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56)
2023(2290)
2022(1915)
2021(1763)
2020(1524)
2019(3414)
2018(3320)
2017(5901)
2016(3659)
2015(4057)
2014(4052)
2013(3995)
2012(4046)
2011(3826)
2010(3962)
2009(3499)
2008(3651)
2007(3220)
2006(2982)
2005(2647)
作者
(13466)
(11521)
(11390)
(10994)
(7483)
(5639)
(4958)
(4521)
(4327)
(4302)
(4277)
(4160)
(3963)
(3930)
(3756)
(3487)
(3473)
(3447)
(3357)
(3267)
(3080)
(3055)
(2959)
(2734)
(2716)
(2687)
(2564)
(2511)
(2418)
(2378)
学科
(13352)
经济(13334)
管理(6968)
(6730)
(6543)
方法(5225)
(4661)
(4463)
企业(4463)
数学(4359)
数学方法(4260)
地方(3895)
环境(3363)
农业(3244)
中国(3145)
业经(2791)
资源(2530)
(2366)
(2328)
生态(2271)
理论(2152)
(2115)
(2056)
(2029)
贸易(2027)
(2021)
金融(2019)
(1995)
(1930)
地方经济(1867)
机构
大学(58525)
学院(57157)
研究(26068)
科学(20463)
(18329)
中国(18163)
经济(17905)
管理(17086)
(16443)
(15507)
理学(14877)
研究所(14703)
理学院(14492)
管理学(13901)
管理学院(13807)
农业(13471)
(13378)
业大(12181)
中心(10719)
(10127)
师范(9976)
(9500)
(9464)
(9408)
(9261)
科学院(9028)
实验(8802)
农业大学(8759)
(8689)
实验室(8517)
基金
项目(42338)
科学(32525)
基金(31019)
(30164)
国家(29982)
研究(25256)
科学基金(23769)
自然(17989)
自然科(17515)
自然科学(17507)
自然科学基金(17175)
基金项目(16918)
(16617)
(15024)
社会(14689)
社会科(13789)
社会科学(13781)
资助(12483)
教育(11403)
重点(10982)
计划(10422)
科技(9727)
(9210)
编号(9012)
(8772)
科研(8659)
(8183)
专项(8066)
创新(7817)
(7439)
期刊
(20618)
经济(20618)
学报(16405)
(14564)
研究(14075)
科学(14037)
中国(11201)
大学(11126)
学学(10721)
农业(10230)
资源(6620)
(5552)
(5473)
业大(5166)
管理(5152)
教育(5008)
(4581)
农业大学(4287)
(3826)
金融(3826)
自然(3803)
林业(3635)
科技(3303)
(3201)
技术(3082)
中国农业(3066)
财经(3030)
地理(2904)
(2696)
统计(2674)
共检索到840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聚涛  杨永生  高俊峰  姜加虎  
根据MODIS影像和实地监测叶绿素a浓度数据,采用太湖蓝藻水华分级评估方法,对2004~2008年太湖不同类型蓝藻水华类型进行评估并统计分析,探求太湖蓝藻水华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以期为太湖蓝藻水华预防和预警提供支持。结果表明:(1)2004~2008年,全湖共发生蓝藻水华414次,以小型蓝藻水华为主,发生333次,占总次数的80.43%;随着蓝藻水华级别的增加,发生次数逐渐减少;(2)空间上,蓝藻水华主要发生在太湖的北部和西部区域,并且蓝藻水华发生级别由高到低基本上沿西北-东南方向分布;(3)年际变化上,蓝藻水华发生次数呈逐渐增加趋势,蓝藻水华级别较高、次数较多的年份主要集中于2006年和2...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家虎  高俊峰  刘聚涛  许妍  
利用波段比值算法对经几何校正和大气矫正后的MODIS/Terra L-1B数据进行处理,获取了2004~2010年天气晴好条件下太湖及各分湖区蓝藻水华的面积与时空分布,并在此基础上对太湖蓝藻水华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0年太湖地区共暴发蓝藻水华539次;2004~2007年太湖蓝藻水华首次暴发时间逐年提前,暴发频次逐年增加,2007~2010年太湖蓝藻水华首次暴发时间逐年推迟,暴发频次逐年减少;2004~2010年3~8月份蓝藻水华暴发次数有增加的趋势,8~12月份蓝藻水华暴发次数有减小的趋势;2004~2010年太湖蓝藻水华主要发生在北部和西部湖区,东部和南部湖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晟铭  刘吉平  宋开山  梁晨  高佳  
为研究巢湖蓝藻水华暴发的规律,该文以Landsat影像作为数据源,采用AFAI指数对藻华进行提取,分析1983~2017年巢湖蓝藻暴发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并探讨巢湖藻华暴发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3~2017年巢湖藻华暴发频次、持续时间都在增加,历年最早暴发时间逐渐提前,藻华覆盖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巢湖藻华主要分布在西北入湖口,西北部是巢湖藻华暴发的核心区。从其驱动力分析发现,风速、气温和大气压力是导致巢湖暴发重要影响因子,人口增长、GDP快速发展、施肥增加以及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是导致巢湖藻华现象日益严重的重要人为因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韩士群  严少华  王震宇  宋伟  刘海琴  张建秋  黄建萍  
