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05)
- 2023(9968)
- 2022(8122)
- 2021(7687)
- 2020(6616)
- 2019(15040)
- 2018(15369)
- 2017(29361)
- 2016(16125)
- 2015(18203)
- 2014(18544)
- 2013(17919)
- 2012(16354)
- 2011(14812)
- 2010(15331)
- 2009(14119)
- 2008(13658)
- 2007(12660)
- 2006(11149)
- 2005(9911)
- 学科
- 济(69686)
- 经济(69623)
- 业(52802)
- 农(46016)
- 管理(41640)
- 企(32358)
- 企业(32358)
- 农业(30581)
- 方法(30225)
- 数学(27505)
- 数学方法(26935)
- 业经(18637)
- 中国(17621)
- 技术(15782)
- 制(14877)
- 学(14189)
- 地方(13812)
- 财(13480)
- 体(12279)
- 理论(11082)
- 发(10827)
- 贸(10608)
- 贸易(10603)
- 农业经济(10349)
- 易(10347)
- 策(10292)
- 银(10036)
- 银行(10004)
- 行(9624)
- 融(9296)
- 机构
- 学院(233239)
- 大学(226708)
- 济(94191)
- 经济(92158)
- 管理(90455)
- 研究(79430)
- 理学(78308)
- 理学院(77538)
- 管理学(75791)
- 管理学院(75411)
- 农(61604)
- 中国(60562)
- 科学(51489)
- 京(48268)
- 农业(47430)
- 业大(44347)
- 所(41488)
- 财(38570)
- 研究所(37935)
- 中心(37294)
- 江(36675)
- 财经(30413)
- 范(29849)
- 北京(29750)
- 师范(29464)
- 农业大学(29379)
- 州(28312)
- 技术(28224)
- 院(28116)
- 省(27744)
- 基金
- 项目(159084)
- 科学(124207)
- 研究(115949)
- 基金(112420)
- 家(99268)
- 国家(98413)
- 科学基金(83510)
- 社会(71793)
- 社会科(67724)
- 社会科学(67702)
- 省(66243)
- 基金项目(59020)
- 自然(54017)
- 划(53931)
- 教育(53166)
- 自然科(52783)
- 自然科学(52767)
- 自然科学基金(51781)
- 编号(49034)
- 资助(46664)
- 成果(38198)
- 重点(36099)
- 发(35468)
- 部(34704)
- 课题(33934)
- 农(33883)
- 创(33496)
- 创新(31436)
- 科研(29978)
- 计划(29827)
- 期刊
- 济(108696)
- 经济(108696)
- 农(64422)
- 研究(62281)
- 中国(51663)
- 农业(43731)
- 学报(39937)
- 科学(37131)
- 大学(30718)
- 管理(30177)
- 学学(29455)
- 财(28131)
- 教育(26843)
- 技术(25833)
- 业经(24460)
- 业(21340)
- 融(20855)
- 金融(20855)
- 问题(15078)
- 经济研究(15074)
- 技术经济(14173)
- 财经(14146)
- 农村(14015)
- 村(14015)
- 农业经济(13868)
- 版(13768)
- 统计(13653)
- 科技(13297)
- 策(12650)
- 业大(12464)
共检索到3463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智平 刘爱民
农牧结构生产模式是太行山前平原农业生产的重要模式。苜蓿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水分效益和土壤培肥作用。种植—畜牧模式农田亚系统可节约灌溉35 %、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能效 ,苜蓿氮、磷产出投入率远高于小麦—玉米两熟制和棉花 ;畜牧亚系统氮素32 7 %、磷素25 9 %可归还农田亚系统 ,实行一定程度的养分循环。农牧结构优化模式的配套技术体系体现在制定合理的农牧比例、农田亚系统高效管理、调整畜牧结构、秸秆饲用处理、饲料作物和牧草种植技术以及农牧物质循环技术 ,其中制定合理的农牧比例、调整畜牧结构是关键。综合协调应用这些技术 ,最终能够实现提高农牧结构优化模式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20 %~30 %的...
