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75)
2023(5201)
2022(4030)
2021(3723)
2020(2799)
2019(6012)
2018(5838)
2017(10228)
2016(5618)
2015(6210)
2014(6132)
2013(6148)
2012(5619)
2011(5146)
2010(5284)
2009(4805)
2008(4588)
2007(4383)
2006(3930)
2005(3511)
作者
(18597)
(15860)
(15608)
(14844)
(9658)
(7497)
(6927)
(6149)
(5821)
(5586)
(5512)
(5308)
(5100)
(5011)
(4908)
(4815)
(4756)
(4708)
(4630)
(4580)
(3977)
(3933)
(3905)
(3588)
(3556)
(3467)
(3412)
(3372)
(3226)
(3177)
学科
(21808)
经济(21799)
管理(20787)
(18676)
(15025)
企业(15025)
技术(11440)
(8011)
方法(7104)
中国(6467)
技术管理(6244)
业经(6110)
农业(6028)
资源(5969)
数学(5889)
数学方法(5816)
环境(5256)
(5197)
地方(4821)
(4807)
(4619)
理论(3782)
(3762)
(3546)
(3478)
(3437)
贸易(3435)
(3373)
产业(3319)
人事(3233)
机构
学院(85103)
大学(82483)
研究(31631)
管理(31587)
(30952)
经济(30090)
理学(26463)
理学院(26188)
管理学(25735)
管理学院(25591)
中国(22875)
科学(21867)
(18853)
(18175)
(17180)
研究所(15844)
业大(15301)
农业(14638)
中心(14347)
(14074)
技术(12675)
(12374)
北京(11932)
(11910)
(11823)
师范(11786)
(11664)
(11282)
科学院(10850)
财经(9780)
基金
项目(60436)
科学(46466)
研究(44054)
基金(41124)
(37810)
国家(37525)
科学基金(30629)
社会(26397)
(25107)
社会科(25078)
社会科学(25068)
基金项目(21666)
(21324)
自然(19691)
教育(19532)
自然科(19052)
自然科学(19042)
编号(18754)
自然科学基金(18658)
资助(15613)
(14708)
重点(14344)
成果(14203)
(13688)
课题(13208)
创新(12920)
(12683)
计划(12051)
科技(11581)
国家社会(11102)
期刊
(37322)
经济(37322)
中国(23004)
研究(21090)
(16962)
学报(16314)
科学(15145)
农业(12356)
管理(11848)
教育(11544)
技术(10951)
大学(10878)
学学(10120)
(8949)
资源(7839)
(7018)
图书(6665)
科技(6554)
业经(6376)
技术经济(5967)
(5272)
论坛(5272)
经济研究(4928)
书馆(4809)
图书馆(4809)
(4708)
金融(4708)
职业(4704)
问题(4579)
业大(4449)
共检索到1312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智平  杨居荣  胡春胜  
秸秆是太行山前平原的重要农业资源 ,可还田、饲用、制沼气以及作为食用菌生产和化工原料 ,其中还田和饲用是主要利用途径。秸秆还田表现出显著的水分、培肥和增产增质效应。覆盖能提高水分利用率约 1 0 % ;小麦 -玉米两熟制的 50 %~ 60 %秸秆还田加施化肥能够实现土壤养分平衡 ;秸秆覆盖的作物增产约 1 0 % ,果树增产约 2 0 %。秸秆还田采取覆盖、留茬和翻压等方式 ,实施配套技术。秸秆利用技术应纳入到整个农事操作技术体系之中 ,实施秸秆还田、饲用处理以及沼气技术 ,发展秸秆多级利用技术 ,提高秸秆转化效率 ,发挥秸秆在农牧结合中的重要作用。从战略层次上调整秸秆利用结构 ,如可调整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史敏华  王棣  
太行山石灰岩山区,长期高强度的森林采伐和毁林开荒,使原始森林退化为次生疏林、灌丛草坡,从而减弱或丧失了水保功能,严重地制约着该区经济发展和山地资源开发.本文试图为该区治理水土流失、重建植被和开发山地资源提供理论基础.系统地分析了水土流失的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依据生态控制系统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建议该区引入开发机制,选择山地经济林作为重点,利用经济杠杆,吸引社会资金,改善贫困面貌,增强山区水保与抗灾能力,可望实现重建植被和资源开发利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周晓芬  冯伟  杨军芳  孙丽敏  杜金钟  王素英  赵志兰  
研究了在推行秸秆还田技术、土壤肥力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的条件下冬小麦磷、钾丰缺指标,采用以缺肥区与全肥区的籽粒相对产量与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的回归关系进行分级的方法,确定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磷的丰缺指标:测定值(P)33.3 mg/kg为丰富。土壤有效钾的丰缺指标:测定值(K)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梅娟  周玉新  温作民  
通过福建省建阳市林业局、乡镇林业站、当地政府及不同类型的村民代表等主要相关利益者的12个小组访谈,并采用多段随机抽样方式抽取5个行政村276个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他们的利益需求取向,指出了林农在生态公益林利用与保护之间存在的主要矛盾及冲突,提出了生态公益林合理利用途径及应采取的相应保障措施。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邢素丽  刘孟朝  徐明岗  
针对太行山山前平原生态类型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氮储量偏低,增产潜力下降和稳定性差等问题,在河北省辛集市马兰农场进行小麦培肥定位试验,研究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及土壤培肥的影响。设5个处理:①对照(不施肥);②NPK化肥;③秸秆还田;④NPK化肥+秸秆还田;⑤NPK化肥+有机肥。结果表明,NPK化肥配合有机肥施用,其作用优于化肥配合等养分含量的秸秆直接还田。相对于对照,不同肥力地块产量增加75.64%~79.7%,增稳系数增加3.03~3.19,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14.59%~19.2%,5.7%~14.81%,10.38%~24.30%,8.63%~1...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智平  刘爱民  