针对太湖蓝藻打捞后难以处理并造成严重二次污染的问题,采用厌氧发酵方法研究了蓝藻发酵产生沼气的相关参数、发酵产物的成分、藻毒素降解特点;同时评估了太湖蓝藻无害化处理以及作为生物质能源、肥料的资源化利用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接种适量活性污泥后太湖蓝藻在厌氧状态下产生沼气达0.56 L/g左右,比甲烷速率达189.73 L/kg.d,调节碳氮比可以大幅度提高蓝藻产气量和比产甲烷速率。蓝藻发酵产生沼气的CH4含量虽然处于动态变化,但平均含量较禽畜粪便发酵产生沼气的甲烷含量高,太湖蓝藻是一种有潜力的生物质能源材料。蓝藻藻毒素自然存降解极慢,但采用厌氧发酵后,藻毒素迅速降解。蓝藻发酵后沼液沼渣中含有丰富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洁  毕军  黄蕾  周鲸波  杨莉  李凤英  曲常胜  
蓝藻水华暴发已成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太湖作为流域重要的水源地,2007年蓝藻水华事件的暴发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运用问卷调查法,研究无锡市区489名公众的太湖蓝藻水华生态风险感知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蓝藻水华生态风险被公众知觉为总体风险是陌生和完全可控的;蓝藻水华暴发原因是陌生和不可控的,这是引起公众风险意识的主要因素。影响公众蓝藻水华生态风险感知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媒体、信息和个体因素。报纸广播电视是主要的媒体因素。信息因素有灾害信息、灾害治理信息、政府防范措施信息。灾害治理信息的影响作用最大,其次是灾害信息和政府防范措施信息。不同性别、年龄段、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及职业的人群,对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艳会  徐兆安  陈求稳  李伟峰  张小晴  
目前,湖泊蓝藻水华是我国乃至世界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蓝藻水华的暴发机制复杂,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以太湖为例,根据近5 a水环境和水华发生的实测数据,结合BP(Back Propagation)人工神经网络和模糊理论,建立了蓝藻水华发生风险的模糊风险评价方法。对太湖9个水环境功能区的评价结果表明:西部沿岸区、梅梁湖蓝藻水华发生风险最大,为重度蓝藻水华风险区;竺山湖、五里湖次之,为中度蓝藻水华风险区;南部沿岸区、贡湖、湖心区为轻度蓝藻水华风险区,东太湖和东部沿岸区水华发生风险最小,为轻微蓝藻水华风险区。建立的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可为蓝藻水华的预测、预警以及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季健  
文章以太湖蓝藻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为切入点,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包含多个结构变量、多重因果关系的社会系统和谐指标的统计评估模型,以探索社会系统和谐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并运用无锡市城乡居民较大规模问卷调查得来的第一手资料,验证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对太湖蓝藻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统计评估,从而了解太湖蓝藻事件对无锡居民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程度以及居民对蓝藻事件的认知和重视程度,考察无锡市居民对社会系统和谐的满意程度,探索其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以期为构建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鸿明  
一片草原上生活着一群聪明的牧人,他们各自勤奋地工作,增加着自己的牛羊。随着畜群不断扩大,终于达到了这片草原可以承受的极限,每再增加一头牛羊,都会给草原带来损害。但每个牧人的聪明都足以使他明白,如果他再增加一头牛羊,由此带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季健  沈菊琴  孙付华  徐立  
太湖蓝藻事件的爆发,给江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而目前关于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的研究还很少有人涉及。WSR方法论既是一种方法论,又是一种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工具。因此将WSR方法论应用到太湖蓝藻事件社会影响的分析中,并通过事理—人理(SR)的EAPs概念模型建立,对太湖蓝藻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从居民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环境意识、社会就业、公共服务六个方面进行详尽的分析。旨在通过对太湖蓝藻事件社会影响的分析,为研究社会系统和谐奠定基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杜静  钱玉婷  徐跃定  张建英  常志州  