关键词:
太行山前平原 农牧结构 配套技术体系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大玮 王砚田 潘学标 林启美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生态脆弱与贫困主要地区之一,也是影响内地大气环境的主要沙尘源地。我校师生与当地科技人员经过近20年的长期攻关研究,针对水蚀、风蚀和春旱等主要生态障碍因素,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关键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构筑以防沙为主的生态保护型旱作农业技术体系,提出了以丘陵为单元和遵循生态学原理的区域生态综合治理基本模式,总结了农牧交错带系统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基本途径,同步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可供国内其他生态脆弱与贫困地区借鉴。本文还总结了近20年攻关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的主要经验,并展望了农牧交错带的发展前景与研究方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智平 杨居荣 胡春胜
秸秆是太行山前平原的重要农业资源 ,可还田、饲用、制沼气以及作为食用菌生产和化工原料 ,其中还田和饲用是主要利用途径。秸秆还田表现出显著的水分、培肥和增产增质效应。覆盖能提高水分利用率约 1 0 % ;小麦 -玉米两熟制的 50 %~ 60 %秸秆还田加施化肥能够实现土壤养分平衡 ;秸秆覆盖的作物增产约 1 0 % ,果树增产约 2 0 %。秸秆还田采取覆盖、留茬和翻压等方式 ,实施配套技术。秸秆利用技术应纳入到整个农事操作技术体系之中 ,实施秸秆还田、饲用处理以及沼气技术 ,发展秸秆多级利用技术 ,提高秸秆转化效率 ,发挥秸秆在农牧结合中的重要作用。从战略层次上调整秸秆利用结构 ,如可调整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绍仁 邱志强 林宗义 崔绍平 孙世珍
本文从太行山前平原高产农区作物结构以粮为主的特点出发,拟定了该区应以提高粗蛋白质产量为目标,以兼用型饲料作物和蛋白质型饲料作物为引种栽培途径;並根据粒秆兼用型玉米的“两高”筛选标准,筛选出了四个达标的玉米杂交种和新组合,证实了在玉米品种中存在着可开发的秸秆粗蛋白质潜在资源;同时评价了苜蓿的初、次级生产效益。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龙 严毓骅
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本课题组研究了蝗虫微孢子虫疾病在蝗虫种群中的流行规律,和蝗虫的行为学、生物学、生态学、以及蝗虫微孢子虫的人工大量增殖技术等;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开展蝗虫微孢子虫田间应用技术及其配套技术研究,制出了适合我国不同草原蝗虫蝗区(干旱草原、半干旱草原、高原典型草原)和不同农区飞蝗蝗区(滨湖蝗区、沿海蝗区、河泛蝗区、稀树草原蝗区)中的蝗灾持续治理对策和技术系,示范应用近1 30万hm2,挽回经济损失3亿元,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我国农牧业生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伊犁河流域是当前我国水土资源匹配较好且具有开发潜力的有限地区之一。合理开发该区域水土资源,是新时期国家推进西部开发,稳定边疆,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盛良学
3月30日,中科院科技支黔项目"旱地作物高产高效生产模式与配套技术示范"课题验收会在贵阳举行。贵州省科技厅厅长于杰、中国科学院院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军芳 周晓芬 孙丽敏 冯伟 杜金钟 崔瑞秀 孙苏卿
以藁城、无极、正定三个县(市)为例,分析了当前太行山前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土壤养分状况与农田氮、磷、钾三要素养分平衡特征。结果表明,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三县(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由1.13%提高到1.86%,全氮平均含量由0.73g/kg提高到1.14 g/kg,速效磷含量由10.3 mg/kg提高到29.83 mg/kg,速效钾含量由103.0 mg/kg提高到117.2 mg/kg,总体而言,土壤有机质虽有大幅提高,但仍然处于低水平,全氮由很低水平提高到中等水平,速效磷由中等水平提高到高水平,速效钾略有提高,处于中等水平;三县(市)农田氮、磷、钾总体均处于盈余状态,平均盈余量分别为119...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冷志杰 郭玉 丁希武
本文对大豆雨养垄系机械化优质高效配套技术进行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 ,建立了优化产量及效益模型 ,分析了各试验因素的关系 ,筛选出优化产量及优化效益的大豆栽培方式 ,为总结雨养垄系机械化优质高效配套技术体系的规律性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杜章留 任图生 胡春胜
【目的】研究传统耕作转为保护性耕作后土壤热水解碳(HWC)和酸解碳(AHC)的分布和积累特征。【方法】2001年在河北栾城设置翻耕+玉米秸秆不还田(CK)、翻耕+玉米秸秆粉碎还田(CT)、旋耕+玉米秸秆粉碎还田(RT)和免耕玉米秸秆直立还田(NT)4个处理。2007年小麦收获后,采集0—5 cm、5—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层样品,测定热水解有机碳(HWC,80℃水浴下提取24 h)和酸解有机碳(AHC,6 mol.L-1HCl,105℃下提取4 h)的浓度,分析两种活性碳的层化比率值(SR),并基于等效质量碳库储量计算方法,比较了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活性碳分布和储量的影...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晓欣 胡春胜 张玉铭 董文旭
通过监测玉米生长季前后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及不同时期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对玉米季硝态氮的淋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太行山前平原地区现有的灌溉施肥制度下,夏玉米生长季存在硝态氮的淋失,在每年施200,400,800 kg/hm2处理下硝态氮的淋失量分别为2,16,50 kg/hm2。玉米生长季的第一、第二次灌水对土体硝态氮的分布有重要的作用,使不同处理的硝态氮累积在40~160 cm土层。
关键词:
NO3--N淋失 水量平衡 太行山前平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喜英 张橹 刘昌明
本文分别用BrooksandCorey ,vanGenuchten和Broadbridge White模型拟合了太行山山前平原不同层次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SWC) ,并用Mualem和Burdine模型计算了土壤非饱和导水率(K)和扩散率 (D)。最能较好计算实验地点D和K的方法是用vanGenuchten模型拟和SWC(约束条件m =1- 2 /n) ,用Burdine方法计算K和D。
关键词: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模型 拟合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周晓芬 冯伟 杨军芳 孙丽敏 杜金钟 王素英 赵志兰
研究了在推行秸秆还田技术、土壤肥力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的条件下冬小麦磷、钾丰缺指标,采用以缺肥区与全肥区的籽粒相对产量与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的回归关系进行分级的方法,确定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磷的丰缺指标:测定值(P)33.3 mg/kg为丰富。土壤有效钾的丰缺指标:测定值(K)
关键词:
太行山山前平原 冬小麦 磷、钾丰缺指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邢素丽 刘孟朝 徐明岗
针对太行山山前平原生态类型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氮储量偏低,增产潜力下降和稳定性差等问题,在河北省辛集市马兰农场进行小麦培肥定位试验,研究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及土壤培肥的影响。设5个处理:①对照(不施肥);②NPK化肥;③秸秆还田;④NPK化肥+秸秆还田;⑤NPK化肥+有机肥。结果表明,NPK化肥配合有机肥施用,其作用优于化肥配合等养分含量的秸秆直接还田。相对于对照,不同肥力地块产量增加75.64%~79.7%,增稳系数增加3.03~3.19,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14.59%~19.2%,5.7%~14.81%,10.38%~24.30%,8.63%~1...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