农牧结构生产模式是太行山前平原农业生产的重要模式。苜蓿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水分效益和土壤培肥作用。种植—畜牧模式农田亚系统可节约灌溉35 %、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能效 ,苜蓿氮、磷产出投入率远高于小麦—玉米两熟制和棉花 ;畜牧亚系统氮素32 7 %、磷素25 9 %可归还农田亚系统 ,实行一定程度的养分循环。农牧结构优化模式的配套技术体系体现在制定合理的农牧比例、农田亚系统高效管理、调整畜牧结构、秸秆饲用处理、饲料作物和牧草种植技术以及农牧物质循环技术 ,其中制定合理的农牧比例、调整畜牧结构是关键。综合协调应用这些技术 ,最终能够实现提高农牧结构优化模式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20 %~30 %的...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志刚  
网络环境下,版权人为保护其版权作品而普遍采用的技术措施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版权法的保护,同时基于利益平衡精神,中外版权法又都规定了规避技术措施的“例外”与“免责”。“合理使用”者如何在版权法许可范围内规避技术措施,以及如何利用技术措施保护自主版权,是两个看似相互冲突但又存在一定必然联系的问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武继承  王志和  何方  杨稚娟  薛毅芳  
研究了豫西丘陵旱作区不同技术措施对降水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技术措施对玉米生育性状、子粒产量、土壤含水量和降水利用具有积极作用。其中,玉米产量增产1.92%~20.51%,以秸秆覆盖+营养型抗旱保水剂处理增产效果最显著,增产15.38%~20.51%;其次为营养型抗旱保水剂处理,增产11.53%~14.10%。降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0.45~3.60 kg/(mm.hm2),其中,以秸秆覆盖+营养型抗旱保水剂处理最好,提高2.70~3.60 kg/(mm.hm2);说明合理的技术集成是提高降水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化学节水技术以营养型抗旱保水剂处理效果最好。同时,合理的秸秆覆盖可以提高土壤耕层...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茹淑华  耿暖  张国印  王凌  孙世友  
为解决氮肥施用过量引起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问题,通过连续10年的氮肥定位试验,研究太行山前平原区不同氮肥用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0~200 cm剖面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4-2014年间小麦、玉米平均产量与氮肥用量间呈显著的二次抛物线关系,施氮量为246 kg/hm2时小麦获最高产量6 555kg/hm2。施氮量为159 kg/hm2时玉米获最高产量8 860 kg/hm2。氮肥用量与0~100,100~200 cm剖面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分别符合显著的线性相关。连续10年施用氮肥量最高的处理(小麦-玉米轮作周年施氮量为575 kg/hm2)0~100,100~2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戴跃华  
对农作物进行抽样实测得到的样本产量,通常含有高于粮食部门收购标准的水份和杂质。实测过程中,必须把这部分过量的水分和杂质扣除掉。本文就几个有关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导为便于说明,首先设置如下指标: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袁梅  
河南每年秸秆产生量约8 000余万t,2011年秸秆利用率为75%,存在着收储体系不完善、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结合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的省情,提出加快完善秸秆收储体系建设,按照先农后工、先饲后肥的原则,到2020年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和原(基)化4种利用方式的比例分别达到33%,30%,14%,13%,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并提出了建立收储体系、实施区域差别管理和完善综合利用配套产业等对策措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廖允成  王立祥  温晓霞  
通过对设施农业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其发展概况的分析,指出“设施农业是我国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主张将有限的资金优先用于遗传工程、良种扩繁、节能节水等方面的农业设施;应结合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农业地域资源优势,将环境调控于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内。进而分析了中国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付红丹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休闲农业将农业与旅游业相互结合,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文章采用赋值分析法对休闲农业资源的影响因素进行细致分类,并采用定性及定量标准对休闲农业资源进行系统评价。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休闲农业资源有待进一步提升的影响因素有:农业资源种类、空气质量、文化底蕴等自然因素;生态环境对农业资源影响较大的有住宿条件、购物条件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等客观因素。同时,该文还提出加大科技投入、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等具体措施,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休闲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并最终促进我国休闲农业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杜章留  任图生  胡春胜  
【目的】研究传统耕作转为保护性耕作后土壤热水解碳(HWC)和酸解碳(AHC)的分布和积累特征。【方法】2001年在河北栾城设置翻耕+玉米秸秆不还田(CK)、翻耕+玉米秸秆粉碎还田(CT)、旋耕+玉米秸秆粉碎还田(RT)和免耕玉米秸秆直立还田(NT)4个处理。2007年小麦收获后,采集0—5 cm、5—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层样品,测定热水解有机碳(HWC,80℃水浴下提取24 h)和酸解有机碳(AHC,6 mol.L-1HCl,105℃下提取4 h)的浓度,分析两种活性碳的层化比率值(SR),并基于等效质量碳库储量计算方法,比较了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活性碳分布和储量的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