根据2010年5~8月对滇池海埂和太湖竺山湖监测点的逐月监测结果,对同时期不同地域湖泊水体的污染状况进行比较研究,并评估了表层水体水质与水华蓝藻生化性状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滇池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较太湖高,从取样月份之间差异来看,滇池表层水体水质指标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趋势,以6月份为最高,而太湖则呈逐月升高趋势。滇池蓝藻生物质中凯式氮、全磷和总养分(N+P2O5+K2O)含量均与太湖相当,但是滇池蓝藻C/N较太湖高,且除As、Cd元素超标外,各样品中其余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均低于有机肥料行业标准(NY525-2011)。通过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无论滇池还是太湖水域,其水华蓝藻中的P...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田晓清  陆亚男  迟海  邵盛男  杨宪时  王锡昌  樊成奇  
太湖蓝藻以微囊藻(Microcystis spp.)为优势种,对环境产生严重危害。对太湖微囊藻提取物的氯仿部位进行了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蛋白水解活性测试和主要化学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太湖微囊藻提取物的氯仿部位具有明显的促进南极大磷虾蛋白自溶的作用,且作用呈剂量相关性。对这一活性部位开展进一步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4个主要的氨基酸衍生化合物,分别为(1)3-(1-甲基丙基)-6-(苯甲基)-2,5-哌嗪二酮、(2)3-(1-甲基乙基)-6-(苯甲基)-2,5-哌嗪二酮、(3)3-甲基-6-(苯甲基)-2,5-哌嗪二酮和(4)N-(2-苯基乙基)丙氨酸,均为首次从...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朱莉  陆倩倩  李婧琦  吉中会  
以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中"苏-锡-常"三市的协同应急为例,针对灾害跨城域以及单个区域应急能力不足等情形,提出了区域应急联动的超网络结构。通过分析应急优化目标和对受灾点实施救助的最优决策行为,构建了区域应急联动的超网络模型,并将其应用于苏锡常协调应对水污染的资源配置方案优化设计中。结合关键因素分析,得出结论:各出救点与受灾区域关联的脆弱性和应急能力上限、各受灾区域脆弱性直接影响到应急资源调配方案的选择。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传林  万成炎  吴生桂  丁庆秋  潘磊  
从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供水水质、人类及其它动物的健康风险、水域生态景观等方面分析了蓝藻水华的危害。对蓝藻水华形成的内在因素(高温适应的一系列特殊的生化调控机制或特性、三套色素系统——低光补偿机制、奢侈消费机制、固氮——营养补偿机制、休眠——回避不良条件机制、产生天然毒素来抑制竞争者和捕食者的机制)和环境因素(物理,如温度、光照、扰动及混合和水的滞留时间等;化学,如主要营养盐、微量营养元素、溶解无机碳、溶解有机碳和盐度等;生物因子,如牧食、微生物作用和与较高等动植物的共生等)进行了分析。并对蓝藻水华的生态控制(微生物控藻、大型水生植物抑藻、水生动物控藻如经典生物操纵、非经典生物操纵和罗非鱼控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印霞  饶本强  汪志聪  秦红杰  张浪  李敦海  
巢湖西半湖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夏季蓝藻水华主要集聚于湖滨带。因此选择西半湖藻华易堆积的区域,并监测在风力驱使下蓝藻水华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湖滨带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湖滨带水华生物量的分布容易受到风向和天气的影响;水体的叶绿素a浓度与总氮(TN)、总磷(TP)和高锰酸钾指数(CODMn)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湖滨带水体中微囊藻(Microcystis)的生物量几乎占据水体总浮游植物生物量的95%以上,而且越靠近湖岸带微囊藻的生物量所占的比例越大。据此,可以选择湖滨带水华易聚集区作为蓝藻水华尤其是微囊藻去除的重点区域,以有效地削减蓝藻水华污染,从而为巢湖水生态系统的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金林  胡昱东  章贝贝  
危机对社会整体和历史过程而言是一种常态,其引发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自然产生和人类行为。伴随现代化的进程,诱发社会公共危机的可能性因素日趋增多,公共危机蔓延的可能性和蝴蝶效应更趋严重,应对社会公共危机的能力已成为衡量政府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以无锡太湖蓝藻爆发事件为例,透视分析了我国政府的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并提出了应将社会公共危机应对置于社会发展目标、社会法制进程、政府职能建设、政府政策协同等四点建设性意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