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32)
2023(14146)
2022(11708)
2021(11082)
2020(9321)
2019(21243)
2018(20921)
2017(39704)
2016(21017)
2015(23587)
2014(23112)
2013(22479)
2012(20316)
2011(18157)
2010(18195)
2009(16620)
2008(16116)
2007(14289)
2006(12534)
2005(11075)
作者
(56637)
(47654)
(47105)
(45014)
(30064)
(22618)
(21387)
(18443)
(18269)
(16829)
(16156)
(16140)
(15216)
(14928)
(14675)
(14656)
(13868)
(13742)
(13715)
(13675)
(11712)
(11426)
(11334)
(11071)
(10679)
(10590)
(10500)
(10319)
(9527)
(9178)
学科
(81855)
经济(81737)
管理(65333)
(57745)
(48839)
企业(48839)
方法(35687)
数学(31159)
数学方法(30631)
(24883)
中国(23628)
(23057)
(20907)
业经(18920)
地方(16405)
(16067)
(14889)
农业(14876)
财务(14820)
财务管理(14785)
(14155)
银行(14140)
企业财务(14065)
(14043)
(13517)
贸易(13505)
(13472)
理论(13460)
(13158)
(13030)
机构
大学(284366)
学院(281606)
(115100)
经济(112595)
管理(111413)
理学(95277)
理学院(94264)
管理学(92529)
研究(92256)
管理学院(91963)
中国(72612)
(59623)
(58005)
科学(53313)
中心(45283)
(44714)
财经(44643)
(43339)
(42448)
(40670)
业大(39860)
研究所(38838)
(37062)
北京(36948)
师范(36702)
经济学(35783)
(34761)
(34415)
财经大学(33406)
农业(32573)
基金
项目(193930)
科学(154772)
研究(144666)
基金(142715)
(123845)
国家(122807)
科学基金(107034)
社会(93690)
社会科(88751)
社会科学(88730)
基金项目(75015)
(74470)
自然(68375)
教育(68260)
自然科(66801)
自然科学(66782)
自然科学基金(65578)
(63181)
编号(58206)
资助(57128)
成果(47659)
(43994)
重点(43911)
(41001)
(40839)
(40619)
课题(40499)
国家社会(39485)
教育部(38618)
创新(38250)
期刊
(127362)
经济(127362)
研究(84664)
中国(63587)
(47531)
管理(43738)
学报(41390)
科学(39384)
(38476)
教育(35783)
大学(33762)
学学(31119)
(28255)
金融(28255)
技术(27364)
农业(25234)
财经(22567)
业经(20397)
经济研究(19474)
(19425)
问题(16738)
图书(15602)
(13881)
理论(13301)
(13147)
(12990)
技术经济(12881)
科技(12428)
财会(12333)
统计(12286)
共检索到4337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博  吕沛璐  冯淑怡  
以社会行动者理论与多重制度逻辑框架为基础,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两个行动者的多重逻辑出发,在央地互动视阈下对中国建设用地一级配置管理的政策演化与制度逻辑进行了解析。研究发现,在建设用地一级配置管理的制度变迁中,央地双方在多重逻辑的相互作用下,针对不同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类型,实质设立了差别化的行动准则:在中央权威有效性逻辑与地方代理自利性和局部自主性多重考量的相互回应下,对于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央地采取了掌控与突破的相斥性准则;在中央强公共性和有效性逻辑重叠与地方局部自主性逻辑的相互交织下,对于非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央地则采取了放权与执行的相容性准则。在这种差别化的行动准则下,央地双方展开了持续性互动,最终形成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愈发收紧的"计划管控"、非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愈发灵活的"市场调剂"的"双轨化"变迁路径。由此可见,在央地政府这种差别化的行动准则下,中国未来的建设用地配置改革,不能只寄期望于诸如简单引入市场机制等治理结构层面的改变,还需要从深层次把握中央集权体制下央地政府的多重逻辑、管理诉求与互动策略,由此才能设计能够引导央地激励相容、优势互补的制度改进机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高强  
