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03)
- 2023(15548)
- 2022(13567)
- 2021(12810)
- 2020(10829)
- 2019(25112)
- 2018(24979)
- 2017(48615)
- 2016(26228)
- 2015(29599)
- 2014(29457)
- 2013(28608)
- 2012(26032)
- 2011(23085)
- 2010(23056)
- 2009(20984)
- 2008(20092)
- 2007(17450)
- 2006(15016)
- 2005(12827)
- 学科
- 济(104489)
- 经济(104379)
- 管理(75373)
- 业(71459)
- 企(60206)
- 企业(60206)
- 方法(52043)
- 数学(45854)
- 数学方法(45072)
- 农(26437)
- 财(25690)
- 中国(25210)
- 业经(22636)
- 学(22166)
- 地方(19321)
- 理论(18207)
- 农业(17897)
- 制(17679)
- 贸(17594)
- 贸易(17581)
- 务(17323)
- 财务(17240)
- 财务管理(17204)
- 易(17064)
- 技术(16566)
- 企业财务(16328)
- 和(15919)
- 环境(15286)
- 银(15246)
- 银行(15202)
- 机构
- 大学(361213)
- 学院(360492)
- 管理(146430)
- 济(140684)
- 经济(137605)
- 理学(128109)
- 理学院(126769)
- 管理学(124080)
- 管理学院(123439)
- 研究(115319)
- 中国(87722)
- 京(75870)
- 科学(72906)
- 财(62649)
- 农(58984)
- 所(56397)
- 业大(55682)
- 中心(55370)
- 研究所(51869)
- 江(51806)
- 财经(51531)
- 北京(47282)
- 经(47164)
- 范(46582)
- 师范(46087)
- 农业(46016)
- 院(42572)
- 州(42214)
- 经济学(42109)
- 技术(39234)
- 基金
- 项目(257377)
- 科学(202730)
- 基金(187327)
- 研究(186438)
- 家(163649)
- 国家(162311)
- 科学基金(140427)
- 社会(116300)
- 社会科(110229)
- 社会科学(110201)
- 省(100688)
- 基金项目(99073)
- 自然(93434)
- 自然科(91352)
- 自然科学(91327)
- 自然科学基金(89634)
- 教育(87280)
- 划(84909)
- 资助(78582)
- 编号(76504)
- 成果(60639)
- 重点(57371)
- 部(56602)
- 发(53683)
- 创(53656)
- 课题(52082)
- 创新(50001)
- 科研(49826)
- 教育部(48748)
- 大学(48395)
- 期刊
- 济(143402)
- 经济(143402)
- 研究(101158)
- 中国(63777)
- 学报(57881)
- 科学(52283)
- 农(52055)
- 管理(52047)
- 财(47474)
- 大学(44387)
- 学学(41772)
- 教育(41440)
- 农业(35424)
- 技术(33985)
- 融(33630)
- 金融(33630)
- 财经(24321)
- 业经(23966)
- 经济研究(23280)
- 经(20721)
- 图书(19634)
- 统计(18523)
- 问题(18403)
- 业(18168)
- 技术经济(17597)
- 科技(17562)
- 理论(17522)
- 版(16833)
- 策(16571)
- 实践(16129)
共检索到5103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润驰 杜亚斌 薛立国 徐源浩 孙明明
相比于传统宏观经济指标,央行的微观调查数据是否更加适合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预测指标?本文首先提出了利用微观调查数据进行预测的相关理论,接着基于适合解决混频数据预测问题的MIDAS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央行微观指标在平均样本外预测误差等多个方面均优于传统的宏观指标,同时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基金及理财投资意愿比例、房价过高难以接受比例等指标尤其适合作为预测指标。本文的结论是:央行的微观调查数据更加适合作为不良贷款率的预测指标。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润驰 杜亚斌 薛立国 徐源浩 孙明明
相比于传统宏观经济指标,央行的微观调查数据是否更加适合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预测指标?本文首先提出了利用微观调查数据进行预测的相关理论,接着基于适合解决混频数据预测问题的MIDAS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央行微观指标在平均样本外预测误差等多个方面均优于传统的宏观指标,同时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基金及理财投资意愿比例、房价过高难以接受比例等指标尤其适合作为预测指标。本文的结论是:央行的微观调查数据更加适合作为不良贷款率的预测指标。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岳蓓蓓 郑循刚
本文在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进行Hodrick-Prescott滤波的基础上,建立了经济增长与不良贷款率波动的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方法分析了经济增长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波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良贷款率波动对经济增长的速度有较大的制约作用,而经济增长只是对不良贷款率向下的变动趋势有明显影响,对不良贷款率本身波动作用并不明显。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孙光林 王雪标 艾永芳
消除要素价格扭曲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降低银行信贷风险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2005年到2014年各省市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研究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并对其传导机制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第一,要素价格扭曲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劳动价格扭曲的影响最大,能源价格扭曲的影响次之;第二,要素价格扭曲的传递机制主要依赖于供给端和需求端效应,供给端产能过剩中介效应比例为32.23%,需求端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中介效应比例为24.36%;第三,中西部地区要素价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莉 彭志强
对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实施分账管理,有利于盘活不良资产,有效控制新增不良贷款。在具体操作中,要进行专职管理,同时做好分账管理的规范运作。
关键词:
不良贷款 分账管理 清收盘活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刘阳 刘亚
我国不良贷款率一直居高不下,影响了商业银行对市场经济的支持能力。从利率的角度探索利率对不良贷款率影响的程度及大小对解决我国不良贷款率偏高的问题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运用博弈理论分析利率对不良贷款率影响的非对称性。其次,基于2005~2014年季度数据运用VAR模型作出利率对不良贷款率影响的实证检验。最后,结果显示:利率下降引起不良贷款率下降的程度高于利率上升引起的不良贷款率上升的程度,即存在非对称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光林 王海军 王雪标
