009年第二季度至2020年第四季度宏观审慎沟通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金融周期波动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沟通对金融周期波动的影响具有区域非对称性,且对区域内金融周期波动逆周期调节作用有限。只有当区域自身处于萧条时,宏观审慎沟通的逆周期调节作用才显著发挥作用,对区域间金融周期波动溢出联动的逆周期调节作用较为明显,说明宏观审慎沟通主要通过对区域间金融周期波动溢出联动进行逆周期调节,达到熨平整体金融风险的目的。为更精准防范区域金融风险,需在宏观审慎监管基础上逐步推行中观审慎监管,提高政策调控有效性。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赵静 许海萍
良好的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有助于引导市场主体预期,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在中国不断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的背景下,文章对2009年4月至2019年12月的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内容进行语料处理,生成计算词典,计算每次口头沟通事件态度的得分,进而构建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指数,并分析口头沟通指数与金融机构关联度指数的关系。研究表明:监管当局会针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变化进行口头沟通,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四部门关联度指数的变化均会影响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可以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但发挥作用的时滞为半年,其主要影响银行业被传染指数和保险业传染指数,并且偶尔会出现沟通失灵。进一步地,本文基于监督学习方法,通过训练子样本词典得到具有倾向的短语及其概率分布,利用文本分类器对新的沟通文本进行自动分类,并计算新样本的指数,结果表明不同样本的指数结果较为一致,说明本文的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量化方法具有可复制性和可延展性。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孙春广
本文基于动态相关性分析方法和非线性协整方法,使用宏观经济总量指标对中央银行现金净投放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宏观变量对现金净投放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时滞。其中,GDP、固定资产投资变量在捕捉现金净投放的动态过程中反应更为灵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次之、而出口变量反应一般。这说明中央银行在制定现金发行管理相关政策时,应当重点关注相关宏观经济指标在领先4个季度水平上的变化情况,提高政策的前瞻性和针对性。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晓芳
根据我国居民消费的实际情况,将家庭部门分为李嘉图消费者和经验主义消费者两个部门,构建DSGE模型,分析政府财政支出受随机性冲击时对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以及消费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当经验主义消费者不存在时,财政支出增加对产出、投资、就业、税收以及政府债券持有等都有正向的扩大作用,对消费、利率和通货膨胀有负向的冲击作用,并且对消费的挤出效用要远大于对产出的挤入效应;当经验主义消费者比例增加时,财政支出对消费挤出的平均效应减小,消费的波动性也减小;另外相比基本模型,财政支出对产出的挤入和消费的挤出效应更大,导致社会经济更大的波动,引起更多的社会福利损失。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尹宗成
本文对我国1978-2008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宏观经济波动的动态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主要结论是:(1)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宏观经济波动互为因果关系;(2)脉冲响应函数反映,宏观经济波动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的反应是即时的,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反应则具有一定的滞后性;(3)方差分解结果表明,无论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还是宏观经济波动受自身的影响最大,这说明两者的波动率都具有很强的惯性。
关键词: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经济波动 动态相关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宋德勇 白西欣
本文利用Keynesian乘数模型作为基本理论框架来评估增加资源再生利用率对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的潜在宏观经济影响。模型证明,资源再生过程能显著改善宏观经济变量,循环利用的实施程度越大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越大。最后用中国的数据对宏观经济效应进行了模拟分析。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宏观经济效果 乘数效应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王建伟
为建立科学的央行宏观经济动态分析模型,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当局和学术研究机构做了大量研究,目前仍处于前沿性研究阶段。本文基于动态因子模型(Dynamic Factor Model,DFM)的高维度数据分析法,选取以中国央行大额支付系统数据为核心的经济金融信息集,探索建立了适用于我国的央行宏观经济动态分析模型。本文构建的中国央行宏观经济动态分析模型的实证结果与实际宏观经济运行走势,具有很强的趋势一致性,模型具有较强的持续跟踪监测功能,为科学制定和执行我国货币政策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