村级组织行动伦理的内在逻辑是学界有待进一步解释的问题。以往研究集中从乡政村治的体制视角来阐释,强调结构性的"伦",形成了"制度-利益"的单一逻辑,而忽视了价值性的"理"。以梳理制度规范、利益充实、责任复现的历史发展与现实趋势为基础,聚焦于村级组织分门别类处理任务的实践过程,分析村级组织的行动如何实现"伦""理"的多重结合。研究发现,村级组织将任务分类为刚性、弹性和惯性三种任务的机制,是由制度、利益与责任三者相互渗透与组合所塑造,形成了"制度-利益-责任"的多重行动逻辑,深刻体现了"伦"与"理"的结合。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高强  
村级组织行动伦理的内在逻辑是学界有待进一步解释的问题。以往研究集中从乡政村治的体制视角来阐释,强调结构性的"伦",形成了"制度-利益"的单一逻辑,而忽视了价值性的"理"。以梳理制度规范、利益充实、责任复现的历史发展与现实趋势为基础,聚焦于村级组织分门别类处理任务的实践过程,分析村级组织的行动如何实现"伦""理"的多重结合。研究发现,村级组织将任务分类为刚性、弹性和惯性三种任务的机制,是由制度、利益与责任三者相互渗透与组合所塑造,形成了"制度-利益-责任"的多重行动逻辑,深刻体现了"伦"与"理"的结合。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匡凯  
土地征收制度会受到财政政策影响。1959-1982年,财政权力下放、重工业优先支出,致使农村通货膨胀、地方征地权力增大,所以征地审批机关级别提高、权力回收,补偿标准上调。1982-1998年,分税制促使政府通过城市扩张提高GDP,加之通货膨胀使得征地程序更严格,补偿标准提高。新世纪公共财政下,法律细化了"公共利益"范围、提高了征地透明度,农民参与土地分红。财政从家财型向税收型转变,应当要严格征地程序,加强社会保障,处理好"央-地"关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盖凯程  于平  
城乡土地市场二元分割和非对称的土地权利架构塑造了非均衡的土地利益分配机制,模糊产权制度环境使地方政府成为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的实际最终剩余控制者和索取者。各利益主体围绕争夺土地增值收益和外部利润的博弈推动着农地非农化模式的变迁,从征地出让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地非农化模式变迁中内嵌着一个土地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向农民(集体)转移的核心逻辑。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盖凯程  于平  
城乡土地市场二元分割和非对称的土地权利架构塑造了非均衡的土地利益分配机制,模糊产权制度环境使地方政府成为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的实际最终剩余控制者和索取者。各利益主体围绕争夺土地增值收益和外部利润的博弈推动着农地非农化模式的变迁,从征地出让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地非农化模式变迁中内嵌着一个土地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向农民(集体)转移的核心逻辑。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赵雲泰  
国务院印发《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后,以优化调整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权限、赋予省级政府更多自主权为核心的用地审批权限调整如何影响未来土地管理走势?本文通过梳理用地审批制度变迁历程,分析政策变化的时代背景和驱动因素,结合新形势土地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放权"之后需要关注的重点方向。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思懿  赵文华  
在美国终身教职制度的变迁过程中,不同制度主体均参与其中,上至州立法机构和州高等教育委员会,下至教师群体及大学董事会和管理层,此外还有AAUP等行业协会组织,这些代表不同利益的制度主体通过推动或抵制终身制改革形塑了不同的制度逻辑。本文基于"多重逻辑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将影响美国终身教职制度变革的制度逻辑概括为五种:国家逻辑、市场逻辑、大学管理逻辑、学术逻辑、行业逻辑,其中国家逻辑以州立法机构和州高等教育委员会为代表,市场逻辑体现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及学术劳动力市场和消费者市场的变化,大学管理逻辑以校董会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博  吕沛璐  冯淑怡  
基于农地非农化理论体系,解析中国建设用地一级配置管理制度失灵的内在机理,探讨制度改革的相应对策。研究发现,当前以"增量控制+计划配置"为核心的计划管理思路存在偏颇,造成了中国建设用地一级配置管理制度失灵。该管理思路的弊端主要表现为让中央等高层级政府直接干预区域建设用地的微观配置,管理方式呈现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难以契合区域内建设用地总量存在"上限"的客观现实,也无法满足实时变化的建设用地需求等。"增量控制+计划配置"管理思路形成的机制性根源之一是政府内部"非合作博弈"下的"上下一般粗"格局,因而,应按照"治理现代化"的要求,重塑各级政府的角色定位与明确各级政府的权责职能,打破目前"非合作博弈"下的"上下一般粗"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在中国建设用地一级配置层面,转变实行以"总量控制+市场配置"为核心的管理新思路,将政府角色定位为资源配置的管控引导者,主要负责修正完善既有的建设用地配置管理体系;将具体的资源配置交给市场,引入市场机制,优化建设用地配置效率。最终,可行地、渐进地推动中国建设用地一级配置管理的制度改革。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郑力文  