本文选取2005年到2014年各省市面板数据,在理论阐述经济波动、产能过剩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相互影响的机理上,构建PVAR模型,利用系统GMM估计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波动和产能过剩变动会给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带来短暂的正向冲击效应,但这种效应并不能持久;产能过剩会给经济波动带来正向冲击效应;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对自身具有正向冲击效应。由此表明,产能过剩和经济波动引致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攀升不具有持续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光林 王海军 王雪标
本文选取2005年到2014年各省市面板数据,在理论阐述经济波动、产能过剩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相互影响的机理上,构建PVAR模型,利用系统GMM估计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波动和产能过剩变动会给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带来短暂的正向冲击效应,但这种效应并不能持久;产能过剩会给经济波动带来正向冲击效应;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对自身具有正向冲击效应。由此表明,产能过剩和经济波动引致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攀升不具有持续性。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邹克 蔡晓春
首次利用200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主要使用不良贷款率的差分值作为被解释变量,运用了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基于GMM的动态面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得出:宽松的货币政策、较高的经济增速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不良贷款率的降低,过快的信贷增长与过高的存贷余额比例不利于不良贷款率的降低,金融深化程度加大有利于不良贷款率的降低,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压力过大会导致不良贷款率相对上升,产业结构的优化降低了因第二产业占比过高导致的不良贷款率上升。不良贷款率变化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系统性风险的积累,十分有必要加强控制不良贷款率。目前,货币政策能够发挥积极效应,同时应通过结构优化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速、控制信贷过快增长、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需要注意的是,在调控过程中要处理好相关政策的反作用。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邹克 蔡晓春
首次利用200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主要使用不良贷款率的差分值作为被解释变量,运用了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基于GMM的动态面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得出:宽松的货币政策、较高的经济增速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不良贷款率的降低,过快的信贷增长与过高的存贷余额比例不利于不良贷款率的降低,金融深化程度加大有利于不良贷款率的降低,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压力过大会导致不良贷款率相对上升,产业结构的优化降低了因第二产业占比过高导致的不良贷款率上升。不良贷款率变化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系统性风险的积累,十分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董俊杰
本文基于商业银行在2011—2013年间的相关小微贷款数据,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分析了影响小微企业不良贷款规模的因素。研究结论表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小微贷款的规模等都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规模产生显著影响。该结论为我国商业银行完善小微贷款风险控制机制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小微贷款 不良贷款 影响因素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丹娜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商业银行在资产质量、盈利能力、核心竞争力等方面都有了质的提高。但是,较高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一直是困扰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如何降低我国不良贷款的产生已成为目前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何平 杨早立 刘显球 陈伟
基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3年面板数据,构建包括不良贷款约束条件下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M-L生产率指数方法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跨期动态变化进行实证测度,并应用Tobit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2.4%,上市城市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高于股份制上市商业银行,而股份制商业银行高于国有商业银行,其主要来源与规模效率提升;此外,银行规模和存贷比对商业银行技术效率提升产生显著的正向驱动影响;而银行集中度对其产生显著的负向驱动影响;资产收益率和所有权结构对其影响不显著。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张乐 韩立岩
本文从中国银行业改革过程中混合所有制构建的阶段性成果讨论入手,考察混合所有结构变化对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总结深化改革的方向。本文通过对中国16家上市银行2006-2013年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民营大股东持股比率增加将降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外资持股比率的增加将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会使银行不良贷款比率提高。而国有股、民营金融机构投资股及未流通法人股对银行不良贷款比率无显著影响。从以上实证结果本文认为,我国银行业未来在进一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可以大力加大民营资本的引入力度,适当规范国外"财务"投资者行为,积极引进有长期合作意愿的国外战略投资。
关键词:
混合所有制 不良贷款 产权制度 市场化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耀中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下降既有诸如银行内部治理结构改善,不良资产剥离等内在原因,也有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金融体制改革等外在原因。文章通过对GDP增长,通货膨胀,国有企业利润,国内上市公司数量,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占比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其与银行不良贷款率呈一定的负相关,并给出下一步商业银行改革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不良贷款率 宏观经济 金融改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