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进程中,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土地占有和分配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农地制度一直是贯穿其中的核心问题。文章拟从宏观的角度,运用相关史实和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理清新中国农地制度历次变迁之间的内在逻辑。文章认为,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新中国农地制度的历次变迁都是宏观环境和现实条件制约下的产物,服从于整个国家形势和战略发展的需要。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志峰  
社会分工促进了学术职业的兴起与分层制度的形成。欧洲中世纪后期,教授职业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化职业,而助教职业的出现,是首次大学学术职业内部分层,体现出教授自主分层的特征。后来,依次产生了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等职业,并形成了制度化的分层结构,体现出诱致性制度变迁特点。在中国,高校学术职业形成了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级分层制度,在分层制度变迁过程中,大体经历了四级分层、单一分层、恢复四层分层、四层十三级分层等阶段,体现出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特点。现阶段我国高校学术职业分层制度具有政府主导和高校自主相结合、以效率为中心、以岗位为核心的变迁特征。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胡卫  
造成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原因是复杂的,涉及到社会、家庭、学校方方面面,因此,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任务,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综合治理,齐抓共管。本文主要从制度层面对这一问题谈一些思考和建议,当然也会兼顾社会、文化等其他层面。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王富伟  
独立学院是一种中国特有的高等教育组织形式。从政策变迁的角度看,它具有"先发展后规范"的特征。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公办型独立学院"和"民办型独立学院"两种基本类型,但中央政策一直试图将其作为民办教育的一种类型来进行规范管理,两者之间的逻辑差异致使独立学院一直未能成为一种稳定的制度模式。本文借助组织分析中的多重制度逻辑理论框架试图对此进行解释。本文认为,在社会转型的基本制度背景下,政府、市场、家庭和教育多重制度逻辑的动态变迁以及相互作用造成了独立学院的制度化困境,应从高等教育多样性的角度重新思考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高等教育制度变迁。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延凯  韩廷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探寻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中国90个中心城市2006年度的截面数据对影响中国各地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规范的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增长存在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提高经济市场化运作水平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制度保证;对外开放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金融发展对各地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尚不能有效发挥,应该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所有制改革正向作用于经济增长,但其效果不是非常显著。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新翠  
中小学教师配置标准政策对师资配置科学与否具有关键性作用。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对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政策变迁历程分析发现,在城乡二元发展到城乡一体化发展宏观背景下,教师配置编制标准也由城乡差别走向城乡统一,越来越突出公平取向。师资配置标准政策变迁表现出较强的路径依赖,历经渐进式和决裂式。师资配置标准政策创新需突破政府编制管理在主观博弈格局下的单纯数量规划,实现从基于服务对象数量的制度到基于服务工作量的制度的决裂式制度变迁,突出质量逻辑和专业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